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之音樂會導播與研究─以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及《旋轉》音樂會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之音樂會導播與研究─以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及《旋轉》音樂會為例"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多媒體應用組 碩士論文.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之音樂會導播與研究 ─以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及《旋轉》音樂會為例. Musical Program Direct and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of Fusion Jazz in Taiwan. 指導教授:黃均人 教授 研究生:黃麗慈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1 月.

(2) 目 錄 致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凡例...........................................................................................................................................iv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 譜次..........................................................................................................................................viii.

(3) 致 謝 這份論文的誕生,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忙與鼓勵,首先謝謝「絲竹空爵士樂團」這個 溫暖的大家庭,為我打氣、包容我在這段過程中造成的干擾,特別感謝藝術總監─彭郁 雯老師及團員們的幫忙,在這兩年來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各種問題、讓我深入團練及彩排 現場作觀察紀錄、提供豐富資料,讓我的研究更加順利,也謝謝絲竹空行政─嘉君,頻 繁的聯繫、檔案資料往返總是麻煩嘉君辛苦奔波,讓我的研究工作更有效率。還要感謝 中視的傅慧芬導播及劉應鐘導播的不吝指教、提供經驗、給予建議,傅導播更出席《遊 文戲字》音樂會現場,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於此獻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 研究所的日子隨著論文的完成即將劃上句點,對於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的老師、同 學們,除了不捨,還有滿滿的感激:謝謝指導老師─黃均人教授的引導,協助我確立研 究方向、架構,在每次出機前後給予關懷,讓我免於器材方面的擔憂;也謝謝莊文達、 范宜善兩位教授撥冗擔任口試委員,悉心評閱論文、提出建議與肯定,老師們的教誨與 鼓勵,麗慈將銘記於心。再來要感謝數位中心的學長姐們,提供各項協助及陪伴,尤其 感謝民音所的同學們─瑀真、鈺婷、雨辰、比宣、依辰,有你們專業又熱心的幫忙,才 有可能完成這兩次的影音紀錄,另外要謝謝學弟─鈺棠,在百忙之中擔任救火隊加入我 的攝影團隊,以及摯友─育賢,連續兩年以愛車相挺,載運又多又重的器材,並兼任平 面側拍攝影師,還要謝謝學妹─庭瑀,幫忙處理口考試務,讓我可以專心在口試的準備 上。 最後,謝謝我的父母及家人們,給予永遠的愛和支持,讓我能專注在學習的路上、 完成碩士論文,願以此與我摯愛的親友們共享。. i.

(4) 摘 要 當全球化的風潮席捲當代文化的同時,在地文化的自我認同紛紛在各個地區興起, 為了展現民族或國家特色,在地文化更朝向全世界邁進,而產生「在地全球化」的現象, 爵士音樂在臺灣的發展亦是如此,在地化融合的新聲響撼動著臺灣的聽眾,將熟悉的音 樂元素融入即興演奏,讓這正成長茁壯的樂種更加風情萬種。 本研究以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及《旋轉》音樂會為例,從在地融合樂的創作緣由到創 組「絲竹空爵士樂團」的過程,探討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的紀錄價值,並實地拍攝 2010 年之年度音樂會,實踐多媒體影音紀錄的導播方法及流程,以典藏紀錄的觀點來做影音 紀錄,將可再現在地融合爵士的演出魅力,不僅能作為融合音樂創作者的學習典範,也 是提供學術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日後於不同的時空之下,或許有其他應用機會或意想不 到的啟發,而能延續其藝術價值;因此,筆者致力於導播方法及音樂本質間深思熟慮, 製作出符應音樂展演主題意涵及音樂內容的多媒體影音紀錄。. 關鍵字:在地化融合音樂、絲竹空、音樂導播、多媒體影音紀錄. ii.

(5) Abstract Whe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has been overwhelmed by the glob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self-approval of local culture emerges in abundance in each area. To demonstrate the nationality or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local culture make great strides forward to the world, producing the phenomenon called “loglobalization”. Also in Taiwan, audience were moved by locality fusion jazz which improvising with familiar music element, cultivating this new variety of music to be rich and colorful. This research take Yuwen Peng’s mus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cert “Spins, Turns & Loops” as an example, discussing the reserve valu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fusion jazz in Taiwan by realize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fusion jazz and the found of “Sizhukong” jazz band. By filmed the Sizhukong concert in 2010, the research established a process of multimedia recording and musical program direct method. From the digital archives viewpoint, the charming performance of localization fusion jazz could be recaptured in the film, not only take as a study model of fusion compose, but also provides the firsthand material for the scholarly research., and it will extend its artistic value when to meet other proper applications or unexpected inspiration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As mention above, the research devotes in deep thinking which between the method of program direct and the essence of music, to create a valuable multimedia recording which represent the core of performance and content in music.. Keywords: Localization of fusion jazz, Sizhukong, Musical program direct, Multimedia recording. iii.

(6) 凡 例 一、 本研究採用 Turabian 論文格式,版面配置為上下左右各留 2.5 公分,間距為兩倍 行高,註腳一律置於標點符號後方。 二、 本論文僅於第一章中視狀況採用敬語,例如「彭郁雯老師」等稱謂;除此之外, 為了節省版面空間以及考慮文章通順度,一律將. 敬語省略。. 三、 論文中所採用之符號說明如下: (一) 《專書、論文、期刊、CD》,如《製作紀錄片》。 (二) (附加說明),如「導播應具備的條件(專業、人格特質、涵養)」。 、 【天公落水】 、 【樂段暨主奏樂器簡表】、 (三) 【曲名、表名、圖名、譜名】 ,如【紙鳶】. 【找尋敦煌序奏分鏡指令圖】、【找尋敦煌譜】。 四、 樂曲分析處若提及小節數,以 “m.數字” 代表「第幾小節」 ,以 “mm.數字-數字” 代 表「第幾小節到第幾小節」,如 m.15、mm.15-30。“m.” 即 “measure” 之縮寫。 五、 文中遇下列三種情況會採用阿拉伯數字,其餘則一律使用中文: (一) 提及年份,如西元 2010 年、民國 99 年等。 (二) 表次、圖次、譜次之標號與表格內之數字,因顧及版面簡潔美觀,一律採用 阿拉伯數字,如表 3-1。 六、 文中若提及「目前」、「至今」等字眼,時間點皆以民國 100 年為基準。. iv.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三節.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音樂展演形式與推廣狀況...........................................14. 小. 第二章. 結...............................................................................................................................15. 彭郁雯歷年作品、展演及教學......................................................................17. 第一節. 學習與創作歷程...............................................................................................17. 第二節. 樂團參與及個人音樂事業拓展.......................................................................22. 第三節. 「絲竹空爵士樂團」創組緣起與唱片製作理念.............................................26. 第四節. 爵士樂傳習與推廣概覽...................................................................................30. 小. 結...............................................................................................................................34. 第三章 「絲竹空爵士樂團」在地化創作與展演之內容探討…..........................37 第一節. 2010 年《旋轉》音樂會籌辦意涵....................................................................37. 第二節. 爵士樂與在地音樂的融合...............................................................................38. 第三節. 在地化融合之紀錄價值探討...........................................................................41. 第四節. 資料數位化之限制及解決方案.......................................................................42. 小. 第四章. 結...............................................................................................................................44. 音樂會現場影音紀錄流程與成果展現.....................................................47. 第一節. 前置─影音規劃與分鏡設計............................................................................47. 第二節. 現場─導播指令與臨場障礙排除....................................................................64. 第三節. 室內音樂會展演與戶外演出之影音規劃比較...............................................72. 第四節. 後製─影音成果展現........................................................................................74. 小. 第五章. 結...............................................................................................................................77. 結論.......................................................................................................................81. v.

(8) 附錄一 論文成果影片大綱.............................................................................................83 附錄二 2010 年《旋轉─絲竹空奇幻樂饗》音樂會影音規劃書........................... 84 附錄三 《璀璨春桐‧舞客庄》戶外演出影音規劃書..............................................90 附錄四 彭郁雯專訪逐字稿.............................................................................................92 附錄五 傅慧芬專訪逐字稿...........................................................................................106 附錄六 彭郁雯講座逐字稿節錄..................................................................................112 參考資料..............................................................................................................................117. vi.

