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文獻探討。在成為古風歌曲的「創作者」之前,我希望能以「研究者」

的身份瞭解古風音樂。本章將先梳理「懷舊」的相關文獻,希望從懷舊的角度出 發,瞭解「古風情結」的產生原因。又因為創作、特別是音樂創作離不開想像,

因此本章還將整理「想像」的相關理論,以期得到一些音樂創作上的方法論。

第一節 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

一、懷舊的意涵

懷舊(nostalgia),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人們往往對過去的 時光、童年、故鄉都懷著一種特別的情緒,流露出深深的懷念與嚮往之情。懷舊 有時候是一種情緒,有時會成為一種哲學,但在當今它又難以理解地成為一種時 尚,並且這股風潮在 20 世紀末以來日漸盛行。

懷舊一詞誕生於 17 世紀晚期,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僱傭兵中出現了集中性的 頭疼、發熱、腹瀉等癥疾。瑞士醫生 J.霍弗爾認為這是由於士兵們遠離故土、思 念家鄉,從而引發生理上的強烈不適。為了更清楚地指代這一病症,霍弗爾創造 性地將返鄉(nostos)和痛苦(algia)兩個希臘詞根連接起來,以此描述這種痛 苦又強烈的思鄉病。

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革新,空間上的距離正在一步步被科技縮小,對很 多人來說,沒有回不去的家鄉。懷舊經歷了一個由生理病症轉變為心理情緒再變 為文化情懷的過程,逐漸成為對過去、昨日的一種渴望,是對過去的人、事、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的一種正面情感,是對已消失的事物或黃金時代的眷戀(Frijda,1994)。在韋氏 字典中,懷舊一詞的解釋是:一種帶點感傷意味的憧憬;明知不可能卻依然渴望 返回並再次體驗記憶中的某段快樂時光。Abbas(1997)認為,懷舊是個人將記 憶重新拉回去。懷舊指的是對無可挽回的過去的嚮往(Douwe Fokkema,2004)。 而此處的「過去」的時點可以是年輕時、成年之前,甚至可以是出生以前的某個 黃金時代。即個人所懷念的過去,可以是個體經歷過的,亦可能是從未經歷過的。

Stern(1992)通過區分個體是否曾經經歷過,將引發懷舊情緒的「過去」分 為「個體曾經經歷過」和「個體未曾經歷過」兩種類型,而個體對未曾經歷過的 過去所產生的懷舊情緒常常是經由想像、幻想來表現。

二、美學中的懷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種以懷舊為主題的文化浪潮在全球範圍內悄然興 起,藝術家們透過文字、電影、音樂的形式抒發著對童年、家鄉、鄉村的喜愛和 追想,對內心所懷念的烏托邦進行想像性的還原及形散而神不散的敘述(張婧,

2013)。

上文曾提及,懷舊可以根據所指向物件的不同而分為兩類,當懷舊所指向的 是過去、童年、家園等真實發生過的、主體對之有真切記憶的客體時,懷舊是對 回憶的遴選,而對於個體未曾經歷過的人事物,懷舊則多藉由想像來完成。

Cassirer 在著作《人論》中指出,人類的記憶形態不只是對過去的拾取和拼 貼,更是一種創造性的重現,是往事的新生。這一點在懷舊作品中尤為明顯。由 於懷舊是一種審美取向,因此它只涵蓋了回憶中真正美好和被想像成美好的那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分。人們在懷念過去時,不約而同地歌頌質樸的品質、純潔的愛情、山清水秀的 美景等美好的、積極的事物,而忽略了過去物質條件的匱乏、科學教育的缺失等 回憶中破壞美感的元素,從而形成一種懷舊的美學。

……這(懷舊)也是一種以有限求無限、以瞬間求永恆、以消逝求不朽 的心理,同時也是一種以求助於過去的生活經驗來度過現實難關的本能。記 住過去總是受益無窮的,當過去遠離了現在,過去也作為被觀審的審美對象 而具有了無窮的魅力。時空距離促成了心理距離,也成就了審美的心態,鑄 成了審美對象的魅力(趙靜蓉,2009:66-67)。

