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對於鷹架式 PBL 教材的建議

PBL 課程的規劃是一項複雜的過程,考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學目標、教 學時間、學生數量、Tutor、合作學習、可得資訊、評量等,甚至還要考量細項,

因為受試者的背景、能力、需求都有不同的考量。不同教育目標將影響課程設計 的型態,均有多個項目須調適的取向。

1. 因為鷹架式 PBL 教材上,可以考慮使用 Yoon et al.(2013)其他鷹架式 學習方案來做研究。

2. 在 PBL 設計上,可以因為受試者增多而變成合作學習模式來進行,PBL 的評量和鷹架式學習也會變得多樣化,問題也可以選擇 Yoon et al.(2013)所使

用的開放式問題來設計學習單。

3.考慮到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展現,本研究針對七年級生來設計 的學習單,所以建議也可以針對其他年齡層的來做設計與考量。也建議若邀請國 三以上的學生參與,可以選擇科教館當中不同程度的互動式常設展品,針對具有 何種先前知識程度的學生來做挑選與設計。

4.因為考慮學習 PBL 進行程序的時間和地點及對象的因素,所以改成是以勾 選題的模式來進行,也可以進行開放式或其他方式之情境問題讓其他年齡之參與 者來進行。

111

5.學生的先前知識也需要更多考量,本研究是在沒有複習先前知識的情況下 施測的,所以建議可以先複習先前知識。

(二) 對於 PBL 評量的建議

本研究採個人進行的模式,所以 PBL 評量的部分也修改成個人回答的問題 模式,在未來的研究進行上,若研究者可以找到團體進行的人數,建議以團體方 式進行,也可以使用團體的評量表來進行考量。

(三) 對科學態度相關量表的建議

科學相關態度量表的部分,若對於國中生,建議使用題數少並集中得到回饋 的量表,因為學生較無耐心作答;對高中生以上的學生,可以使用更多面向,能 夠有多面向的思考與觀察。

(四) 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

針對研究對象,由於實際情況限制下,可能無法邀請帶有先前知識 (國三電 學)的國三生或高一生進行參與,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能夠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 學生挑選常設展品與設計學習單的呈現方式。

11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 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31-39。

王琇葉(2007)。STS 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 對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雅亮(2002)。非制式右腦科學教育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生物科技實驗室教學為例。取自 http://140.127.40.7/~gise/17years/E22.doc。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改會。

李舒婷(2006)。物理教學碩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以動手做學習經歷為例。高 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筱雲(2009)。不同問題結構的問題本位學習對八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學學習 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宋秀芬(2008)。趣味科學活動對國中生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本書。出版地:易習圖書出版社。

吳穎沺、蔡今中(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 構之影響—以「電學」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4),387-411。

113

周天賜譯(2004)。問題引導學習 PBL(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原作者:R. Delisle, 1997)。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世娟(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 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林國書(2003)。PBL 教學在國中理化學習成效之研究。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姚乃慈(2004)。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在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宗志(2004)。以問題導向學習法(PBL)與傳統主題學習法(SBL)增進學 生在學習科學概念深度與廣度的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交通 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范賢娟、范賢媛(2002)。善用博物館資源規劃教學活動 — 以天文館為例,科 學教育期刊,255,12-23。

高頌洲(2002)。問題導向學習(PBL)導入生活科技教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 技教育月刊,35(8),12-19。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年報(2004)。臺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張自立、陳文華(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 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149-186。

114

張美珍(2008)。歡迎你來動手-談科學博物館內國小科技教育的展示與活動規 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2),3-16。

張崇山(2009)。博物館互動式展示之思與辨。科技博物,13(4),5-16。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譯文選集。台北:稻香出版 社。

張譽騰(1988)。科學中心的崛起與發展。科學月刊,217,30-38。

張譽騰譯(1987)。科學中心教育活動之規劃。博物館季刊,1(3),21-32。

許淑玫(2005)。國小問題導向式課程發展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36(2),63-92。

許榮富、蘇賢錫、林明瑞、陳文典(1989)。先進國家高中物理課程之分析。物 理會刊,11(1),55-72。

許德發(2000)。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 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 北市。

許麗齡(2001)。問題導向學習於護理教育上之應用。護理雜誌,48(4),31-36。

陳美華(2009)。「問題本為學習」對國二學生數學科學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 影響(為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陳勁志(2005)。探討空間能力對高一學生電學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15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

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

陳麗鴻(2006)。科學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之研究—以 電磁鐵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 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物理」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 部。

黃善美(2002)。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國 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璧祈、張永達、鄭淑文(2005)。實施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的中小學生生物 學實驗操作能力培養教學。科教館學刊,1,115-137。

傅麗玉(2004)。誰的科學教育?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多元文化觀點。課程與教學,

7(1),91-108。

楊侃慈(2006)。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教育效能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科 學教育學刊,15(6),627-646。

葉蓉樺(2008)。操作式科學展示對「電學」相關概念學習輔助探討:中小學教

116

師的觀點。物理教育學刊,9(2),35-56。

廖敦如(1994)。學校與社區博物館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台東大學教育 學報,15(1),211~244。

劉啟正(2005)。融入動手做實驗的教學對國二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靜怡(2003)。電學史融入高中基礎物理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及電學概念的 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曉雯(2009)。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常設展品內涵和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材內容要項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

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

鄭宇鈞(2010)。博物館「動手做」活動促進觀眾對 節水科技理解之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琮生(2004)。模板式問題導向網路學習平台之建構與評估。台灣師範大學工 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君偉(2010)。非制式教育環境兒童對科學教具之操作偏好與問題解決表現。

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鐘培齊(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

117

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市。

蘇明俊、江新合、陳輝樺(2002)。教師發展非制式科學教學資源之行動研究—

以「落日華表」的教學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季刊,

28,21-43。

蘇懿生(1994)。高雄市立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梨梨(2001)。國民中學教師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淑貞、黃玉珠、王月英(2007)。以問題為導向學習之工作坊教學策略與評值。

輔仁醫學期刊,5(3),123-132。

英文文獻

Barrows, H. S., & Tamblyn, R. M.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Barrows, H. S. (1985). 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 New York: Springer.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1.

118

Barrows, H. S. (1998). 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62(9), 630-633.

Bruyas, A.-M., & Riccio, M. (Eds.) (2013). Science centres and science events: A science communication handbook. Milan, Italia: Springer.

Danilov, V. J. (198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s (pp. 29).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ch, B. J. (2001). Models for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s.

Sterling, VA: Stylus.

Kolb, D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Kolb, D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