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接合板有限元素分析

3.7 分析結果討論

3.7.4 接合板加勁方式之探討

在前幾節的分析研究中,加勁接合板對於強度將有所提升,其中若加 勁板對接合板能提供有效的面外束制,則接合板達降伏強度仍可繼續上升 直到發生非彈性挫屈。

研究加勁板的長寬厚尺寸對於接合板強度的影響,定義 β1、β2、β3 三 個參數簡化接合板的研究。其中β1為加勁板長度與接合板短邊長度的比值

Ls/Lg),β2為加勁板寬度與接合板厚度的比值(bs/tg),β3為加勁板厚度與 接合板厚度之比值(ts/tg)。除了上述三個參數外,亦針對接合板之厚度及 尺寸進行討論。圖3.46至圖3.50為討論各參數和接合板強度Pu與Thornton 降伏力PT之比值(Pu / PT)關係,其中原尺寸為GL1,GL2 為接合區長度 在接合板彎折線上,以及接合板接合區長度短於其彎折線(GL3),加大尺 寸接合板則為MGL1。

圖3.46至圖3.49為比較加勁板之參數β2與β3對接合板強度的影響(β1

= 0.9),可發現在β3大於 0.75之後(即加勁板厚為0.75倍接合板厚)相對 於接合板強度之改變則較小,在16 mm厚及 25 mm厚接合板亦可發現此趨

勢,且從圖 3.46可發現,若欲使接合板Pu / PT比值大於1,則在tg為8 mm 下,β2與β3分別須大於20及 1;而在tg為 16 mm下,β2與β3分別須大於 10及 0.75;在tg為 25 mm下,β2與 β3則只須大於5及 0.5即可使比值大於 1。在接合板接合區長度在彎折線上(圖 3.47),接合板接合區在彎折線外

(圖 3.48),及加大尺寸下之接合板(圖 3.49)均發現如圖 3.41 所示之趨 勢。

圖3.50至圖 3.53為四種接合板形式下,比較加勁板長度效應(β1)與 接合板強度之關係(β2固定為 10),以圖 3.50 之原尺寸為例,在任何接合 板厚下(8 mm、16 mm及25 mm)β1= 0.9與 β1= 0.6 之差距均很明顯,尤 其在板厚8 mm 下,更隨著β3之增加而加大其差距。在接合板接合區長度 在彎折線上(圖 3.51),接合板接合區在彎折線外(圖 3.52),及加大尺寸 下之接合板(圖3.53)均發現如圖3.50所示之趨勢。

圖3.54為比較接合板在不同接合板厚tg下與比較不同尺寸下強度之效 應,其中每張圖各代表 β1(=0.9)與 β3固定時改變不同的 β2值。以 β3=1 為例[圖 3.54(c)],在 β2=5 時,接合板不同尺寸下相對於 tg之強度,可發現 接合板厚度tg越厚,則強度與降伏力PT之比值越高,亦即越大之接合板厚 加勁板越厚越容易達到降伏力 PT,在這四條不同尺寸之曲線下,GL1 與 GL2 及GL3 之Pu / PT與厚度 tg關係之趨勢接近,此時的接合板厚在 16 mm 以上可達降伏力 PT;而 MGL1 則偏低,且只有在 tg為 25 mm時,強度方 能達降伏力,且與其他三種情形相差甚多。在 β2=10 下,加大尺寸接合板 之Pu / PT比值在tg=16 mm及25 mm 下與其他三種尺寸接近,但是在tg=8 mm時仍偏低,加勁板寬為10 倍接合板厚下,大多數的接合板強度均可大 於PT,但MGL1在 tg=8 mm時仍與其他三者相差較多。在 β2=20下,加大 尺寸接合板之Pu / PT比值則與其它三種尺寸接近。

因此,影響接合板加勁後之強度,加勁板之長度參數(β1)、接合板厚

度、加勁板寬度參數(β2)對接合板強度影響較大,接合板尺寸效應之影 響則視加勁板之寬度(β2)而改變,若加勁板寬度足以提供接合板抵抗面 外及局部挫屈強度,則影響較小,反之則會大大降低其強度。

對於接合板加勁板板之設計,若使接合板能承受降伏強度(PT)以上之強 度,且能提供有效之面外挫屈束制,加勁板長度應盡量與接合板自由端長 度接近,因此本研究建議長度參數β1與其自由端長度(Lg)比值應大於0.9。 寬度與厚度參數β2及β3則如圖3.55所示,其中的 GL1為原尺寸,GL2 為 接合板接合區長度在彎折線上,兩種一般工程師較常設計的情形下,相對 不同的β3所需要的β2值,若符合圖3.54之加勁板設計則接合板之強度將可 達到降伏強度PT之上才產生非彈性挫屈破壞。

