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改善手指滑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3-89)

第四章 TRIZ 應用在鉛筆設計案例探討

4.1 改善筆桿

4.1.1 改善手指滑動

傳統鉛筆,不管是圓形或六角形鉛筆,其筆桿皆平滑,如圖 4-1,手指易滑動。

可應用工程矛盾矩陣改變鉛筆設計來解決手指滑動問題。

圖4-1 鉛筆

1. 問題的描述:

為了解決手指滑動問題,會增加握筆強度,卻因此使手指更加用力。

(1) 問題分析

‧目標: 希望增加握筆強度、手指不滑動位置 (2) 矛盾衝突點

‧希望「希望增加握筆強度、手指不滑動位置」

‧如果 增加握筆強度使手指固定不滑動 但是 手指則需更加用力

65

2. 定義矛盾:

增加握筆強度使手指固定不滑動,但是手指則需更加用力。

即“強度”與“力”之間的矛盾 。

(1) 將矛盾的兩方轉換成適當的參數。

‧改善方:強度

“強度”為物件改善的有利因素

‧惡化方:更加用力

“力”為物件產生的有害因素 (2) 將矛盾的兩方轉換成適當的參數。

強度(14) 力(10)

3. 矛盾矩陣

從 3939 矛盾矩陣表中找出強度(14)、力(10)對應的發明原則,如表 4-1。

表 4-1 改善“強度” (14)、惡化“力”(10)的矛盾矩陣 惡化

改善

10 力 14

強度

10、18 3、14

4.

推薦的創新原理

表 4-2 “強度”與“力”矛盾矩陣推薦的創新原理

推薦原理 有用的具體提示 應用改進方案

10 預先行動原理

 預先對物體或系統作部分或 全部的改變。

 預先安置物體或系統,讓它 能在最方便的時間與位置展

 筆桿增加摩擦力(1) 、(2)

 增加手指固定裝置(3)

66

開作用。

18

震動原理 使物體振動或振盪  寫字用力不對會產生震動

提醒(4)

3 改進局部性質

原理

 物體或系統的結構從均質變 成非均質。

 物體的不同部分應執行不同 的功能。

 物體各局部功能都能分別處 於最適的操作條件/狀態。

 針對手握處改變材質,以 增加摩擦力(5)

14 球面化原理

 使用曲線取代直線,曲面取代 平面,球形取代立體。

 從直線運動到旋轉運動

 手握處以竹節、螺旋、鱗 片狀之曲面取代平面 (6)

5. 綜合可行性改進方案

(1) 筆桿增加摩擦力

整枝筆桿裹覆防滑的布料、橡膠、塗層以增加止滑性與柔軟緩衝性。

(2) 筆桿增加摩擦力

筆桿預先安置無數小凹槽或小凸面以增加摩擦力。如圖 4-2。

圖4-2 筆桿表面添加凸出的顆粒 (3) 增加手指固定裝置

手握處增加一個具彈性的握筆套,使筆桿由平面變成曲面。如圖 4-3。

圖4-3 筆桿加輔助握筆套 (4) 寫字用力不對會產生震動提醒

手握處增加壓力感應器,手指握得太用力或握於太低位置會產生震動提醒 使用者。

67

(5) 針對手握處改變材質,以增加摩擦力

筆桿表面改進局部性質,將手握處改成止滑材質。

(6) 手握處以竹節、螺旋、鱗片狀之曲面取代平面。如圖 4-4。

圖4-4 螺旋狀、竹節狀

6. 方案商品化

(1) 應用預先行動原理在筆桿上增加摩擦力

整枝筆桿裹覆防滑的布料,如圖 4-5;筆桿預先安置無數小凹槽以增加摩 擦力,如圖 4-6;筆桿預先安置無數小凸面以增加摩擦力,如圖 4-7。

圖 4-5 裹毛布鉛筆[55]

圖 4-6 LYRA GROOVE 鉛筆[56]

圖 4-7 柔軟點陣設計筆桿[57]

(2) 應用震動原理,當寫字用力不對會產生震動提醒,筆者目前利用網路蒐尋並未 發現同概念產品。但據英國《每日郵報》2013 年 2 月 5 日報導,德國 Lernstift

68

公司近日隆重推出了一種高科技筆,它會在感應到書寫錯誤時發出振動,提示

“主人”迅速改正字體、拼寫和語法錯誤,如圖 4-8。

圖 4-8 振動自動糾正筆[58]

(3) 應用改進局部性質原理以達到止滑效果的商品眾多,有的在筆桿上加握筆器,

如圖 4-9、圖 4-10;有的就手握處改進材質,如圖 4-11。

圖 4-9 矽膠握筆器[59]

圖 4-10 U-Pen 矯姿力學器(握筆器)[60]

圖 4-11 TOMBOW OLNO 折折自動鉛筆[61]

(4) 應用球面化原理以曲面取代平面,筆桿似竹節狀,如圖 4-12;成螺旋狀,如圖 4-13、

圖 4-14;成鱗片狀,如圖 4-15;綜合型,如圖 4-16。

69

圖 4-12 角雕竹節筆桿[62]

圖 4-13 螺旋形原子筆[63]

圖 4-14 螺旋筆芯[64]

圖 4-15 FISH PEN POLKA 波爾卡舞曲魚筆[65]

70

圖 4-16 金屬防滑鉛筆[66]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