•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主要是透過相依樣本 t 考驗,來了解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 的學習成就情形,第二節是國中學習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第三節則是高中/高職/五 專學習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第四節是比較國中和高中/高職/五專兩個不同學習階段 的CART 分析結果,最後在第五節進行綜合討論。

第一節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

本研究想了解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 包括第一波的國中一年級以 及第三波的高中/高職/五專二年級的有效樣本各2969 人,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的統計方 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為:不同學習階段的中學生在學習成就上達顯著差異:t 值為 -99.359(p<.05)(見表 4-1),國中和高中/高職/五專的學習成就的相關係數為.745。

由上述結果可知:不同學習階段的中學生在學習成就上達顯著差異。然而,由表4-1 可知,高中/高職/五專學習成就的平均數高於國中階段,因此可以說,高中/高職/五專的 學習成就比國中的學習成就高。

表4-1 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的學習成就差異分析摘要表

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國中 2969 .4393 .81298 -99.359*

高中/高職/五專 2969 1.7961 1.11560

*p<.05

第二節 國中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

此次分析的目的,乃是以 TEPS 資料庫中的國中學生和家長問卷為資料來源,希望 能藉由CART 所建構出的分類模型,找出預測國中生學習成就高低的相關因素。

一、分類模型

(一)原始分類模型

全體有效樣本為 3019 人,以全體樣本形成的最大樹狀結構,其分類模型包括了 6 個層次,17 個葉部節點,也就是 17 個類別,以及 13 個變項: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 度、自我期望、參與才藝補習、搬家次數、每周校內外輔導及補習時數、家長評的學習 態度、父母對學校的看法、電腦使用時間、學校主動與父母聯繫程度、父母教育期望、

家庭每月收入和父親職業(見圖4-1)。

本研究以交互驗證法(cross validation)評估分類模型的正確率,結果顯示:未評 估前原始分類模型的整體分類正確率為 68.9%,低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為 56.1%,高 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為79.6%。經由 10 疊交互驗證法評估之後,將樣本分為 10 個樣 本群,重複作 10 次建立模型的工作之後,找出準確度最高的模型,其整體分類正確率 為64.7%,整體分類正確率比未評估前略降了 4.2%,但 64.7%比起隨機二分的情況,機 率仍高出14.7%。

就不同程度的學習成就來說,此分類模型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 79.6%,

高過於低學習成就的56.1%,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較高。

(二)事後修剪後的分類模型

經過事後修剪後,將不必要或多餘的分支修剪掉,最後產生了 6 個層次,13 個類別,

包括了 11 個變項: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自我期望、參與才藝補習、每周校內外 輔導及補習時數、家長評的學習態度、父母對學校的看法、電腦使用時間、學校主動與 父母聯繫程度、父母教育期望、父親職業(見圖4-2)。其整體分類正確率為 68.9%,高 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為 79.6%,低學習成就分類正確率為 56.1%,皆和原始分類模型 相同。

(三)比較原始和事後修剪的CART 分類模型

事後修剪之後,類別個數從 17 個減為 13 個,變項個數也由 13 個減為 11 個,修剪 掉「搬家次數」和「家庭每月收入」兩個變項。

比較圖 4-1 和 4-2 可知其修剪的規則:圖 4-1 的節點 13、節點 8、節點 9 和節點 11 之後的節點均被修剪掉,形成了圖4-2 的分類模型。因為在分類的過程中,當停止在以 上四個分支節點,已經可以將樣本完全分類,再往下分支會產生過度遷就的問題,也無 法再針對樣本進行分類。

例如:圖 4-1 節點 13 分類的類別為「低學習成就」,往下以「搬家次數」變項再進 行分支,左右兩邊節點25 和 26 的類別也均是「低學習成就」,因此其實分到節點 13 即 可停止,以下的分支便需要修剪掉,節點8、9 和 11 的情形也是如此。

圖4-1 國中階段的 CART 原始分類模型圖

圖4-2 國中階段事後修剪後的 CART 分類模型圖

(二)低學習成就 1. 主要解釋路徑:

位於類別 13,葉部節點 6 的地方,其低學習成就人數為 205 人,佔 84.7%。其解釋 路徑經過以下兩個分支為:「能力期望」(分類條件為國中、高中職、專科、技術學院或 科技大學畢業),「自我期望」(分類條件為國中或高中職畢業),包括「能力期望」和「自 我期望」兩個變項。

2. 次要解釋路徑:

位於組別 12,葉部節點 18 的地方,其低學習成就人數為 171 人,佔 71.8%。其解 釋路徑經過以下四個分支為:「能力期望」(分類條件為國中、高中職、專科、技術學院 或科技大學畢業),「自我期望」(分類條件為專科、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一般大學、

研究所畢業),「父母教育期望」(分類條件為國中、高中職、專科、技術學院或科技大 學、高中職畢業)和「父親職業」(分類條件為其他職業、各級學校教師(包括幼兒教 育)、一般事務或業務人員(如助理或秘書等),包括「能力期望」、「自我期望」、「父母 教育期望」和「父親職業」等四個變項。

