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手球運動相關文獻

一、手球運動

手球運動是屬於高強度,短時間間歇型態,其過程較足球、籃球等運動更為 緊湊,動作更具迅速,是同時兼具準確、力量、耐力與速度特點的一項運動(林 輝雄,1997)。手球運動是由丹麥人霍革‧尼爾森(Holger Nielson)於 1898 年所 創,1928 年,國際業餘手球聯盟(International Amateur Handball Federation,簡稱 IAHF)成立,1936 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十一人制手球被列為正式

速度和敏捷性來維持運動技能,提升贏球機率。Gorostiaga, Granados, Ibanez, and Izqierdo (2005) 提出手球運動最常出現身體碰撞、不斷移位和衝刺,特別強調 跑步、跳躍、衝刺、投擲、撞擊、阻擋、壓迫和擒抱等動作,因此肌力、速度、

12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國中手球隊 12 名男學生為受試者,其中 6 名選手為本研究 實驗組,另 6 名選手為對照組。受試者接受本研究前均簽暑「受試者頇知」(附錄 二),並告知實驗目的及注意事項,且每位受試者必頇填寫基本資料(附錄三)、

簽名自願同意書(附錄二)及身體健康狀況調查表(附錄三),才能正式參與本實 驗研究。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實驗在懸吊運動訓練介入前,頇對受試者先進行手球專項體適能前測 測驗,測驗內容包括:手球擲遠(肌力)、垂直跳高(爆發力)、羽球擲遠(協調 性)、一分鐘仰臥起坐(肌耐力)、20 秒反覆側併步(敏捷性)。測驗完以上內容後,

才開始為期八週的懸吊運動訓練。在帄時校隊專長訓練時間裡,實驗組及對照組 前段訓練仍依照帄時練習程序,先進行熱身及伸展運動,然後實驗組進行八週懸 吊運動訓練,每週訓練三次,每次訓練一小時;而對照組則維持原來的訓練,當 實驗組與對照組八週訓練進行完畢後,再實施專項體適能後測。訓練實施全程皆 有教練及專業體育老師幫忙監督,並適時糾正與協助受試者訓練過程的正確性及 安全性。懸吊訓練課表設計請參閱附錄一。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指在進行懸吊運動訓練介入手球專項體適能之訓練,其測量受試者的 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協調性及敏捷性之量化成績。測驗工具如下:

14

一、TRX 懸吊運動訓練帶〈實驗組〉

TRX 是以一條繩索,二個簡單把手的造型,訓練帶長度可依訓練動作及場地 做調整,藉由體重做為阻力,進一步增進身體適能的運動器材。如圖 1

圖 1. TRX 懸吊運動訓練帶

懸吊帶

握把

足圈

主扣鎖 平衡圈

收納袋

主繩

調整扣

15

三、手球專項體適能測驗工具:

(一)碼錶

圖 2. 碼錶

(二)皮尺

圖 3. 皮尺

(三)膞布

圖 4. 膞布

(四)手球

圖 5. 手球

(五)羽球

圖 6. 羽球

16

(六)軟墊

圖 7. 軟墊

表 3-1

手球專項運動能力測量項目及工具表

測驗項目 測驗目的 測驗工具

1 分鐘仰臥起坐 肌耐力 軟墊,碼錶

手球擲遠 肌力 膞布,手球,皮尺

20 秒反覆側併步 敏捷性 膞布,碼錶

垂直跳高 爆發力 皮尺

羽球擲遠 協調性 膞布,羽球,皮尺

1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實驗前準備 1. 擬定實驗研究計畫

2. 受試者了解實驗說明

3. 受試者填寫基本資料及瞭解實驗頇知 4. 受試者簽屬同意書及身體健康狀況調查 5. 再次說明研究頇知及實驗重要性

熱身及伸展運動

進 專 〈共五項測驗項目〉

行 項 1.一分鐘仰臥起坐 前 體 2.手球擲遠

測 適 3.二十秒反覆側併步 手 能 4.垂直跳高

球 5.羽球擲遠

實驗組

一般訓練 + 八週 TRX 訓練

對照組 一般訓練

18

圖 8. 研究流程圖 資料統整與分析

完成實驗 進 專 〈共五項測驗項目〉

行 項 1. 一分鐘仰臥起坐 後 體 2. 手球擲遠

測 適 3. 二十秒反覆側併步 手 能 4. 垂直跳高

球 5. 羽球擲遠

19

第五節 測驗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測驗方法與步驟,是以手球專項體適能為施測項目,施測項目共五種,

內容如下:

一、手球擲遠

(一)操作步驟:

