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介紹次級資料研究法,第二節說明資料來源,第三節說明 本研究的變項界定,第四節則說明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次級資料研究法

本研究是屬於探索性研究,採用「次級資料研究法」(secondary research),不同於 原始資料研究(primary research),主要在於搜集原始資料並非分析者的責任。在次級資 料研究過程中,分析者是在原始資料已完全搜集後,設計研究進程,在原始資料分析中,

分析者的責任則包括設計研究過程,搜集相關資料,分析及摘要結果。在大部分的情形 下,原始資料與次級資料研究往往呈現互補的作用,一個完整的次級資料更能增加原始 資料研究的有效性(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

許多研究人員搜集原始資料,只是針對一般普遍情況分析而已,但這些資料經常以 摘要或簡明的報告呈現,像這類型的摘要報告,稱之為次級資料來源(secondary sources)。而次級資訊(secondary information)一詞通常是指次級資料(不同於研究的 原始資料)與次級資料來源(這些原始資料的摘要報告)。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analysis)則是指對次級資料的應用。簡言之,次級資料分析是將既存的資料再做進一步 的分析研究,其方式可以針對原始資料的研究目的做進一步分析,或是應用原始資料探 討另一個全新的研究問題,有時候會使用一個或綜合多個原始資料做次級分析。

次級資料在應用上比蒐集原始資料擁有更多有利的條件,為研究者提供時效及經濟 的研究開端,其最明顯的優點為省時及降低研究成本,當研究人員希望能盡速回答研究 問題,或是搜集原始資料受到預算及時間的限制時,次級資料提供了一個相當便捷及經 濟的路徑。再者,次級資料藉由建立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研究設計,可為有效的補充 研究提供一個開始,應用於填補現存知識的漏洞時,能提升研究花費的最大價值。同時,

次級資料研究提供一個有效的比較研究工具,可用來檢驗不同時代的取向,比較新資料 與現存資料之差異,以找尋出正確的結果。

不過,次級資料也有其使用上的限制,有可能出現以下的情形:(1)既有的資料並 未能回答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或是並非研究者所希望探討的方向;(2)由於次級資料

的搜集原本就具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當資料被聚合成某種形式時,並不適合用於其他 特別的研究目標;(4)次級資料內容的定義都是在過去的時間所完成,往往會失去某些 特定研究目的時效性。因此,在次級資料的可用性上,要經過謹慎的評估。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時間點底下中學生的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但由於學習成 就相關因素很多,需要蒐集大量的資料,且屬於縱貫性研究,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

過程將十分耗時耗力。因此,本研究乃以TEPS 資料庫的內容為資料來源,透過次級資 料研究法的方式來達到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節 資料來源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為「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簡稱 TEPS),研究對象為第一波的國一學生樣本和第三波的高二/專二學生追蹤樣本。

使用TEPS 第一波(2001)的國中學生問卷、國中家長問卷,以及第二波(2003)的高 中職/五專追蹤樣本學生問卷和高中職/五專追蹤樣本家長問卷【公共使用版電子檔】(張 苙雲,2007)。所謂公共使用版的資料,是從實際受訪學生中抽取 70%的樣本資料,其 中的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和學生表現評量可以透過學生代碼進行連結,無法和老師問卷 進行連結,也不提供學校和班級的代碼。本研究乃是使用第一波的學生及家長問卷和第 三波追蹤樣本的學生及家長問卷,透過學生代碼將第一波和第三波的變項加以合併,樣 本人數共3022 人。

二、TEPS 資料庫所蒐集的內容

為維持臺灣的地區特性又能和國際間其他國家的調查結果比較,TEPS 在規劃調查 內容上,參考了國內相關的教育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及美國「國家 教育長期追蹤研究」(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簡稱 NELS)資料庫 1988-1996 年的調查報告等,再經過多次專家諮詢會議的討論後,確立 TEPS 在資料蒐 集上,主要分兩大類:(1)只有學生才需要做的「綜合分析能力」測驗;(2)針對學 生、家長、授課老師和學校所設計的自填問卷(見圖3-1)(張苙雲,2007,頁 4-6)。

圖3-1 TEPS 資料蒐集工具與內容示意圖 註:取自張苙雲(2007,頁 4)

(一)綜合分析能力測量

TEPS 的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測驗小組,這個小組從 2000 年初開始,先後召開了十 幾次的測驗諮詢小組會議,經過多次討論,確立國中樣本與高中樣本在綜合分析能力的 測量原則、方式與標準,確定學習測量指標要能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成就及學習的成長情 形。TEPS 希望藉由「綜合分析能力」測驗來測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所以這並不是一 個學科成就測驗。在國際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各國為探討終身教育相關議題,在 32 個國家推動「學生 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

