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誘發活化後增能現象之因素及其相關研究

影響活化後增能 (PAP) 現象能否被誘發的因素,有 PAP 運動的阻力運動內容,

包括運動強度、收縮型態和運動量,以及進行 PAP 運動後到爆發力表現前的恢復時間,

還有個別差異的影響。本節將分別透過相關文獻的整理和回顧來逐一探討這些因素。

一、不同強度對 PAP 運動之影響

Rahimi (2007) 的研究中,以 12 名男性菁英足球選手為受試對象,評估不同強度 的動態蹲舉 PAP 運動對運動後恢復 4 分鐘的 40 公尺衝刺爆發力表現之影響。結果發 現,不論是低強度 (60%1RM)、中強度 (70%1RM) 或高強度 (80%1RM),都比起控 制組顯著提升了隨後的衝刺表現。而當中,高強度 (80%1RM) 所增加表現的程度又 顯著高過中和低強度組。

Lowery 等 (2012) 招募 13 名具阻力訓練經驗的男性,比較不同運動強度的動態 蹲舉 PAP 運動對隨後不同恢復時間之垂直跳表現的影響。運動強度分別為高強度:

93%1RM、中強度:70%1RM 和低強度:56%1RM。結果發現,低強度的蹲舉對隨後 的垂直跳表現並無影響,而中和高強度的組別均能顯著增加隨後的垂直跳表現,其中,

又以高強度 (93%1RM) 蹲舉所引起的 PAP 能夠維持最久。該文獻也建議適合引起 PAP 的動態收縮強度應為 93%1RM (3RM) 以上。(如表 2-1 所示)

多數文獻普遍支持以高強度 (至少大於 80%1RM) 的動態收縮來進行 PAP 運動 (Kilduff 等,2007; Lowery 等,2012; Rahimi, 2007; Saez, Gonzalez, & Izquierdo, 2007; Sale, 2004)。而在等長收縮的 PAP 研究中,幾乎都是以等長最大自主收縮 (MVC) 來做研 究,當中有些能夠引起 PAP 來增加隨後的爆發力表現 (French 等,2003; Güllich &

Schmidtbleicher, 1996),有些則無法 (Behm, Button, & Barbour, 2004; Pearson & Hussain,

2013; Robbins & Docherty, 2005) 。

二、不同收縮型態對 PAP 運動之影響

PAP 運動中的收縮動作型態方面,最常以動態收縮 (dynamic contractions) 和等長 收縮 (isometric contractions) 來進行 PAP 運動。Rixon, Lamont, 與 Bemben (2007) 以

Esformes, Keenan, Moody, 與 Bampouras (2011) 的研究中,找來 10 名男性橄欖球 選手,比較動態仰臥推舉 (3RM) 和等長 MVC 仰臥推舉 (1 組 7 秒) 的 PAP 運動,於 運動後恢復 10 和 12 分鐘,對仰臥推擲爆發力峰值的影響。結果顯示,1 組 7 秒的等 長 MVC 臥推有顯著的提升,而動態 3RM 的臥推則對隨後仰臥推擲無影響。

許多文獻已證實高強度的動態收縮 (Chatzopoulos, Michailidis, & Giannakos, 2007;

Chiu 等,2003; Gourgoulis 等,2003; Young, Jenner, & Griffiths, 1998) 和等長最大自主 收縮對 PAP 現象 (Esformes, Keenan, Moody, & Bampouras, 2011; French 等,2003;

Güllich & Schmidtbleicher, 1996; Rixon 等,2007) 的效益。然而,有些研究則指出等長

雖以上兩篇研究皆顯示,PAP 運動後的恢復時間最好不要低於 8 分鐘,但在 Young,

Chiu 等 (2003) 的研究中,分別找了 7 名以爆發力訓練為主的選手和 17 名僅身體 的大。Hamada, Sale, MacDuncan, 與 Tarnopolsky (2000) 的研究也發現了肌纖維的類型 與 PAP 現象呈現相關性,當肌肉有較高 type II 百分比時,其肌纖維引起的 PAP 現象

的) 以及個別差異 (最好擁有較高的訓練背景、較大絕對肌力和較多的 type II 百分比)。

然而,適當的 PAP 阻力運動量仍尚未得知,因此,本研究將以這些文獻作為基礎,先 行探討並釐清等長最大自主收縮型態之 PAP 運動的最佳運動量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