(9) 表 次 表 2-1【彭郁雯歷年創組樂團】.............................................................................................25 表 2-2【絲竹空樂團歷年參演國外音樂節表列】.................................................................33 表 4-1【器材廠牌型號與編配表】.........................................................................................49 表 4-2【找尋敦煌樂段分析表】.............................................................................................52 表 4-3【指令定義暨簡稱符號對照表】.................................................................................55 表 4-4【找尋敦煌樂段暨主奏樂器簡表】.............................................................................56 表 4-5【找尋敦煌 Introduction I 、Introduction II 分鏡指令表】........................................57 表 4-6【找尋敦煌 Bridge、Solo、Transition 分鏡指令表】..................................................59 表 4-7【導播臨場狀況實例與處理方式】.............................................................................67. 圖 次 圖 1-1【2012 年 1 月 5 日於絲竹空樂團工作室與彭郁雯合影】..........................................3 圖 1-2【研究流程】.................................................................................................................13 圖 2-1【絲竹空爵士樂團海外演出照片】..............................................................................34 圖2-2【2011年8月23日於絲竹空樂團工作室─彭郁雯專訪合影】....................................36 圖 4-1【西門紅樓二樓劇場平面圖暨攝影機機位設計圖】..................................................48 圖 4-2【影音紀錄工作流程圖】.............................................................................................50 圖 4-3【找尋敦煌全曲段落分析圖】.....................................................................................53 圖 4-4【找尋敦煌各機預備畫面指令圖】.............................................................................57 圖 4-5【2010 年 8 月 26 日於絲竹空樂團工作室團練總彩排】..........................................62 圖 4-6【2010 年 9 月 9 日於西門紅樓總綵排側拍】............................................................63 圖 4-7【2011 年 7 月 30 日傅慧芬導播專訪】......................................................................68 圖 4-8【2011.8.20 傅慧芬導播至紅樓欣賞絲竹空《遊文戲字》音樂會】.........................69 圖 4-9【2010 年 9 月 10 日 正式演出第一天單機側拍】....................................................70 圖 4-10【2010 年 9 月 11 日 正式演出─開演前節目流程異動討論】................................70 圖 4-11【2010 年 9 月 11 日 正式演出─開演前各機最後確認】....................................... 71 圖 4-12【2010 年 9 月 11 日 正式演出─導播時況】........................................................... 71 圖 4-13【2010 年 5 月 1 日《桐花音樂光雕》工作照】......................................................73 vii.

(10) 譜 次 譜例 3-1【西皮搖板旋律片段】............................................................................................41 譜例 4-1【找尋敦煌 Bass 聲部頑固低音樂譜】..................................................................52 譜例 4-2【找尋敦煌樂曲分析樂譜】....................................................................................53 譜例 4-3【找尋敦煌序奏】....................................................................................................54 譜例 4-4【找尋敦煌 Introduction 與 Head In 譜面現場分鏡及預備指令】......................58 譜例 4-5【找尋敦煌 Head In 與 Coda 譜面現場分鏡及預備指令】...................................61.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筆者自踏入音樂領域以來,一路由音樂班、音樂系到研究所,對藝術的喜愛及視野 不斷擴展,也對音樂的特徵及文化時代意義萌發興趣,在民族音樂研究所的學習過程 中,深感所有藝術的發生跟「人」息息相關,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不同的藝術精神,在 不斷的探尋之後,反思自身的在地文化與音樂藝術精神究竟為何? 除了對藝術文化的熱情,筆者也對數位多媒體抱持極大興趣;數位藝術具有無限的 潛能,加上易於複製、編輯、保存的特性,一方面提供了再創新的基礎,一方面也能作 良好的典藏。藝術的經典成就得來不易,數位影音無疑為藝術的永恆價值提供了典藏的 契機,然而,為了呈現最正確、貼近創作者與演出者初衷的影音內涵,紀錄者扮演了關 鍵性的角色,不僅要對紀錄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也要熟稔影音製作與導播技術,身為 臺灣的音樂學子,筆者期盼能結合音樂知能與影音技術兩方面的所學,將難能可貴的點 點滴滴紀錄下來。 筆者一直以來都非常喜愛爵士樂,這種富於融合精神與多元血統的樂種,總是讓聆 聽者驚喜連連,乘載著滿滿的創造力,開拓出各式各樣的音樂風貌;2007 年,筆者第一 次聽見了「絲竹空爵士樂團」的演出,有別於傳統爵士樂,絲竹空的樂音在西方的音樂 形式下熬煮著一壺濃濃的東方味,親切中帶點奇妙的趣味,隱約存在於記憶中、卻又充 滿意想不到的變化,令人深深為他們的音樂著迷;這其實要歸功於團長─彭郁雯老師在 樂壇上的努力與貢獻,筆者經過幾次音樂會與音樂營的機會,與彭郁雯老師取得聯繫, 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將這些「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聲音」做完好的紀錄,並且訴諸於 學術,讓大家「聽見」並「看見」臺灣在地音樂混血於爵士樂的精采與內涵。 1.

(12) 彭郁雯為臺灣當代爵士樂壇上知名的鋼琴家以及爵士音樂作曲家,數年來,積極推 動臺灣的爵士樂發展,並且成立樂團工作室,規劃演出活動,定期舉辦爵士樂的教育推 廣,除了常態編制的爵士樂團演出之外,在 2005 年創立了「絲竹空爵士樂團」(原名「彭 郁雯爵士雅集」),與中國樂器結合演出,加入東方及臺灣本土歌謠元素來進行改編與 創作,並融合樂團中來自各個國家的樂手的即興演出,展現出臺灣的爵士風情。這個獨 一無二的團體,發揚了臺灣在地的樂思,又不失爵士精神,2007 年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 「絲竹空」,由彭郁雯擔任製作人,入圍金曲獎「最佳演奏專輯獎」及「最佳演奏專輯 製作人獎」 ,2009 年發行第二張專輯「紙鳶」 ,融合客家歌謠及戲曲元素,並於年度音樂 會的現場演出中加入更多的燈光及服裝設計,甚至結合舞蹈的力與美,做表演藝術的綜 合展現。 由非洲傳統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結合演變而來的爵士樂,富含多元文化血統於其 中,這樣的精神在臺灣,從彭郁雯的手裡幻化成有臺灣味的爵士樂,蘊含傳統元素的聲 響源源不絕的產自「絲竹空爵士樂團」的創作,帶給大家不同的爵士經驗,筆者希望能 在影音紀錄上做更精緻的處理,將彌足珍貴的資料保存下來,開展臺灣融合爵士樂的聽 眾,本著臺灣民間的共同回憶,將這樣的聲音介紹給社會大眾,在喚起內心記憶的同時, 隨著彭郁雯的音樂搖擺;而為了讓演出不再只是絢麗燦爛而幌眼即逝的火花,執行數位 典藏時的導播方法更形重要,從音樂上的理解與分析來執行音樂會導播,將最奪目的光 采永久典藏,成為永遠閃爍光芒的寶石。 本章緒論從筆者的音樂學習歷程談起,包含古典音樂到民族音樂與爵士樂的接觸, 加上對多媒體的熱情,進而萌發對本文主題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共分為三節:第一節, 針對文中主要談及的專有名詞做名詞釋義,並釐清這些名詞在本文中採用的意涵範圍, 同時蒐集相關文獻加以探討;第二節,闡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三節,就臺灣地區的在. 2.

(13) 地化融合爵士樂展演現況與推廣的方式,做概括性的介紹。. 圖 1-1【2012 年 1 月 5 日於絲竹空樂團工作室與彭郁雯合影】. 第一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 「絲竹空爵士樂團」是一個開放式的樂團,歡迎各國樂手帶著自己的音樂加入這個 團體,混合著不同文化的記憶,紮根於臺灣這片土地上,從多元的樂器編配,到跨樂種 的融合,不僅僅侷限於「中國傳統音樂」,而是關注臺灣這片土地上曾經與正在發聲的 音樂,帶著我們都熟悉的記憶去拓展新的爵士風味。 而在紀錄絲竹空爵士樂團音樂會展演的過程中,使用了導播技術,以影像強調出音 樂中的特點,啟發了筆者對於音樂會導播的思考與探究,因此著手建立音樂會導播的基 本流程及方法,另一方面則基於現今臺灣電視圈中尚未有音樂背景之人才擔任導播,而 3.

(14) 音樂會展演之紀錄確實需要音樂內涵與知能來編配分鏡,方可勝任各種編制的音樂會展 演紀錄,為拓展音樂人的專業,筆者將參考電視台作法,與音樂會導播環境做比較與思 考,提出較完備的一套作法。 以下依本文關注的焦點做釋義與文獻探討: 一、「爵士樂」與「民族音樂」的分界 爵士樂為歐洲與西非音樂於美國相遇、碰撞後的融合結果,在形成之初,更被視為 黑人的音樂,然而,身處於強烈種族歧視的美國,這些非裔美國人對於自身的民族認同 為何?爵士樂到底是美國音樂還是黑人的民族音樂? 循著歷史脈絡來追朔: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北方工業界張開雙臂接收南方 來的黑人移民,一方面也為了擺脫種族歧視,黑人們開始大規模移居北部,如芝加哥、 紐約等地。1917 年美國海軍部下令封閉紐澳良市的斯托里維爾區,大批黑人樂手被迫與 其他黑人一起移居至城市中最貧群且破爛不堪的地區─紐約的哈林區(Harlem)1,正在 此時,催生出了美國黑人文化的第一個高峰─「黑人文藝復興」。 「黑人文藝復興」指的是 1920 年代以紐約哈林區為中心的一場美籍非裔人群的文 化運動,以黑人小說、戲劇的突出成就為特徵,企圖表現黑人群體的高度民族意識。這 個運動具兩個特色:2 (一)具有濃厚的種族色彩,開始了對黑人民間遺產的整理與開發,大膽的展現了 黑人的種族意識及種族認同,表達對種族歧視的反抗與黑人的戰鬥精神。 (二)雙重認同:新黑人在強調自己種族意識的同時,也堅持自己的美國認同,視 自己為美國人。 1. 王秋海, 《爵士樂》(臺北市:揚智文化,1997) ,78。. 2. 羅虹、張靜、顏研, 〈黑人文藝復興之特點〉 ,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42 卷,第 4 期,2006) ,70-71。 4.

