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復原力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復原力之內涵

在牛津英文字典上,復原力的定義為:當物體被壓、拉、輾之後,可以再恢 復原來的外形或狀態,是一種彈性、彈力以及回能的現象,引申為:人在困境中 康復的能力(Soanes & Stevenson, 2003)。從國內學者早期所整理的文獻資料中可 以窺知復原力涵蓋:「堅毅力」、「耐撞性」、「自我韌性」等層面。「堅毅力」是指:

個體因應及克服生活中的困難與逆境(李政隆,1996);「耐撞性」是指:個體能 成功適應的面對任何變化,不會因為環境中存有困境而偏離了正常發展軌道(胡 淑惠,1997);「自我韌性」是指: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個體會表現出較高 的能力和較好的適應力(楊慧萍,1997);由此可知復原力可視為當個體遭遇到困 境時的過程,以及在處境中所展現出的能力與特質,以下將從這兩方面來加以探 討。

(一)視復原力為一種特質或能力

Benard(1993)指出復原力是屬於個體的一種特質,這種特質促進個體在面對 危險的情境時,例如:疾病、沮喪等,能成功地適應。Begun(1993)也指出復原 力是一種能有效因應內在和外在傷害、壓力和剝奪的能力。Rak和Patterson(1996)

認為復原力是能夠強化個體成功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是一種從疾病、憂鬱或逆 境中快速恢復的能力。蕭文(1999)將復原力定義為:「復原力是當個體處於危 機或壓力情境中時,能發展出健康因應策略的能力或一種特質。」當個體遭受到 困境時所展現的能力與特質,並且能夠使個體成功地適應困境,化危機為轉機、

化阻力為助力;然而,這種個體能從困難的處境中復原、回復的特質內涵為何?

能力的本質為何?Grotberg(1995)進一步提出復原力有三大來源:1.我有(I have),

指的是外在的支援和資源;2.我是(I am),指的是個體內在的力量;3.我能(I can),

指的是個體社交人際技巧與問題提解決的能力。Block與Kremen(1996)認為復原

16

力,包括了幾種特質:主動、有意義參與世界,正向的看法、自信與自主、對生 活有控制感、良好的社會技巧。Masten與Coatsworth(1998)表示具有復原力兒童 與青少年的特徵,包括:良好智能、輕鬆及吸引人的氣質、高自我效能、有才能、

高自尊等。Seligman(1999)認為復原力的內涵,包括:從逆境中回復的能力(the ability)、具備發展與因應技巧、向上攀升(climbing up)、設定目標計畫未來(setting goals)、擁有自信(believing)。Brooks和Goldstein(2003)指出一個具有復原力的 個體具有以下特質:1.對於生活有掌控感;2.增強自己的抗壓性;3.持有同理心;

4.與他人有效溝通和互動;5. 擁有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6. 建立實際的目標與期 望;7.從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學習;8. 對社會有貢獻的;9. 健全的價值觀;10.認 為自己是特別(非自我中心)。陳佩鈺與林杏足(2004)探討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 力的研究中,歸納出復原力的特質為:1.體諒他人;2.自我控制及自我反省的能力;

3.體察他人勸阻危險行為的動機;4.有抉擇及思考是非的能力。

(二)視復原力為一種過程

Luthar和Cicchetti(2000)將復原力定義為,雖然個體歷經困境或災難,卻能 夠維持正向適應的一種動態歷程。Gonzales(2003)說明復原力為:個體與環境的 動態交互影響,在改變的環境影響下,個體會產生自我調節的動態過程。朱森楠

(2001)陳述復原力的特性當中也表示,復原力除了是個體所具有的能力或特質 之外,更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應的過程。蔡素妙(2003)認為復原力的 本質是:使人能從痛苦創傷中獲得處理,感受到對生活的掌握,並且過得充足與 幸福,是一種良性的掙扎與奮鬥。嚴健彰(2003)將復原力定義為個體面對重大 壓力情境時,能激發內在的潛在能力或心理特質,運用外在家庭、學校、同儕、

社區資源的支持,並透過內外積極修補調適的互動機轉過程,進而產生良好的生 活適應。林秋燕(2004)指出復原力是:復原力不只僅僅為個人特質,而是與環 境互動的過程有關,因此將復原力視為一種情境中的動力過程。復原力為一種動

