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內近幾年來不斷推動教育改革,在探討教育相關議題上,學習成就一直為社會關 注的焦點。回顧過去國內外文獻,許多學者也對學習成就有諸多的探討(巫有鎰,2007;

林俊瑩,2007;孫旻儀、蔡明學,2007;陳正昌,1994;許崇憲,2002;張春興,2005;

謝亞恆,2008;Coleman, 1988;Sirin, 2005)。根據以往的文獻可知,與學習成就有關的 因素極為廣泛,其中包括個人先天遺傳因素,例如:智力因素;以及與後天環境有關的 因素,例如:家庭以及學校因素。張春興(2005)在探討學生學習成就的個別差異時,

將其分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巫有鎰(2007)則是分為學校因素與非學校因素,而 林俊瑩(2007)和謝亞恆(2008)則皆將學習成就分為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等三 個因素進行探討。Coleman 於 1966 年發表的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中所提出的研究成果 顯示,家庭背景最能預測學習成就,並非學校因素。陳正昌(1994)採用實徵資料檢證 學習成就的影響機制,則發現:決定學生的學習成就,以家庭和學校層面影響較鉅。但 也有研究針對家庭社經地位和學習成就間的關係進行後設分析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和學 習成就只有低度的相關(許崇憲,2002;孫旻儀、蔡明學,2007;鄒浮安,1994;Sirin, 2005)。綜括上述學者的發現可了解,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不僅廣泛而複雜,對於究竟是 哪些因素在主導學習成就仍沒有一致的看法。

中學生階段,正處於身心劇烈成長與發展的時期,情緒上可能會有較多的變化(黃 德祥,2000)。從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的觀點來看,中學生正屬於自我統合與角色混 亂的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個人主觀的認知能力提昇了,受到身心變化和客觀 環境的影響,開始面臨身體上性生理的成熟、學業成績的要求、升學的壓力、父母師長 的期望、同儕的相處競爭、抉擇未來方向等問題(張春興,1996)。在面對重重考驗之 下,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學生心態上能否調適得當,對其學習和行為可能會造成影響。

在此階段,中學生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人,包括父母、手足、師長、同儕,所扮演的角色 就很重要了。過去相關文獻結果顯示,家庭的親子關係、學校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

和學習成就是有相關的(石培欣,2000;古碧蓮,2007;林生傳,1976;林義男,1988;

黃玉珍,2003)。透過與中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與互動,給予正面的支持與鼓勵,真 心的陪伴與傾聽,使他們能更有自信與勇氣去面對眼前的問題,找到未來的方向,並專 注於學習,對其自我的成長與學習成就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助。從上述研究與理論可知:

與學習成就相關的因素眾說紛紜,且十分複雜,大致可分為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 網絡等四大因素。然而,對於中學生來說,在不同學習階段底下,到底哪些因素與學習 成就有密切的關係,可以區辨出學習成就的高低呢?

為了解國內學生學習的情形,國內於 2001 年設立了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aiwan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簡稱 TEPS),規劃自 2001 年起七年內,建立起臺灣 地區教育研究領域具代表性的長期資料庫,為教育基礎研究提供良好可靠的資料(張苙 雲,2007)。在臺灣現行的大型調查研究計畫中,TEPS 是一項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

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劃,調查範圍涵蓋臺灣地區 的國中、高中、高職及五專。其特色為:同時採取橫斷面(cross-sectional)以及縱貫面

(longitudinal)的方式,以問卷調查方法來蒐集資料,將焦點放在學校以及家庭學習環 境的制度及社會面向對學生的影響;資料範圍包含學生個人、班級和學校等多個不同層 次。此資料庫主要的功能有兩種:(1)讓使用者依據所欲研究的相關理論,進而擷取所 需的變項進行研究與分析;(2)透過應用與擷取此資料庫的資訊,進而對實務有所幫助。

迄今國內有 25 篇論文是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資料來源,且其研究主題與 學習成就有關(王儷蓉,2006;何汝魚,2007;李蕙芳,2007;林亮雯,2004;林宛蓉,

2006;林俊瑩,2007;林詩琪,2007;胡婷婷,2008;陳怡靖,2004;陳曉佳,2004;

陳宏璋,2006;張慧儀,2004;張蕎韻,2006;郭淑娟,2007;郭智晉,2008;游俊雄,

2007;鄭雅心,2007;蔡淑芳,2007;蔡本元,2008;蔡毓智,2008;賴佩祺,2005;

盧科位,2007;盧淑華,2008;謝亞恆,2004,2008)。其探討學習成就的方式,多半 透過以下兩種:(1)以理論為依歸,且多以社會學或教育社會學的領域為主,其中包括 引用Coleman 的家庭社會資本論、Coleman 報告書、Bourdieu 文化資本論等,去尋找可 能與學習成就有關的變項來進行探討或驗證,進而找出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2)大多 採用橫斷面的研究,只在單一時間點探討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就上述兩種方式而言,