(15) 黑人文藝復興的最終目的之一在於使黑人文化帶著尊嚴進入美國主流文化,為美國文化 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文學在與外界溝通的方面難以展現效率,在社會權力完全 為白人所把持的情況下,黑人要向外界發聲是何其困難,因此,在爵士樂的全盛時代, 哈林區的爵士音樂家們成為唯一擁有向外界進行表達手段的人。3 而他們確實成功了, 爵士樂舉世聞名,成為美國的象徵。 《新葛洛夫音樂辭典》對於爵士樂的定義有三: (一)一種音樂傳統,根源於二十世紀早期,由非裔美國人所引進及發展的傳統表演 方式。(二)一套創作音樂的態度與方法,表演時的樂念領導著即興演奏中隨時改變 的創造性。(三)一種風格,由藍調、反覆形式結構、輕快的節奏例如搖擺節奏,衍 生出切分音、旋律、和聲等元素為其特徵。4. 因此,「爵士樂」為非裔美國人將非洲民族音樂帶至美國,與歐洲文化相互影響後融合 之樂種,隨著時代更迭與爵士樂風格流派的演變,爵士樂不再只是民族音樂,更擴大發 展成具有既定元素卻又富含高度文化包容力的一項樂種。. 二、「在地音樂」 由於資訊科技進步,訊息、影像、商品的傳播交流快速,「全球在地化」與「在地 全球化」的趨勢因而萌生,無論在教育、商業、文化等層面,都致力從全球化的影響下 找出民族或地區的在地文化及生活方式,以符應當地風土民情,經過文化融合的調整, 再將濃厚的地方特色發揚至全球,讓世界看見異文化的繽紛絢爛;透過全球體系繁複連. 3. 姜江, 〈黑人音樂與美國非裔族群的自我表達〉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19 卷,第 3 期,2006) ,412。 4. “The term conveys different though related meanings: 1) a musical tradition rooted in performing conventions that were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by African Americans; 2) a set of attitudes and assumptions brought to music-making, chief among them the notion of performance as a fluid creative process involving improvisation; and 3) a style characterized by syncopation, melodic and harmonic elements derived from the blues, cyclical formal structures and a supple rhythmic approach to phrasing known as swing.” “Jazz” In 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5011(accessed December 3, 2011 ). 5.

(16) 結的網絡,越來越多源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資訊在文化疆界間穿梭流動,使得原本穩定、 單純的在地文化,變得更加多樣化或者「混雜化」 (hybridized) ,在地文化與外來的文化 間的互動與溝通,為在地增添了異質文化的不穩定與流動性思維。5 音樂的發展亦如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觸動了現代創作者與演奏者對在地文化的 認同感,紛紛於音樂中強調在地特色,近年來也不乏以在地化融合音樂為主題的相關研 究:〈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6著眼於搖滾樂在不同時期創作之轉變,由歷史文獻資 料分析,察看源自西方的搖滾樂在臺灣所經歷的社會變遷,針對各時期樂團創作文本差 異,如旋律、演奏方式、表演形式和歌詞等,和表演方式,以及該時期的社會脈絡,耙 梳臺灣搖滾樂的在地轉變歷程;〈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7以「異質文化」 為主要討論議題,從校園、社會空間、媒體等的網絡關係來深入分析臺灣搖滾音樂文化 的發展,以具有臺灣搖滾樂發展指標地位的「野台開唱」之調查,分析臺灣搖滾樂與校 園、社會間的連結性,探討臺灣搖滾音樂文化與唱片工業、商業機制、媒體、以及社會 之間所具有的複雜關係與機制; 〈本土之聲:臺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8以 「本土」一詞於不同時代的意義及交互作用為討論重點,從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三方面社會狀況切入,拼湊出各時期「本土音樂」的內涵與社會狀況的關連性,並藉以 瞭解「本土音樂」如何隨著族群認同與社會變遷而產生變化,以及受到全球資本流動的 影響;〈臺灣地區爵士樂聆賞風潮初探〉9以爵士樂為對象,對臺灣近十年來的爵士聆賞. 5. Marwan M. Kraidy, “Hybridity i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12, no. 3 (August 2002): 316-339. 6. 方美蓉, 〈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8) 。. 7. 蔡岳儒, 〈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6)。. 8. 吳長育, 〈本土之聲:臺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 (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 。. 9. 張翔一, 〈臺灣地區爵士樂聆賞風潮初探〉 (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3)。 6.

(17) 文化之發展過程、實際樣貌作在地觀點的描述,並且以爵士樂在臺灣之發展為例,探討 小眾、精緻音樂大眾化的過程中,藝術文化本身發展與文化工業、商業邏輯之間的拉扯; 〈爵士樂融合臺灣映象之研究---以《啟彬與凱雅的二重奏》為例〉10從臺灣樂手創作爵 士樂的過程、方法、即興方式,來分析爵士樂融合臺灣映象的具體作法。 本研究則採取典藏、紀錄的觀點,目的在於重現在地化融合爵士樂的保存價值,然 而,臺灣的在地音樂為何?又是一個複雜的課題: 臺灣過往被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殖民的特殊歷史經驗,長期以來接受中國漢 民族文化的陶養,近代西方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以及當代美國、日本、韓國大 眾文化的洗禮,加上本有原住民文化的重現,和當代新興社群文化的刺激,使得各 種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統治與被統治、本土與外來的異質文化元素,在這個美麗 島中不斷衝撞,激發出各種令人目不暇給的文化多樣性,以及源源不絕的文化創造 原動力。11. 基於殖民與移民歷史的經驗,加上原有的原住民文化,本文所談及的臺灣「在地音 樂」範圍包含所有在臺灣這片土地上聽得見的音樂:原住民音樂、福佬民歌、客家民歌、 南北管音樂、歌仔戲等民間傳統音樂,12不僅僅為音樂本身,連同演奏形式、樂器、曲 調結構、風格、文化背景皆為討論範圍。. 三、「音樂會導播」 電視節目中導播(Program Director)的角色相當於電影製作中的「導演」,本研究 所探討的範圍以音樂性展演現場之影音紀錄為主,導播不左右演出者之動作、表情、行 為,而以導播自身的技術和涵養,負責統籌、決定分鏡的設計,領導執行鏡頭切換,故 10. 黃韻秋, 〈爵士樂融合臺灣映象之研究---以《啟彬與凱雅的二重奏》為例〉 (臺灣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06)。 11. 劉俊裕, 〈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 , 《國際文化研究》 ,第三卷第 一期(2007):24-25。 12. 顔綠芬、徐玫玲,《臺灣的音樂》(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出版,2006)。 7.

(18) 以「導播」稱之。 基於典藏與忠實紀錄的目的,音樂會現場的導播訓練應不同於一般電視節目,而須 具備音樂專業以分析音樂結構,基本的樂器辨識、樂段結構、樂句性質與相符的鏡頭運 動,皆為基本素養,若能進一步了解音樂時代風格、創作背景等音樂內涵,則更能製作 出符合音樂家及作曲家本意又趨近音樂本質的影音紀錄。 可惜影音傳播教育中並無針對「音樂性質」題材做專業培訓,到目前為止,對於導 播的研究多著重於導播工具之器材開發、節目取向的導播案例,而唯一與音樂會導播相 關的研究僅〈探討音樂傳播在電視圖框中之視覺傳達─以交響樂為例〉13一文,其作者 為公共電視公司成音師,由於是少數音樂背景之人才,而有機會輔助音樂性節目擔任讀 譜人員,亦深感電視圈音樂背景人才之短缺,其論文以成就適切的音樂性影像為目的, 藉著所蒐集的影片來分析鏡頭運動與畫面的選擇,歸納出鏡頭語言與音樂行進間的關連 性,確實為音樂導播方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筆者在認同其觀點之餘,跳脫「製作電視 節目」的框架,以音樂家及音樂本質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探討文化意涵層面於影音紀錄 之呈現,隨著樂種、時代風格之不同,從典藏的觀點來製作符應音樂展演主題的紀錄。 國內的導播臺上仍未有音樂專業的人才,探究其原因:一方面「音樂會」非主流節目, 另一方面則因為音樂的內涵廣闊,非一蹴可及。因此,筆者特別提出由音樂背景的人才 跨足導播工作,作為音樂會導播的解決方案,不僅提升藝術典藏的品質,也提供了導播 界及音樂人之間的相互成長、交流機會。. 13. 牟善如, 〈探討音樂傳播在電視圖框中之視覺傳達─以交響樂為例〉 (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2004)。 8.

