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想像力

第二章、文獻探討

以往的學者們是如何看待想像力呢?既然想像力對人類是如此的重要,那 面對這種無法立即觀察到的心理特質,該如何去測量?學者們是如何測量的?

以下將針對這些部分進行文獻探討與批判,據以編製適用於設計類科大學生的 想像力測驗。此外,在針對設計類科的大學生進行想像力測驗的施測後,研究 者將使用試題反應理論對作答資料進行分析,以瞭解測驗以及試題的特性與優 缺點。

第一節、想像力

想像力(imagination)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Eckhoff 與 Urbach(2008)

認為想像力是人類的生活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Vygotsky(trans.

2004)指出人類的行為分成兩類:一種是從過去的經驗提取的認知行為,另外 一種則是以結合之前經驗元素所產生之創造性行為。根據 Vygotsky 的理論,想 像力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分為以下四種規則,而這四種規則正是想像力發展的基 礎。以下將介紹 Vygotsky 所主張的四個規則:

規則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規則,並且同時控制想像力的運作。此規 則的主要運作如下,想像力的創性活動依賴著豐富日常生活經驗,因為日常 生活的經驗提供了大量想像力的材料。Vygotsky 認為人類不可能沒有以過去 的任何的經驗做為元素然後產生想像力。舉例來說,糖果屋也許是大家耳熟 能詳的童話故事,初次接觸這個故事的人們可能會讚嘆這個作者的想像力是 如此的豐富。然而其中的糖果與房子皆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這些元素 皆是從作者生活經驗取得。經驗越豐富的人,想像力的材料也越豐富。上述 的例子中,如果所認識糖果的種類越豐富,能想像出來的糖果屋自然也越豪 華;反之如果完全不知道糖果是什麼,則房子只是一般的房子而已,更遑論

5

想像出來美輪美奐的糖果屋了!

規則二所提到想像力與現實間之連結是比較不同的,即使規則二是以規 則一為基礎,然而卻比想像力元素與經驗間直接的連結還要複雜,最後的產 物是想像與現實的複合體。在此規則中包含了想像力元素的轉換,而此元素 的來源可以為他人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二手經驗)。舉例來說,一個從未離 開家鄉的兒童,正津津有味的聆聽前天才從埃及回來的遠親敘說著有趣的旅 程以及壯觀的金字塔。這個兒童的腦海中逐漸浮現出埃及炙熱的天氣、黃塵 滾滾的沙漠以及用巨大磚頭砌成的三角錐形狀的金字塔。在這個例子中說明 了兒童不需要親自有過去埃及的經歷,即可透過二手經驗來產生想像。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想像與現實間之結合依舊需要以既往的經驗為前提。以 上述的例子來說,如果兒童並沒有天氣冷熱、沙漠乾燥抑或是三角錐與磚頭 等的概念,那麼上述之想像力便無法產生。

想像力與現實間之第三種規則是情緒。現實中的情緒與想像力是互相依 賴的,情緒是現實的一部分並且足以影響想像力。例如,小孩對於黑暗的感 覺多是令人恐懼的,因此對小孩來說這樣的恐懼可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想 像。所有想像力的形式都包含情感的元素,也就是說每一個想像力的建構都 包括了感情的成分。即使這個建構跟現實生活沒有相關,但是他喚起的情感 卻依然是真實的感覺,一個人真正的感情經歷。情緒會與現實的影像有所關 聯。與情緒一同被聯想的影像通常會與自己創造出來情緒性的影像結合。舉 例來說,一個小孩走進昏暗的房間,可能產生衣服的掛勾上有個人或是強盜 打破房子的幻覺。這個強盜的形象是被小孩運用想像力創造出來的而非真實 的,但是孩子的恐懼的經驗卻是真實的。相似的情境在每一個幻想的建構中 發生,這種心理學上的規律可以像我們解釋為什麼藝術創作的想像力可以對 我們產生強烈的情感。

最後一個想像力與現實間的規則,與上述的三個規則非常相關,卻也是

6

完全不同的形式。這個規則的本質是,想像力的建構在整體上展現新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曾在人類的經驗中出現過,亦不曾與現實的世界存在著相關。然 而,這新的東西一旦被產生出來,就確實的存在世界上,並且開始對其它的 事物造成影響。

也許我們可以說想像力的產生有遵循一個循環的路徑:人們從現實中取得 想像力的元素,經過人類內在的處理之後,這些元素被完全的改造並轉換為想 像力的產品。最後當這些想像力的產品成為物質形式之後就會轉成現實,此時 這個產品可以影響其他事物,他就成為了可被取得的想像力元素。這是想像力 運作的一個完整的週期。

Vygotsky 在想像力與現實的關係上提出四個規則之後,並進一步的探討想 像力的歷程。透過不斷的成長與經歷,日常生活的經驗也逐漸的累積,對於任 何一件事物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而這些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正是 我們想像力材料的來源之一。任何一個複雜的整體,都是由數個更小的部分所 組成,而最小的這個單位我們稱之為想像力的元素。在想像力的歷程中,解離

(Dissociation)與聯合(Association)是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解離為打 破複雜的整體,分離出一個或多個不同的想像力元素。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想 像力的元素被分離出來,有些被保留、有些被遺忘。而這個部分,是想像力產 生的重要條件之一。聯合則是指將元素整合統一,他可以將元素以不同的數 量、型態與形式進行整合。並成為另外一個複雜的整體。然而此歷程並非想像 力歷程的全部,而是只限於內部的歷程,如上文所提,想像力亦包含將想像力 轉換成現實。

想像力的歷程除了解離與聯合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因素?針對想像力,也 許比較少有學者討論這一部分。不過很明確的,想像力是屬於人類能力的一部 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智力發展的理論也許可以提供一些端倪。Guilford

(1967)以 Thurstone(1938)的智力群因論(group-factor theory)為基礎進行

7

智力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個 Thurstone 尚未提及的因子,創造性思考。Guilford 在其智力結構模型(structure-of-intellect model, SOI)中,提到智力分為三個面 向,分別是操作(operations)、內容(contents)與產物(products)。由於智力 並非本篇探討重點,因此只介紹 SOI 模式中與想像力相關之擴散性思維

(divergent thinking)。在 SOI 模式中,擴散性思維指的是從記憶中檢索出符合 特定種類的物件。例如在我們必須為某事物命名時,就會思索各種符合特質的 名稱。整理 Guilford(1956,1959,1960,1986)的理論,認為創造性思考涉 及發散性思維,強調流暢性(fluency)、靈活性 (flexibility)、原創性 (originality)

和闡述(elaboration)。著名的托倫氏創造力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即以此為基礎進行發展。

關於想像力的定義與近似想像力的一些理論發展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每 位學者都有其支持的學派與想法。研究者認為想像力應該像是 Vygotsky 所提,

必須有解離與聯合想像力元素的概念,亦需如 Guilford 擴散性思考的特質,因 此研究者在上文中僅整理此兩位學者的立論,並以此做為此想像力測驗的基 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