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的許多緣由,或許和其母舅家族瓦爾特(Walter)一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史特勞斯有兩位舅父是受雇於慕尼黑宮廷的音樂家,他的音樂學習即是受到 其中一位的啟蒙。約翰.蓋歐格.瓦爾特(Johann Georg Walter, 1764-1827)指導他 學習演奏小提琴、吉他、豎笛以及所有的銅管樂器,使其七歲便開始在各式的社 交場合演出,就此展開音樂演奏生涯。十五歲時,史特勞斯移居至慕尼黑

(Munich),並且和兩位舅父一同受雇於馬克西米利安公爵(Duke Maximilian, 1808-1888),1 成為吉他演奏家。之後,史特勞斯以法國號作為主修樂器,在 1847 年進入「慕尼黑皇家宮廷管弦樂團」 (Munich Royal Court Orchestra),任職期間 歷經四位君主的輪替,時間長達四十二年之久。

在擔任樂團工作時,史特勞斯經常為同時期作曲家演出吹奏作品中重要的獨 奏片段。其中包括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83),雖然兩人在音樂理念上相左,

但華格納曾說:我無法理解像你這樣一個「反華格納風格」(anti-Wagnerian)的人,

2 怎麼能夠將我的音樂詮釋得如此精彩美妙。還說:史特勞斯真是個令人難以忍

受的傢伙,不過當他演奏起法國號來就無法對他生氣了。同時期的指揮家、鋼琴

1 馬克西米利安公爵是巴伐利亞的公爵,奧地利女皇伊莉莎白(Elisabeth of Austria,

1837-1898)的父親,為發揚巴伐利亞民俗音樂之幕後推手。

2 William Melton, "Franz Strauss: A Hero’s Life," The Horn Cal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horn Society vol. XXIX no. 2(Feb. 1999): 25.

4

家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94)也稱讚史特勞斯為「法國號界的姚阿幸」(the

Joachim of the horn)。3 由此可見,史特勞斯在當時是一位相當敬業且傑出的法國 號演奏家,同時期的音樂家們對他相當敬重。

三十二歲時,史特勞斯的第一任妻子和兩個孩子皆因病而去世。在此之後,

單身近十年,於 1863 年和慕尼黑當地知名啤酒釀造商的女兒約瑟芬.普索爾

(Josephine Pschorr, 1838-1910)成婚,兩人育有兩個孩子,其中一位便是日後音樂 史上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

於此同時,弗朗茲.史特勞斯也逐漸成為一位活躍的作曲家,除了兩首協奏 曲外,寫有五首給法國號和鋼琴的小品,以及法國號四重奏曲、法國號練習曲、

進行曲、華爾滋和其他種類舞曲等。寫給法國號的重要代表作品有:《法國號協 奏曲,作品第八號》 (Concerto for Horn and Orchestra, Op. 8)、《第二號幻想曲》

(Fantasie on Schubert's Sehnsuchtswalzer, Op. 2)、《第六號幻想曲》(Originalfantasie,

Op. 6)、

《夜曲》 (Nocturne, Op. 7)、《海的感覺》(Empfindungen am Meere, Op. 12)、

《序奏、主題與變奏》(Introduction, Thema, und Variationen, Op. 13)、《告別》(Les

Adieux)和《無言歌》(Lied ohne Worte)。

除了樂團演奏和作曲之外,因其受人尊敬的音樂才能和慷慨正直的人格,史 特勞斯也受邀擔任教職和指揮的工作。他在 1871 至 1896 年間被任命為慕尼黑皇 家音樂院(Royal School of Music)的教授,1875 至 1896 年間則被推選為慕尼黑當 地維爾德.昆爾(Wilde Gung’ l)業餘管弦樂團的指揮。儘管在這個業餘的樂團裡,

史特勞斯是絕無僅有的職業音樂家,但他拒絕收受任何的報酬,設法將大量他所

3 同前註,108。

5

擅長的古典和浪漫樂派作品,如莫札特(W. A. Mozart, 1756-91)、海頓(F. J. Haydn,

1732-1809)、貝多芬(L. v. Beethoven, 1770-1827)、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

韋伯(G. Weber, 1779-1839)、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47),和少數其他作曲 家的序曲以及交響曲,加進他們的演出曲目中,並親自指揮演出。這些曲目後來 得到不錯的迴響,史特勞斯在第一季的演出之後,更被任命為樂團的榮譽會員。

晚年的史特勞斯為哮喘病所苦,日漸衰老的身體也已經無法負荷樂團大量的 演出行程,1889 年自樂團退休之後,便大多投入在教學、指揮、中提琴和吉他的 演奏,以及關心兒子理查的作曲事業。最後在 1905 年 5 月 31 日安詳辭世,葬禮 中,理查特地要求樂團演奏父親喜愛的莫札特絃樂四重奏作品。

6 作曲家,促使舊與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97)與華格納各自為首的 兩派之間,形成壁壘分明的兩相抗衡局面。

在這個音樂創作種類和風格日趨多樣且豐富的時代裡,弗朗茲.史特勞斯對 於音樂風格的品味和喜好,從一段他和兒子的互動對話可窺知一二。1880/81 年 的冬天,理查聽了《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之後深感興趣,私下藏 了一份總譜,一日下午在彈奏此曲給同學聽時,被父親發現且遭到大聲的斥責。

理查試圖說服父親:您坐在樂團之中演奏或許不曉得,其實從觀眾席中所得到的 整體印象是很不一樣的。面對幼子開始受到華格納歌劇影響的這一幕,老父親希 望他能從中抽離:除了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86)、華格納和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69),還有很多其他值得你欣賞的作曲家。或者你已經要放棄莫札 特、海頓、史波爾(Ludwig Spohr, 1784-1859)了?4 很明顯地,弗朗茲.史特勞斯 當時是傾向於所謂保守、舊時代經典之作的一邊。

4 同前註,1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