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力的測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想像力的測量

智力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個 Thurstone 尚未提及的因子,創造性思考。Guilford 在其智力結構模型(structure-of-intellect model, SOI)中,提到智力分為三個面 向,分別是操作(operations)、內容(contents)與產物(products)。由於智力 並非本篇探討重點,因此只介紹 SOI 模式中與想像力相關之擴散性思維

(divergent thinking)。在 SOI 模式中,擴散性思維指的是從記憶中檢索出符合 特定種類的物件。例如在我們必須為某事物命名時,就會思索各種符合特質的 名稱。整理 Guilford(1956,1959,1960,1986)的理論,認為創造性思考涉 及發散性思維,強調流暢性(fluency)、靈活性 (flexibility)、原創性 (originality)

和闡述(elaboration)。著名的托倫氏創造力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即以此為基礎進行發展。

關於想像力的定義與近似想像力的一些理論發展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每 位學者都有其支持的學派與想法。研究者認為想像力應該像是 Vygotsky 所提,

必須有解離與聯合想像力元素的概念,亦需如 Guilford 擴散性思考的特質,因 此研究者在上文中僅整理此兩位學者的立論,並以此做為此想像力測驗的基 礎。

第二節、想像力的測量

提到與想像力相關的測驗,創造力之父 Torrance 於 1966 年發展的托倫氏 創造力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 是最廣為世人所接受並 且使用的(Davis, 1997)。此測驗也是以擴散性思考測驗的理念來編製,分為語 文與圖片兩個部分。TTCT 在 1974、1984、1990 與 1998 年被修改了 4 次,它 在教育領域經常被使用。然而 Chase(1985)認為 TTCT 並不能完全解釋 Torrance 對創造力的定義,當然 Torrance 並沒有提及此份測驗可以完全解釋創造力的向 度,也沒有表示應該使用來做為創造力的唯一依據(Treffinger, 1985)。Torrance

(1974)認為在 TTCT 上表現高分並不代表創造性行為發生的機率高。Torrance

8

認為人類創造性行為的發生與創造力的動機與技術相關(Torrance, 1990, 1998;

Torrance & Ball, 1984)。

創造力與想像力皆屬於人類內在的心理特質,不論是 Guilford 所認為的屬 於智力的一部分,抑或是 Vygotsky 所認為的一種心理歷程,他所代表的能量皆 非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因此如何測量此類心理特質是個亟需探討的議題。測量 此類心理活動的方式有許多種,亦有學者對此進行討論。Hocevar(1981)與 Hocevar & Bachelor(1989)提出的分類方式最為廣泛,分成擴散性思考測驗(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態度與興趣量表(attitude and interest inventories)、人格 量表(personality inventories)、傳記 式問卷(biographical inventories)、教師評 定(teacher nomination)、同儕評定(peer nomination)、照護者評定(supervisor ratings)、作品評定(judgment of products)、專家的特質(eminence)與創造力 活動與成就之自陳式報告(self-reported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擴散性思考測驗在創造力上是被應用最廣泛的測驗(Hocevar,1981)。它 是以 Guilford(1956)提出的智力結構模型為基礎。他認為創造的能力包含了 許多的因子(流暢性、原創性…等)。擴散性思考測驗與一般傳統的測驗最大 的區別是,它需要眾多的反應來取代正確的反應。此類測驗的應用有 TTCT 與 威廉氏創造力測驗等。

有些研究認為態度與興趣測驗可以測量此類型的心理特質,這個論點的基 礎建立在人類可以用態度與興趣來表達創造性的活動(Hocevar, 1981)。例如 Guilford-Zimmerman Interest Scale 內包含了創造力興趣量表。有些研究指出,

相較於認知能力,個人特質比較能反應出創造力,因此人格量表被用來測量創 造性人格。

傳記式問卷假定人類的行為受到過往的經驗的影響,因此個人傳記可用來 測量創造的能力(Buel, 1965; Buel, Albright, & Glennon, 1966; McDermid, 1965;

Owens, Schumacher, & Clark, 1957)。此類測驗即是利用個人自傳描述之過往經

9

驗來判定此人在創造性行為上的能力。另外,他人的評定(老師、同儕或其他 專家)也是一種測量此類特質的方式之一,Haddon 與 Lytton(1971)認為教 師的評定是創造性思考常用的標準;Hocevar(1981)也發現同儕的評定也是可 用來進行的指標之一。

很明顯的,創造力或想像力需要產生一些作品,特別是對於設計類科的大 學生而言。因此,如何評定這些作品也成了評量這方面能力的指標之一。從一 個或多個產品來識別或判定人類創造力是一個涵蓋大部分的研究和樣本的取 向(Hocevar, 1981),這個取向的代表為一個鮮為人知的測驗是 Foster 於 1971 年發展的,測量的內容包括數學、物理、戲劇、文學與音樂等面向,是一個具 有極大野心的測驗。每一個面向的產品皆有三個評分標準:流暢性(fluency)、

靈活性(flexibility)與原創性(originality),然而此取向卻有一個很大的限制,

在評定產品的過程中經常伴隨著很高的評分者主觀性(Hocevar, 1981)。

想像力的測驗型態種類紛多,每一種取向皆有其適用範圍與特性。Vygotsky

(trans. 2004)在想像力與現實的關係中的最後一個規則是將想像力與現實做結 合。研究者認為如果必須測量想像力,就不能忽略這個重點,因此,研究者捨 棄 Guilford 的擴散性思考測驗,採用作品評定法來做為本研究測驗之型態。然 而 Guilford 對於擴散性思考的定義卻是不容忽視,Foster(1971)所發展之測驗 亦採用 Guilford 的定義。因此,本研究將 Guilford 的定義之一:原創力

(originality)視為評定測驗分數高低的其中一項指標。然而上文中有提及此類 測驗方法有個致命的缺點:評分者的主觀性很高。因此本研究除了尋求相關領 域之專家來進行評分之外,亦考慮使用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中關於探討評分者效果(rater effect)的模式來進行資料分析,以期在此階段能 夠判斷出評分者效果在此份測驗上的影響,下一節研究者將介紹試題反應理論 及評分者效果。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