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1. 性別

在處理群體壓力時,兩性間最主要的差異有三項:第一、根據社會角色理 論(Social Role Theory),女性在社會中普遍為附屬角色,因此女性的思想或行為 較容易順從群體;第二、女性較男性關心人際關係與群體和諧,因此女性較容 易順從群體的意見;第三、由統計指出,女性普遍的語文能力較男性佳,因此 女性比較能充分理解他人之想法與態度,進而改變本身的思想與行為[Eagly, 1978]。

而性別與社會影響的關聯性,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有在探討,這些論文所關 注的社會影響可大致分為下列四類[Eagly, 1978]:

1. 從眾(Conformity)

在從眾行為的研究中,群體的成員僅表達他們所主張的思想與行為 (通常此想法與行為和受試者的個人態度不一致),但不提供其他支 持此主張的說明或證據。

2. 說服(Persuasion)

在說服行為的研究中,群體不僅表達他們所主張的思想與行為,更 提供支持此主張的說明或證據給受試者。

3. 暗示(Suggestibility)

在暗示行為的研究中,實驗者通常演繹一位「催眠者」的角色,其 對受試者重複提出一個簡單的要求。

4. 服從(Obedience)

在服從行為的研究中,實驗者以「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受試者去執 行某項特定動作。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以上對於性別和從眾行為之關聯性的研究中,部分論文明確指出女性顯 著較男性易產生從眾行為[Eagly and Carli, 1981; Becker, 1986]。但仍是有多數研 究,認為性別與從眾行為的關聯性不大,因此,此次研究將把「性別」對於從 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影響列為研究之假設:

H1:女性消費者較男性消費者容易受團體影響,形成更明顯之從眾行為,進而 影響網路口碑的產生。

2. 年齡

在消費者的年齡部分,由於年輕的族群:第一、願意接受新事物的態度較 明顯;第二、接觸新事物的管道較豐富;第三、與同學或朋友間的同儕互動更 為緊密。因此,年輕的族群是比較有可能受到群體的影響,進而產生從眾行為 與影響網路口碑的產生。

故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年齡」對於從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影響列為研究 之假設:

H2:年齡越輕的消費者,越容易受到團體影響,形成從眾行為,進而影響網路 口碑的產生。

3. 教育程度

在消費者的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越好的人,其應該:第一、應有更好 地獨立思考能力;第二、知識應該較豐富。所以在面對到群體壓力時,應能較 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不受外力干擾其決策;反之,教育程度越差的人,則 應該越容易產生從眾行為。

由上述所言,本研究將「教育程度」對於從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影響列為 研究之假設: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3:教育程度越差的消費者,越容易受到團體影響,形成從眾行為,進而影響 網路口碑的產生

二、 資訊性因素

1. 產品知識

會影響消費者最主要的資訊性因素,為其「產品知識(Product

Knowledge)」。主要可分為三類:消費者主觀認為其所具有的知識(Subjective Knowledge or Perceived Knowledge),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對其知識的自信程度;

消費者客觀真實具有的知識(Objective Knowledge),即為消費者「實際上」所擁 有的專業程度;消費者過往購買或使用該產品之經驗(Experience-based

Knowledge),此與前兩者關連較弱,較無法衡量實際的消費者行為與決策 [Brucks, 1985]。但一般來說,若沒有特別註明,消費者的產品知識即指消費者 客觀真實具有的知識。

而產品知識低的消費者,多傾向利用表徵訊息(Extrinsic Cues)來判斷產品品 質;反之產品知識較高者,則傾向利用本質訊息(Intrinsic Cues)作為判斷產品品 質的依據[Rao and Monroe, 1988]。也就是說,對於產品知識較低的消費者來說,

其在面臨購買決策或評論回覆時,較不常利用產品特徵(Product Attributes)等本 質訊息的資訊來做為判斷的依據;反而是更在意群體所給予產品的評價與意見 等表徵訊息,來當作其決策的參考。這也使得產品知識較弱的消費者,較容易 產生從眾之行為[Lascu, Bearden, and Rose, 1995]。

綜合上述之文獻,本論文將對「產品知識」對從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關係 提出研究假設:

H4:產品知識較低的消費者,相對於產品知識較高的消費者,較容易受到團體 影響,形成更明顯的從眾行為,進而影響網路口碑的產生。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購買時間

購買時間,即指消費者從購買產品到進行問卷測驗的時間。如果購買時間 越長,其應展現出:第一、可能與產品知識有顯著相關,意即購買產品時間越 長,則產品知識會越豐富;第二、對於產品的了解與熟悉程度增加,更加深消 費者對此產品之信心。因此,當購買產品的時間越長,消費者應該越能堅持自 己的信念與想法;反之,購買產品的時間越短,應該就會越容易受到群體影響,

產生從眾行為。

綜合以上之論述,本論文將「購買時間」對從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影響列 為研究之假設:

H5:購買時間越短的消費者,越容易受到團體影響,形成從眾行為,進而影響 網路口碑的產生。

三、其他情境因素

1. 試前評分與評分分配的落差

依據前述之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個人會在原有平衡狀態被破壞時,

試圖努力恢復平衡[Heider 1946, 1958]。因此,若在群體聲音與自己不同時,個 體將會嘗試改變自己的認知,以減少其所會遭受的認知失調。而這樣的過程,

就會產生從眾行為。

故綜合上述所論,本論文將對「評分分配」對從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關係 提出研究假設:

H6:消費者原先的評分若與所看見的評分分配有明顯不同,則其較可能產生從 眾行為,進而使其最終評分改變。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評論內容正負性

在評論內容正負性這一部分,「評論內容中性」的消費者,其應該:第一、

沒有辦法給出明確的評論內容屬性,應屬於較搖擺不定的消費者;第二、較能 敞開心胸聆聽不同的聲音,來做為其後續評論的依據。所以「評論內容中性」

的消費者,他們應該較「評論內容正性」和「評論內容負性」的消費者,更容 易產生從眾行為。

綜合上述,本研究「評論內容正負性」對從眾行為與網路口碑之關係提出 研究假設:

H7:評論內容中性的消費者,較容易受到團體影響,形成從眾行為,進而影響 網路口碑的產生。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