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在健康促進發展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在健康促進發展策略

一、健康促進的意義

傳統上,醫學和健康科學對於健康的維護,著重於「疾病」問題的預防與 診療。絕大多數的民眾將自己健康的控制權交於醫師的手中。第一次公共衛 生革命的確成功的把國民健康型態整個改變過來,利用發明的特效藥和疫苗,

以打針、吃藥及外科手術的方式,有效的控制過去疾病、死亡的主因--傳染病。

近年來,要繼續用打針、吃藥及外科手術的方式來改善健康情形的功效就不 再有那麼大,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癌症、事故傷害,以及環境污染、毒物氾 濫、生活壓力、治安惡化等健康危險因子,就無法再用這些臨床醫學的方法 來解決。在過去五十多年來,流行病學家已經幫我們找出主要的死因,在物 理環境中的致病因子,如:放射線、有害化學物質,致癌物質;而在社會環境 中的致病因子則為菸、酒的使用,不均衡的飲食,和缺乏運動,這些社會因子 可視為生活型態的致病因,因而開始從治療疾病轉向預防疾病的策略,而積 極推展建立國民健康的生活型態。改善環境和個人的生活型態是防止疾病發 生和死亡的最有效方法。同時將健康促進從疾病的預防分開,並給予相等的 地位,把健康促進定義為生活型態的改變,而疾病預防則定義為保護健康不 受環境因素的侵害。

在工作場所推行勞工健康促進,除可促進員工健康體能外,對雇主也帶 來很好的效益,包括:降低醫療費用、減少病假日數;提高員工士氣、生產 力、工作動機與工作表現;改善員工生理、心理功能;增加員工間或勞資雙方 的互動及溝通機會;改善勞資關係,勞工感覺到雇主的關心,有助於增加對 資方的凝聚力。

二、疾病的預防(THE PREVENTION OF ILLNESS) 三、疾病的復原(THE RESTORATION OF THE SICK) 四、復健(REHABILITATION)

SIGERIST主張「藉由令人滿意的居住水準、良好的工作條件、教育、文化,

以及休息和娛樂的方式來促進健康」,並呼籲政治家、工業界、勞工界、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界和醫學界需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健康的目標。他同時指出健康的促進很顯 然地在預防疾病,但有效的預防仍須有特殊的保護措施,例如:傳染病控制、

衛生設備、婦幼衛生和職業衛生(SIGERIST,1946)。健康促進被 SIGERIST定義 為引起疾病的一般因子(THE GENERAL FACTORS),而一般因子和特定因子(THE

SPECIAL FACTORS)對於疾病的預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 1941 年,SIGERIST列出應該放入國家衛生計劃的幾個要項為:第一、

全民義務教育,包括衛生教育;第二、最佳的工作和居住環境;第三、最佳的 休息和娛樂方式;第四、醫療照顧;第五、研究和訓練。將醫療照顧列為第四 順位,同時要求衛生機構和醫療人員應有效的提供所有民眾所需的醫療服務,

並應該為民眾的健康負起責任,且有能力去幫助民眾維持健康,在無法預防 時,協助他們復原(SIGERIST,1941)。

1974 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 LALONDE以非傳統醫學的觀點,將國民致病 及死亡的因素歸納為:(1)行為因素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2)生物性因素;

(3)環境的危害;(4)現有醫療體系不健全。很明顯的是以預防為導向的論 點,報告中尚陳述「直到目前為止,社會上對於改善健康的大部分措施和經 費,都集中在醫療組織上。但目前在加拿大主要的致病和死亡的原因,卻來 自其他三個成因:生物性因素,環境和生活型態」。他根據這四個主要影響健 康的因素,提出五個改善健康的策略:

一、健康促進策略(A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Y) 二、一般策略(A GENERAL STRATEGY )

三、研究策略(A RESEARCH STRATEGY)

四、健康照顧之有效策略(A HEALTH CARE EFFICIENCY STRATEGY) 五、目標設定策略(A GOAL-SETTING STRATEG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中健康促進策略主要在於改善生活型態,報告中提出了 23 個可行的措 施,大多關於特定的生活型態因素,如:飲食、菸、酒、藥物和性行為等。此 外,尚包括對個人和機關團體的教育計劃,以及其他促進身體娛樂的資源。

LALONDE 報告的最大貢獻為提出影響健康的廣泛環境因素,而使得加拿

大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因而開始從治療疾病轉向預防疾病的策略,而積極 推展建立國民健康的生活型態。1979 年美國公共衛生部門( U. S. PUBLIC

HEALTH SERVICE)出版的「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U.S.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1979A ),指出造成美國疾病和死亡的四 個因素為:遺傳(20﹪)、環境(20﹪)、健康服務系統(10﹪)和生活型態

