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製 後製 後製 後製─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導播指令 C4 Zoom out Slowly to MS

第四節 後製 後製 後製 後製─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後製 後製 後製 後製─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影音成果展現

音樂會DVD的製作除了整場曲目以外,還有片頭、選單及片尾的設計,基本片頭 包含音樂會資訊、介紹樂手,選單則依曲目設定,片尾包括演出者名單、主辦及協辦單

位、感謝名單、樂團資訊等;所有後製剪輯以EDIUS 4.5完成,匯出MPEG及M2T兩 種檔案格式,分別用於製作DVD及留存於硬碟的高畫質典藏;本節就筆者製作的絲竹 空爵士樂團宣傳DVD及論文成果影片兩部份來敘述。94

一、絲竹空爵士樂團宣傳DVD

絲竹空爵士樂團宣傳DVD以《旋轉》音樂會實況為主要內容,片頭設計緊扣旋轉 的概念,以球體旋轉特效一一介紹樂手,由四面八方旋轉彈出的球體在片頭一開場即點 出音樂會主題,緊接著取部分音樂會海報底圖後製為底,與音樂會文宣做同一系列的視 覺統一,呈現音樂會資訊,包含演出時間及地點;選單底圖亦修改自海報底圖,為達宣 傳無國界,所有文字皆以中英對照方式呈現,直接以文字做為選項,簡化視覺版面;此

DVD內容共有六段影片,第一段為公視【表演打天下】節目,第二至第六段影片則是 精選自《旋轉》音樂會的五首曲目,包含【天公落水】、【醉酒都馬】、【找尋敦煌】、【京 劇回憶錄】及【茉莉花】;片尾底圖改自節目單底圖顏色較單純的部分,演出者、感謝 名單及樂團資訊的文字圖檔與節目單字型相同,統一整場音樂會的視覺印象。

94 絲竹空爵士樂團宣傳 DVD,內容為「旋轉」音樂會實況錄影及公視表演打天下節目,

其中第二至六段音樂會實況錄影為筆者拍攝成果。

二、論文成果影片

由於宣傳DVD中已有完整曲目的影音呈現,論文成果影片不再重複音樂會畫面,

而著重於彭郁雯專訪、傅慧芬導播專訪、電視台音樂演出導播實況、筆者實際執行之音 樂會導播現場實況、分鏡與譜例對照影片成果,由於影片內容與論文文本相輔相成,架 構順序亦符於文本,全片規劃如下:

(一) 影片規劃及主旨

本片總長共53分鐘,分為「彭郁雯的在地搖擺」、「中視導播傅慧芬專訪」、「電 視台導播現場實況」、「音樂會導播現場實況」四個部份:「彭郁雯的在地搖擺」

從訪談資料及電視報導廣播節目訪問中描繪出彭郁雯的樂壇經驗,探討在地 化融合爵士樂的創作與推廣;「中視導播傅慧芬專訪」藉由專訪中視資深導 播,暢談導播經驗及導播素養,作為音樂人跨足導播工作的指引;「電視台導 播現場實況」為筆者親至中視參訪錄影現況,巧遇小提琴家林品任上節目錄 影,同為音樂演奏的導播工作,電視台的作法可提供一個參考的模式,並且 依照拍攝環境、錄影目的之不同,反思音樂會展演的導播工作之調整;「音樂 會導播現場實況」則為筆者製作「絲竹空爵士樂團」音樂會的實際導播方法,

並呈現樂曲分析與分鏡設計之間的關係,期待藉由實務經驗研擬出一套準 則,提供音樂人進入導播工作的參考,音樂會導播亦能由此開端繼續發展、

修改,讓導播成果與音樂會本質趨於密合。

(二) 內容設計

前兩部分為訪談紀錄,無旁白,以訪問的重點作為標題,清晰呈現受訪者對 各個主題的看法:「彭郁雯的在地搖擺」為彭郁雯專訪,談音樂學習歷程、組 團源起與經營理念、爵士音樂教育推廣、談音樂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中視導

播傅慧芬專訪」為資深導播專訪,談導播工作上的性別差異、如何增進導播 知能、音樂性節目導播經驗談、溝通與臨場反映、突發狀況處理、導播須具 備的能力及素養。

後兩部分則呈現實務經驗,由導播現場實況做分析,提出電視台音樂節目與 音樂會展演之導播後設思考:「電視台導播現場實況」為劉應鐘導播執行「綜 藝大哥大」林品任演奏片段的導播實況,對照播出畫面,突顯電視台棚內副 控室分工狀況,尤其著重於助理導播與導播間的合作及指令下達。「音樂會導

