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一、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過重高中生能改善身體組成(體重、BMI、體脂肪)。

二、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過重高中生能產生飲食觀念及行為的改變。

三、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過重高中生能日常身體活動量有的改變。

第二節 建議

針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育上之建議

(一)國內外許多研究皆指出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身體組成方面具有正 面的效應(黃秀玫等,2010;Parizkova,2008),本研究之結果亦 顯示校園內運動與飲食的教育及介入,可有效改善過重高中生的體 重與體脂肪,建議各級學校應將體重控制之議題融入課程中;或擬 定相關計畫納入學校年度行事曆例行執行,可有效改善體位健康狀 況。

(二)本研究對象為高中生,在高中階段之學生無論是認知方面或自我期

許等面向,都較能有效的配合執行減重計畫,因此建議於高中階段 加強校園體重控制宣導工作,可鼓勵學生養成正確及規律的運動與 飲食習慣,為一生的健康立下根基。

(三)校園中辦理相關活動時,名稱應「健康化」為導向,本研究於校內 執行之名稱就訂為「健康99」計畫,青春期的學生較在意身體形象,

若使用減重班的字眼將造成學生排斥參與活動。因此未來其他學校 在辦理相關活動時亦可參考使用「健康化」之名稱,例如:「健康 體驗營」等詞彙做為宣傳重點,以鼓勵健康為導向,避免標籤化的 情形讓過重學生羞於參加。

二、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學校執行健康體位相關計畫的實施,如問卷調查或前、後測時間 點,應注意學校、班級的活動時間,盡量避開考試或學校大型活動,

較能確實反應測驗的結果。

(二)本研究對象採取不分性別共同實施,發現青少年因性別不同對於自 我身體形象之期許不同,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依性別不同實施分組,

較能有效激發學生體型改變之動機。

(三)本研究之實驗組學生於後測結果中,唯一沒有顯著差異的部分為肌 肉量,經探討後分析原因為運動介入主要為有氧運動,並無肌力部 分訓練,未來研究者從事相關研究時,若能於介入期間加上重量訓

練,或許體脂肪的改變將會有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僅將各班過重學生自班上抽離,利用中午及課餘時間上課及 營養諮詢,因此學生的體重控制成效僅依靠自我要求,建議未來研 究者可針對結合班級經營、導師帶領等,以班級為單位之導向,藉 由團體影響力來強化平時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之養成,將正確 的運動與飲食方式推展至班級活動中進行,讓更多的學生都能擁有 健康體位管理之觀念與技巧。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文貞(2001)。

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2001)。

王元玲(2003)。

兒童肥胖與自尊關係及影響減重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

(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2005)。

行政院衛生署(1998)。

1992-1997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江季蓁(2005)。以CIPP評值模式評估「配適諮詢系統」介入在過重國中 學生的成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2005)。

全國碩博士論文 資訊網

,94YM005563001。

林月美、朱志良、洪清霖(1985)。臺灣地區青少年之營養狀態評估第一 報:身高與體重。

中營會誌

10

,91-105。

郝立智(2003)肥胖症面面觀。

當代醫學

30

(8),663-674。

莊國上、莊政典、林志隆(2010)。體重控制班對中學學生體適能之影響。

台大體育

50

,35-43。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

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 預防委員會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1

郭婉萍(2000)。某專科女學生減重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 文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 2000 ) 。

全 國 博 碩 士 論 文 資 訊 網

89NTNU0483009。

張弘文、洪國欽(2004)。肥胖主要因子-身體活動量與飲食量的探討。

運動健康與休閒研究集刊,1

,161-166。

許秀卿、蕭芝殷、陳志道(2008)。肥胖青少年之校園體重管理計畫之成 效評估。

台灣家醫誌

18

(3),180-190。

黃秀玫、吳美嬋、陳貴香(2010)。學校健康促進減重計畫成效。

護理雜

57

(3),51-59。

趙麗雲(2008)。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

中華體 育季刊

22

(1),35-46。

蔡淑芳(2004)。青少年飲食問題與建議。

健康城市學刊

2

,33-44。

鄭麗璣(2004)。肥胖國中生減重方案研發與介入成效之研究。(碩士論 文 , 國 立 台 北 護 理 學 院 , 2004 ) 。

全 國 碩 博 士 論 文 資 訊 網

, 92NTCN0710005。

劉 影 梅、張 博 論( 2007)。推 動 中 小 學 生 健 康 體 位 五 年 計 畫 三 之 一 。

臺 灣 中 小 學 生 健 康 體 位 現 況 及 促 進 行 為 指 標 監 測

。 台 北 市 。 教 育 部 。

賴翠琪(2002)。台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2)。

全國碩博士論文

資訊網

,89NTNU1483008。

英文部份: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9) 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Weight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09(2):330-346.