(1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屬於質性研究,在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之後即著手進行資料蒐集,根據不同 的關切面向做三個方面的探知,再以探知的類型設定研究方法: (一) 檔案式的探知 以檔案資料為關切面向,採取「歷史研究法」,蒐集報章雜誌文章、專書、期刊論 文、廣播及電視影音資料,對彭郁雯的融合爵士有所認識之後,再總體而言的歸納出臺 灣在地化融合爵士音樂展演形式與推廣狀況。. (二) 敘述式的探知 以人的敘說故事為關切面向,採取「深度訪談法」,為取得當事者的觀點與專家意 見,本研究針對彭郁雯的樂壇經驗進行彭郁雯專訪,關於導播的方法及能力培養則進行 傅慧芬導播專訪,以半結構式訪談作為訪談方式,擬定訪談大綱後,在過程中適當的調 整問題、深入探究,訪談大綱如下: 1. 彭郁雯專訪 (1) 個人背景 a. 學音樂之初 b. 如何開始接觸爵士樂? c. 從臺灣教育體制中的求學過程,到出國學習爵士作曲的目標轉換 d. 印象深刻或對您影響最深的人、事、物? e. 回國之後如何拓展演出機會? (2) 個人思想. 9.

(20) a. 對其他樂種的看法及淵源 b. 東方思想文化跟西方的思維間有何共通及衝突?特別在音樂上的處理。 c. 音樂創作的中心思想為何?這些想法如何產生? d. 「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之間的思考 (3) 關於樂團 a. 「絲竹空爵士樂團」成立之初 b. 樂團經營理念 c. 唱片製作理念 d. 音樂會構想與取向 e. 在融合其他音樂形式表現時,如何在不失主體性與充分展現新意之間取得平 衡? f. 教育推廣上,看見許多不同文化的傳習,也有青年團的培訓,請問對絲竹空 爵士樂團的意義為何?其宗旨、目標與內涵? g. 給對音樂抱有熱情的學子們的建議. 2. 傅慧芬專訪 (1) 個人背景概述 a. 成為導播的過程 b. 性別於導播工作中的差異 (2) 關於導播方法 a. 前置作業 b. 音樂性節目的導播方法 c. 突發狀況的處理 10.

(21) d. 後製作業 e. 導播應具備的條件(專業、人格特質、涵養) f. 對於想進入或接觸導播工作的學子,有什麼期許與建議?. (三) 觀察式的探知 以人的現場行為為關切面向,採取「參與式研究」及「觀察研究法」,實地參與絲 竹空爵士樂團的年度音樂會及戶外邀演活動的拍攝,製作影音紀錄及宣傳 DVD,從實 務經驗中落實本研究之論點,緊密結合影像及音樂意涵之間的關聯;筆者亦實地參訪中 國電視公司錄影現場,於副控室觀察導播多機畫面的分鏡選擇及指令下達方式,整理出 電視台棚內拍攝與音樂會展演影音紀錄之異同,吸取業界經驗,反思音樂會錄影特性, 做嚴密的考量及調整後,提出一套音樂會影音紀錄流程及導播方法。. 最後輔以影音資料做為論文的補強,綜合以上各項資料,整理出彭郁雯的在地化融 合爵士樂精神,並依照導播方法,量身打造一套拍攝所需的攝影分鏡及導播指令,完成 音樂會影片及宣傳 DVD,另外根據論文內容,製作一部論文成果影片,以呈現訪談重 點及導播後設思維。.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就彭郁雯的在地化融合爵士樂為對象,從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創作在地化 融合爵士樂的理念、曲目及音樂會分析,來探討臺灣在地化融合樂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趨 勢,並從典藏的目的出發,致力於影音紀錄與音樂意涵之間的關連性,藉由探訪導播製 作音樂性節目實況、導播經驗分享,來了解導播方法,筆者亦實際進入導播工作,試圖 藉由觀察及實務經驗的分析比較與歸納,擬出一套影音紀錄流程與導播方法。 11.

(22) 根據研究目的規劃本文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之後,根據本研究所關注的課題作名詞釋義,並 從文獻探討中了解相關研究之論點;對主題有所認識之後,擬定研究方法,設計論文架 構,並針對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音樂展演形式與推廣狀況做概略的介紹。 第二章彭郁雯歷年作品、展演及教學:從彭郁雯的學習與創作歷程開始談起,理解 其成長過程中影響創作的關鍵,而在經營音樂事業上,從樂團及個人兩方面的音樂事業 拓展來探究,其中彭郁雯所創組之「絲竹空爵士樂團」為展演在地化融合爵士樂的核心 樂團,因此,針對此樂團的創組緣起與唱片製作理念深入探討,整理出臺灣在地化融合 爵士樂的蘊育過程與實踐狀況;彭郁雯在創作爵士曲目的同時,不忘本的融合臺灣在地 的聲音,為了繼續發展或延伸這份文化內涵,彭郁雯規劃舉辦各類爵士樂傳習講座及教 育培訓班,亦為臺灣音樂學子學習爵士樂的可貴管道。 第三章在地化創作與展演之內容探討:以絲竹空爵士樂團 2010 年的年度音樂會《旋 轉》為例,陳述音樂會籌辦意涵,就各曲目的曲調、樂器、文化思考來分析爵士樂與在 地音樂的樂種融合,進而探討在地化融合之紀錄價值,以及資料數位化後之限制及解決 方案。 第四章音樂會現場影音紀錄流程與成果展現:就《旋轉》音樂會及《桐花音樂光雕》 兩場不同性質的影音紀錄過程及成果作探討。依整體製作的順序闡述,首先提出前置作 業中的影音規劃,除硬體的安排,樂曲分析與分鏡設計更是呈現音樂重點的關鍵;接著 討論導播於現場的指令下達與臨場障礙排除;另外,此章特別針對不同展演環境,做室 內音樂會展演與戶外演出之影音規劃比較;最後說明後製上的設計,概述影片架構及內 容。 第五章結論:歸納研究成果,提出在地融合爵士樂的紀錄價值,並正視影音紀錄前. 12.

(23) 的音樂專業分析,以創造符合實況及演出者本意的典藏價值。 論文研究流程如下圖:. 圖 1-2【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方向及目的. 中視導播│劉應鐘導播實況. 中視資深導播│傅慧芬專訪. 研究結果與建議. 爵士音樂人│彭郁雯專訪. 13. 報章雜誌、電視報導及廣播採訪影音資料. 樂譜. 《桐花音樂光雕》活動邀演影音紀錄. 《旋轉》音樂會影音紀錄 導播任務及方法 彭郁雯的樂壇經歷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的發展現況. 資料分析與歸納. 實地參訪觀察 深度訪談 《絲竹空爵士樂團》 音樂會展演相關資料收集 文獻蒐集.

(24) 第三節.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音樂展演形式與推廣狀況 在地化融合爵士音樂展演形式與推廣狀況. 臺灣的爵士樂萌芽於日據時期,自 1950 年代以來,由日本人引入的「軍樂隊進行 曲」實為美國的「大樂隊搖擺爵士」曲風,當時臺灣人所演奏的爵士亦以傳統爵士、拉 丁爵士為主,直到中美斷交、美軍撤離之後,臺灣的爵士音樂表演文化逐漸沒落,這些 面臨失業的樂手開始以臺灣在地熟悉的聲音,來喚起聽眾對爵士樂的支持: 臺灣過去演奏爵士樂的樂手開始嘗試結合在地流行的民謠或日據時代的演歌等,發 展出一套臺灣獨有的音樂演奏型態。如流行於北投一帶溫泉區的「那卡西」。又有 一部份的樂手嘗試融合爵士與當時開始流行的國語流行音樂或搖滾樂,投身逐漸興 起的唱片工業之中,負責編曲或演奏背景音樂等。14 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創作者及演出者在爵士樂的實踐過程當中不斷的進行思考、討 論、嘗試與行動,使得爵士樂轉化發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與在地意識的音樂文化風格。 至今,不只許多爵士樂團成立,大型爵士音樂節的規模也屢創新局,並且愈來愈受到媒 體關注,更是樂手與爵士愛好者的交流地,對於維繫、經營自身樂團與臺灣爵士樂的持 續發展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臺灣目前有許多爵士樂的活動在積極推廣,例如每年 10 月舉辦的「台中爵士音樂 節」 ,自 2002 年創辦迄今近十年,規模一屆屆擴大,主辦單位邀請國內外知名的爵士樂 好手同台演奏,每年都吸引上萬民眾到場聆聽,將爵士樂推廣至民間,除了經典爵士樂 風的演奏,也介紹不同的前衛、融合元素,突破大眾以往對爵士樂的印象;由兩廳院主 辦的「夏日爵士派對」亦行之有年,2003 年起,爵士樂終於登上國家音樂廳,也顯示了 臺灣對爵士樂這個樂種的正視。 許多臺灣的爵士好手透過演出、錄製 CD 或是辦講座的方式,讓爵士樂愛好者可以 了解、欣賞爵士樂,臺灣爵士樂文化的養成,是經過長久以來的實踐,爵士音樂文化不. 14. 同註 9,18。 14.