定期對當地十五歲學童的基礎能力進行評核,而TEPS 的綜合測驗正好與 PISA 2000 中 所要調查的重點不謀而合,提供了日後可與各國相互比較的研究資料。整體來說,TEPS 的綜合測驗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1. 測量原則:整個能力測量是要測試學生透過分析、推理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 非可以背誦的「知識」。

TEPS

綜合分析能力測量(學生) 問卷

學生問卷 家長問卷 老師問卷 學校問卷

導師/科任老師 問卷

導師/科任老師 評量

校長問卷 其他處室問卷

2. 測量內容設計:以多種題材去評量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這些測量題材包括一般 理、科學、數學、語文。

3. 測量架構:測量的設計架構考慮到學生隨著逐年的學習而應有的成長,這將適當的 反應在測驗上。因此在第一年的評量中,題項難易度採平均分配的方式,以便於確 認學生的程度,作為日後再次測量的基準。之後的追蹤評量,原本希望依第一年評 量的成績而給予不同難易度的測量題本,但由於實際田野執行的高複雜度,所以 2003 年高中/高職、五專及國中學生所做的第二梯次資料蒐集時,仍採用統一版本 的測量內容。

(二)問卷

問卷是分別針對國中、高中/高職及五專三組對象所設計的。每一組除了以學生問卷 為主軸,另外同時發展家長問卷、老師問卷和學校問卷;其中高中/高職與五專這兩組的 問卷除了某些題目必須依學制不同而有字詞上的差異外,大部分的問卷內容非常近似。

其內容與蒐集方式如下:

1. 學生問卷:由學生在課堂上自行填寫問卷。第一波問卷內容蒐集來自於「學校、家 庭、住家環境、或社會、組織所能提供給學生的機會,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和努力 的多寡,交友狀況、對自我的評價、行為問題、身心健康」等;第二波問卷內容包 括「學生生活作息安排、校外補習狀況、暑假參加之活動或課程,家人對學生的影 響程度、學校生活狀況、學習方式及對公共事務的看法」等;第三波新樣本問卷,

主要是以第一、二波問過的題目為主,而追蹤樣本問卷,則省略部分一、二波的題 目後,新增學生小學以前與家人的關係。

2. 家長問卷:由學生的家長所填寫的問卷,家長主要是指學生的父母,或是長期同住 且負責照料學生的監護人、親戚長輩等。第一波問卷內容包括「家庭所提供及影響 學生學習機會的因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活動等;第二波問卷 內容包括「家長的生活作息、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學生的相處方式、對公共事務的 看法、以及工作狀況」等;第三波家長問卷,如同學生問卷一樣,新樣本是以前兩 波的題目為主,追蹤樣本則是新增學生年幼時期的家庭照顧狀況。

3. 老師問卷:包括學生的班級導師及國文、英文、數學三科的科任老師所填寫的問卷,

每位老師都協助填寫三大類問題:(1)針對個人生活與任教經驗的問卷題目,蒐 集老師對學生學習機會的影響,例如:老師個人的基本資料、對學校整體的評估、

老師的教學狀況等;(2)針對 TEPS 抽樣學生的班級,評量班級狀況的問題(導 師與科任老師的問卷題目不同),老師針對班級教學的方式進行說明以及評量該班 的整體表現;(3)針對班上的抽樣學生,評量學生學習狀況的問題(導師與科任老 師的問卷題目不同)。在第一波的問卷設計中,老師問卷共分為老師問卷、導師問 卷與共同科老師問卷三種,老師問卷包含(1)部分的題目、導師問卷包含(2)和

(3)部分的導師題目,而共同科老師問卷則包含了(2)和(3)部分的國、英、

數科任老師題目。到了第二、三波,為了簡化問卷種類,TEPS 將(1)部分與導師

(2)和(3)部分合併成導師問卷,另將(1)部分與共同科老師問卷(2)和(3)

部分合併成科任老師問卷。

4. 學校問卷:由學校中與問卷內容相關的各處室主管填寫,主要是蒐集學校組織中可 能會影響學生學習機會之因素。問卷內容分為校長個人部份及學校整體(細分為各 處、室)部份,如學校的政策、校長的領導風格與辦學理念、學校資源、資源與經 費的使用、學校的師資情形、校方對老師教研法所持態度等(學校問卷只在第一波 調查進行蒐集)。

TEPS 的特色在於不同問卷之間的關連設計,以及各問卷間的對話關係。因為學生

TEPS 的特色在於不同問卷之間的關連設計,以及各問卷間的對話關係。因為學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