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理資本

傳統企業重視經濟資本,像是廠房、土地、資金等有形、容易模仿 與複製的物質資源,但到後期發現企業競爭力光靠這樣維持是不夠 的,於是開始重視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是指個體透過接受 教育或經驗事件,而逐步掌握之知識、技能、認知能力或勝任特徵 等,而社會資本則是指人的關係、信任、經常接觸的工作關係和人際 網絡等資源,這兩者對企業的績效、發展都有不錯的效果(Lifeng, 2007),而心理資本則是建立在上述三者的基礎之上,心理資本源自於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正向心理學被定義為一種正向的主觀經驗以及正 向的個人特質,其中提及了主觀幸福感、幸福、樂觀等概念,也可探 索創造力、希望、智慧、未來的思想、責任感、堅持不懈等人格特質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因此也在人力資源的應用上,開 闢了新的觀點,在組織及領導等研究中可由組織正向的心理學進而產 生正向的組織行為(Luthans, 2002)。Luthans 也倡導組織行為,並將正向 組織行為定義為正向的人會持續學習,以及運用資源優勢和心理能 力,而這些特質是可以測量、開發,也對有效的管理績效改善有明顯 的幫助(Luthans, 2002b, 2002c),另外也可以預測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Luthans, Avolio, Avey, & Norman, 2007),所以心理資本對於個人產生好 的行為,或是對於事情是偏向於好的感受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素。經濟學家 Goldsmith、Darity 和 Veum(1998)認為,心理資本是指 能夠影響個體的生產率的一些個性特徵,這些特徵反映了一個人的自 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著一個人的動機和對工作的態度。在這一定義 中,心理資本被看作個體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或 特徵,主要包括個體的自我知覺、工作態度、倫理取向和對生活的一 般看法。而 Fred Luthans 等人認為心理資本的要素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判 定標準(1)有理論和研究的根據;(2)可有效測量;(3)在組織行為學領域相 對比較新穎和獨特;(4)是一種可以改變的心理狀態,非固定的心理特 質;(5)對工作績效有正向的影響。Luthans、Youssef-Morgan 與

Avolio(2015)也提出此心理資本為個體正向的心理發展狀態,特徵分為 四點: (1)自我效能:評估對於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完成某一項任務可 能性的估計,而這個估計是建立在過去我們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 以獲得成功的經驗上。如果缺乏過去成功的經驗,個體可能容易因為 他人的經驗、言語而作為自我效能的來源。而如果擁有過去成功的經 驗,則會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在面對任務時會有較正向挑戰的心態 (Bandura, 1989)。自我效能又分為兩個向度,一是量級,也就是指個人 所期望克服困難的難度水平,二是強度,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力的確認

程度,即是否有把握完成某一難度水準的任務(Luthans et al., 2008);(2) 希望:由兩項因素所組成。一是意志力(willpower),在面對想要實現的 目標時,能夠在達到以前一直堅持不懈;二是途徑(pathway)為,完成 目標所規劃的途徑,並在一條途徑受阻後,還能為其他實踐目標的途 徑進行評估,以做替換;(3)樂觀:是一種正向的解釋或歸因風格,對現 實進行客觀而有正確的評價以後,選擇用樂觀的態度來解釋。把正向 事件歸因為內在的、穩定的、一般性的原因,而把那些負向事件歸因 為外在的、不穩定的和特殊的原因的人(Seligman, 1998)。因此,樂觀反 映了心理資本中關於正向的看待結果和歸因事件的一面,這包括正向 的情緒、動機和對未來的預見(Luthans, 2002a)。沒有樂觀,即使是成功 的事情也很少會被認為是可靠的,樂觀的員工會以正向的情緒面對困 難,對未來的期望是正向的;(4)韌性:在面對逆境、挫敗的環境當中,

承受並且反彈並成功;甚至是在順境、進步和與日俱增的責任中也能 快速回復過來的能力。Masten(2001)發現,韌性源自於"普通人日常生 活的魔力",並"對促進個體與社會的社會資本與能力有深遠的影響"。

總和上述文獻所述,本研究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積極的心理狀態,

且因眾多學者提出心理資本雖為四構面合成,但其實四構面都相互關 聯,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也以一份心理資本之量表為測量分數,不 考慮分開四構面做資料分析。

而目前對於心理資本的概念,主要有三種觀點,(1)特質(trait)論:

支持特質論的學者認為,心理資本是作為體內特質而存在的,是先天 和後天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Hosen 等人(2003)認 為,心理資本是個體通過學習等途徑進行投資後獲得的一種具有耐久 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心理內在基礎架構,他認為心理資本包括個性品質 和傾向、認知能力、自我監控和有效的情緒交流品質等。Letcher 等 (2004)甚至將心理資本等同於大五人格,認為心理資本就是人格特質;

Cole(2006)也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影響個體行為與產出的人格特質;

(2)狀態(state)論:Goldsmith(1997)和 Tettegah(2002)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 綜合對自我、倫理、工作、態度、人生信念與認知。Avolio 等人(2004) 認為心理資本是包含那些所有的正向心理狀態,有助於預測個體高績 效和快樂工作指數,這些正向心理狀態能夠導致正向的組織行為,使 個體勤奮努力地去做正確的事情,並且獲得較高的績效和工作滿意感。

正向的心理狀態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樂觀、自我恢復力等。

Luthans(2005)認為心理資本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體(bundling),是 一種心理狀態,是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對待工作或績效的一種正向心 理狀態。狀態論以Luthans 為代表,是目前研究的主流;(3)綜合論:認 為心理資本是一種同時具有特質性和狀態性的一種正向心理素質,並 且 Bandura(2003)在對自我效能的研究中提出"類特質(trait-like)"的概念

外,也提出心理資本是"類狀態(state-like)"的一種正向心理,既具有狀 態論的,可透過干預來開發;又具有特質論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