(25) 僅僅只是傳入,更包含了發展與融合實踐的過程。現今臺灣的高中高職或是大專院校社 團當中,與熱門音樂有關的社團,幾乎是每個學校都可以找到其蹤跡,然而爵士音樂社 團也不乏在其中,例如: 清華大學梅竹爵士愛樂社、輔仁大學爵士鋼琴社、和平高中爵 士音樂社、政治大學黑人音樂社、東海大學愛樂社、以及臺灣大學爵士愛樂社等;這些 社團培養了眾多爵士樂聽眾,學校不只是個受教育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來自 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共同相處的生活中,情感與資訊交流、分享,在臺灣爵士 樂的發展與推廣過程當中,學校教育及同儕間的相互影響亦為長遠發展的一環。 「全球在地化」及「在地全球化」的世界趨勢帶領著臺灣走上發揚本土的道路,政 府政策不斷鼓勵民眾發揮創意保存地方特色,不僅強調本土文化,也建立在地民眾的文 化價值感及文化認同,今日臺灣爵士樂場景有著源源不斷的動力,極具深拓發展的前 景,同時隨著在地文化意識抬頭,透過「聽見臺灣的聲音」來促成爵士樂社群廣大之餘, 還能更進一步讓爵士樂紮根臺灣,在有心於爵士樂等音樂文化紮根的人眼裡,臺灣的爵 士樂聆賞風潮只是「開始」。因為短暫的消費熱潮終會褪色,只有落實到生活中的在地 藝術文化才是有生命的。15在地化融合體現了爵士樂的自由融合包容性,實現真正屬於 臺灣的爵士文化。. 小結 筆者從自身學習古典音樂的經驗,以及聆聽不同樂種的歷程,發現在地融合爵士樂 的起步與茁壯,由彭郁雯所創立的爵士樂團「絲竹空」實屬難能可貴,在文化融合與互 相刺激的當下,樂念總是豐沛而絢麗,意想不到的即興片段、中西樂器的混搭、以及中 樂形式套上世界風等做法,再再驚豔了臺灣爵士樂壇。 15. 同前註,70。 15.

(26) 然而,音樂會展演時,聲音倏忽即逝,這樣的特性總令人遺憾現場魅力的短暫,雖 然藝術的無形價值永存,但為求眼見為憑、耳聽為真,「數位典藏」成為最有效且合用 的保存方法。將音樂展演過程紀錄下來,因其「典藏」之目的,高品質與高度真實為「數 位化」的訴求,高品質來自卓越的製作技術及高規格器材,高度真實則來自對紀錄題材 的忠實呈現,如何忠實呈現音樂內涵,成為音樂會展演的影音紀錄之重要課題。 只要具備足夠的文化自信心,臺灣在地文化確實有足夠的深度與強大的融攝力,把 文化的「根」轉化成全球化的「出路」16,為了保存與發揚臺灣文化,將具有價值的文 化行動以數位手段「典藏」起來,讓藝術價值能永久「重現」於不同的時空,並隨著觀 看對象的不同,形成新的刺激與啟發,成就「再創造」的契機。. 16. 同註 11:25。 16.

(27) 第二章 彭郁雯歷年作品、 彭郁雯歷年作品、展演及教學. 為了解彭郁雯接觸音樂、學習、創作及推廣音樂的歷程,筆者匯整各雜誌與電視台 的採訪報導,並且透過實際的訪談,整理出較完整的脈絡。第一、二節敘述「成長與學 習歷程」:接觸爵士樂的緣由、學習與創作歷程,直到歸國後的個人音樂事業及樂團展 演活動;第三節著重於「目前」的發展狀況:創團緣起與唱片製作理念;第四節就推動 「未來」的行動來談:藉著教育推廣,開啟臺灣爵士樂學習的一扇大門,幫助臺灣的爵 士音樂日益茁壯茂盛。. 第一節 學習與創作歷程 彭郁雯出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由於父母成長於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17家中 較貧困,仍努力讀書成為知識份子,18所以日後給孩子的教育及期待相對較高,對於彭 郁雯這一代,從小就注重學校及老師的選擇,家中的三個兄弟姐妹也都學了鋼琴,19國 小時,由 YAMAHA 幼兒音樂班啟蒙,並且參加中廣的兒童合唱團,奠定了良好的音樂 基礎。彭郁雯在專訪中提到: 我覺得這個音樂的訓練,多少都會有(影響),即使後來我弟妹都沒有走(音樂的路), 其實都還是會有影響。我妹還是蠻喜歡音樂的,據說她是我們三個小孩裡面音感最 17. 指 50、60 年代,正逢美國等先進國家正欲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的大環境影響,50 年代 尹仲容、嚴家淦等技術官僚為吸引外人投資,決定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帶 動生產。並發動了「19 點財經改革措施」 、「獎勵投資條例」 、成立加工出口區等政策,讓臺灣 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並使臺灣經濟活動從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 18. 彭郁雯的母親擁有高職學歷,父親大學畢業,於國中擔任教職,退休後則擔任花藝教師。. 19. 彭郁雯為長女,家中還有一個弟弟,及一個妹妹。 17.

(28) 好的一個,她大學畢業以後就開了「女巫店」20,從一開始就有音樂演出的安排, 所以我想,這也跟她對音樂很有興趣有關係。我弟的話,他大學的時候喜歡寫 RAP、唱 RAP、跳街舞,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歌喉不好,所以用 RAP 的方式去表達 他想要用音樂創作的那一面。21 三位兄弟姐妹中,雖然只有彭郁雯真正走上了音樂這條路,但家庭教育與幼兒時期 的音樂啟蒙,確實也造成了其他兄弟姐妹在日後的影響,如同彭郁雯表示:「如果沒有 在很小的時候接受一些音感訓練的話,或許長大以後,要再繼續音樂的話,困難就會大 一點。」22,提到小時後,也不乏在音樂上的趣事: 「小學的時候,因為我會彈鋼琴,大 家都很瘋八點檔連續劇的主題曲,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把旋律寫成簡譜,送給同學,他們 都很開心…做這種事情─抓歌採譜,Transcribe。」23不只學習音樂,亦樂於運用這些音 樂能力、分享音樂的趣味,可見孩提時代的音樂學習經驗,已為彭郁雯的音樂之路埋下 了充滿養分的種子。 從小學一路學習古典鋼琴,維持此興趣直到高中,24令人訝異的是,高中時期的彭 郁雯竟然中斷了鋼琴的學習!當時臺灣剛解嚴,25校園中彌漫著學生運動的氣息,因此, 彭郁雯在高中時期逐漸對社會學、甚至政治相關的領域深入研究,並且參加「三民主義 研究社」26, 「那時候覺得學生應該為自己爭取一些什麼權利等等,但是現在想起來覺得 有一些想法還蠻笨的……在那個年代、那個年紀,會很想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覺得大 20. 「女巫店」負責人為彭郁雯的妹妹彭郁晶,位於臺北市公館商圈,以女性主義為出發點 所打造的餐廳,並提供音樂展演空間,優先提供給弱勢團體演出。 21. 彭郁雯專訪,筆者訪問,錄音錄影訪談。臺北:絲竹空樂團工作室,於 July 28, 2011。. 22. 同前註。. 23. 同前註。. 24. 彭郁雯高中就讀於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25. 臺灣於民國 76 年解嚴。. 26. 彭郁雯專訪中說明:「那個社團聽起來好像研究三民主義,但是事實上都是在討論批判 時事,算是一個比較關懷政治的一個社團……」。 18.

(29) 人應該聽聽我們在說什麼。」27懷抱著熱血青年的精神,大學進入了臺灣大學社會系, 並且考慮繼續往社會學發展,計劃前往德國修習社會學: 「因為大學的時候我念社會系, 那個時候想去德國學社會學,所以還學了兩年德文。後來,竟然爵士樂就把社會學打敗 了!」28。 究竟是什麼強大的魔力讓彭郁雯毅然決然的走上爵士樂的學習之路?全因為一部 電影《一曲相思情未了》(The Fabulous Baker Boys),由作曲家 Dave Grusin 配樂,29全 片以爵士樂來配樂,風格橫跨傳統的 Big Band、Standards、到現代的 Fusion,音樂類型 豐富,彭郁雯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從此愛上爵士樂,決定朝向爵士樂的領域去努力。 直得一提的是,彭郁雯在高中時期雖然中斷了鋼琴課,但是在高中剛畢業時,有一 次經過 YAMAHA 音樂教室,被裡頭的電子琴演奏所吸引,因而在大學時期學了一小段 時間的電子琴: 因為電子琴的曲目都比較活潑,有流行的、爵士的、或者比較搖滾的東西,當然也 有一些古典的編曲。也是那個時候我接觸到一些不是古典的曲子,而且只要裡面有 爵士或是比較 Swing 的曲子,我就特別喜歡。所以好像自然而然的,可能個性吧, 你就會覺得哪一些音樂的風格是比較吸引你的。30 彭郁雯的爵士細胞在大學時期已蠢蠢欲動,多方探索的個性也造就了他後來多元化的融 合風格。 由於彭郁雯的父母皆為苗栗人,31從小到大,回頭份外公外婆家時,常有機會接觸 客家音樂,在傳統文化與生活緊密交織的環境下,彭郁雯聽見了臺灣在地的聲音,在出. 27. 同註 21。. 28. 同前註。. 29. Dave Grusin 為美國作曲家、編曲家及鋼琴演奏家,同時為 GRP 唱片公司創立者。. 30. 同註 21。. 31. 彭郁雯為百分之百的客家人。 19.