Anderso, J.W., Konz, E.C., Frederich, R.C., & Wood, C.L. (2001). Long-term weight-loss maintenance: A meta-analysis of US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4(5), 579-584.

Bonow, R. O., Smaha, L. A., Smith, S. C., Mensah G. A., & Lenfant, C. (2002).

World heart day 2002- The inter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ponding to the 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Circulation,

106(13), 1602-1605.

Blundell, J.E. (2006). Perspective on the central control of appetite. Obesity,

14(suppl 4), 160S-163S.

Bravata DM, Smith-Spangler C, Sundaram V, Gienger AL, Lin N, Lewis R, Stave CD,Olkin I, & Sirard JR. (2007). Using pedometer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improve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8(19), 2296-2304.

Chen, M. A.Y., Liou, Y. M., & Wu, J.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V, computer time and adolescents'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6(1), 75–85.

Chu, N.F. (2005).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Taiwan. Obesity Review, 6(4), 271-274.

Egger, G., & Swinburn, B. (1997).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obesity pandemic.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5(7106), 477-480.

Hill, J. O., Wyatt, H. R., Reed, G. W., & Peters, J.C. (2003). Obesity and the environment: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Science, 299(5608), 853-855.

Huang, Y.C., Wu, J.Y., Ou Yang, M.J. (2003). Weight-for height reference and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for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d Fuchien Areas.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66(10), 599-606.

Klem, M. L., Wing, R. R., McGuire, M. T., Seagle, H. M., & Hill, J.O. (1997).

A descriptive study of individuals successful at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substantial weight loss. American Journal Clinical Nutrition,66(2), 239-246.

Lan, C., Lai, J. S., Chen, S. Y., & Wong, M. K. (1997). 12-month Tai Chi training in the elderly: its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3),345-350.

Lichtenstein, A. H., Appel, L. J., Brands, M., Carnetho, M., Daniels, S., &

Franch, H. A., et al.(2006).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revision 2006: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utrition Committee. Circulation, 114(1), 82-96.

Maffeis, C.(2000). Aetiology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uropean Journal Pediatrics 2000, 159(Suppl 1), S35-44.

Mela, D. J.(1999). Food choice and intake: The human factor. Proceedings

Journal of Nutrition Society. 58(3), 513-521.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1992). NCEP Expert Panel on Blood Cholesterol:Leve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Highlights of the Report of the Expert Panel on Blood Cholesterol Leve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89(3), 495-501.

Nordmann, A.J., Nordmann, A., Briel, M., Keller, U., Yancy, W. S., & Brehm, B. J., et al.(2006). Effects of low-carbohydrate vs low-fat diets on

weight lo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6(3), 285-293.

Parizkova, J. (2008). Impact of education on food behaviour,body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99(1),

26-32

Peters, J.C. (2003). Combating obesity: Challenges and choices. Obesity

Research, 11(suppl), 7-11.

Rapport, L., Clark, M., & Wardle, J. (2000). Evaluation of a modified

cognitive behavioural programme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4(12), 1726-1737.

Timothy, G., & Lohman, T. G. (1992). Advances in 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Tudor-Locke, C., Bassett, D. R. (2004). How many steps/day are enough?

Preliminary pedometer indices for public health. Sports Medicine,34(1), 1-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05) Nutrition and Your Health: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005 (6th ed.).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lliams, C. L., Hayman, C. L. L., Daniels, S. R., Robinson, T. N., Steinberger, J., Paridon, S., et al. (2002).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Childhood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Atherosclerosis, Hypertension, and Obesity in the Young (AHOY) of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06(1), 143-160.

Williams, M. H. (1999).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nd sport (5th ed.). WCB:

McGraw-Hill.

Wing, R. R., & Hill, J. O. (2001). Successful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21(1), 323-341.

