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三節 心臟衰竭病患住院日數與臨床預後的關連

雖然住院日數的長短可能由複雜的因素決定,包括病人、醫師、

醫院,醫療制度等,但是住院日數仍是衡量醫療的一項指標,住院日 數的長短與醫療品質及病人預後之間的關係仍是爭議的話題,不管住 院時間的長或短都可能有較好的醫療品質,因為較長的住院日數可讓 病人有充足的時間接受檢查與治療,也有時間讓身體恢復健康,相反 地,較長的住院日數也可能會讓病人增加院內感染或其他併發症的機 會而降低醫療品質。本研究利用單一醫院的病人探討心臟衰竭病患住 院日數與預後的關連,可避免一些干擾因子,例如醫院間治療準則的 不同、醫院層級不同的影響等。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各項臨床預後結果的住院日數比較,只有在 所有臨床預後的一項上,有臨床預後的住院日數比沒有臨床預後的心 臟衰竭病人有較長的住院日數(6.6 ± 5 .4 日對 5.6 ± 4.2 日;p < 0.05)。

而在出院後六個月內再住院的臨床預後方面,雖然有臨床預後的心臟 衰竭病患有較長的住院日數,但未達統計顯著意義(6.5 ± 5.0 日對 5.6

± 4.2 日;p = 0.09)。

日數是否為臨床預後的獨立影響因子,結果發現住院日數可預測住院 中死亡的臨床預後(危險比1.1952;p < 0.05),越長的住院有越高的 住院死亡率。Philbin 的研究與本研究的結果不同,Philbin 的研究顯 示住院日數與住院死亡率之間沒有關聯。但是因為這個研究有15 家 醫院參與且各醫院間可能因為治療準則的不同,所以住院日數及住院 死亡率有差異存在,因此可能無法真正的反應住院日數與住院死亡率 之間的關連(Philbin , 1997b)。然而在Philbin 的另一個研究中,Philbin

使用另一個心臟衰竭病患資料庫分析,卻發現較長的住院日數有較高 的住院死亡率及出院後六個月內的死亡率(Philbin, 1997c)。但是本 研究的結果顯示除了住院死亡的臨床預後外,其餘的臨床預後,如出 院後六個月內的死亡或再住院,皆與住院日數沒有關聯。可能的原因 是本實驗的心臟衰竭病人平均住院日數已降至6.1 ± 4.8 日,比 Philbin 研究的病患平均住院日數7.9 ± 9.2 日低,而且缺血性病人的比例較高

(53.8%對 36.8%),住院時平均 NYHA 功能分類較低(2.9 ± 0.6 對 3.4 ± 0.9)。因此本研究的病人組成與 Philbin 研究的病人組成的不

同,可能會影響到結果。由本研究的結果可推論於現在的心臟衰竭病 患住院日數下,住院日數與出院後六個月內死亡或再住院的預後無 關,而住院日數的增加與住院死亡率的增加的關聯,可能是病人疾病 較嚴重或是併發症的原因而增加住院日數。

除了住院日數外,邏輯斯迴歸模型結果的其他獨立的預後因子包 括「住院時的舒張壓」(危險比1.1086;p < 0.01)、「加護病房住院 日數」(危險比 0.6867;p < 0.05)、「Charlson score」(危險比 0.5516;

p < 0.05)與住院中死亡的關聯,顯示住院中死亡的個案可能因心臟 衰竭疾病較嚴重而死亡,所以加護病房的住院日數較少。「年齡」(危 險比1.1158;p < 0.05)與出院後六個月內的死亡的關聯,顯示年齡 越大出院後六個月內的死亡率越高。「住院時的舒張壓」(危險比 1.0253;p < 0.05)、「Charlson score」(危險比 0.8146;p < 0.05)與

出院後六個月內再住院的關聯。「性別-女對男」(危險比1.0253;p <

0.05)、「住院時的心跳」(危險比 0.9782;p < 0.05)、「胸部 X 光心 臟擴大」(危險比1.8950;p < 0.05)、「心臟侵入性檢查或治療」(危 險比0.5273;p < 0.01)與出院後六個月內心臟衰竭再住院的關聯,

顯示女性、住院時心跳慢及胸部X 光心臟擴大及沒有心臟侵入性檢 查或治療有較高的六個月內心臟衰竭再住院率,對缺血性心臟病的心 臟衰竭病人施予心導管治療可能會降低心臟衰竭再住院的機率。「年 齡」(危險比 1.0215;p < 0.05)、「Charlson score」(危險比 1.2214;

p < 0.05)與所有臨床預後的關聯,顯示年齡越大與 Charlson score 越

亡一項預後有關聯;「年齡」與出院後六個月內死亡及所有臨床預後 兩項預後有關聯;「性別」只與出院後六個月內心臟衰竭再住院一項 預後有關聯;「Charlson score」雖然與住院中死亡、出院後六個月內 再住院、所有臨床預後三項預後有關聯,但預測方向不一致,這項結 果與Jong 使用大型心臟衰竭病患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結果不同,Jong 的研究指出共存疾病會增加出院後三十天內及一年內的死亡率(Jong, 2002);「住院時的舒張壓」與住院中死亡、出院後六個月內再住院二 項預後有關聯,而在出院後六個月內死亡、出院後六個月內心臟衰竭 再住院及所有臨床預後三項預後雖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也有統 計上的趨勢(p 值分別為 0.13, 0.14, 0.05),Lee 的研究指出較低的住 院收縮壓可預測較高的出院後三十天內及一年內的死亡率(Lee, 2003),但文獻並無舒張壓與臨床預後的報告;「住院時的心跳」與出 院後六個月內心臟衰竭再住院預後有關聯;「胸部X 光心臟擴大」與 出院後六個月內心臟衰竭再住院預後有關聯;「心臟侵入性檢查或治 療」與出院後六個月內心臟衰竭再住院的預後有關聯。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控制住其他病人特徵、疾病特徵及共存疾病 的變項下,住院日數與臨床預後的結果,除了住院中死亡率外,並無 明顯的關聯性,所以住院日數可能只是疾病嚴重度的表示,並不是預 後的預測因子,住院日數的增加也無法代表病患接受更好的醫療照護

及更好的臨床預後,相反地,住院照護的品質可能比住院日數來得重 要,只要在適合的住院日數下,讓病人接受足夠的醫療照護,應該就 能獲得較好的臨床預後,但是適合的住院日數到底是幾日並無定論,

Clark 提出住院日數與醫療照護品質之間應該是呈現 U 型的關係,也 就是說低於或高於適合的住院日數,醫療照護品質就會下降(Clark, 2002),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台灣心臟衰竭病人的住院日數及臨床預後 與美國大致相同,代表目前台灣對於心臟衰竭病患的治療水準與美國 相當,但是若要更進一步的降低住院日數而不減少醫療品質,就必須 從醫療照護提供的過程著手。美國對於心臟衰竭病人的治療,雖然有 美國心臟醫學會制定的治療指引(Hunt, 2001),但是臨床上的治療仍 與治療指引的建議存有差異,Rathore 的研究顯示只有七到八成左右

的病人有服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收縮素接受體阻斷 劑,也只有六到七成的病人有做心臟超音波評估左心室功能(Rathore, 2003),顯然心臟衰竭的治療還有進步的空間,另外利用臨床路徑或 疾病管理的方式改善醫療照護提供的方式,也可明顯的降低住院日數 而不影響其醫療照護品質(Discher, 2003;Knox, 199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