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為自變項,透過松山家商二年級學生對於擴 增實境式「核子科學生活與安全」學習系統之使用,以瞭解學生對於此學習系統之接受 度及兩自變項對接受度之影響關係。以下即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 來研究之參考。

一、對教育界的建議

(一)有效發揮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之應用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之方式瞭解學生對於擴增實境式「核子科學生活與安全」學習系 統的接受度呈正向結果,亦即映證 Sayed 等人(2011)的研究結論─擴增實境導入於科學 教育與生物教學,較能夠獲得學習的成效與接受度,同時,較能提供、創造學生真實模 式的科學考察經驗。鑒於歷年來核子事故及相關議題頻繁出現,更加突顯出社會大眾對 於建立核子科學生活安全相關知識之迫切性與重要性,而本研究透過擴增實境學習系統 之運用,確實帶來了另一種新穎的學習策略,更為未來的核子科學教育之推廣,帶來另 一波知識的革命。所以,擴增實境確實可以在充滿科學實驗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產生 更多學習的動機,未來,對於教育家及從事教學工具開發之學者而言,最迫切的任務,

就是去找尋更好的結合點及教育領域於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之開發與建置,同時,創造更 多優秀、傑出之擴增實境技術於教育之中。擴增實境的潛力是無窮的,教育內容的創造 者與教育工作者亦須透過想像力,使其成為一個強大的教學工具並增加其學習經驗的價 值,以奠定其成為我們教育環境中重要的角色

(二)根據不同人格特性,輔以有效教學策略

透過研究分析,發現「電腦態度」與「認知風格」之人格維度對於擴增實境學習系 統之運用,仍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縱使在整體的接受度上皆屬正向反應,但未來於執行 各種擴增實境的教學運用時,仍需客觀的以學生的「電腦態度」及「認知風格」所衍生 的差異性,截長補短並有效組織教學,來逐步克服與修正彼此間的距離;例如在認知風 格之差異性部份,或許場地依賴性的學生會較習慣於依賴老師與學生的團體學習模式,

因此,在實施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之教學運用時,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予教學指導或啟發,

使教學的活動更適時、適量與適度,如此方可發揮更大的教學效能。另外,研究的重要 價值,在於體現擴增實境的運用,確實有可能將不同電腦態度與認知風格學生的差異性 拉近,故針對擴增實境的使用方式,在經費許可的條件下,將傳統的視訊、螢幕之顯示 方式,逐步導入頭戴式顯示器運用模式,相信其研究之內涵與價值更能突顯出擴增實境 導入教於層面之實質意義,同時,亦能讓使用者感覺到不像是在使用電腦,反而有如身 歷其境般,間接的克服了消極電腦態度學生的電腦焦慮感。

現今,各國皆不斷的在積極推動擴增實境學習系統的研究與建置,而當中亦面臨了 諸多技術上、經費上及學習運用上等挑戰,而藉由本研究之分析結果,瞭解到人為的因 素確實會干擾對此科技運用的接受程度,相信爾後對於相關擴增實境教學運用的發展上

,減少電腦態度及認知風格等人格維度所造成的影響,對於教育的發展與實踐定能有所 突破。

二、對擴增實境運用層面的建議

本研究擴增實境所導入之層面乃著重於當前世局所關注的、面臨到的、生活化的核 子科學生活與安全課程為研究的重點,就科學教育的範疇來說,尚有其侷限性與不足之 處,針對本次研究所獲得之結果,未來可逐一驗證並納入更多科學教育相關課程實施研

究,實可瞭解科學教育範疇之細部領域在結合擴增實境運用時所產生的差異性與不同處

,讓研究的價值能夠亙續發揚光大。

三、對外部變項(自變項)選擇的建議

影響擴增實境學習系統接受度的外部變項選擇很多,而本研究外部變項之選擇重點

,主要以近年來較多探討於電腦學習應用,且會影響資訊學習及接受情形之外部變項為 主要選擇目標,透過實驗數據之分析,發現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並沒有交互影響的情形 發生,或許未列入的外部變項其影響力甚或更大及廣泛,限於研究之時效與當前環境等 客觀因素,並不能全般納入研究來逐一探討,未來可逐一納入更多可能影響擴增實境教 育應用之影響變項,如此方可拓展研究的價值與廣泛性。

四、對研究對象選擇層面的建議

鑑於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使用對象之相符性原則,故本研究主要針對參與軍訓教育課 程之高職二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減少分析複雜度及增加研究之價值;但由於研 究對象的層面廣泛,不同的研究對象對於此科技使用之接受度必會有所差異,假如未來 欲將擴增實境之運用層面擴大,勢必所涵蓋的研究對象亦更加多元且有其必要性,故未 來欲突顯研究之效度與價值,可針對更多與研究範疇相關之研究對象作為研究分析之選 項,如此,研究之價值性、準確性及推論性亦能更加被突顯出來。

