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華大學 (頁 107-131)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後續研究建議 後續研究建議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已透過新竹縣住宅區細部計畫進行分析,對於永續的住宅區探究及評 估指標體系的操作仍有持續進行研究的必要,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一、住宅區細部計畫評估體系整合了過去相關綠網、街道、街廓規劃研究所 注重之生態功能及設計要點。未來後續研究可進一步探討納入土地使用管制要點土地使用管制要點土地使用管制要點土地使用管制要點 或都市設計都市設計都市設計都市設計管制要點管制要點管制要點管制要點時,其評估準則是否與將隨者細部計畫屬性不同需調整,如 市鎮計畫、鄉街計畫、特定區計畫下之住宅區規劃準則界定,可提供永續並可落 實操作的細部計畫。

二、由於大部分生態之評估因子需要較多的評估相關資料,因此在評估過程 中未能獲得更詳盡的資訊,而造成評估上的困難及誤差。如指標「連接度」方面 在細部計畫規範中則缺乏相關評估資料, 又受限於人力與時間之考量,無法依 依調查,然本研究主要探討層級對象為細部計畫,因此僅就於規範上之要點評 估,難免流於評估上過於主觀,因此建議後續應定期針對住宅區建構資料庫,定 期更新掌握住宅區生態走向,也能依詢此資料庫建立適當調整評估指標選項,作 為縣市政府擬定或審議細部計畫之依據。

三、由於細部計畫所應考量環境指標相當多且廣泛,建議後續研究時應該再 加入地景生態、嵌塊體等相關向度及指標項目,並且融合街廓內相關指標,如此 細部計畫永續指標會更趨完整。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

【 【中文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

【出版品】

1.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台南市生態城市規劃,2005。

2.行政院(2003、2004)「永續社區發展獎」評選基準。

3.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4.吳美雲,〈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訪台大建城所夏鑄九、劉可強教授〉,《漢聲雜 誌》,74 期,頁 25,台北市:漢聲雜誌社,1995。

5.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台北:詹氏書局。

6.李永展《永續社區之建構 環境正義及生物多樣性之觀點(Ⅰ)》,2004。

7.李永展,永續社區之建構—環境正義及生物多樣性之觀點(II),2006。

8.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文笙書局

9.李宗勳(2004),〈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第十期,頁 25-62。

10.李瑞麟,都市土地使用規劃,2000。

11.東之春(2004),〈建設健康社區的理念和實踐〉,《上海預防醫學雜誌》,第十六 卷第十期。

12.林憲德,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2004。

13.林憲德,城鄉生態(初版),1999。

14.林憲德,城鄉生態-生活環境的生物多樣化設計,2005。

15.林憲德,現代人類的居住環境,1994。

16.林憲德(2005),《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

17.林憲德(1996),《熱濕氣候的的綠色建築計畫》。

18.林憲德(2003),《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人類居住環境的永續發展》。

19.施鴻志,解鴻年(1996),《社區實質環境評估作業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建都文化事業。

21.夏雲(2002),《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建築》,建築學報。

22.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23.常州市生態城市規劃工作領導小組(2004),《生態城市規劃與管理》。

24.張有恆(1998),《運輸計劃評估與決策-模糊理論之探討與應用》,台北:華泰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張金鶚,(1982)《臺灣住宅實質環境規劃設計與評估原則(合撰)》台北:詹氏書 局。

26.理宣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胡聃譯(2002),《生態城市建設與自然平衡的人居 環境》。

27.郭瑞坤、余泰魁(2000),《高雄市鹽埕區住宅環境品質之研究-供給者與需求者之 認知比較分析》,〈中華管理評論〉,Vol.3,No.1,頁 133-148。

28.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詹氏書局。

29.程世丹(2004),《生態社區的理念及其實踐》,〈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第 37 卷第 3 期。

30.黃世輝,宮崎清(1996),《做為台灣地方文化再生的「社區總體營造」的展開》。

31.黃書禮(1996),《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 發展局委託計畫,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32.黃書禮(2002),生態土地使用規劃。

33.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三民書局。

34.盧禹璁(2005),《社區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金華社區為例》,嘉南藥理 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研討會。

35.盧誌銘、黃啟峰(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起源與發展》。

36.賴奎魁、劉松癸、黃筱霈(2002),《居住環境品質之衡量》,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 38 屆年會暨第 8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

37.環保署(1998),《生活環境改造-永續社區計畫》。

38.謝慶達、林賢卿譯(1995),《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台北:創興 出版社。

39.關華山(2003)《永續社區的基石》,社造理念課程,東海大學。

【學術論文】

1.江福晟(2002),《新市區住宅用地都市設計基地細分之研究-以區段徵收開發方式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吳孟勳,(2000)《生態街道與城市永續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 所碩士論文。

3.吳書萍(2001),《應用「靈敏度模型」評估社區永續性-平等里個案之探討》,台 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蔡珮真(2004),《都市綠網評估體系建構與應用》,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 文。

5.姜書萍(2005),《台灣都市社區邁向永續發展之個案比較研究:台北市芝山岩社區 與台南市金華社區》,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6.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明 建新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陳琦維(2003),《英國都市棲地經驗及其引入台灣空間規劃體系之探討》,國立成 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8.黃廷熙(2004),《各級政府審議細部計劃的時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論文。

9.黃怡萍(1992),《住宅鄰里品質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 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黃玲珠(1984),《臺北縣居住環境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黃燕萍(2006),《科技人員住宅社區評價模式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 學系碩士論文。