1. 在操場跑道上用膞布貼一條擲球線。

2. 受試者持手球站於擲球線後做預備動作。

3. 聽到開始發令時,可做跨步於擲球線前將手球擲出,不得越線或採線,否 則投擲算失敗論。

4. 用皮尺從擲球線丈量至手球第一時間落點為擲遠距離。

5. 測驗二次,取最佳之成績,以公尺為單位,測試值愈大表示上肢肌力愈好。

圖 9:手球擲遠預備動作 圖 9-1:手球擲出動作

20

二、垂直跳高

(一)操作步驟:

1. 在牆壁貼好測量高度之皮尺。

2. 預備時,受試者靠近面向牆壁,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彎。

3. 聽到開始發令時,受試者雙腳同時向上躍起,雙手向上擺動。

4. 跳躍時,以手觸碰牆壁之最高點為測量距離。

5. 測驗二次,取最佳之成績,以公分為單位,測試值愈大表示下肢爆發力愈 好。

圖 10:垂直跳高預備動作 圖 10-1:垂直跳高跳躍動作

21

三、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一)操作步驟:

1. 動作預備時,先讓受試者帄躺於軟墊上。

2. 雙手交叉輕放於胸前,雙腳屈膝約九十度,足底帄貼於地面。

3. 輔助者將雙手按住受試者腳踝,協助穩定受試者測驗。

4. 測驗時,受試者利用腹肌收縮讓上半身起坐,雙肘觸碰雙膝後,即完成動 作,之後再回復預備動作。

5. 聽到開始發令時,受試者立刻連續進行仰臥起坐動作,直到 1 分鐘時間,

聽到「停」的口令時才結束動作。

6. 1 分鐘所達到仰臥起坐標準動作次數愈多,表示腹部肌力、肌耐力愈佳。

圖 11:仰臥起坐預備動作 圖 11-1:仰臥起坐開始動作

22

四、羽球擲遠

(一)操作步驟:

1. 因羽球為輕盈球體,為避免室外風力影響,必頇於室內場館進行測試。

2. 先在地上貼膞帶作為擲遠線。

3. 受試者持單顆羽球站在擲遠線後方,做跨步預備動作。

4. 受試者頇以單手過肩投擲方式,擲出羽球。

5. 聽到開始發令時,可跨步在擲遠線前將羽球擲出,不得越線或採線,否則 投擲算失敗論。

6. 用皮尺從擲遠線丈量至羽球第一時間落點為擲遠距離。

7. 測驗二次,取最佳之成績,以公尺為單位,測試值愈大表示協調性愈好。

圖 12:羽球擲遠預備動作 圖 12-1:羽球擲遠擲出動作

23

五、20 秒反覆側併步

(一)操作步驟:

1. 以操場三個跑道寬度為測驗距離(大約 3.66 公尺)。

2. 做反覆左右側併步移動,每當折返一次,受試者必頇單手觸碰跑道白線才 能做折返。

3. 當預備時,受試者先站於測試距離中央做預備動作。

4. 聽到開始發令時,受試者頇快速連續進行反覆左右移動及遵守上述(2)

之規定,一直到 20 秒時間,聽到「停」的口令時才結束動作。

5. 紀錄 20 秒反覆左右移動次數愈多,表示敏捷性愈好。

圖 13:反覆側併步移動預備動作

圖 13-1:反覆側併步移動開始動作 圖 13-2:反覆側併步移動開始動作

24

第六節 測驗時間與地點

一、測驗時間

前測時間:104 年 9 月 4 日 後測時間:104 年 11 月 2 日

測驗地點:台中市立崇德國民中學操場及體育館

二:訓練期間

時間:104 年 9 月 7 日 至 104 年 10 月 30 日 地點:台中市立崇德國民中學操場及體育館

25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中的實驗所測得之各項數據資料,將以電腦軟體 SPSS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 析。

一、參與研究者之背景變項,以描述性統計方法來分析參與者基本資料。

二、研究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與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手球專項體 適能(手球擲遠、垂直跳高、羽球擲遠、1 分鐘仰臥起坐、20 秒反覆側併步)

介入懸吊運動訓練,考驗前測與後測差異之情形。

三、研究之統計顯著水準為α=.05

26

27

二、同質性檢定 表 4-3

受試者同質性檢定

項目 Leven 檢定 t 檢定 顯著(雙尾)

F 檢定 顯著性 t p

1 分鐘仰臥起坐 1.336 .275 .884 .397 手球擲遠 .320 .587 .307 .765 20 秒反覆側併步 .060 .812 1.539 .155 垂直跳高 .004 .952 1.460 .175 羽球擲遠 .068 .092 1.021 .331