17

態的過程,是個體暴露在高危險或重大危機的環境中,成功適應或發展出正向的 結果(常欣怡、宋麗玉,2007)。呂佩玲(2010)也提出復原力是面對逆境、挫折、

壓力等情況,能保持正向情緒,並運用資源有彈性的處理問題,迅速回歸常態的 過程。從文獻資料上可以發現,許多學者除了主張復原力為個體的能力與特質之 外,更提出復原力也是個體在面對逆境的歷程,進而影響個體的正向發展。

綜合上述資料可以發現,復原力顯現於困難、壓力,甚至是危險的環境當中,

當個體身處其中時所展現的一種能力、適應力,不但能克服困難、回復正常,並 能從中學習、強化能量以面對未來,更能從中成長,加強生命的承受力與發展性

(王鴻裕、江志正,2012)。在這樣的概念下,瞭解「復原力是什麼」固然重要,

找出促使復原力發揮積極效果的因素則更為重要(蕭文,1999)。Egeland等人(1993)

提出復原力是指:個體可以完成及挑戰任務的能力,能運用個體本身的內外在資 源來突破困境,使其邁向正向且積極的方向。國內學者也指出復原力為:一種對 生活困境、壓力、創傷所產生的積極性反應,使自己迅速地回復正常生活的能力,

而這樣的能力,不僅與個人後天所發展的能力、性格有關,更必須有賴於後天外 在環境的支持(洪福源,2005);在本研究中的後天外在環境便是指:父母親的 幽默風格─親和型、攻擊型、自我提升型、自我貶抑型等不同傾向,來探討對於其 子女在復原力方面表現的影響。

18 為針對特殊族群,如表2-2-1、表2-2-2所示。

表2-2-1

19

20

21

22

復原力的概念在困境與危難之中得以彰顯,重者,如:面臨重大疾病、脫離 正常社會生活、天然災害、資源嚴重匱乏等,輕者,如:每天所遭遇到的挫折與 壓力,根據上述所整理的研究資料當中,可以發現:有的著重於特殊族群的探討,

例如:腦瘤存活者、安置機構之少年、弱勢家庭等,有的則是以一般國中生、高 中職學生,以及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Grotberg(1995)指出復原力的三大內涵:

1.個人內在的力量;2.外在的支持與資源;3.社會人際的技巧。曾文志(2006)亦 整理出與復原力有關的保護因子,包含:個人特質部分、家庭聯結部分,以及外 在系統部份等三大層面,對照上述所整理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其研究內容大多 不離這三大範疇。個人特質部分,包含:自尊、感恩、求助態度、情緒智能、生 活目的、自我效能、因應策略;家庭連結部分,包含:家庭環境、家庭氣氛、家 庭支持、父母教養方式,以及知覺到父母的看重;外在系統部分,包含:社會支 持、同儕關係、人際關係、網路社群社會支持,以及醫療人員的支持等。在本研 究當中,則是探討「家庭連結部分」─父母親幽默風格與個體復原力之間的關係,

這個部分在現今的研究當中仍不多見,再加上親子關係對於青少年本身,以及教 育工作的重要性,有其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此外,復原力也意味著:個體能成 功適應、正向面對逆境;有部分研究指出:復原力與生活適應(劉淑惠,2006;

陳金彌,2007;林浥雰,2009)、學校適應(王茹誼,2012)、憂鬱(曾筱恬,

2010;常欣怡,2012),以及身心健康(汪敏慧,2008)有關;在本研究當中亦 探討復原力與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其心理適應包含了:對生活滿意度與憂鬱心 理狀況兩部分。

23 (續下頁) 取向復原力理論當中,Brooks 和 Goldstein(2004)指出許多的研究皆顯示,影響 復原力的主要因素為:關心和家庭支持系統;個體與家人的關係可創造彼此的愛、

信任、提供角色模仿,以及提供鼓勵和保證。國內學者亦表示復原力理論是根據 存在於家庭、學校、社區,以及存在於孩童與青少年自身保護因子而立論(洪福 源,2005)。曾文志(2006)認為與復原力有關的三大系統:1.「個人特質部分」,

包括:正向情緒、智能、人際技巧;2.「家庭聯結部分」,包括:父母心理健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