(30) 國學習爵士樂前,彭郁雯曾在市場裡尋找椰胡的蹤跡、學習演奏椰胡、更學唱客家山歌, 展現了對在地音樂的關懷。 現今活躍於爵士作曲、編曲與演奏的彭郁雯,在臺灣師從顏志文老師跟林少英老 師,而後出國深造,畢業於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主修爵士作曲, 對於許多樂迷的疑問─為什麼不主修爵士鋼琴演奏呢?彭郁雯說: 「我真的沒有想過以演 奏當主修,那個時候,臺灣的老師也是建議我去學 writing。寫東西還不錯,因為練東西 並不是一蹴可及的,有了觀念以後,你再慢慢練都可以。」32從爵士作曲的學習中汲取 爵士音樂理論的觀念與精神,彭郁雯從核心出發,奠定紮實的爵士樂基礎,經過長時間 的練習與磨練,焠鍊出美輪美奐的樂音,如同彭郁雯所強調:「演奏這種事情其實是很 現實的,你的技巧、你的觀念、你的經驗,都很直接地反映在你的表現上面。」33 回憶起求學時期,彭郁雯提到,剛到美國時,還未奠定正確的彈琴方法,加上練琴 過度,右手練出了肌腱炎,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休息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沒辦法練琴的 期間,彭郁雯除了專注於爵士樂的編曲與作曲,也利用這個機會發展其他的樂器專長: 「後來就又去學了小喇叭……所以對那個樂器有一點概念,但是那真的不是適合我的樂 器……想說學學看,因為我覺得小號是蠻酷的樂器。」34這段小號的學習雖然沒有繼續 下去,但也是彭郁雯在求學過程中的精采小插曲。專攻爵士作曲與爵士鋼琴演奏的彭郁 雯在美求學期間表現優異,曾榮獲秋吉敏子作曲獎(Toshiko Akiyoshi Award)35。 彭郁雯回國後致力於爵士樂作曲、教學與演奏,特別在傳統與在地音樂的融合上,. 32. 同註 21。. 33. 同前註。. 34. 同前註。. 35. 日裔美籍的秋吉敏子(Toshiko Akiyoshi, 1929-)曾獲得十四項葛萊美獎提名,被視為當 代最優秀、且成就已超越既有音樂類型的作曲/編曲家。 20.

(31) 不斷嘗試與推廣;2004 年聽見王心心老師的南管樂團演出,發現洞簫的音色甚具吸引 力,而深深為之著迷,彭郁雯為了追尋嚮往的聲音,又學了一小段時間南管,後來更根 據南管給予的印象與感覺,以及南管相關的音樂資料,創作了【凝神】,將對在地音樂 的敏銳度,發展成另一種創作的可能性。從彭郁雯的音樂中,我們嗅到了含笑花的清甜、 南管的靜謐、寒鴨嬉水的熱鬧繽紛、以及敦煌的大漠風情,那優雅的東方味,在彭郁雯 的爵士樂中流竄幻化為含蓄又深富文化意涵的篇章。 東方思想在彭郁雯的生活中無所不在,除了演奏爵士樂,也誠心學佛,以宏觀的宗 教哲思來經營生活: 我一直跟宗教都還蠻有緣分的,不管是佛教還是基督教。之前我在美國,曾 有一些基督教的朋友找我去教會,我也跟著去過幾次,我也去過其他各種各樣的宗 派,應該是說,尋找宗教、或者是人生的答案也是我人生中一個蠻自然的傾向。 而佛教的啟蒙,則源於國中時期的一位國文老師─吳貴珠:36 他對佛學很有研究,我們在上國文課的時候,他常常跟我們分享那個部份……介紹 佛教或是佛學,算是為我種下一顆種子。……他在課堂上不只講課文的內容,還有 帶到很多,不只從佛學觀點,從其他觀點、他的人生觀等等,這是一個蠻可貴的學 習經驗。……他鼓勵我們去獨立思考,帶我們讀許多課外讀物,對我的啟發還蠻大 的,對我去接觸課本之外的各種領域,也都蠻有影響的。 佛教常被視為一種哲學,彭郁雯從吳老師的介紹中認識了佛教精神,尤其覺得哲學層面 特別吸引人,也認為佛教哲思中所講的道理很有意思。雖然覺得佛學思想很迷人,但彭 郁雯真正開始學佛是 1998 年,因為朋友介紹了淨空法師,並給了彭郁雯百餘捲《無量 壽經》37的錄音帶,每捲九十分鐘,聽完兩遍之後,漸漸了解當中的意涵,才進入了學 佛的世界:「到現在十三年了,從那個時候才慢慢覺得,信仰一個宗教也是一個漸進的 過程,因為你通常是要越來越瞭解它,然後也在你自己生活上體驗了以後,你才會真的. 36. 彭郁雯國中就讀臺北市金華國中。. 37. 《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 ,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 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建立彌陀淨土、接引十方世界眾生,以及彌陀淨 土的大概樣貌。 21.

(32) 越來越相信。」 關於傳統文化的薰陶,可溯及彭郁雯的爺爺奶奶,私塾教育給這一代長輩的使命, 是對於傳統教育的傳承,彭郁雯因此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教育的觀念:「比 如說我爺爺他們認為字或者是書是很珍貴的、是要尊重的東西,…有字的紙不能當作垃 圾把它丟掉…而是要好好處理。爺爺也會寫一些勸世文,然後跟我爸說這要好好保存, 可以流傳下去……」38雖然接觸爺爺的教育時間不長,但是在那樣的環境氛圍中,無形 的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敬重,並且在後來的創作中,不自覺的透過音樂傳達出 來: 有時候創作的時候是心裡面或是腦海中有一個音樂,常常是已經寫出來或是被演奏 出來被別人聽到以後,才會有人告訴你那個像什麼。所以我覺得還蠻好玩的是,做 專輯反而是一種我再去認識自己的方式,我可以從別人的反應,去認識我自己所表 達出來的東西有什麼內容,因為有時候在寫的時候只是很直覺的。39 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老師或是傳統文化,這些都已經成為彭郁雯的一部份,小時後的 記憶、宗教中的哲思、巷弄間的椰胡風情、還有優雅的南管邂逅,在彭郁雯世界裡,不 必刻意去經營那份「東方味」,音樂自然會娓娓道來。. 第二節 樂團參與及個人音樂事業拓展 赴美深造之前,彭郁雯曾參與「底細爵士樂團」40,回國後,除了回「底細爵士樂 團」的大型樂隊(big band)繼續練習與演出,亦與吉他手增田正治、鼓手吳純瑩、薩 克斯風手黃志良、來自英國的貝斯手 Ashley 組成樂團,固定於「IN BETWEEN CAFÉ」 38. 同註 21。. 39. 同前註。. 40. 底細爵士樂團成立於 1980 年,致力於爵士樂推廣,亦培養了許多爵士樂好手,目前底 細爵士樂團旗下有兩個大型樂隊(big band),數個小型樂隊(Combo),以及一個教育團隊,底細 合奏訓練班。 22.

(33) 演出,成為彭郁雯最早的固定演出團體。 由於樂手之間經常彼此合作,有了一起表演的機會,便會從中組成一個團去演出, 例如:嘉義管樂節、淡水的水岸爵士音樂節…等音樂活動,所以這些樂團通常是為了演 出活動的需要而組成,也因為這種現象,彭郁雯參加的樂團演出不勝枚舉。而真正一起 組團、有固定團員,並且持續練習的樂團則屬 1997 年成立的「變形蟲爵士樂團」41,團 員來自幾位「底細爵士樂團」的朋友,是從「底細」組成的另一個小編制的爵士重奏 (Combo) ,彭郁雯在樂團中擔任鋼琴手兼編曲,並於 2005 年製作「變形蟲」第二章專 輯「來跳舞吧!」,開始嘗試在地音樂的融合,除了市場考量,也強調本土化精神: 大家認同這樣的想法,也是體認到,爵士樂是西方人的東西,在臺灣做音樂,應該 跟臺灣的聽眾產生一些關聯……選這些曲目還蠻有意思的,演出的時候大家都很開 心,也不會整場看得霧煞煞,總是有一兩首有聽過,覺得比較聽得懂。42 整張專輯以拉丁爵士為基調,以臺灣歌謠為主題,由變形蟲爵士樂團的團員各負責二至 四首的編曲,將臺灣熟悉的旋律加上拉丁節奏,成為熱情搖擺的臺灣歌謠,其中彭郁雯 的編曲有【橄欖樹】、【茉莉花】、【望春風】、【高山青】四首曲目。 然而,「來跳舞吧!」這張專輯的跨界做法只是一次精采的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讓 臺灣在地熟悉的聲音被聽見,「畢竟臺灣也是一個文化融合的地方,這裡華人有福佬、 客家,以及從中國其他省份過來的人,所以臺灣很多的歌謠,是大陸的民謠,但是我們 都非常熟悉。」43經過這張專輯的嘗試, 「變形蟲爵士樂團」仍然朝著多元的方向發展, 以經典爵士樂演出為主,而非專注於在地音樂的融合,目前彭郁雯屬於變形蟲樂團的榮. 41. 變形蟲爵士樂團是一個職業樂團,成立於 1997 年 11 月,成員先後自美國百克里音樂學 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及美國演奏家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畢業,目前成員有:吳純瑩 (Drums)、吳莉雯(Bass) 、楊曉恩(Alto) 、潘恒建(Tenor) 、許聰義(Piano)。 42. 同註 21。. 43. 同前註。 23.