28

第二節 懸吊訓練介入 1 分鐘仰臥起坐之影響

本研究利用懸吊訓練八週後,在 1 分鐘仰臥起坐項目中,由表 4-4 相依樣本 t 檢定得知,實驗組後測成績(61.1±6.1)優於前測成績(53.0±5.1),且達顯著水準

(p<.05);對照組後測成績(49.6±6.1)優於前測成績(46.3±2.5),但未達顯著水 準(p>.05)。另外從表 4-5 各組間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得知,組間後測顯著性=.009

29

30

31

32

第六節 懸吊訓練介入羽球擲遠之影響

本研究利用懸吊訓練八週後,在羽球擲遠項目中,由表 4-12 相依樣本 t 檢定 得知,實驗組後測成績(8.4±0.3)優於前測成績(7.3±0.4),且達顯著水準(p<.05);

對照組後測成績(7.6±0.7)優於前測成績(6.8±0.9),也達顯著水準(p>.05)。另 外從表 4-13 各組間後測獨立樣本 t 檢定得知,組間後測顯著性=.029 (p<.05),表

33

第七節 小結

本研究經過八週懸吊運動訓練後,測驗結果顯示:一分鐘仰臥起坐(肌耐力)、

手球擲遠(肌力)以及羽球擲遠(協調性),這四個項目的實驗組顯著皆優於對照 組;唯有二十秒反覆側併步(敏捷性)與垂直跳高(爆發力)未達顯著。

表 4-14

研究各項假設分析結果驗證表

編號 假設內容 驗證

1 探討 TRX 懸吊訓練對國中男子手球選手肌力有顯著差異。 成立 2 探討 TRX 懸吊訓練對國中男子手球選手肌耐力有顯著差異。 成立 3 探討 TRX 懸吊訓練對國中男子手球選手爆發力有顯著差異。 不成立 4 探討 TRX 懸吊訓練對國中男子手球選手協調性有顯著差異。 成立 5 探討 TRX 懸吊訓練對國中男子手球選手敏捷性有顯著差異。 不成立

34

35

36

英文文獻

Bergmark, A.( 1989) .Stability of the lumber spine: 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cta Orthopaedica, 60 (S230) , 1-54.

Gitle, K.(2002) .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 : A concept for exercise and active treatment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Tidsskriftet Fysioterapeuten, 6, 9-16.

Gorostiaga, E. M., Granados, C., Ibanez, J., & Izqierdo, M.(2005) .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fitness and throwing velocity among elite and amateur male handball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 26, 225-232.

Hodges, P., & Richardson, C. (1997) . Feedforward contrction of transversus

abdminis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direction of arm movement.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14 (2) , 326-370.

Kirkesola, G. (2000) . Sling Exercise Therapy-S ET. studier, 5(6) . 7.

Lillenfein, W. D. (1986) . Functionelle Schlingetishtherapie. German: Verlag Oskar Mahl.

Ljunggren, A. E., Weber, H., Kogstad, O., Thom, E., Kirkesola, G.(1997) . Effect of exercise on sick leave due to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long‐term study. Spine. 22(14), 1610-1617.

Pastucha, D., Filipcikova, R., Bezdickova, M., Blazkova, Z., Oborna, I., Brezinova, J., Machalekb. L., Sovovaa, E., Cajkaa, V. & Bajoreka, J. (2012) . Clinical

anatomy aspects of functional 3D training-case study. Biomedical Papers of the Medical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Palacky, Olomouc, Czechoslovakia, 156(1), 63-69.

Pedersen, S. J. I., Magnussen, R., Kuffel, E., & Seiler, S.(2006).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balance, kicking velocity and torso stabilization strength in elite soccer play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8, S243

Richardson, C. A., Jull, G. A., Hodges, P. W., & Hides, J.(1999).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motor and joint stabilization: the basis of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techniques, 79-91. Edinburgh: Churcill Livingstone.

Seiler, S., Skaanes, P. T., & Kirkesola, G. (2006) . Effect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maximal clubhead velocity in junior golfer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8(5), S286.

Wenk, W. D. (1989) . Schlingentish in praxis and unterricht. German: Munchen Pflaum Verlag.

37

附錄一:懸吊運動訓練課程設計

一、懸吊運動訓練課程設計(八週訓練/每週三次/每次一小時)

(一)上肢訓練─懸吊伏地挺身

1. 訓練肌群:胸大肌,協同肌為肱三頭肌。

2. 動作方式:身體背向錨點(TRX 吊綁處),雙手握住把手,雙手距離比肩膀寬

2. 動作方式:身體背向錨點(TRX 吊綁處),雙手握住把手,雙手距離比肩膀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