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商英生平與《續清涼傳》的撰述

第四章 《續清涼傳》中「文殊顯化」感應分析

第一節 張商英生平與《續清涼傳》的撰述

第四章:《續清涼傳》中「文殊顯化」感應分析

本章接續上一章深入探討《續清涼傳》文殊感應事蹟中的士大夫身分、事件 與信仰儀式如何影響「文殊顯化」顯相和化用?筆者藉由歸納、比較的進路加以 探討,本章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節:張商英生平與《續清涼傳》的撰述 第二節:張商英所見之感應類型

第三節:張商英友人之感應類型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其他中土文本與域外文本中「文殊顯化」感應分析

本章接續第三、四兩章的《廣清涼傳》與《續清涼傳》這兩本專書書寫五臺 山的文殊感應故事分析後,亦有其他單篇的中土文本與域外文本記述五臺山的文 殊感應故事,本章深入探討其他中土文本與域外文本中的文殊顯相暨文殊化用。

其他中土文本約有:北宋〈義宗和尚塔記〉、南宋《曲洧舊聞‧卷四》、南宋《叢 林盛事‧五臺艸衣文殊》、南宋《夷堅志‧五臺文殊》、明代〈宋工部侍郎諡忠節 滕府君神道補篆碑陰記〉與清代《(乾隆)代州志‧祥異》;域外文本則有《奝然 入宋求法巡禮行並瑞像造立記》、《參天台五臺山記》、《渡宋記》、《印度普化大師 游五臺山啟文》 (P3931)140與《青史‧息結派初、中、後三期傳承情況》;本章 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節 其他中土文本與域外文本的簡介 第二節 其他中土文本中的文殊顯相與化用

第三節 域外文本中《奝然入宋求法巡禮行並瑞像造立記》與《渡宋記》的文殊 顯相與化用

第四節 域外文本中《參天台五臺山記》文殊顯相與化用

第五節 域外文本中《印度普化大師游五臺山啟文》與《青史‧息結派初、中、

140 P.3931 表示敦煌文獻中,為法國探險家伯希和至敦煌石窟探險所得者,被編號為 3931,現藏 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老館。

29

後三期傳承情況》的文殊感應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結論

30

第二章:北宋五臺文殊聖山與信仰圈的復興之路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稱文殊菩薩聖地乃清涼山141,成 為文殊聖山,在唐代皇權支持下成為佛教第一名山與亞洲文殊聖山,然而五臺山 佛教經唐代會昌法難被破壞殆盡後,可說是名存實亡,直到北宋才得以走向興盛 之路。北宋朝廷延續前代帝王想法,認為佛教內可安撫民心與政局;外可助北宋 朝廷與亞洲佛教諸國外交關係;所以宋室保護佛教以利國家發展。五臺山乃唐代 以來佛教第一名山,所以北宋皇權不遺餘力支持五臺山佛教發展成為興盛北宋五 臺山佛教與信仰圈重要推手。另外,北宋中外僧俗大眾也對興盛五臺山文殊信仰 與信仰圈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筆者將本章分為「北宋朝廷的支持」、「北宋中 外僧眾的支持」與「北宋俗眾的支持」三節深入探討北宋五臺山佛教與信仰圈的 興盛之路。

第一節:北宋朝廷的支持

五臺山自唐代宗以來即為李唐皇室國家內道場142,唐代朝廷佛教政策影響五 臺山甚巨,所以五臺山佛教在會昌法難中被唐武宗徹底毀滅;至宋初時,因五臺 山緊鄰宋遼邊境,在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前,深受戰爭之苦,所以從晚唐到宋初 的宋太宗與宋真宗這段期間,五臺山處於名存實亡的衰敗階段;自宋太宗開始五 臺文殊聖山實賴北宋朝廷在經濟上的支持援助、建立完整的剃度、寺院與僧官制 度、屢下詔書肯定五臺山佛教並以五臺山為北宋朝廷與他國交往的媒介等措施才 得以興盛,筆者將此四點分述如下:

141 六十卷《華嚴經》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 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演說法,斯言猶漫。」參見《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住處品》,卷二十九,T9, no. 278, p589 c21。

142 五 臺 山 有 金 閣 寺 , 鑄 銅 為 瓦 , 塗 金 於 上 , 照 耀 山 谷 , 計 錢 巨 億 萬 。 縉 為 宰 相 , 給 中 書 符 牒 , 令 臺 山 僧 數 十 人 分 行 郡 縣 , 聚 徒 講 說 , 以 求 貨 利 。 代 宗 七 月 望 日 於 內 道 場 造 盂 蘭 盆 , 飾 以 金 翠 , 所 費 百 萬 。 參 見 楊家駱主編; (後晉)劉昫等撰:《列 傳‧第六十八》,《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6 年),卷一百一十八,頁 3416。

31

一、經濟上的支持援助

以北宋朝廷對五臺山經濟的支持而言,主要是以修建寺院、蠲免賦稅、財物 供施三方面為主,闡述如下:

(一)、修建寺院方面

由於正史記載五臺山的廟宇重建不詳,所以筆者以《廣清涼傳》與《佛祖統 記》等佛教歷史典籍所載的興盛五臺山廟宇具體措施闡述如下:

宋太宗時期:

聖宋太宗皇帝踐位,神武天資,克平偽主,重恢宇宙生靈;所以得像教彌隆,

靈峯更弊,初遣中使,詣五臺山,焚香虔祝,特加修建。143

太平興國之五年四月十五日,勅使臣蔡廷玉,內臣楊守遵等,詣五臺山菩薩 院與僧正淨業同計度修造事,及同部轄工匠等,并勅河東河北兩路轉運給五臺山 菩薩院修造費用,至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張廷訓等奏修造功畢。144

