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接合板有限元素分析

3.2 整體構架模型

實尺寸構架模型之尺寸為跨長 7 公尺,高 3.62 公尺之一層樓構架[圖 3.1(a)]。CFT 柱以 C3D8R 固體元素模擬,並利用分割(Partition)方式將 每支柱子分成鋼柱與核心混凝土部份。梁、接合板與 BRB部分則以S4R 板 元素模擬。BRB核心段部分,由於使用板元素模擬,使得核心段與圍束鋼 管之間的空隙由原本的1 mm 增加為11 mm,如圖 3.1(b)所示之斷面C-C, 為了讓束制鋼管(80 × 80 × 4 mm)產生應有的壓力效果,核心段與束制鋼 管間介面採用Exponential-Frictionless 之介面性質,使束制鋼管能在核心段 一接近時即產生束制效果。接合板接合區則以Cheng et al.(1998)所建議 的 Rigid Link 方式模擬接合板與 BRB 之間的螺栓,以 Constraint-Equation 連接一端BRB與接合板之兩點,並分別對 X、Y、Z三個方向做三組Rigid Link,使這兩點分別在 X、Y、Z 三個方向能夠一起移動;在 BRB 與接合 板接合之整片地區,亦採用Cheng et al.(1998)的建議,將接合區之每一

相對點位對 Y 方向(面外方向)作一組 Rigid Link,提供完全面外區域之 束制於此區域。使 BRB 端部與接合板之接合區在面外位移方向可一起移 動。梁與CFT 柱間因為只傳遞剪力,故梁與柱間之接合僅以腹板與鋼柱接 合,翼板則與鋼柱沒有任何接觸。梁、接合板、加勁板及 BRB等鋼材的材 料性質則如表3.1 所示,所有鋼材的材料性質之應力應變曲線設定如圖3.2 所示。

構架分析方式則以在梁中央沿水平方向進行側推分析,並導入挫屈束制 斜撐初始面外變位(Initial Imperfection),以求出接合板在受壓力下挫屈時 之行為。

3.2.2 構架分析結果

在進行分析前先分析一層樓構架模型之振態,以檢視整個構架系統之 挫屈模式。構架分析先在無任何初始面外變位下進行直接側推分析,然後 再依照其變形模式施加初始面外變位進行側推分析。圖 3.3 (a)為第一振態 模式因接合板產生面外挫屈而導致整個BRB受壓端產生面外位移;圖3.3(b) 為第二模態,斜撐仍然沒有挫屈而在接合板長端產生局部挫屈。

無初始面外變位

首先對接合板不施以初始面外變位下直接進行分析,即於梁中心施ㄧ漸 增位移,分析結果如表 3.2 所示,其中 WG16I0TB16 為接合板厚 16 mm

(WG16),I0代表BRB 中心之初始面外變位為0 mm,TB16則代表BRB 厚度16 mm。接合板之軸力與軸位移關係示於圖3.4(a),其中軸力之計算,

由於最小主應力(Min-Principal)方向與BRB核心段軸方向平行[圖 3.4(b)], 將 BRB 上同一斷面各元素之最小主應力值乘上元素面積即為通過此元素 之力量,再將斷面上各元素所得的軸力相加即為通過此斷面之軸力。軸位

移之計算則如圖3.4(c)所示,接合板上在梁端及最後一排螺栓中心通過BRB 軸線相交之兩點A、B,兩點間原始長度為L,若A、B分別產生位移至新 的 座 標 A 及 '' B ,且經過計算 'A 及 'B 兩點間的長度 'L ,則軸向位移為 ΔL=L'−L

試體WG16I0TB16 表示原接合板厚度(16 mm)及BRB核心段厚(16 mm)不施加初始面外變位直接側推分析,可發現壓力端之 BRB 先行發生 挫屈。接合板在 BRB挫屈後方產生挫屈,BRB挫屈時力量大小為 1230 kN。 將BRB 厚度加至32 mm(WG16I0TB32),發現接合板在 BRB挫屈前先發 生挫屈[圖 3.5(a)],挫屈應力及變形如圖 3.5(b)及(c)所示,接合板挫屈時,

壓應力(Min-Principal)降伏區域為接合區端部與梁中間的區域至 BRB 端 部附近之接合板區域,此時BRB 仍未出現降伏,接合板挫屈形狀則類似一 端固定一端自由(稱為Fixed-Free)之形式,破壞形式與如圖3.3(a)所示之 第一模態相同,接合板挫屈時力量大小為1492 kN。此力量雖然較實驗所得 到的805 kN大一倍,但較規範 AISC-LRFD(2002)規定的挫屈強度Pcr = 1987 kN(允許面外位移,K=1.2)及以Whitmore Section 所定義之降伏強 度Pw為2287 kN(表 2.1)為小。

施加初始面外變位

根據AWS D1.5(2004)所規定之桿件平整度為最大長度之1/1000,在 構架分析中,接合板長端長641 mm,在分析中施加如圖3.3(a)所示之第一 模 態 之 初 始 變 形 模 式 , 接 合 板 之 面 外 變 位 分 別 為 0.06 mm

(WG16I006TB16)、0.6 mm(WG16I06TB16)及3 mm(WG16I3TB16)。

接合板會先於接合區端部與梁之間產生局部降伏,隨著力量增加降伏區域 增 大 而 導 致 接 合 板 挫 屈 , 其 挫 屈 情 形 與 不 施 加 初 始 面 外 變 位 情 形

(WG16I0TB32)相同。三種初始面外變位分析得到的最大強度分別為828

kN、812 kN及770 kN。其中以0.6 mm初始面外變位所得到挫屈強度812 kN 最接近實驗值 805 kN,其構架變形及接合板應力如圖 3.6(a)所示,為類似 受壓之簡支梁,接合板之應力及變形如圖 3.6(b)及(c)所示,挫屈模式為

Fixed-Free。其強度亦較不施加初始面外變位直接進行側推分析之強度

(1492 kN)更接近實驗值,根據本節之研究,可得到斜撐構架系統(含

BRB與接合板)在受壓時將依循第一模態挫屈模式變形,且包含初始面外 變位,在此情況下,因接合板挫屈強度只有805 kN,遠小於 BRB之極限強 度1653 kN,故破壞模式為接合板挫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