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在行動相關設備之建議

學生透過無線網路上網進行課程的記錄及討論,但礙於室外訊號會受到遮蔽,學生在上傳 照片或文字時,容易有訊號不良或斷線的狀況,學生會較沒有耐心等待,因此建議校園無線基 地台可以更廣泛設置以方便學生進行行動學習。礙於學校經費,目前學校在進行教學活動時,

無法讓學生隨時都有平板電腦可以輔助學習,因此建議教育主管相關單位,能編列預算採購足 夠之設備共學生學習使用,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成就。

二、對研究時間與內容之建議

本次研究只針對一個單元之課程,對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其他的課程尚無進行相同之實 驗,建議未來之研究可以多實驗幾個單元,以進一步驗證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本次讓學 生於協作平台上進行之記錄,以文字和照片為主,未來研究對於學習紀錄可以更多元化,如加 入影音檔、學生互評等,以讓學習紀錄更豐富完整。另外對於行動學習及後設認知歷程之影響,

未來可以做相關之研究,以確認兩者關係。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怡藺 (2011)。合作學習模式運用於直笛教學課程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五年級為例。中臺科 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治鈞 (2010)。輔助古蹟寺廟歷史文物之行動學習的手持裝置設計。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 (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市:心理。

朱玉婷 (2010)。運用合作學習於動畫製作之探究—以國中英語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 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健智 (2012)。合作學習融入POE策略對八年級生折射迷思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江玄宏 (2011)。行動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等值分數的解題表現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 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宗霖 (2007)。運用專題導向學習策略與無所不在學習環境於國小六年級生態環境教育之行動 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宜貞 (2012)。閱讀的教學策略簡介。http://www.naer.edu.tw/naerResource/study/39/5-22.htm,

2012 年 11 月 18 日存取。

吳怡珣 (2011)。運用GS平台支援小組合作學習於新詩寫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 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明隆 (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玟萱 (2005)。行動學習在國小生態園學習環課程之應用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俊憲、黃政傑 (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1 版。台北市:五南。

李坤益 (2011)。合作學習法對大學學生英文學習動機與閱讀理解之效益。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

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李明郎 (2011)。運用ICT進行iEARN跨校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高雄縣國小為例。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娜維 (2011)。運用拼圖式閱讀教學法對國小學童閱讀成就與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立德大學 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沈中偉、黃國禎 (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四版。台北市:心理。

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 (2006)。行動載具在博物館學習的應用:整合人、機、境互動的設 計。博物館學季刊,20(2),17-34。

邱華慧、陳菁徽 (2012)。同步網路合作學習對在職學生社群歸屬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教育研 究月刊,215:54-65。

卓雅慰 (2011)。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學生智能風險取向(IRT)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 生活科技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卓鴻賓 (2005)。從合作學習探究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變革。研習資訊,22(6):72-78。

周育本 (2006)。國小學童知覺自然科教師態度、學習自然科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儒, 呂建政譯 ; Donald R. Hammerman, William M. Hammerman, Elizabeth L. Hammerman原作 (2008)。戶外教學。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至彥 (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 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姚玉娟 (2010)。以手勢為基礎之遊戲式行動學習系統對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珮真 (2004)。行動載具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孫春在、林珊如 (2007)。網路合作學習:網路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初版。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高嘉蔆 (2006)。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 PBL 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婉琳 (2007)。透過合作學習法閱讀「伊索寓言」對提升高中生英語閱讀動機的影響。高雄師 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 (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許家彰 (2011)。應用Android行動設備於國小數學科補救教學之系統設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 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智陽 (2010)。建構悅趣式之鄉土教學行動學習系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坤隆 (2008)。合作學習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成效之研究-以「聲音的探 討」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年興、楊錦潭 (2009)。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二版。新北市:博碩文化。

陳志銘 (2009)。創新數位學習模式與教學應用。初版。台北市:文華圖書。

陳柏宇 (2008)。探討GIS融入環境議題的合作學習對高中生決策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藝萍 (2011)。合作學習第四代拼圖法對高職生之英文閱讀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明道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李綢(1992)。國小男女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作業表現的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