12.黃若男(2003),《健康城市評量之研究-以台灣都會型城市為例》,立德管理學院

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楊沛儒,(2001)《地景生態城市規劃:基隆河流域 1980-2000 的都市發展、地景變 遷及水文效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14.廖耀東,《台北都會區環境品質及其改善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2。

15.劉松癸(2002),《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16.蔡佩真(2003),《都市綠網評估體系之建構與應用》,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 文。

17.鄭凱仁(2000),《以新都市主義觀點進行住宅社區規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 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鄭雅尹(2000),《地方計畫審議機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 論文。

19.鄭滄濱(2000),軟體組織提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20.鄧振源(2001),《計畫評估:理論與實務》,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

21.賴奕錚(2003),《以生態城市觀點檢視台灣城市發展之環境課題》,國立台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2.顧大為(2003),《台灣地區因應生態城市發展之對策架構的探討》,淡江大學建築 學系碩士論文。

【外文參考書目 外文參考書目 外文參考書目 外文參考書目】 】

1. Archibugi, Franco.(1997), 《The ecological city and the city effect :essays on the urban plann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 Ashgate Publishing.

2. Baer,William C.”General plan Evaluation Criteria:An Approach to Making Better Pla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3.3(Summer 1997):329-344.

3. Barton(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4. Chris Maser(1997)《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

5. Eco-City Dimensions: Healthy Communities, Healthy Plants(1996).

6. Don Gill and Penelope Bonnett(1973), Natur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 a study of city ecosystems, York Press.

7. Ishikawa et al.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Fuzzy Sets and System,vol. 55,1993,pp. 241-253.

8. J., Robert(1989), The ecology of city policymaking Was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Jeffrey C.Bridger,A.E.Luloff(1999), 《Toward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5, pp. 377-387.

10. John A. Meech. etc.(2006), 《Transformation of a derelict mine site into a sustainable community: the Britannia projec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4, pp. 349-365.

11. John Egan《ODPM , 2004, Skill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 Office of Deputy Prime Minister》.

12. Mark Roseland,Dimensions of the eco-city ,1997 Elsevier Science Ltd.

13. Nenman,Michael.”Does planning Need the Pla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4,2(Spring 1998):208-220.

14.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3),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15.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4), Skill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16.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5), Creat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17.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ODPM),(2005), Creat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18. Our Common Future\Agenda 21, 1987, WCED.

19. Pezzoli, Keith(2000), 《Human settlements and planning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 the case of Mexico City》, MIT Press.

20. Platt, Rutherford H.; Rowan A Rowntree ; Muick Pamela C.(1994)The Ecological city :

preserving and restoring urban biodiversit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1. Roseland(1998)《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22. Roseland, Mark. Eds.(1998),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Resources for citizens and their government, 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s.

23. Saaty, T.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 New York.

24. Saaty, T.L.(1986),《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From linear hierarchies to nonlinear networks》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6(1), pp.229-237.

25. Small is Possible(1981), George McRobie.

26. Sustainable Seattle(1993),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 Report to Citizens on 22. Long -Trends in Our Community. U.S.A.: Sustainable.

27. Todd, Nancy Jack ; John, Todd(1993), 《From eco-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design》.

28. Walter, Bob ; Lois, Arkin ; Richard, Crenshaw(1992), 《Sustainable cities: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 eco-city development》.

29. White, Rodney R. Woodhead(2002),《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

0000 1111 3333 5555 7777 9999 10101010

非常不重要 不重要 普通 重要 非常重要 權數

住宅區細部計畫永續指標研究之 住宅區細部計畫永續指標研究之 住宅區細部計畫永續指標研究之

住宅區細部計畫永續指標研究之專家問卷 專家問卷 專家問卷 專家問卷

壹 壹 壹

壹、 、 、 、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

一、性別:□男 □女

二、年齡:□20(含)歲以下 □21~30 歲 □31~40 歲 □41~50 歲 □51~60 歲 □61 歲以上 三、專長領域: (單選)

請依您的主要專業領域,於□內勾選。

□環境規劃 □交通運輸 □公共工程 □安全防災

□景觀建築 □都市計劃 □其他 貳

貳 貳

貳、 、 、 、填寫說明 填寫說明 填寫說明 填寫說明

本問卷的目的在評定評估表中因子的重要性次序等級。評定 方式採 0~10 個等級,分數越高表示越重要,請您依個人之專業素養 評定每個評估因子的重要性,並填入整數值,每一評估因子包括三部 分:

1. 重要性程度「最佳值」:請填入您個人對於此評估因子重要性之 最佳數值。

2. 可接受範圍「最大、最小值」:請評估此因子重要性程度之可接 受範圍,並請填入最大值與最小值。

範例說明:對於購買筆記型電腦時,就消費者層面而言,下列因子之 重要性如何?

重要性程度分數 重要性程度分數 重要性程度分數

重要性程度分數(0-10)

評估因子 評估因子 評估因子 評估因子

最佳值(單一值) 可接受最小值 可接受最大值

1.操控性 7 5 8

2.美觀性 6 5 6

3.方便性 8 6 9

專家學者,您好!

這是一份關於「住宅區細部計畫永續指標研究」之專家問卷,本研究希望借重您 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對住宅區細部計畫永續指標研究之重要影響因子進行評估。本研 究亟需您的協助與指導,在此懇請您百忙中撥冗惠賜卓見。本調查純為學術之用,問 卷填寫內容絕不對外公佈。

敬祝 研安

研究單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

指導教授:解鴻年 教授 研究生:侯昌佑 敬上 聯絡處:新竹市東香里六鄰五福路二段 707 號

聯絡電話:0911-713537 Email:changyuhou@yahoo.com.tw

在文檔中 中華大學 (頁 107-1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