播現場實況與技術分析」為筆者導播經驗,包含攝影機鏡位設定、實踐指令(導 播實況則攝自2011年8月20日的絲竹空爵士樂團年度音樂會《遊文戲字》)、 樂曲分析與分鏡對照實際影片成果,呈現音樂會影音紀錄在前置準備及現場 作業時的音樂專業介入。

(三) 影片特色

本片以忠實呈現事實為主要訴求,由當事人的言談中瞭解內容,彭郁文專訪 片段的背景音樂取自專輯「絲竹空」及「紙鳶」之錄音,符合在地化融合爵 士樂的題幹,音樂會影音紀錄導播方法則從實況的拍攝來應證論點,尤其譜 面上的樂曲分析實踐到分鏡設計上的成果難以用文字表達清楚,特別在影片 上同步標明樂譜及分鏡指令實踐的動態,說明音樂會導播前置準備的重要 性。全片與論文內容相輔相成,為研究成果的具體呈現。

絲竹空爵士樂團宣傳DVD不僅提供了現場演出的紀錄成果,更實際壓片用於宣 傳,達到預期目的─影音紀錄的價值再造,對筆者而言亦為一項肯定;另外,論文成果 影片則採研究與教育性質取向,從了解演出者的音樂內涵,到呈現音樂會導播的後設思 考,試圖從訪談、觀察業界做法、吸取專業經驗來自我成長。兩部作品分別著重於結果

與過程,由兩方面來製作,更能掌握清楚的脈絡,藉此強調音樂人於導播工作的優勢及 特殊性,也希望能開啟音樂人另一條發展專業的道路。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音樂會的現場展演不僅演奏音樂,也呈現表演魅力: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隨著時間 的流逝,音樂的整體樣貌逐漸被建構出來,卻也一點一滴的消逝;現場表演與燈光的視 覺刺激,使觀眾關注當下時間點的樂器、樂手、音色、樂段等元素間的關係,但對於整

體的音樂結構,則難以於短時間統整,因此音樂展演的抽象概念影像化(visualization) 與「影音統整」即為紀錄者的要務。

就紀錄者而言,分鏡的設定取代了現場觀眾選擇視覺落點的主動性,當影像被紀錄 下來並加以剪輯精緻化之後,呈現的視聽重點將使觀眾被動性的接收,為了不違背演出 者的初衷,音樂會現場影音紀錄採取「紀錄片」的觀點,以忠實、正確無誤呈現音樂展

演的重點為主要訴求,製作一部完整而富聽覺及視覺藝術性的影片;Michael Ragiger曾 在《製作紀錄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一書中提及:「拍攝紀錄片的可貴之處正在 於它肯定了想像力的重要性,並在探究生活真義的同時保有共鳴…」95,想像力的重要 性在於藝術上的鋪陳,亦包含視聽美感與張力;而探究生活真義及保有共鳴更是紀錄者 應致力把握的,否則就失去了「紀錄」的意義了;因此,筆者在規劃「絲竹空爵士樂團」

2010年的年度音樂會─《旋轉》現場影音紀錄時,技術上的安排以音樂內容為第一考量,

導播及攝影師必須對整場音樂會演出有深入的了解,包含樂曲分析、樂器編制、樂手在 舞台上的位置及走位、節目流程、燈光、各樂器的聲音特性及錄音配置,才得以完成整

95 Michael Ragiger,《製作紀錄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王亞維 譯(台北: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30。

場的演出紀錄。

的精神,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鏡。98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任何工作都非常重要。

八、須有自信心:

高度的自信心,通常可彌捕其他方面的缺憾。人們喜歡以價值來判斷一個人 的好壞,如果認為這個人的價值很高,他們都會很高興在他指揮之下去工作。

99

綜觀以上所言,導播應該具備的特質不外乎高度自信、良好的人際、清晰的邏輯思考、

豐富的創造力、靈敏的臨場反應,除了從實務經驗中增進這些特質,亦提供欲投入導播 工作的音樂人明確的努力方向。

不同性質、不同環境的影音紀錄需考量各種變因,依照各場次需求,規劃影音工程 的器材及作法,讓紀錄工作順利,達到高度成效。後製則可校正導播現場的失誤並美化 視覺效果,除了調整鏡頭連接的視覺節奏感,也運用特效來創造符應紀錄主題的片頭、

選單及片尾,使整體製作為一完整成果。從前置規劃、溝通,到現場作業、後製編修,

一連串的流程皆緊密相扣,這是一個紀錄過程,也是創造過程─創造出具有永恆價值的 典藏資料,將藝術的不朽永傳後世。

99 萬道清,《電視節目製作與導播》(台北:進學書局,1978),158-165。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