3.7.5 結論

經過本章之研究,對於接合板之設計提出下列結論

1. 接合板之降伏強度以Thornton 法計算可得到準確的預測,以本章所研究 的 Chevron-Brace 雙斜撐式接合板,自由體斷面宜取在螺栓接合區端部 秪水平位置,亦即兩螺栓端部中心相連之區域。

2. 若未加勁接合板無法符合強度需求,則先利用Thornton(1984)法算出 接合板降伏力PT,加勁板參數之設計建議最小值β1 = 0.9 及β3 = 1下,β2 須符合圖3.55之規定。

第四章 對角型斜撐構架系統接合板分析 4.1 前言

在上一章的研究中,發現接合板無法發揮預期強度下而之面外挫屈為 Fixed-Free模式,本章將Tsai et al.(2004)研究的三層樓試驗中的一樓之雙 斜撐式構架改為單斜撐式構架,一樓上方接合板由接合區僅與梁接之雙軸 式(Chevron-Brace)接合板變成接合區與梁柱接合之單軸式(Single-Brace) 接合板,研究接合板在 Fixed-Free模式下之挫屈行為。4.2節為接合板設計 及模型建立;4.3節則利用第二章的文獻回顧中的壓力強度計算公式計算接 合板強度;4.4 節分析未加勁下接合板強度;4.5 節為接合板加勁後之強度 探討。4.6 節為本章分析結果的討論。

4.2 構架模型建立與設計

圖 4.1 為一跨長 7公尺,高 3.62公尺之構架,CFT 柱以 C3D8R 固體 元素模擬,並利用分割(Partition)方式將每支柱子分成鋼柱與核心混凝土 部份。梁、接合板則以 S4R 板元素模擬,而接合板接合區之螺栓則利用 Rigid Link 模擬。本章之分析直接採用局部模型(即拿掉 BRB,改用直接 在接合區之 T 型鋼上施力)進行分析,局部模型為構架中梁、柱、上方接 合板以及接合板接合區之T型鋼部分,局部模型之材料性質與第三章同(表 3.1)。

使用AISC-LRFD(2002)之Uniform Force Method設計接合板,依照 接合板尺寸設計原則,若接合板與梁柱接合區上沒有彎矩,接合板與梁柱 接合中心之交點必通過軸力方向,如圖4.2(a)所示,因此設計梁接合區中心 與柱之距離(α)為398 mm,柱接合區中心與梁距離(β)為98 mm,則接 合板與梁接合長度為2α(796 mm),與柱接合之長度為2β(197 mm),接 合板與 T 型鋼接合之螺栓仍維持五排。接合板與梁柱間的作用力,依照

Uniform Force Method定義為:

4.3 接合板強度簡核

求得。在本章中,單軸式接合板的臨界斷面上之力量必須先以Uniform Force

Method 求得接合板與梁柱接合區之力量,再依不同的斷面取自由體,力平

依照式(2.11)、式(2.12)、式(2.13)及表 4.1之尺寸可求得A-A 斷

屈強度。

圖4.6 為使用Sheng et al.(2002)之板公式[式(2.14)]所得到的挫屈 強度之所需尺寸示意圖,接合板厚8 mm、16 mm及25 mm下所得到的Kg 值分別為13.7、5.8 及2.8,挫屈強度分別為1123 kN、3545 kN及 6189 kN。 圖4.7 為使用Brown(1988)之方法所預測的長端局部挫屈之尺寸示意圖,

三種板厚根據式(2.18)下之強度分別為1125 kN、2250 kN及3516 kN。

接合板厚檢核

在上一章的分析中,接合板不論多厚均會產生面外挫屈,局部挫屈則 視接合板尺寸與厚度決定是否會產生,本章將持續觀察接合板厚之效應。

表4.3 為使用式(2.16)、式(2.19)、式(2.24)所計算之接合板臨界厚度 值,其中以 Sheng et al.(2002)之公式,利用臨界自由端長厚比(2.16)檢 核接合板長自由端是否發生局部挫屈之臨界厚度為14 mm;以Yamamoto et al.(1988)之方法(2.19)檢核接合板在短邊產生挫屈之臨界厚度為7.65 mm;以 Dowswell and Barber(2004)之方法(圖4.8)檢核接合板是否產 生面外挫屈之臨界厚度為3.8 mm。欲分析的板厚分別為 8 mm、16 mm及 25 mm