(34) 譽團員。44 2005 年,彭郁雯創立跨界爵士樂團「彭郁雯爵士雅集」,由於在音樂性質上以在地 音樂的融合為主,配器上也加入了笛子、二胡、阮、柳琴…等中國樂器,所以在 2007 年正式更名為「絲竹空爵士樂團」。2007 年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絲竹空-彭郁雯的爵 士狂草】,整張專輯皆為彭郁雯的創作及編曲,以中國傳統樂器的編制來編曲,融合在 地音樂的元素,無論是凝鍊的神情、大漠風光、還是稻田裡的記憶,都化作水墨的筆觸, 濃淡而有味的暈染出點點綺音,揮灑著發思古之幽情,別具中國風味,此專輯廣受好評, 更於 2008 年入圍第二十屆金曲獎「最佳演奏專輯獎」以及「最佳演奏專輯製作人獎」; 2009 年發行第二張專輯【紙鳶】 ,由彭郁雯及團員吳馬丁共同創作、編曲,彭郁雯製作, 讓聽眾乘著紙鳶看見臺灣的美好,從恆春的民歌【思想起】到鹿港聚落的土地情懷,再 循著茶香覓得【山歌仔】的客家風情,匯集新的創作及在地歌謠,展現全新的民謠風貌, 此專輯於 2010 年榮獲第二十一屆金曲獎「最佳演奏專輯獎」 「最佳演奏專輯製作人獎」, 同年,亦榮獲第一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2010 年 9 月於西門紅樓舉辦的「絲竹 空奇幻樂饗─旋轉」年度音樂會,於 2011 年獲得第二屆金音創作獎「最佳現場演出獎」, 目前則著手進行第三張專輯「旋轉」的錄音及製作。 另外,彭郁雯目前參與「Idea Ahead Jazz Band 前進主義爵士樂團」45,固定於法藍 瓷音樂餐廳演出,此團體則屬於為了餐廳表演而組成的團體。. 44. 《變形蟲爵士樂團官方網站》團員介紹 http://jazzmeta.com/members/piano.htm (accessed October 10, 2011)。 45. 「Idea Ahead Jazz Band」團長:潘恒建(薩克斯風) ,團員:彭郁雯(鋼琴) 、廖志銘(貝 斯)、林俊宏(鼓)、 Tammy(演唱)。 24.

(35) 表 2-1【彭郁雯歷年創組樂團】 1997 「變形蟲爵士樂團」 2004 「彭郁雯爵士三重奏」 2005 「彭郁雯爵士雅集」 2007 「彭郁雯爵士雅集」更名為「絲竹空爵士樂團」. 彭郁雯在個人的音樂事業上,除了樂團的演出,也有不少文字的出版,曾撰寫音樂 專欄,任《唱片與音響購買指南雜誌》爵士樂專欄主筆,也為臺灣的音樂學子編寫教材, 於 2011 年出版《鋼琴即興教本》(上、下冊,平裝附光碟片);另外,彭郁雯也從事各個 音樂領域的編曲,如:流行音樂類─曾為蘇芮、堂娜編寫爵士大樂團(Big Band)版本 的【酒矸倘賣嘸】 【抱緊一點】等歌曲;傳統音樂類─為柳琴演奏家陳怡蒨編寫爵士版本 的鳳陽花鼓【鳳陽花鼓狂想曲】 ;創作音樂類:臺灣第一張手風琴創作專輯─王雁盟的【漂 浮手風琴】專輯之編曲與演奏。美好的聲音相遇,總是能夠碰撞出更炫爛的火花,由於 彭郁雯參與錄音的專輯也不少,她的琴音不只能在個人創作專輯中聽見,亦能從許多傑 出的專輯中發現精彩片段,包括:詩人歌手雷光夏專輯【2003 逝】、爵士歌手彭靖惠專 輯【浪費時間是快樂的】之鋼琴演奏、貝斯手 Rick Taira【老外在台北】專輯的錄製等。 彭郁雯的音樂足跡遍及了演奏、教學、教材編著、專欄、編曲、鋼琴的專輯錄製…等, 一步一步的耕耘著爵士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樂種,這不只是爵士精神,更是絲竹空精神的 展現。46. 46. 《絲竹空爵士樂團部落格》,〈絲竹空藝術總監─彭郁雯〉 http://sizhukong.pixnet.net/blog/post/26266653(accessed October 10, 2011)。 25.

(36) 第三節 「絲竹空爵士樂團」 絲竹空爵士樂團」創組緣起與唱片製作理念 一開始認識「絲竹空爵士樂團」,最容易浮現的疑問即是創團緣起及團名構想,各 雜誌、電視台、廣播專訪多以樂團成立的過程切入,綜合各項資料及筆者訪談的內容, 整理出較完整之脈絡。 「絲竹空爵士樂團」最早名為「彭郁雯爵士雅集」,而嘗試中西合璧的創作,則始 自柳琴演奏家陳怡蒨的柳琴獨奏會演出,原本是陳怡蒨個人對爵士樂很感興趣,於是向 彭郁雯學習爵士鋼琴而彼此結識。2003 年,陳怡蒨希望在個人的柳琴獨奏會上演出爵士 風格的曲目,向彭郁雯邀稿,將安徽民謠【鳳陽花鼓】改編為柳琴與鋼琴的二重奏,採 爵士風格編曲成為【鳳陽花鼓狂想曲】,演出後受到廣大迴響,於次年再度嘗試傳統與 爵士的跨界演出,改編廣東潮州古箏曲【寒鴨戲水】成為爵士版本的【寒鴨嬉水三部曲: 水畔、寒鴨、嬉水】,此次演出擴充編制加入打擊跟貝斯,邀請精通世界打擊、二胡等 樂器的吳政君(同為原變形蟲爵士樂團團員)47一起參與演出,此後這幾位樂手便逐漸 形成一個團體。團員們將 2005 年 3 月 6 日於政治大學的音樂會演出,視為正式成立樂 團之首演,一開始以「彭郁雯爵士雅集」為團名,於 2006 年 4 月 28 日立案為臺北市演 藝團隊,後來取中國穴位位於眉尾的「絲竹空」穴道名稱之名,按壓此穴可得耳聰目明 之效,希望聽者聽了他們的音樂能有耳聰目明之感,而更名為「絲竹空爵士樂團」,並 於 2007 年 8 月 30 日於臺北市文化局正式完成更名手續。 絲竹空成立之初,樂團成員與現在不盡相同,除了彭郁雯、吳政君、藤井俊充(Toshi. 47. 吳政君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擅長二胡、爵士鼓、中國打擊樂器、拉丁打擊樂器、 世界手鼓等多項樂器,經常與知名音樂人於世界各地合作演出。目前擔任絲空爵士樂團、 Momtunos 拉丁樂團、聲動劇場團員,並受聘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兼任講師,同時創立個人音樂 表演藝術工作室 EJ Music Studio。 26.