網站部分:

US Department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

http://www.hhs.gov/

江季蓁、劉影梅、何卓飛、洪嘉文、呂生源(2009)。不同國家兒童及青 少年身體活動的推薦量與政策比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

,38(3),摘自2010年7月12日,

http://www.sac.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Quarterly159/p13.asp

教育部體育司(2005)。

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

。2006 年4月18 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h ealth/hplan/940601170130.doc

劉 影 梅 ( 2006)。

臺灣 身 體活 動量 監 測系 統網 站

。 2009年 3月 1日 , 取 自 IPAQ網 http://140.129.162.186/ipaq3

Adult weight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nutrition practice guidelin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Evidence Analysis Library Web site.

http://www.adaevidencelibrary.com/topic.cfm?cat_2798. Accessed January 2,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to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eb site.

http://www.health.gov/PAGuidelines/committeereport.aspx. Accessed November 15, 2008.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及家長同意書

研究題目: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高中生身體組成及飲食行為之影響 指導教授:卓俊辰 教授

研 究 者:游弘廷

研究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暑期班適應(特殊)體育教學研究所 服務單位: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

地 址:臺北市南港區重陽路366號

聯絡電話:(02)2653-0475#201 0939-266-113

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高中生身體組成、飲食習慣及身體活動量之現況 調查研究。並進一步探討過重高中生身體組成與飲食習慣、身體活動量間 是否具有相關性與差異,並根據研究結果,引導學生正確的減重,養成規 律的運動習慣增進健康生活技能。

依實驗研究規定,研究者應將研究過程向受試者說明清楚,且研究者應盡 其所能保護受試者之健康和權益,並隨時回答受試者問題。受試者如改變 意願或測驗當中感到身體不適,可隨時退出而不受任何限制,但應事先告 知研究者。

在本研究中您將進行下列測驗:

一、測驗內容:

(一) 身體組成檢測(包括體重、體脂肪、肌肉量、內臟脂肪量)。

(二) 填寫飲食紀錄表。

(三) 填寫IPAQ台灣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

二、測驗地點:

(一) 身體組成檢測—育成高中健康中心。

(二) 填寫學生營養健康行為測驗表—育成高中視聽教室。

(三) 填寫IPAQ 台灣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育成高中視聽教室。

三、為了獲得正確的研究結果,請您遵守下列事項:

1.測驗期間請穿著短袖輕便之運動服裝。

2.體內若有配戴心律調整器等機器請勿參加檢測,以免導致機器錯誤動 作。

3.填寫問卷時,研究者將會引導您填寫問卷,請依實際情形填寫。

在你閱讀受試者須知,願意參與本實驗,請在同意書下方姓名欄內簽 名,表示同意並願意遵守「受試者須知」內之各事項。

班 級: 年 班

受 試 者 簽 名:____________

家 長 簽 名:____________

日 期: 99 年 月 日

【附錄二】

運動前健康狀況調查表 親愛的同學你好:

本調查表旨在了解您的健康狀況,以增加實驗的安全性。以下這些問題是 為了實驗過程及檢測前,讓你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做檢測,以避免不必要的 危險發生。請就下列問題,評估你目前的身體狀況。

1.醫師曾告訴你有心臟的問題嗎? 是□ 否□

2.你經常覺得胸部疼痛嗎? 是□ 否□

3.你常常覺得虛弱或頭暈眼花嗎? 是□ 否□

4.你正服用任何心臟病或其他疾病之藥物嗎? 是□ 否□

5.有其他上述未提及而不能參加運動的理由嗎? 是□ 否

□ 理由:

上述問題中,如有任何問題答「是」的話,那便不能接受健康體適能檢測,

建議你去看醫師,檢查或確定安全無虞後再做運動。

學校名稱:

班 級: 年 班 □男 □女 受試者簽名:

日 期:中華民國 99 年 月 日

【附錄三】

IPAQ 臺灣活動量調查 短版問卷

問卷編號:__________

流 水 號:__________

受試者姓名:__________

訪員姓名:__________

訪視日期:__________

成 功: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授權使用

您的回答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國人身體活動的現況。

想請教您的是:有關您在過去七天中花在身體活動的時間,包括工作、

做家事、整理庭院/陽台、交通,及您在娛樂、運動等活動中所花的時間。

就算您認為自己不愛動,也請您回答每一個問題。

您過去七天的身體活動與過去 3 個月的身體活動比較起來(請打勾)

□1.比較多 □2.比較少 □3.差不多(請繼續)

請回想過去七天中,所有您做過的費力活動。這些活動會讓您的身體感

請回想過去七天中,所有您做過的費力活動。這些活動會讓您的身體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