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放射性鉈元素的攝取機轉

放射性鉈元素當以氯化物(201Tl Chloride)型式存在時,與鉀離子 在大部份的生物系統有相似的生物性質,但是與細胞的親和度卻是鉀 的五倍,所以會取代鉀離子、被輸送入細胞。此一過程與位於細胞膜、

負責輸送鉀離子進入細胞的 Na

K ATPase 幫浦有關;也是因為這個

? ,鉀離子才能以相對於細胞外的高濃度存在細胞內,所以鉈離子也 一樣。

1986 年 Sessler et al. [16]發展出一個利用 Ehrlich 腹水腫瘤 細胞來研究細胞攝取放射性鉈元素的模型。利用這個模型,他們發現 抑制 Na

K ATPase 幫浦的藥物

ouabain,可以抑制細胞攝取放射性 鉈元素。同時又發現利尿劑 furosemide 也可以抑制放射性鉈元素被 細胞所攝取,而 furosemide 是已知可以抑制輸送鈉、鉀的氯離子共 同 輸 送 系 統 (chloride cotransport system) 。 當 ouabain 及 furosemide 同時使用時,對抑制放射性鉈元素的攝取有加成作用,

所以鉈離子的輸送與 Na-K ATPase 幫浦和氯離子共同輸送系統有 關;另外還發現,即使在前面兩個輸送途徑被阻斷時,還是有少許 的放射性鉈元素流動存在,而這與依賴鈣離子的離子通道系統 (calcium-dependent ion channel system)有關。

1989 年 Sehwell et al.[17] 證明在乳癌、肺癌和淋巴癌病人身 上,腫瘤細胞對放射性鉈元素的攝取時間與心肌一樣,尖峰時間在注 射後 8

20 分鐘;而且攝取的程度並不是單純的與血流成正比關係,

也和 Na

K ATPase 系統有關;在腫瘤壞死部分,是不會攝取放射性 鉈元素的;再者,腫瘤有很多的新生血管、而且通透性增加,也使得 鉈元素蓄積在腫瘤細胞外的空間。

1996 年 Takekawa et al.[18] 在肺腺癌的病理切片上使用組織染 色法,證明腫瘤細胞對放射性鉈元素的攝取,確實與 Na

K ATPase

有關,而且攝取程度與分化程度有關:分化程度越差、攝取程度越高、

敏感度越好。另外敏感度與腫瘤大小也有關係,腫瘤直徑介於 1.4

2 公分間、敏感度為 70%,腫瘤直徑介於 2.1

3 公分時、敏感度為 83%。

Ando et al. [20] 在研究放射性鉈元素在長有腫瘤的動物的體內 分佈情況時,發現:放射性鉈元素主要蓄積在活的腫瘤細胞內,較少 存在於含有發炎細胞的結締組織內,更少存在於壞死的腫瘤組織。這 表示血流及細胞活性對腫瘤細胞攝取放射性鉈元素的影響很大。Ando et al. 更進一步發現,放射性鉈元素主要以自由形式 (free form) 存 在於腫瘤細胞的液體內;只有少許的鉈元素位於細胞核、粒線體、或 微小體內與蛋白質結合。

另外有數篇報告證明,粒線體的功能對細胞攝取放射性鉈元素上,

也相當的重要[21,22]。

在 Waxman et al [23] 的淋巴瘤研究中,則發現鉈元素的攝取與 細胞種類有關。

所以,所有歸納起來影響腫瘤細胞攝取鉈元素的因素如下:

1. 血管及血流量

2. Na

K ATPase 幫浦系統 3. 氯離子共同輸送系統 4. 鈣離子通道

5. 腫瘤新生血管的不成熟性及滲漏 6. 粒線體的活性

7. 細胞活性與種類

至於放射性鉈元素在腫瘤細胞中停留較久時間的原因,目前雖然尚 不完全明嘹,但是可能與腫瘤細胞原本就較正常細胞攝取較多的微量 元素、以及清除變慢有關[19,24]。而影響腫瘤細胞清除放射性鉈元 素的原因與細胞種類[19]、分化[18]、和微血管的滲漏[25]有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