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 HPM 觀點看高中行列式課程設計

第三章、 從 HPM 觀點看 99 課綱高中行列式課程

第一節、 從 HPM 觀點看高中行列式課程設計

本節將探討:教育部 84 年公布的首份高中課綱(88 學年度開始實施,稱 88 課綱)、93 年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95 學年度開始實施,稱 95 暫 綱)以及本研究之主體─99 課綱,三種課綱在數學科的教學目標以及三版本教科 書的編輯理念,並且比較有關行列式課程編排順序。

88 課綱中的數學課程(教育部,1995)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的內容、方法與精神,培養學生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的素 養與能力。

2. 增進學生的基本數學能力,奠定學習相關學科的基礎。

3. 提供學生在實際生活與未來生涯所需的數學知能。

4. 培養學生欣賞數學內涵簡明有效及結構嚴謹優美的特質。

95 暫綱中的數學課程(教育部,2004)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瞭解數學的內容,意義及方法。

2. 培養學生以數學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提供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相關學科方面所需的數學知能。

4. 培養學生欣賞數學內涵中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嚴謹完美的特質。

99 課綱中的數學課程目標(教育部,2008):

1. 培養學生具備以數學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具備實際生活應用和學習相關學科所需的數學知能。

3. 培養學生欣賞數學內涵中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嚴謹完美的特質。

而99課綱其設計理念(教育部,2008):

1. 掌握主要脈絡,建構清晰的數學概念。

2. 展現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數學思考方法。

3. 在演繹之外,加強歸納思維的訓練,並認識數學模型的意義。

4. 以圖形與實例,循序漸進,建構抽象思維的內涵。

5. 強調數學的應用,凸顯數學的普遍性與本質性。

由上述內容可以看出,88 課綱、95 暫綱以及 99 課綱的教學目標大致相同,

其中「培養學生以數學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學生欣 賞數學內涵中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嚴謹完美的特質」是與 HPM 的精神相吻合 的,而 99 課綱的設計理念中也提到「強調數學的應用,凸顯數學的普遍性與本 質性」,對此研究者認為,將數學歷史發展的脈絡整合入數學教學中,將可以了 解到數學概念萌芽的原因,以及可以帶領我們解決什麼問題,與此一設計理念是 相吻合的。

接著我們將探討各版本教科書的編輯理念。

甲版本編輯大意(許志農等,2013),節錄第三、四點:

參、本書特色:

(1) 每章分成數節,每節又細分數個前後呼應的主題,利於學生的自修及便 於老師教學與教學進度的安排。

(2) 每節附有相關的例題、隨堂練習與習題,且盡量安排一道簡易且凸顯該 節內容的應用問題。

(3) 例題以點出數學內容重點及由淺入深的學習為主,在數據的取捨上盡量

(4) 習題分為基礎題與進階題,基礎題的第一題或最後一題為概念題,用以 測試學生對本節的整體了解。當然也安排一些加深的進階題,但在難度 上作適當的控制與取捨。大部分習題以呼應例題為原則,避免造成學生 及老師的困擾,是本書習題的一大特色。

肆、本書每章章首有一整體性的介紹及凸顯本章內容的圖片,盡可能讓老師及學 生了解本章的大致內容。章末附有十道總習題,分為概念題、程序題與數學 解題三部分,以利學生複習需要。

乙版本編輯大意(游森棚等,2013),節錄其中第三、四點:

參、數學的學習著重於思考與推理,而這方面的訓練有賴於不斷的練習。為使學 生有充分練習的機會,我們把習題依題目的深淺分為三類:基本題、進階題 與挑戰題。基本題與進階題是例題的相似或延伸,而挑戰題是新題型的介 紹。

肆、鑑於每節的內容頗多,我們將每節內容又細分為數個主題,使教師便於掌控 教學的進度。

丙版本編輯大意(單維彰等,2012),節錄其中第三、四、八點:

參、本書旨在提供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養成以科學態度處理事務的能力。

肆、本書力求銜接九年一貫與高中一年級數學課程,編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以實例出發,由具體到抽象,再作理論的推演,互為印證,行文並求親切細 膩,期望達到自習亦可讀的目標。

捌、本書各章扉頁皆供圖文,藉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從以上各版本的編輯理念看來,對於課綱教學目標中「培養學生欣賞數學內 涵中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嚴謹完美的特質」的具體實踐,大都沒有多做描述。

NCTM(1970;轉引自 黃毅英和黃家鳴,1997)指出:「無論各地如何將數學 課程闡述,其目標亦大致可歸入:實用知識、學科知識及文化素養。」其中,

實用知識包括:(1) 以數學方式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 (2) 提供將來大部分職業所需的數學訓練

(3) 為將來升讀理科及有關學科所需中的數學奠下基礎 學科知識包括:(1) 數字、符號及其他數學對象運算能力

(2) 數字感、符號感、空間感、度量感及結構與規律的意識 (3) 推理與邏輯思維

(4) 以數學構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5) 以數學方式表達及傳遞意念 文化素養包括:(1) 欣賞數學之美

(2) 認識古今數學在各地文化中的角色及與其他學理間的關係

由 2.2 節的探討中可以知道,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可以有效輔助實用知識與 學科知識的教學目標,並且文化素養中的兩點更是需要藉由數學史的融入來達成,

而三版本的編輯理念整體來說呼應了此三大分類原則,但實用知識與學科知識沒 有借重數學史的輔助,且未強調文化素養中的欣賞數學之美與認識古今數學在各 地文化中的角色及與其他學理間的關係,可見目前的高中數學教科書尚有將數學 史融入的努力空間。

Fasanelli(2000;轉引自 陳玉芬,2006)指出數學史教育未能普及的原因:

1. 缺少數學史家的教學

2. 邏輯思考才是數學教學的核心 3. 數學史只是一種趣聞軼事

4. 數學史的內容是孤立的,而且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5. 以入學考試為導向的教育

站在不同的面向設計數學課程時,將呈現不同的風貌,而先前也提到「學生學習 數學的過程與數學發展的歷程有一定的類似性,即遵從生物發生學的一個基本規 律:個體的成長要經歷種族成長的所有階段順序相同,只是所經歷的時間縮短。」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若課程的設計只是讓學生將數學知識的發展作濃縮 後的學習,學生不免有理解上的困難。(陳玉芬,2006)故在課程的設計上必須考 量數學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數學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數學與人類文化的相互作用 (李善良、單墫,2002;轉引自 陳玉芬,2006),而為了達到認識數學之美,甚 至是認識古今數學在各地文化中的角色及與其他學理間的關係,正視數學史融入 數學教育,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表 3-1 為三個課綱中,行列式教材編排順序的對照。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

95 暫綱雖然在第二學年有提到二階行列式及二階克拉瑪公式,但在選修(I)的「矩 陣」單元有完整的兩小節介紹二階、三階的行列式及克拉瑪公式,故研究者猜測,

編輯者認為二階與三階的行列式、克拉瑪公式關係緊密。

值得注意的是,99 課綱中的三階行列式只有自然組的學生會學到,社會組 的學生是不用教授的,而從本研究第二章第一節探討的行列式發展可以看出,行 列式概念的起源目的在於簡化並有規律的符號表示,若是將二階與三階行列式分 開教授,甚至只教二階行列式,研究者認為應當無法展現出此符號的好處,並且 與課綱教學目標的「培養學生欣賞數學內涵中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嚴謹完美的 特質」背道而馳了。

表 3-1

圖 3-1 各版本行列式教材順序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