五、對研究範圍的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範圍在於探討學生對於此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之接受度,未來可針 對學習滿意度、成效及其他更多層面之範圍來實施研究,實可拓展擴增實境對於教育學 習領域的研究廣度。

六、對研究方法的建議

本研究主要以量化之分析為主,針對使用者使用後之問卷內容實施分析與討論;建 議後續之研究,可以朝向質化之方式實施研究、分析(如訪談、觀察等),以更加深入瞭 解不同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之學生,於學習系統使用過程中之情緒變化及內心感受,藉 以分析其對於接受度之影響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日本福島核災專區。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http://www.aec.gov.tw/www/fukushima/index_1.php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1)。闔家平安: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民眾防護手冊。台北: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會。

牛惠之(2008)。預防原則之研究-國際環境法處理欠缺科學證據之環境風險議題之努力與爭議

0,34,1-71

王 純(2009年11月4日)。不要太迷信防輻射眼鏡。【新聞群組】。取自 http://anliguan.com/html/201105/2011052815453550495.php

王志仁(2011年9月10日)。為什麼搶鹽。【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742 李鍾桂(2010)。防災求生守則:災害防制與應變。載於劉淑華、周畯豐、徐心俠、馬玉玲(主

編),全民國防教育(102-110頁)。臺北市:幼獅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天寶(2011)。由福島核電廠事故探討我國與日本核災緊急應變作法。陸軍化學兵學校核生 化防護季刊,27,1-14。

邱美虹、周金城(2005)。美國百年科學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9-41。

邱美虹(2010)。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5-S-003-005-)

邱美虹、劉俊庚(2008)。從科學學習的觀點探討模型與建模能力。科學教育月刊,314,2-20

邱發忠、陳學志(2003)。軍事服從態度量表發展暨其效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79,79-106。

余世章(2001)。環境保護教育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23,207-224。

林群智(2006)。由核電爭議談核科學主軸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跨域合作,1(1),19-36。

林迪意、莊明彥(2004)。年齡、工作記憶與電腦態度在電子郵件技能學習之預測效應。應用 心理研究,22,105-120。

林宇玲(2003)。電腦恐懼的理論探究。資訊社會研究,5,327-358。

吳美美(2009)。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素養教育(台灣教育2004)

1,1-5。

吳志祥、柯惠茹、黃國禎(2011)。認知風格對學生搜尋及彙整網路資訊行為之影響。全球華人

計算機教育應用學報,1(7),1-12。

涂金堂(2005)。國小學生認知風格、知識結構與學業成就之教學實驗研究。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17-016)。

陳炳炫(2009)。以網路教學推展全民國防教育的作法及評估。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 之論文,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資訊圖書中心五樓會議廳。

陳嘉皇(2007)。支持科學教育的視覺圖像文本設計。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5,56-65。

陳仁義(2010)。資訊科技融入大學數學通識教育:以電腦模擬機率遊戲為例。台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9-2511-S343-001)

張瑞香(1996)。台灣都會地區國民中學學生能源意識調查。師大學報,41,475-504。

張鑑祥(2004)。大眾科學教育的研究與推動。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15-S-006-001-)。

張昊勻、 陳菁惠(2010)。擴增實境學習系統開發之研究。2010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 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台立(2008)。核能廢棄物處理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dspace2.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24 彭飛(2003)。重視學生認知風格差異─因材施教。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1, 61-65

靳知勤(2002)。本土科學素養內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511-S-029-002)

鄭湧涇(2006)。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84,2-22。

湯偉君、邱美虹(2008)。複雜系統、突現及其對科學教育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1,17-25

胡自強(2011)。日本福島核災對我國之啟示。陸軍學術月刊,27,1-24。

胡維中(2008)。從人力銀行網站觀點探討科技接受模型對於使用者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096NTPU0121045

%22.&searchmode=basic

章梁萍(2010)。認知風格差異研究在高職教學中的實踐意義。濟南職業學院學報,6,54-62

楊麗(2011)。簡述認知風格理論的發展。才智,15,177-178。

劉衛蒼(2011)。世界各先進國家核子反應爐簡介。陸軍化學兵學校核生化防護季刊,27,25-34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

季刊,18(2),129-138。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蕭銘雄、劉曉平(2008)。以延伸式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線上投保人壽保險之意願。Journal

蕭銘雄、劉曉平(2008)。以延伸式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線上投保人壽保險之意願。Journa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