正如趙靜蓉博士所言,「過去」與「現在」之間橫亙著時間與空間的巨大鴻 溝,永遠難以填平,這卻更加激發了回憶者想無限接近過去的衝動。

既然被稱為「美學」,懷舊自然與其他美的事物一樣,能給人們帶來心靈上 的正面情感。懷舊情緒包含了惆悵、依戀、思慕等具體而細微的情感,它的基調 是優美的、積極的,但也隱隱藏著哀傷、歎惋、失落等消極情緒,故而有學者說 懷舊是一種甜蜜的憂愁。

三、中國人的集體懷舊

雖然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可以找到「古風迷」

的身影,但古風歌曲仍是以中國大陸的網民為主要受眾,因此本節將探討中國人 或大陸人的集體懷舊情結,結論或可以套用至其他地區的華人。

根據 Holbrook(1993)設計出的懷舊指數(nostalgia index),Baker and Kennedy

(1994)指出,當人們處於下列三種情況時,個人會具有較高的懷舊傾向與對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去的反思,而喚起較高的懷舊反應,包括:

1. 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變化越大時;

2. 對過去生活品質越滿意時;

3. 對目前的生活環境越不滿時;

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在忍受巨大的精神以及身體的壓力,我們在這個龐雜社 會中充當著各色各樣的角色,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從事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又比以 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更渴望財富,更渴望成功。當一個個既定的目標實現之後,

夜深人靜之時,一種更加強烈的空虛寂寞湧上心頭。在物質條件發達的現代社會,

我們創造了汽車、飛機、電視、電話等無計其數的高科技物質文明,但被失眠症、

抑鬱症困擾的人也越來越多。

近三十年間,中國經濟以驚人速度騰飛,而與之相伴而生的是競爭和都市化 所帶來的同樣驚人的身心壓力。對此,有的人用戶外運動來舒緩壓力,有的人通 過商場血拼來慰藉受傷的心靈,有的人用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痛苦的人生……而有 的人則把目光投向了過去的美好時光,以此來平衡現實與夢想的差距,安放孤獨 的靈魂。此時的懷舊,更像是一種逃避式的想像。

此外,山東師範大學的張婧(2013)認為,從受眾心理上來看,在中華文明 幾千年的傳承中,中國人本身就對國家的強盛時期和祖先具有濃厚的懷舊情結。

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概念便是「詩言志」,聞一多先生認為「志」的第一重 意義便是:記憶。貫穿民族歷史的詩歌創作,就是一種基於記憶的精神活動。從 古代詩歌到當代文化作品,不難發現,中國人的懷舊情結是民族性的、歷史性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古來便有「承襲前人」的創作傳統和「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歷史觀。「孔 子克己復禮,周遊列國致力於恢復周朝沒落的貴族政治是懷舊;屈原忠事楚王,

屢遭讒言遭受排擠,身投汨羅江自證清白而不改初衷是懷舊;李白不畏權貴,在 社會狀況每況愈下的寫下感憤時艱的詩句來憤怒抗爭更是懷舊」(張婧,2013)。 這樣的懷舊情結在宗教和儒學方面都有深刻體現,從古至今影響著國人,讓人們 習慣性地將情感寄託在過去的美好事物上。

如今,這種情感又與「民族復興」的集體願望相結合。眾所周知,漢唐時期 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對於國人而言,曾經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強盛的政治軍 事實力,既是骨血里的驕傲,也是難以平復的遺憾。因此,人們對漢唐時期的人 物、典故、文化風土抱有特殊的情感,在情感與價值上擁有巨大認同。這種認同 投射到音樂、戲劇、文學作品上可能就成為對古風歌曲、中國風歌曲、古裝劇以 及武俠小說等作品的喜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