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成果與檢討

第三節 檢討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第三節 檢討與建議

作為第一張個人專輯,筆者在每個環節都已「不要留下遺憾」來自我要求,

但由於經驗不足、資源有限,《大千世界》在主題思想、預算管理等方面仍然存 在不少問題。

第一是主題與選曲。由於說不清的個人原因,筆者非常喜歡「大千世界」這 個詞,覺得它浪漫又神秘,似乎和冥冥之中的宿命也有什麼聯繫,所以幾乎是一 種執念,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決定,如果有生之年能做出自己的專輯,我要叫它「大 千世界」。所以這張專輯也是一篇命題作文。可是在選曲的時候,我才發現,我 似乎給自己出了一個太大的題目。「古代中國」是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世界,

涵蓋了太多內容。我在發表會上引導聽眾們做「古風世界」發想,短短 30 秒內 大家就提出劍、酒、俠義、情懷、風骨、名士、江南煙雨、禮儀之邦、太平盛世、

亂世悲歌、行走天涯……等數不清的聯想。可是專輯只能收錄有限的歌曲!而且 我可能無法駕馭各種類型的歌風。所以我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做出選擇,最終選 定我最擅長的:抒情情歌,以及最能打動我的主題:情。大千世界裡,情之一字 最為動人;七段情事,洞窺有情世界。不知道這樣能否自圓其說。在以後的實踐 中,我會嘗試設定面向稍小一點的主題,讓作品可以精準地表達。

第二是溝通與決策力的平衡。一張唱片的成功需要多方的持續溝通與無間的 配合,也需要一個擁有最高主導權的決策者。而在本張專輯中,缺少一個明確定 位的製作人,而筆者又缺乏決策的魄力。這就給專輯的企劃和製作帶來很多不效 率的問題。例如在編曲會議中,每位創作者都對歌曲持有自己的意見,有時候意 見相左,有時候與專輯主題有出入。可是性格所致,每每這時筆者都傾向於扮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傾聽者和溝通者,容易受他人影響,在兩種方案之間搖擺。特別是在歌詞方面,

由於筆者對寫詞並無信心,往往缺乏決斷力、猶豫的時間過長,造成進度拖延。

以後製作專輯或其他任何項目,都應及早確定一個明確的決策者。

第三,在兩次發表會中,由於時間關係,我並未與聽眾詳細探討本專輯究竟 能讓他們產生什麼樣的想像、建構什麼樣的畫面,這一部分的問卷也過於籠統,

未能捕捉閱聽人詳細具體的反饋,實在是一個遺憾。

另外,在籌備和製作專輯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很有價值的文獻、理論,如 民族認同、兩岸認同差異、網路音樂發展等,讓我覺得值得做的後續研究還有很 多。在執行方面,這次畢業作品只涉及音樂專輯的製作,而完全未觸及商業發行。

而兩次發表會中,許多聽眾叮囑我一定要繼續創作,並期待未來能在唱片行看見 我的作品。聽眾們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我計劃在畢業後開始摸索唱片的發行與行 銷。商業市場充滿競爭,比校園內的創作複雜千百倍,但我想,這麼多古風歌迷 的期待就是我最大的支持和動力吧。

期許在未來面向市場的作品中,我能借鑒本次畢業作品的經驗,修正各種不 足,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不負初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參考文獻

Abbas A,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ker S. M. and P.F. Kennedy, 1994. Death by nostalgia: a diagnosis of context-specific ca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Engell J, 1981.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Enlightenment to romantic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ijda N. H, 1994. Emotions are Just Functional,Most of the Time, In P. Ekman and R. J. Davidson(eds.) The nature o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lbrook M. B, 1993. Nostalgia and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come emerging patterns of consumer tast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2): 245-256.

Samuel P. Huntington, 1998.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Simon & Schuster.

Stern, B. B, 1992.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Nostalgia in Advertising Text: The fin de Siecle Effec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2, 21(4):11-22.

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CAP): manual.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方文山(2006)。關於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臺北:華人版圖。

方文山(2008)。中國風:歌詞裡的文字遊戲,臺北:第一人稱傳播。

王次熠(1991)。論音樂創作中的想像(上),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1991,01:19-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王康文(2015)。《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燕等譯(1999)。東 方 主 義 ,臺北:立緒文化。(原書 Said E. W,1994,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甘陽譯(2004)。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原書:Ernst Cassirer, An essay on man. ) 田易蓮(2001)。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幼隸(1997)。滿城瓜相飄不散—淺談想像力在新聞中的運用,新聞愛好者,

第九期,26-28。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

余英時(1988)。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

吳淑慧(2003)。1980 年代西方流行時尚對中國風呈現之探討,輔仁大學織品 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原書為 Anderson, B.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宋莉莉(1990)。音樂創作中的想像心理,中國音樂,1990,03:13-15。

李宜棻(2015)。想像的實踐與夢的主題呈現──音樂專輯《Dream Walker》

的創作與製作,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威·佛克馬,王浩(2004)。 無望的懷舊 重寫的凱旋,[J]. 雲南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4,05:71-80+96。

周強(2007)。論懷舊的審美蘊涵,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No.11403:110-112。

林榮遠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商務。(原 書 為 Tonnies , F. (1887). Community and association.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姚一葦(1977)。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

姚月燕(2014)。「 中 國 風 」 歌 曲 流 行 的 原 因 之 探 析 ,青年文學家,2014,

No.52230:177-180。

茅於潤譯(1981)。音樂語言,人民音樂出版社。(原書:Deryck. Cooke,1959。The Language of Music. )

張婧(2013)。論大眾文化中的懷舊情結,山東師範大學美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張璐(2014)。音樂審美體驗中的情感與想像,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v.33;No.17201:105-108。

梅衍儂(2013)。初探韓流下的偶像神話敘事--以 Super Junior 與 E.L.F.的 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娟(2014)。永恆的鄉愁,上海師範大學,2012。

許立群(2006)。消費者懷舊傾向、懷舊形態與情緒影響地方老街旅遊價值之 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良文、柯裕棻(2000)。網路空間之型塑與台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世新大學學 報,2000-10,187-215。

陳梅英譯(1981)。幻想力和想像力,顏元叔主編。台北:黎明。(原書:R.L. Brett (1969). Fancy and Imagination. London: Metheun.)

陳溪(2011)。被重塑與消費的記憶——20 世紀 90 年代上海都市文學懷舊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象剖析,文藝評論,2011-03。

彭宏(2008)。影像懷舊、身份確認與文化工業——金庸影視熱的心理機制和 商業動因,電影文學,2008,No.46815:13-14。

彭程(2012)。懷舊現象探究--始於現代性,終於現代性,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學 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黃柏維(2015)。「 中 國 風 」流 行音 樂 之 幻 想 主 題分析 : 以周杰 倫 個人專 輯為 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雷音(2006)。論音樂記憶與想像的心理特徵,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

04:110-112。

廖乃慧(2012)。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以「未定者」為主角的音樂創作,國立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靜蓉(2005)。想像的文化記憶———論懷舊的審美心理,山西師大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5,02:54-57。

趙靜蓉(2009)。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商務印書館。

劉哲男(2006)。懷舊物件迷懷舊傾向對其消費態度之影響-以古董機車為例,

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琰、臧國仁(2008)。新聞與想像:從解構老人新聞到再省新聞敘事,中華 傳播學會 2008 年研討會,新北市淡水。

鍾墉(2009)。聽見「中國風」──華語流行音樂之論述分析 2000-2010,國 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