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reenfield與Rohde(2009)認為,科技接受模式被廣泛的運用於個人對於新科技的接受 度預測上。為有效且客觀的製作本研究所欲使用之接受度問卷,以下針對科技模式(TAM) 之相關內容及運用進行敘述及分析,以作為本研究接受度量表之發展依據。

壹、科技接受模式(TAM)

乃依據計畫行為理論(TPB)加以延伸發展的架構。資訊科技研究人員認為科技接受模 式(TAM)是用於瞭解一般科技接受度之最具效力的模型,同時,很多學者亦闡明其為最 受歡迎的科技接受模型(Ndubisi, Jantan, & Richardson, 2001)。科技接受模式最早被應用於 資訊系統管理方面,隨著模式的穩定發展,其應用範圍已擴展到其他領域,被廣泛使用 在預測和解釋使用者採用資訊科技的行為上(黃詩芸,2010)。其理論架構如圖2-2:

圖 2-2 原始科技接受模式(TAM)架構

資料來源:“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y F. D. Davis, 1989, MIS Quarterly, 13(3), p.319-340.

如今科技接受模式已經被廣泛的運用於各種不同形式、種類的研究上,例如:已經 被成功的用來闡釋小型公司使用個人電腦的情形、系統的使用意圖、熱門軟體的運用等

,經過許多的研究後,科技接受模式早已久經考驗並成為用來闡述資訊科技產業使用性 及意圖之最健全的模型(Riemenschneider & Hardgrave, 2011)。所以簡單的說,科技接受 模式具有以下三階段的目標:(一)發展:了解使用者想法加以改進系統;(二)導入:診 斷使用者接受程度因應導入策略;(三)評估:系統是否成功的參考指標(林信志、湯凱雯

、彭郁雅,2010)。其中有關使用行為意圖及實際使用行為變項之定義如表 2-19:

外部變項

知覺有用性

知覺易用性

使用行為態度 使用行為意圖 實際使用行為

表 2-19

科技接受模式(TAM)「使用行為意圖」及「實際使用行為」變項定義

變相名稱 定義

使用行為意圖

是指個人執行特定行為意願的強度,當個人對某一系統使用的意圖愈強,表 示愈有可能去使用該系統,而使用行為意圖同時受使用者使用科技的態度和 認知有用性的影響,這將直接影響使用者對於此系統的使用。

實際使用行為 為個人在前面變數的影響後所採取的實際行動,通常其使用行為會受到行為 意圖的影響。

資料來源:“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y F. D. Davis, 1989, MIS Quarterly, 13(3), p.319-340.

貳、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

Davis(1989)於提出科技接受模式後不久,發現使用態度的中介角色並不明顯,也就 是在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行為意圖、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行為意圖兩組關係中

,使用態度沒有出現完全中介的效果,於是去除行為態度變項,修正後的理論架構如圖 2-3 所示。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修正版

資料來源:“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y F. D. Davis, 1989, MIS Quarterly, 13(3), p.319-340.

其中有關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的行為意圖及使用行為變項之定義如表 2-20

: 表 2-20

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行為意圖」及「使用行為」變相定義

變項名稱 定義

行為意圖

是指個人執行特定行為意願的強度,當個人對某一系統使用的意圖愈強,表示愈 有可能去使用該系統,而使用行為意圖同時受使用者使用科技的態度和認知有用 性的影響,這將直接影響使用者對於此系統的使用。

使用行為 為個人在前面變數的影響後所採取的實際行動,通常其使用行為會受到行為意圖 的影響。

外部變項

認知有用性

認知易用性

行為意圖 使用行為

參、科技接受模式第二版(TAM2)

Venkatesh 與 Davis(2000)整合其研究結果後,又提出了「第二版科技接受模式」,除 了沿用原本理論的變項關係外,又加入「社會影響過程」與「認知工具性過程」,所謂 的社會影響過程,指的是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和形象(Image);而所謂的認知過程,

指的是工作相關性(job relevance)、產出品質(outputquality)以及結果可展示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第二版科技接受模式如圖 2-4 所示:

