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1節 成型段改善

步驟 1:需求、價值、目標釐清

首先,個案公司成立推動小組,針對問題進行釐清;瞭解到此次的需求/價 值變動是源自於客戶的新需求;客戶針對個案公司其中一款受歡迎的鞋款,開 始轉變交期時間,以「短交期訂單」的出單模式,更快地向代工廠購買產品,

以增加其市場的彈性以及應變能力。短交期訂單相較於一般訂單而言減少了約 兩週的出貨反應時間,且客戶相對的提高了訂單的需求量,因此產線欲達成 100%的準交率(BTS),產能勢必要有所提升;產出目標由原本的 300(雙/每小時) 提升至 360(雙/每小時),以每天固定工時 8 小時下去計算,也就是個案產線的 日產量目標提升到 2880 雙,目標節拍(TT)時間則從 12 秒降到 10 秒一單位。

步驟 2:流程檢驗

首先由推動小組內的 IE 人員對成型段的生產流程進行動素分析、收集各個 工序週期時間(見表 5-1),繪製出作業平衡圖(見圖 5-2),以比觀察對成型前段 1 至 16 工序在新的平衡下所需要進行的改進點為何。

2 的鞋後跟拼接(Gathering stitching)、工序 8 的鞋頭蒸濕(Tip hot blowing)以及工

單位:

目標TT=10.00 秒 工 序

表 5-1 作業分析數據表 成型 1-16 工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5-2 作業平衡圖 成型 1-16 工序(目標人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序 9 的入楦頭(Insert Last)這三項。鞋後跟拼接的目的是將的平面鞋面的後跟銜 接在一起,鞋頭蒸濕是為了讓鞋頭快速軟化來使得後面入楦頭的步驟可以更加 快速並且使得鞋面更服貼在鞋楦上(楦頭是製鞋的重要模具,目的是要替鞋子 定型,楦頭模具會依照男、女、亞洲腳型及歐洲腳型而有所區別)。

步驟 3:最佳化生產

成型工序流程圖前段(見圖 5-4);再計算完週期時間後,分別以少於 0.61、

0.4、0.7 的人力配置(見圖 5-3),為達成目標產線生產平衡,以及估算前後工序 無法合併的情形下,則是提出透過增加人力以及機器的方式,以彌補工序產能 的不足。

圖 5-3 作業平衡圖 成型 1-16 工序(初始人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緊接這再往後續流程進行觀察之後,看到產線的成型中段則是在工序 15 的 打粗(Buffing)流程處有堆積浪費的情形(見圖 5-5),打粗工序的目的,是將鞋面 與大底連接的上膠處作打磨處理,使皮料的表皮變粗增強之後與大底黏合的附 著度;從作業平衡表來看,該工序的作業週期時間若要達成目標,所需的配置 人力則應為 8 人,而實際產線是的情形是少於目標 1.5 人力配置計算的 6 人而 已(見圖 5-3),因此對此工序是提出增加兩人兩機以達成每小時的產出目標。

步驟 4:追蹤與評估決策

在經過分析以及提案後,經由作業路線圖的資訊參考,將現場的改善前以及 改善後的成型前段的佈局圖繪製如下(見圖 5-6 以及圖 5-7),成型中段的改善前 改善後佈局圖(見圖 5-6 以及圖 5-7)。這裡看到成型段共增加了 5 人力以及5 台

圖 5-4 工序流程圖-成型前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5-5 工序流程圖-成型中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機器設備,改善後的計畫人均時產能(PPH)則是預計由 3(總流程涵蓋 100 人)提 升到 3.43(105 人);然而,實際的 PPH 在追蹤下,無法達成預期效果,成型段 的 PPH 仍然維持在平均 2.99 的情況,而且還增加了人力以及物力成本;因此改 善活動的執行將回到步驟二的流程檢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圖 5-6 生產佈局圖-成型前段(改善前)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5-7 生產佈局圖-成型前段(改善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5-8 生產佈局圖-成型中段(改善前)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5-9 生產佈局圖-成型中段(改善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