第三節 高中/高職/五專學習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

此次分析的目的,乃是以 TEPS 資料庫中的高中/高職/五專二年級的學生和家長問 卷為資料來源,希望能藉由 CART 所建構出的分類模型,找出高中/高職/五專學生的學 習成就高低相關因素。

一、分類模型

(一)原始分類模型

全體有效樣本為 2972 人,以全體樣本形成的最大樹狀結構,其分類類型包括了 5 個層次,9 個葉部節點,也就是 9 個類別,以及 5 個變項:課程類別、學校公私立別、

學校所在地、父母教育期望以及母親職業(見圖4-3)。

本研究以交互驗證法(cross-validation)進行評估分類模型的正確率,結果顯示:

未評估前原始分類模型的整體分類正確率為 77.2%,低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為 78.7%

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為75.9%。經由 10 疊交互驗證法評估之後,將樣本分為 10 個 樣本群,重複作 10 次建立模型的工作之後,找出準確度最高的模型,而其整體分類正 確率仍和未評估前一樣維持為77.2%,比起隨機二分的情況高出 27.2%。

就不同程度的學習成就來說,此分類模型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 78.7%,

高過於低學習成就的75.9%,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較高,但兩者的分類正確率 相近。

(二)事後修剪後的分類模型:

經過事後修剪後,將不必要或多餘的分支修剪掉,最後產生了 3 個層次,4 個類別,

包括了2 個變項:課程類別和學校公私立別(見圖 4-4)。其整體分類正確率為 77.2%,

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為 80.1%,低學習成就分類正確率為 73.4%。除了整體分類正 確率和原始分類模型相同,在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 80.1%比原始分類模型的 75.9%

高,但低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 73.4%卻比原始分類模型的 78.7%低,由此可知,經過 事後修剪後的分類模型,雖然和修剪前的整體分類正確率不變,但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 類正確率更高了,拉大的高低學習成就兩者分類正確率的差距。

(三)比較原始與事後修剪的CART 分類模型:

事後修剪之後,類別個數從 9 個減為 4 個,變項個數也由 5 個減為 2 個,修剪掉「學 校所在地」、「父母教育期望」和「母親職業」三個變項。

比較圖 4-3 和 4-4 可知其修剪的規則:圖 4-3 的節點 7、節點 8 和節點 2 之後的節點 均被修剪掉,形成了圖4-4 的分類模型。因為在分類的過程中,當停止在以上三個分支

節點,已經可以將樣本完全分類,再往下分支會產生過度遷就的問題,也無法再針對樣 本進行分類。

例如:圖 4-3 節點 7 分類的類別為「高學習成就」,往下先以「學校所在地」變項進 行分支,左右兩邊節點11 和 12 的類別也均是「高學習成就」,接著,又以「母親職業」

變項進行分支,雖然左右兩邊的類別不同,分別為節點15「高學習成就」和節點 16「低 學習成就」,但右方節點16 的低學習成就和高學習成就的人數比例各半,並沒有達到良 好的分類,因此,其實分到節點7 即可停止,以下的分支便需要修剪掉。節點 8 和節點 2 的情形也是如此。

圖4-3 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 CART 原始分類模型圖

圖4-4 高中/高職/五專階段事後修剪後的 CART 分類模型圖

(二)低學習成就 1. 主要解釋路徑:

位於類別 4,葉部節點 2 的地方,其低學習成就人數為 814 人,佔 75.2%。其解釋 路徑經過以下一個分支為:「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商業、綜合學程非學術導向、工業 類、理工、文商、醫、藝術類、農業類、家事類、普通科、海事水產類),只包括「課 程類別」一個變項。

2. 次要解釋路徑:

位於類別 3,葉部節點 6 的地方,其低學習成就人數為 152 人,佔 71.7%。其解釋 路徑經過以下三個分支為:「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普通學程自然 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綜合學程學 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私立),包括「課程類別」、「學校公私立別」

兩個變項。

第四節 比較國中和高中/高職/五專學習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

前兩節分別陳述了兩個不同學習階段的 CART 分析結果,本節則是將國中和高中/

高職/五專兩個學習階段事後修剪後的 CART 分類模型結果進行比較,如表 4-4 所示。

首先,在樣本數方面,兩個不同學習階段的有效樣本數不同,國中樣本為 3019 人,

高中/高職/五專樣本為 2972 人,兩者相差 47 人,乃是受到遺漏值的影響所致。其次,

比較兩者的分類模型類別個數和變項個數可知,國中階段的類別和變項個數皆高於高中 /高職/五專階段,由此可知,在國中階段,與學習成就高低的有關因素較多且複雜,包 括能力期望、自我期望、家長評的學習態度、父母教育期望、父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

參與才藝補習、每周校內外輔導及補習時數、電腦使用時間、父母對學校的看法和學校 主動與父母聯繫程度等多達11 個變項,包含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因素;而高中/高職/

參與才藝補習、每周校內外輔導及補習時數、電腦使用時間、父母對學校的看法和學校 主動與父母聯繫程度等多達11 個變項,包含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因素;而高中/高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