4.4 未加勁分析

本節對接合板進行未加勁之分析,其中包括不施加初始面外變位直接 對接合板施力下檢核其挫屈強度;施加第一模態(Fixed-Free)之初始面外 變位下接合板之挫屈強度;以及施以初始面外變位再對構架側推一位移後 對接合板施力分析。圖4.9(a)為接合板之第一挫屈模態;圖4.9(b)為接合板 之第二挫屈模態。表 4.4 則為各試體分析結果,其中 FG16I08D1 代表接合 板厚16 mm,I08則為初始面外變位 0.8 mm,D1則為接合板在施加初始面

外變位後沿著x方向側推柱長1%距離,因柱高3.62 m,故1%側推量為3.62 cm。

4.4.1 無樑柱效應

初始面外變位分析

接合板長端長度為796 mm,依照受壓桿件不平整度為桿件長度之千分 之ㄧ的原則,其容許最大不平整度為 0.8 mm,因此對接合板施加第一模 態初始面外變位後,對於接合板各施加 0.08 mm(FG16I008)、0.8 mm

(FG16I08)、4 mm(FG16I4),進行壓力分析,力量作用在接合區之T型 鋼上,可得到挫屈強度分別為1065 kN、1050 kN、935 kN(表4.4),三種 初始面外變位下接合板挫屈強度均小於降伏力 PT=2420 kN(表 4.1)。圖 4.10為8mm、16 mm及25 mm三種厚度之接合板厚分別在0 mm及0.8 mm 初始面外變位下之軸力與軸位移及軸力與面外位移之關係。施加初始面外 變位之接合板挫屈形式均為 Fixed-Free,降伏區域由梁端至接合區端部,

以FG16I08為例,挫屈時之應力如圖4.11(a)所示,接合板降伏區分佈在接 合區端部與梁之間[圖 4.11(b)]。8 mm 及25 mm厚之接合板在強度分別為 316 kN及 2872 kN,強度均小於降伏力PT(三種厚度之降伏強度分別為 1210 kN、2420 kN及3781 kN)及AISC-LRFD 所規定的強度Pcr(三種厚 度之挫屈強度分別為463 kN、1830 kN及3257 kN),依上一章的定義強度 在PT下,則接合板為彈性挫屈。

無初始面外變位分析

接合板在板厚8 mm、16 mm及 25 mm下不施加初始面外變位直接施壓 力之接合板強度分別為1056 kN(FG8I0)、2907 kN(FG16I0)、4902 kN

(FG25I0),如表 4.5 所示。軸力與軸位移及軸力與面外位移之關係如圖

4.10所示,其中FG8I0則在達降伏力(PT=1210 kN)之前即產生挫屈破壞,

故軸力與軸位移關係在挫屈後力量即馬上下降,而FG16I0 及FG25I0 在到 達降伏後軸力與軸位移呈雙線性行為上升直到產生挫屈破壞為止。FG16I0 及FG25I0降伏情形如圖 4.12(a)及(b)所示。長端挫屈之降伏應力主要分佈 在接合區端部與梁及長自由端間[圖 4.12(c)及(d)]。

4.4.2 梁柱效應的影響

先對接合板施加第一模態之初始面外變位0.8 mm 後再進行側推,側推 距離Dx分別為梁中心移動距離為柱高之0.5%、1%、2%,然後再對接合板 施加壓力進行分析,構架分別側推0.5%、1%及2%下施加壓力分析得到之 挫屈強度分別為1135 kN(FG16I08D05)、1154 kN(FG16I08D1)、1212 kN

(FG16I08D2),圖 4.13(a)為 FG16I08D1 軸力與軸位移曲線,因挫屈強度 均為小於接合板降伏力PT=2420 kN,因此所有曲線均在達最大值(彈性挫 屈)後直接下降,故均為彈性挫屈,且降伏應力之分布情形[圖 4.14(b)及 (c)],與不進行側推之分析(FG16I08)相同,均分佈在梁端至接合板接合

(FG16I08D2),圖 4.13(a)為 FG16I08D1 軸力與軸位移曲線,因挫屈強度 均為小於接合板降伏力PT=2420 kN,因此所有曲線均在達最大值(彈性挫 屈)後直接下降,故均為彈性挫屈,且降伏應力之分布情形[圖 4.14(b)及 (c)],與不進行側推之分析(FG16I08)相同,均分佈在梁端至接合板接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