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彰化地區內部區域發展的類型

第三章 戰後彰化地區區域發展

第三節 彰化地區內部區域發展的類型

本節欲利用前兩節所得之結果,即彰化地區於民國 50 年(1961)、60 年

(1971)、70 年(1981)、80 年(1991)、90 年(2001)五個時間點下的區域發 展空間分布資料,進行歸納並分類彰化地區內部區域發展的類型,以利於第四章

52

表 3-6 為民國 50 年(1961)、60 年(1971)、70 年(1981)、80 年(1991)、

90 年(2001)彰化地區 26 個鄉鎮市的地方發展指數,這些指數曾將各鄉鎮在不 同年度區分為高、中、低程度的發展區,若進一步將各鄉鎮在不同年度的發展程 度作一貫時性的整理時,可以得到彰化地區各鄉鎮區域發展程度的四種變化類 型,分別為穩定發展型、成長型、成長相對落後型與波動型(圖 3-8),說明如下:

圖 3-8 彰化地區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分布圖

(一)穩定發展型:

此類型為該鄉鎮市隨著時間演變下,其區域發展程度持續維持著低度、中度 或高度發展的狀況。符合此定義的有二:

53

(1981)、80 年(1991)與 90 年(2001)提升並維持為中度發 展區。

2.始於低度發展區,隨著時間推移而成為中度發展區,甚至是高度發展區:

伸港鄉。該鄉鎮於民國 50 年(1961)、60 年(1971)為低度發展區,民國 70 年(1981)、80 年(1991)提升為中度發展區,民國 90 年(2001)再 提升為高度發展區。 年(1981)為高度發展區,民國 80 年(1991)、90 年(2001)降至並維持 為中度發展區。

54 年(1981)提升為高度發展區,民國 80 年(1991)、90 年(2001)

降至中度發展區。

2.中度—低度—中度:如芬園鄉、埔鹽鄉、二水鄉。

⑴芬園鄉:民國 50 年(1961)為中度發展區,民國 60 年(1971)、70 年

(1981)降為低度發展區,民國 80 年(1991)、90 年(2001)

提升並維持於中度發展區。

⑵埔鹽鄉:民國 50 年(1961)為中度發展區,民國 60 年(1971)降為低 度發展區,民國 70 年(1981)、80 年(1991)、90 年(2001)

提升並維持於中度發展區。

55

第四節 小結

本章利用地方發展指數的概念與公式,分別探討民國 50 年(1961)、60 年

(1971)、70 年(1981)、80 年(1991)、90 年(2001)五個時間點下的彰化地 區區域發展程度與空間分布。

由表 3-6 可知,以平均數值的角度來看,民國 50 年(1961)、60 年(1971)、

70 年(1981)、80 年(1991)、90 年(2001)分別為 0.485、0.631、0.764、0.811、

0.880,推論彰化地區境內的區域發展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社會、文化與 經濟三面向的發展程度皆提升。以變異係數的角度來看,民國 50 年(1961)、60 年(1971)、70 年(1981)、80 年(1991)、90 年(2001)分別為 0.123、0.079、

0.070、0.069、0.053,隨著時間而呈現遞減的趨勢,推論彰化地區內部各鄉鎮間

56

展區的空間分布隨之轉移。高度發展區從分散於北彰化與南彰化地區,而後集中 分布於北彰化地區;相對地,低度發展區也從原本散布於山區、內陸與北部沿海 鄉鎮,而後集中於南彰化地區沿海與鄰近濁水溪的鄉鎮。簡言之,彰化地區內部 高度發展區集中於北彰化地區,相對地,受到反吸與退化的作用,低度發展區則 集中於南彰化地區,區域發展明顯呈現極化發展的現象。

最後,本章透過整理彰化地區各鄉鎮市於民國 50 年(1961)、60 年(1971)、

70 年(1981)、80 年(1991)、90 年(2001)五個時間點下的區域發展程度,進 行貫時性的分析,可將彰化地區內部 26 個鄉鎮市的區域發展的變遷過程劃分為 四個類型:穩定發展型、成長型、成長相對落後型與波動型。其中穩定發展型為 彰化市、鹿港鎮、秀水鄉、福興鄉、溪湖鎮、永靖鄉、埤頭鄉與北斗鎮;成長型 為田中鎮、線西鄉與伸港鄉;成長相對落後型為員林鎮、芳苑鄉、大城鄉、竹塘 鄉與溪州鄉;波動型為和美鎮、花壇鄉、芬園鄉、大村鄉、埔心鄉、埔鹽鄉、二 林鎮、社頭鄉、田尾鄉與二水鄉。

5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