宋真宗時期:

真宗皇帝御宇,景德四年,特賜內庫錢一萬貫,再加修葺,并建大閣一座,

兩層十三間,內安真容菩薩,賜額──名奉真之閣。145 宋仁宗時期:

嘉祐二年丁酉歲,勅遣入內,內侍省黎永德送御書飛白寶章閣牌額一面,詣 真容院,於三月二十二日,安挂閣上。若匪皇上留心聖教,注想靈峯,則何以屢 錫寶嚴,躬洒神翰。146

自以上可知五臺山在宋太宗、宋真宗與宋仁宗三朝皇帝特別撥河東、河北兩 路轉運給五臺山菩薩院修造費用與內庫錢一萬貫等款興盛五臺山寺院菩薩院,賜 奉真之閣與寶章閣等寺額予五臺山寺院,納入朝廷管理,自此後政府就無權將受 賜額寺院挪為他用,所以賜額變成五臺山寺院保命符,新建寺院必須得朝廷賜額 認可,此即北宋朝廷管理佛教的方法之一,所以政治皇權在五臺山興盛過程中是

143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144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145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146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32

不可或缺的。

(二)、蠲免賦稅

「太宗朝舊勅,山寺土田,盡蠲租賦。」147

以蠲免五臺山佛教賦稅而言,北宋寺院一般皆需納稅,避免北宋百姓如前代 人民或是紛紛獻地給寺院,或是紛紛出家逃避稅賦,擴增佛教勢力,抗衡北宋皇 權;另一方面避免稅賦皆落於庶民,造成經濟能力較弱的庶民,所納的稅成為富 有寺院經濟來源,縮小朝廷稅基,加大社會貧富差距;所以北宋寺院除獲特旨免 稅;否則皆必須納稅148,能免稅的北宋寺院甚少,所以宋太宗以下諸帝免去五臺 山稅賦,即為特權中的特權。由此可見北宋朝廷在立國之初以免稅措施作為五臺 山佛教的供養,以此為懷柔扶植天下佛教典範。

(三)、財物供施

宋真宗時期:

「歲遣內臣詣山,設齋供養。自是,層樓廣殿,飛閣長廊,雲日相輝,金碧 交映,莊嚴崇奉,邈逸前代矣。」149

宋仁宗時期:

「仁宗皇帝,纘祖考之丕業,典儒釋之大教。屢遣中使,齋供詣山,每郊禋 禮畢,道場設齋供養,寶玩之屬,多出禁掖。慶曆八年春三月,勅遣內侍黃門謝 禹圭,送寶冠一戴。先是,慶曆至皇祐三年,朝廷三次遣使頒降。」150

《賜五臺山僧正法震等敕書》云:「敕五臺山僧正法震等:省所差副僧正兼 真容院供養主英惠大師賜紫廣洎進《新正功德疏》到闕事具悉。睠彼名山,素嚴 真像。屬茲獻歲,廣集勝因。奏疏以聞,精誠可諒。宜加賜予,式奬恭勤。今賜 廣洎紫僧衣一對,絹二十疋。」151

147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148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25-27。

149 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150 延一:《廣清涼傳》,卷上,T51, no. 2009, p. 1101, a14。

151(北宋)宋庠:《宋元憲集‧卷二八》,收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二十冊‧卷四二三》

33

宋真宗與宋仁宗時期,皇室以自己財產供養五臺山,表示皇室崇奉與重視佛 教,希藉此收攬人心與安定政局。另外自宋仁宗以絹與紫衣褒獎五臺山僧正敕書 看,可知宋仁宗對五臺山佛教聖眷崇隆,亦助於五臺山經濟。到宋神宗熙寧初年 時,「韓復為秘書省著作郎,知五臺山寺務司,五臺山供施傾天下,惡少年多窜 僧藉中,上下囊橐為奸,號為不可措手。君挺其魁宿,置於法,按簿書,皆得名 物。」152由此可知,五臺山在北宋皇室率領崇奉下已成當時天下寺院供施之最,

因而招來許多覬覦之輩,透過魚目混珠,偽裝為僧,盜取供施財物。

綜上所述可知五臺山佛教得到趙宋朝廷支持後,從而在經濟上得到修建寺 院、免稅、供養與政策援助;另外,皇權支持亦使五臺山文殊信仰易得朝廷官僚 士大夫與庶民階層支持,從而使五臺山寺院經濟實力大增,富有程度成為北宋寺 院中的首屈一指。

二、建立完備的僧尼管理制度

以北宋朝廷建立完善的五臺山佛教制度而言,主要是以剃度、寺院與僧官制 度的完整建立,分別闡述如下:

(一)、建立完備的剃度制度

北宋僧尼剃度是自童行剃度為沙彌,自沙彌再受戒為僧尼,皆需依既定律令 格式手續辦理才屬合法,否則即為私度,會受相當程度處分。153「童行」俗稱徒 弟或行者,指未成年無賦役義務,入寺帶髮修習佛經者。童行出家條件乃年齡符 合規定。如宋仁宗後,請求出家童行必須年滿十九歲、或二十歲,若尊長肯捨出 家,雖年幼,亦在許可範圍內。出家第二個條件是係帳,係帳的意思就是童行從 師出家,寄名於寺院,登錄簿籍申祠部,聽候試經業,乃步入空門第一步。第三 個條件必須申報正式名字,寺主必須保證是本人。第四有以下條件者不許出家:

祖父母或父母健在,別無子息侍養者、曾犯罪亡命逃竄者與曾在軍隊面帶瑕痕

祖父母或父母健在,別無子息侍養者、曾犯罪亡命逃竄者與曾在軍隊面帶瑕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