97-109。

張子超 (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初版。台北市:師大。

張薰方 (2009)。不同行動學習模式融入古蹟探訪活動對學習成就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臺南 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程政山 (2012)。建置以Web2.0 為基礎之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系統及使用者因素分析。嶺東科 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美足 (2010)。合作學習應用於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儒傑、沈俊毅 (2012)。不同類型學習社群的學生參與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淡江大

學學生學習社群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15:66-76。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 (2012)。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初版。新北市:博碩文化。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初版。台北市:五南。

黃郡怡 (2010)。建構融入社交學習 2.0 之普及學習系統。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縣。

黃珮玲 (2007)。運用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 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洲松 (2011)。Martin Heidegger 論科技及其教育意義。教育學誌,25:1-27。

葉連祺、林淑萍 (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 94- 106。

鄭玉杏 (2007)。運用合作學習於高職學生專題製作課程之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秀琴、楊明達 (2005)。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與實例介紹。國民教育,45(6):78-87。

賴錦緣 (2007)。行動化Jigsaw合作學習—學生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 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東澄 (2011)。行動學習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與設計建議-以旅遊休閒文化為例。文藻外語學院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宗翔 (2011)。中文打字速度對國中生參與網路合作學習態度、成效與互動型態之影響。中華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聖校 (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二版。台北市:五南。

顏春煌 (2010)。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初版。台北市:碁峯資訊。

蘇怡慈 (2012)。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分數學習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 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英文部分

Bolukbas, F., Keskin, F., & Polat, M. (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in Turk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4), 330-335.

Balfakih, N. M. A. (2003).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m-achievement division (STAD) for

teaching high school chemistry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5), 605-624.

Celikten, O., Ipekcioglu, S., Ertepinar, H., & Geban, O. (2012). The Effect of the Conceptual Change Oriented Instruction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4th Grad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arth and Sky Concepts.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3(1), 84-96.

Chen , C. H., Hwang ,G. J., Yang, T. C., Chen, S. H., & Huang, S. Y. (2009). Analysis of a

ubiquitous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for teacher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6(4), 421-433.

Chen, G. D., Chang, C. K., & Wang, C. Y. (2008). Ubiquitous learning website: Scaffold learners by mobile devices with information-aware techniqu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0(1), 77-90.

Chou, L. D., Lee, C. C., Lee, M. Y., Chang, C. Y. (2004). A Tour Guide System for Mobile Learning in Museums.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Dollard, M. W., & Mahoney, K. (2010). How Effective Is the Jigsaw Method when Used to Introduce New Science Curricula in Middle School Science? Ontario Action Researcher, 10(3), 1-15.

Doymus, K., Karacop, A., & Simsek, U. (2010). Effects of Jigsaw and Animation Techniques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s and Subjects in Electrochemist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8(6), 671-691.

Hwang, G. J., Wu, P. H., & Ke, H. R. (2011). 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7(4), 2272-2280.

Hampton, E., Wallace, M. A., & Lee, W. Y. (2009). Plastics in Our Environment: A Jigsaw Learning Activity. Science Scope. 32(7), 56-61.

Huang, Y. M., Huang, Y. M., Huang, S. H., & Lin, Y. T. (2012). A Ubiquitou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Evidence of Active/Passive Attitudes vs. Usefulness/Ease-of-Use. Computers &

Education, 58(1), 273-282.

Huang, Y. M., Huang, T. C., & Hsieh, M. Y. (2008). Using annotation services in a ubiquitous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2), 3-15.

Huang, J. J. S., Yang, S. J. H., Huang, Y. M., & Hsiao, I. Y. T. (2011). Social Learning Networks: Build Mobile Learning Network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Servi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al, 13(3), 78-82.

Huang, Y. M., Liao, Y. W., Chen, H. C., & Huang, S. H. (Submitted).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Collaborati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ver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a Ubiquitous Learning Context.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Hung, P. H., Hwang, G. J., Lin,Y. F., Wu, T. H., & Su, I. H. (2013).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Hung, P. H., Hwang, G. J., Lin,Y. F., Wu, T. H., & Su, I. H. (2013).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