圖 2-4 科技接受模式第二修正版

資料來源:“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by V. Venkatesh and F. D. Davis, 2000,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其中有關使用行為意圖及使用行為變項之定義如表 2-21:

表 2-21

科技接受模式修正第二版(TAM2)「使用行為意圖」及「使用行為」變項定義

變項名稱 定義

使用行為意圖 潛在的系統使用者感知到採用新系統決定的非強制性程度,即個體感知自己 自願實施新系統的可能性。

使用行為 指個體經過一段時間對新系統的使用後,對系統的認知程度。

往後有越來越多學者運用修改後之科技接受模式來實施實證研究,在對 1989 年至 2003 年間與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的研究中,統計發現有超過 50%的研究均顯示據顯著的正 相關(簡文益,2011)。許多國內外文獻皆以科技接受模式作為「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 究工具,最終的結論皆表明了對其正面的評價,如表 2-22 所示:

經驗 自願

主觀規範 形象 工作相關性

表現品質 結果可展示性

認知有用性

認知易用性

使用行為意圖 使用行為

表 2-22

Riemenschneider 與 Hardgrave(2001) Collerette( 2003)

為何人 們使 用資訊

Wangpipatwong 、 Chutimaskul 與

Lallmahamood(2008)

馬來西 亞國 家個人

學者(年代) 主題 優點

Alenezi 、 Karim 與 Veloo(2010)

表 2-23

理性行為理論(TRA)、計畫行為理論(TPB)及科技接受模式(TAM)比較分析表 理論

分析 理性行為理論(TRA) 計畫行為理論(TPB) 科技接受模式(TAM)

發表年代 1975 年 1985 年 1989 年

發表學者 Fishbein 與 Ajzen(1975) Ajzen(1985) Davis(1989)

運用社會心理學中的信念、態度、意願與行為來描述與解釋人類各種不同的行為 共同點

在確認使用行為意圖趨於正向後,即可確具有正向的認使用行為

解釋能力 當研究主題為資訊科技時,科技接受模式(TAM)所能提供的解釋力優於另外兩者 資料來源:簡文益(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 moodle 系統運用於高中職教師教學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searchdetail.aspx?DocIDs=U0020-0902201101552000

由上述資料分析可以發現,不管是何種模式,在確定「使用態度」與「行為意圖」

及「行為意圖」與「使用行為」之間的關係後,即可找到具有說服力的實驗性支持;由 Legris 等人(2003)針對眾多文獻資料所彙整出的統計表 2-24,可以發現「行為意圖」與

「使用行為」之間的正向關係達百分之九十以上,亦即在不考慮「行為意圖」之外的變 項來看,正向的「行為意圖」之確立,即代表具備高度的資訊正向使用接受度。

表 2-24

「行為意圖」對「實際行為」之關係統計 變項

性質 行為意圖─使用行為

正相關 10 個

非相關 1 個

負相關 0 個

資料來源:“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by P. Legris , J.Ingham and P. Collerette, 2003,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 191-204.

Greenfield 與 Rohde(2009)同樣針對使用者之「行為意圖」與「實際行為」之間的關 係,以簡單的圖示來表現使用者接受模型之基礎概念,如圖 2-5:

圖 2-5 使用者接受模式基礎概念圖

資料來源:“Technology acceptance: not all organisations or workers may be the same,”by G..Greenfield and F. Rohde, 20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使用資訊科技

之個別反應 資訊科技行為意圖 資訊科技的實際使用

Information Systems, 10, 263–272.

Venkatesh 與 Davis(2008)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主要是發展一套擴增實境式「核子科學生活與安全」學習系統,並透過使用 後的問卷調查來瞭解使用者之接受度,同時,亦探討不同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的使用者

,對於其接受度之差異情形,以利於將研究之成果提供給科學教育學者,作為爾後擴增 實境學習系統開發與運用之參考依據。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架構,第二 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方法,第四節為研究對象,第五節為研究實施與工具,第 六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