(50﹪)。這份報告主要在闡述改善環境和個人的生活型態是防止疾病發生和 死亡的最有效方法。同時將健康促進從疾病的預防分開,並給予相等的地位,

把健康促進定義為生活型態的改變,而疾病預防則定義為保護健康不受環境 因素的侵害。強調個人的生活型態和行為,對於維持和增進健康具有重要的 角色。在 LALONDE和「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的兩份報告中,均把健 康促進定義為生活型態的改變。因此,美國早期的健康促進計劃幾乎都在強 調個人行為的改變,也提供了許多的衛生教育策略給民眾,而像貧窮、醫療 照顧缺乏等社會問題,以及環境對健康的影響,鮮少提及。

這些影響健康的一般因素的重要事實,以及 LALONDE的報告,促使世界 衛生組織(WHO)、加拿大衛生與福利機構(HEALTH AND WELFARE CANADA) 以及加拿大公共衛生學會(THE CANADA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於 1986 年在加拿大渥太華(OTTAWA)舉辦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會議,而渥太華憲章

(THE OTTAWA CHARTER)則是由來自 38 個國家 212 個代表所訂定的。

渥太華憲章強調社區行動在健康促進的重要性,雖然個人生活型態的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變是健康促進的主體,但為了達到增進健康的目標,透過社區組織的方法往 往是最有效的。渥太華憲章提到「健康促進需透過有效的社區行動來設定優 先順序、做決定、擬定策略,並執行這些計劃以獲得更好的健康,這個過程的 核心是使社區具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努力和命運。」,其精神是透過社區組織 來完成社區行動的方式。BRACHT AND KINGSBURG(1990)認為所謂的社區組 織「是一種有計劃的過程,讓社區運用本身的社會結構和現有內外在的資源 完成社區目標,而此社區目標則是由社區代表所決定的且能符合地方的需求,

這種有目的的社會改變介入,是由社區中的個人、團體或組織所籌辦的,以 維持社區的進步和新的風貌。」社區組織能推動教育的、組織的、政策的、立 法的、社區和社會的或經濟的介入。健康促進包括倡導個人和社區的健康認 知,改變態度以促使行為的改變,及尋求改善健康的方法(SQUYRES,1985)。

「增加認知」、「改變態度」及「尋求方法」正是衛生教育的本質。這些策略亦 同樣的運用在社區及解決造成健康不平等的社會和經濟的原因上。

健康促進是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著重於正面積極的健康,即一個人對 自己有信心,同時體力充沛又富有朝氣,所強調的是增進幸福安寧和生命的 品質,而不只是壽命的長短。健康促進開始於人們基本上還是很健康時,即 設法尋求能協助人們採行有助於維護和增進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區發展和個人 策略。一般來說,健康促進包含了衛生教育,且融入政治、組織、法律、經濟 和環境等因素於一體的整合性策略(GREEN,1979)。醫療科技和健康服務的投 資,不再是提昇健康的最佳途徑,取而代之的應是各類促進健康、預防疾病 的策略和活動。因此,健康促進可說是第二次公共衛生革命的產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健康促進的行為

健康民眾為了過更健康的生活而從事有益健康的活動,所以健康促進包 括衛生教育、政策、環境。對象是健康的人,採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為。LAFFREY

(1985)很明確的指出認為「健康促進」係以獲得最高層次健康為目標所採 取的行為。BRUBAKER(1983)則認為健康促進是導引自我成長,增進安寧幸福 的健康照顧。WHO,1984:OTTAWA 渥太華憲章將健康促進定義為(廣 義):

「使人們能夠強化其掌控並增進自身健康的過程」。健康促進的行為究竟包含 哪些? SHAMAMSKY&CLAUSEN (1980)亦提出健康促進行為包含個人對身體、

情緒之管理,更須 著重營養、運動、衛生習慣、避免危險因子、增加身體免疫 力等行為。黃淑貞(1991)指出 健康促進係鼓勵民眾避免有害健康之生活方式,

包括抽煙、飲酒、藥物濫用等。可發現,大多的文獻都在探討如何避免有害的生 活習慣,例:抽菸,飲酒,壓力,不良飲食等。Pender(1996)提到相關之健康 促進行為,除了將上述避免、預防性的行為列入外,另外還提到身體活動、健身 活動、家庭計劃、心智健康、教育、社區等相關向度行為之建立。而世界衛生組 織亦強調健康促進不能僅止於健康促進行為,更應擴大至社會福利及公共政策。

( Pender , 1987 )指出,雖然健康促進相關行為並不一定代表其個人擁有健康 促進生活方式,但卻是養成健康促進生活方是不可或缺之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