(37) Fujii)48是從創團至今的老團員,另外幾位參與第一張專輯錄音的樂手,則因為個人因 素及人生規劃,無法繼續長期與絲竹空團練演出,最早與彭郁雯一起做跨界爵士演出的 柳琴演奏家陳怡蒨,由於在臺南藝術大學獲得全職工作而搬至高雄,無法往返臺北團 練,所以另外邀請柳琴演奏家陳芷翎加入絲竹空爵士樂團,49此後,黃治評、50吳馬丁 (Martijn Vanbuel)51才又陸續加入。目前固定的核心團員有:彭郁雯(鋼琴、鍵盤)、 吳政君(二胡、打擊)、藤井俊充(鼓、電貝斯)、陳芷翎(柳琴、中阮)、黃治評(笛 子、洞簫);平時的演出以這五位核心團員為主,而每年的年度音樂會,則視每次主題 的需求,邀請不同的客席樂手一起演出,因此,「絲竹空爵士樂團」的範圍不只是這五 位核心團員,還有一些經常一起演出的客席樂手。 彭郁雯給了「絲竹空爵士樂團」一個寬廣的定義:. 希望「絲竹空」不要變成一個封閉的樂團,而是變成一個園地、一個可以栽種音樂 的奇花異果的一個園地,能夠吸引到優秀的音樂家,不管是作曲、編曲或是演奏家, 一起來把他們的想法放進來,然後創造出一些有趣的東西。52 本著開放的思想,歡迎各式樂種來和絲竹空一起玩音樂,誰也想不到開花結果之後會有 多麼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正是絲竹空迷人之處:. 48. 藤井俊充(Toshi Fujii)畢業於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除主修 爵士鼓以外,更專攻現代音樂理論作曲以及編曲,對於貝斯也頗有造詣,目前自組十人組之放 客爵士樂團-T-Funk,以及爵士室內樂團 Afternoon Tree。 49. 陳芷翎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2007 年加入絲竹空爵士樂團,現為「六金釵 女子樂坊」團長。 50. 黃治評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音樂系,主修中國笛,曾任中廣國樂團音樂總監, 以及台北縣立文化局國樂團,擔任竹笛演奏;目前任教於多所社區大學,國中小及樂團擔任指 揮及竹笛指導教師。 51. 吳馬丁(Martijn Vanbuel)畢業於比利時魯文音樂學院,並獲得爵士音樂低音提琴、鋼 琴碩士及音樂教學碩士學位,之後又進入巴黎藝術音樂學院繼續研修;2007 年底加入絲竹空, 隨團至海內外參加盛大國際爵士音樂節,並自組 FBE 自由氣息及 FBW 世界軌跡樂團。 52. 公共電視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合製播,《表演打天下特輯》,絲竹空爵士樂團─旋 轉,2010。 27.

(38) 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樣做還是一個蠻新的嘗試,…融合民族音樂跟爵士樂的例子, 是有一些國外的例子可以參考,可是在國內就沒有這樣的例子,再加上在臺灣真的 有能力或是興趣做這方面創作的人確實也不多啦,所以我也只能在我所熟悉的朋友 範圍裏面,試著去找找看。…找其他的樂手進來一起玩,慢慢你會從他們身上看到 一些特色,或是可以表現的地方。…根據他的樂器和個人特色,去思考整個團的聲 音到底應該如何經營,所以是很多因素共同構成的集合,而不是說我自己有非常縝 密的計劃,然後它就變成我想要的樣子,因為牽涉到人的問題,其實都是互相關連 的。53 傳統與爵士的跨樂種融合碰撞出絢爛的火花,來自不同背景的樂手也帶著各自的特質來 到「絲竹空」,因著個人的思想、氣質、特性、樂器,連結起無數的相關性與可能性, 激起一道道漣漪,交織出新品種的融合爵士。 「絲竹空爵士樂團」成立至今,以傳統與爵士音樂的融合為主要特色,除了在編制 上大量採用傳統樂器,音樂內容本身也多以在地歌謠改編、以中國音階系統創作,截至 目前已發行兩張專輯──「絲竹空」同名專輯及「紙鳶」,第三張專輯──「旋轉」也即 將完成,每張專輯中收錄的作品,皆為彭郁雯於各個時期的創作。彭郁雯最早與傳統音 樂有關的作品創作於美國百克里音樂學院,是當時的畢業作品,以爵士樂團協奏的方式 寫了一首梆笛主奏的曲子,此即後來則收錄到第二章專輯的【想起思想起】一曲,回國 之後由於陳怡蒨的委託,陸續編寫了【鳳陽】 、 【寒鴨嬉水三部曲】等融合傳統的爵士編 曲;2009年開始改編客家歌謠,並參加客家音樂節,絲竹空版本的【天公落水】因此誕 生,而廣受大眾喜愛的【茉莉花】則是為了一次大陸的演出,希望演奏觀眾熟悉的樂曲, 由變形蟲爵士樂團《來跳舞吧!》專輯中的【茉莉花】salsa版本,套上早先為【農村曲】 作的編曲改編而成;因此,這些跨界的曲目多來自於演出、音樂會的需要而創作,也顯 示了整體音樂環境逐漸重視在地文化的趨勢。 每當累積了一定數量的曲目,「絲竹空」便將這些作品匯集起來製作成專輯,於每 次的現場演出後販售,提供喜愛絲竹空的樂迷們一個收藏的管道,這些對絲竹空的音樂 53. 彭郁雯專訪,筆者訪問,錄音錄影訪談。臺北:絲竹空樂團工作室,於 August 23, 201。 28.

(39) 有興趣的朋友們擁有CD之後,也滿足了可以隨時再度聆聽的渴望;筆者訪問彭郁雯關 於製作唱片的想法,彭郁雯說:. 樂團總是會經過做唱片這一關,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因為我們這種音樂算是比較 小眾的,再加上唱片業一直走下坡,所以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如果不是那種主流的、 很有商業效益的那些明星的話,基本上他們能做的事情是很少的。所以我們就獨立 製作、獨立發行,出去演出時,若有人想要多聽聽我們的音樂就會去買。54 獨立製作發行在行銷上相對而言較辛苦,加上網路串流影音盛行,很多人喜歡用看的, 網路上的影音資料反而比CD的純聽覺享受來得具吸引力,因此製作專輯之目的非額外 利潤,而著重於發行專輯的無形價值:累積紀錄、奠定知名度、滿足客群,彭郁雯也表 示: 「現在做CD就等於在做名片,其實就是一個credit,我們這個團有做了唱片,感覺好. 像往上升了一級,不太可能靠賣唱片賺錢,若經過一陣子還能回本就算很不錯了。」55融 合臺灣在地音樂的跨界爵士樂在現今「在地全球化」的趨勢下,除了靠國際媒體報導、 國外巡演,於國外發行CD專輯更是一個最直接的實體媒介,透過國外朋友的幫助,將. CD銷售通路拓展到國外,絲竹空的專輯在國外也買得到,讓臺灣在地的聲音,透過爵 士樂的揉合,被世界聽見。 獨立製作的團體該從何尋找行銷的管道?一直辛苦耕耘的彭郁雯答:. 行銷這件事情是很專業的領域,…目前我們的經費無法顧資深的專職行銷人員來 做,另一方面,臺灣好像沒有人專門做這類型的音樂,這其實是一個比較新的樂種, 熟悉怎麼去推動它的人,我們其實不太知道在哪裡,或是有沒有。目前只能靠自己 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方式,網路啊、或是演出去推…56 因此,絲竹空爵士樂團在行銷方面主要以演出現場為主要販售場合,並將二張專輯「絲 竹空」和「紙鳶」委託「喜馬拉雅唱片公司」57代理經銷,不管是網路書店或是實體唱. 54. 同前註。. 55. 同前註。. 56. 同前註。. 57. 喜瑪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於 1983 年成立,是國內長期穩定經營的獨立唱片發行 29.

(40) 片行,都交由喜馬拉雅唱片鋪貨。絲竹空憑著一己之力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在摸索的過 程中尋找各種可能性:. 融合樂做久了之後,慢慢會找到比較明確的方向,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都會去嘗 試看看。運氣好的話,可以開發出不同的樂種,有時候也會發現有些做法不是那麼 適合,就要再調整…,因為在臺灣這個環境裡面沒有什麼比較的基準或是參考的例 子,…我們的方向要往那裡走這件事情,它可能性太多了。58 在無限的可能性當中,到底什麼才是絲竹空精神呢?彭郁雯說:「我把樂團核心的概念. 放得比較寬一點,只要是把臺灣的音樂元素,或是跟我們文化有關的元素結合在裡面就 成立了,還有一個是爵士樂的精神,爵士樂的精神就是即興和互動,所以基本上只要這 兩個部份在,應該就成立。」59簡而言之,無論是樂團的組成還是音樂的融合,只要本 著在地關懷的精神,在爵士樂的即興互動中發酵、成長,便能供給絲竹空茁壯的養分, 也引領在地文化的發揚與再創。. 第四節 爵士樂傳習與推廣概覽 彭郁雯除了經營樂團、創作音樂,也花了很大的心力作爵士樂的教育推廣,從2008 年開始,彭郁雯以「絲竹空爵士樂團」的名義舉辦爵士樂講座,邀請國內外爵士好手擔 任主講,針對各種爵士樂的主題做單次的課程演講,讓有興趣聽爵士、玩爵士的民眾有 機會一探爵士世界的真理;彭郁雯表示:「臺灣的音樂還是有很多的可能性和潛力,它. 還在一個發展階段,所以不管是在演出、創作、或是教學上,都是可以施力的地方。當 然樂團的創作或是新作品演出也是必需的一條路,但這也只是拋磚引玉的一個過程…」. 公司,以提供國內多元化的有聲文化需求及服務樂友為宗旨。喜 瑪 拉 雅 公 司 網 站 http://www.cdnet.com.tw( accessed October 21, 2011)。 58. 同註 53。. 59. 同前註。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活動前 活動後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