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敘述統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敘述統計

本文探討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之關係。首先,針對臺灣自1961 年至2010年的氣溫趨勢做分析。由圖5-1和圖5-2可發現,臺灣每年的年平 均氣溫有越來越高溫的傾向,但上升的幅度並不急遽,這50年之年平均氣 溫為22.48℃,最高年平均氣溫出現在1998年,最低則是在1968年;年平均 氣溫之標準差則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可見一年之內氣溫變化程度有變小的 趨勢,推測是由於冬季氣溫上升幅度較夏季氣溫上升幅度來得大所致。圖 5-3描述了每年當中的月平均氣溫之極大值和極小值的走勢圖,從此圖可發 現,不管是極大值或是極小值,都有上升的現象,但極大值變動的幅度較 極小值的變動幅度來得小。圖5-4則呈現了全臺月平均氣溫的全距狀況,所 謂全距即為月平均氣溫的最大值減最小值,而月平均氣溫全距有越來越小 的趨勢,和前述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有下降的傾向相符合,兩者皆顯示了 臺灣一年當中氣溫的變動幅度有下降的趨勢。

圖 5-1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氣溫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5-2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圖 5-3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氣溫極大、極小值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圖 5-4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氣溫全距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接著,針對臺灣自1961年至2010年的降雨量趨勢做分析。由圖5-5可 發現,臺灣年平均降雨量有上升的傾向;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也有越來 越大的趨勢,但由圖5-6可知,每年的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並未呈現收斂 的狀況,其波動幅度亦未呈現規律的現象,但有上升的趨勢。從圖5-7描述 了每年當中的月平均降雨量之極大值和極小值的走勢圖可發現,極大值明 顯上升,且變動的幅度明顯較極小值的變動幅度來得大,上升程度也較為 明顯,同樣的,極大降雨量的升高也造成圖5-8月平均降雨量的全距有上升 的現象,故推測臺灣年平均降雨量的變異程度上升主要是由於極大降雨量 的升高。

圖 5-5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降雨量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圖 5-6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5-7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降雨量極大、極小值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圖 5-8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月平均降雨量全距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至於經濟成長率的部分,圖5-9描述了臺灣1961年至2010年經濟成長 率的趨勢,由圖可發現臺灣經濟長率有下降的趨勢,近年的負成長極端值 分別是2001年政黨輪替所造成的短期景氣衰退的-1.65%,以及2009年由於 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臺灣無法倖免經濟損失慘重的-1.81%,而經 濟成長率逐漸下降也顯現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呈現逐漸緩慢的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5-9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經濟成長率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在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部份,由於1969年至1991年社會經濟結構急速 改變,工商服務業成為主流,農業不斷衰退,占經濟的比重也持續下降。

1992年至今由於經濟國際化和貿易自由化、並顧及到環境永續發展和農民 的福利,政府調整農業生產政策結構、創新農業科技並促進農業資源保育 與利用,促使農業部門的經濟成長率開始有較大的數值出現。由圖5-10可 發現,歷年來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呈現逐漸衰退的走向,但近年波動幅度 大。

圖 5-10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