可充分地發揮資料庫的第一項功能,但易忽略了資料庫中所存在的其他重要變項,另

外,且只透過單一時間點的橫斷性研究,只能看到特定時空環境下變項間的關係,但無 法了解不同時空背景變化下所產生不同學習結果的樣貌。

當初 TEPS 在問卷設計時,係參考了國內相關的教育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 報告書」、及美國「國家教育長期追蹤研究」(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簡 稱NELS)資料庫 1988-1996 年的調查報告,其問卷設計的精神乃是以學生為研究核心,

涵蓋影響學生學習經驗的學生家長、老師及學校等三個主要因素,把可能相關的變項都 納入資料蒐集當中 (張苙雲,2007)。準此而言,資料庫所包含的訊息是非常豐富的,同 時也表示學生學習的現象是非常複雜的。本研究乃是希望能符合TEPS 資料庫設計問卷 的精神,並發揮TEPS 資料庫的第二項功能,即應用與擷取資料庫的資訊,以對實務能 有所幫助,故採用縱貫面的資料,透過資料探勘的方式,探討在不同時間點底下學習成 就相關因素的變化情形。為了解決上述的複雜問題,以及了解時空背景變化下不同的學 習結果樣貌,資料探勘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此外,目前國內使用 TEPS 資料庫來進行學習成就的研究,統計分析方法大多採用 一般線性模型,如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階層線性模式等來進行資料分析,但由於 資料庫中的變項十分複雜,大部分屬於非線性關係,如果使用一般線性模型,無法精確 解釋變項間複雜的交互作用關係,也因此會產生一個不精確的模式。

資料探勘 (Data Mining)目前多用於企業決策或醫學上,可解釋為資料庫之知識發掘 (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簡稱 KDD),其目的就是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把對於 決策過程有幫助的規則給挖掘出來(曾憲雄,蔡秀滿,蘇東興,曾秋榮,王慶堯,2005)。

其大致可區分為傳統技術與改良技術兩大類:(1)傳統技術是以統計分析為代表,包括 因素分析、區辨分析、群集分析、迴歸分析等;(2)改良技術則是廣泛使用各種人工智 慧的方法,例如類神經網路、決策樹等。本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屬於決策樹中的一種方 法,稱為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簡稱 CART)。

CART 是一種進階的(高級的)統計方法,其優點主要有三個:(1)可產生相互獨 立的群體,直接和自動地提供了重要解釋變數的交互作用情形;(2)結果易於解釋和暸 解,可以全面地描述每個群體裡的個體特性,每個群體也有其結果變數的平均估計值;

(3) CART 本質上是非參數統計技術,在資料分析上不需要特定的資料分配情形

(Clarke, Bloch, Danoff, & Esdaile, 1994)。由上述可知,CART 適合用於探索性研究,不 但可以找出中學生的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還可以清楚地呈現出分類模型,藉以了解變 項間的交互作用情形。

綜合以上所述,過去使用TEPS 資料庫的相關文獻,有以下三個缺點:(1)以理論 為基礎,挑選需要的理論為出發點,容易忽略重要變項;(2)多屬於橫斷性研究,只採 用某一時間點的樣本,但學生學習成就的變化情形可能隨時間而改變,所以就無法看見 學習成就的全貌;(3)使用一般線性模型,無法明確解釋變項間的交互作用以及背後的 實際內涵。就本研究而言,與中學生學習成就有關的因素很多,且複雜性很高,為解決 上述國內研究的缺點,本研究將應用及擷取TEPS 資料庫的資訊,採縱貫性研究的方式,

以CART 分析方法建構出的分類模型,來探討不同時空背景下與中學生學習成就高低的 相關因素。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

二、探討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

三、比較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學習成就相關因素的差異情形。

四、建立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成就高低的分類預測模型。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如何?

二、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有哪些?

三、不同學習階段的中學生,其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是否有不同?如有不同,差異情形 為何?

四、如果要區分學習成就的高低來進行預測,可採用哪些因素來加以辨別?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中學生

2001 年下半年對國中一年級學生展開第一波的資料蒐集,以及 2005 年下半年再針 對同一批升上高二/專二學生的學生進行第三波追蹤樣本的資料蒐集;這些國中一年級到 高二/專二學生,即為本研究所指的「中學生」。在本研究中所指的「不同學習階段」的 中學生,包含「國中」以及「高中/高職/五專」兩階段。

二、學習成就

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綜合分析能力測驗為依據,第一波採用「綜合

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綜合分析能力測驗為依據,第一波採用「綜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