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歷程與現況

第二節 臺灣氣候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臺灣氣候變化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1)公佈 2009 年全球燃料燃燒 CO2排放量,臺灣排名全球第 23 名;而人均排放量為 10.89 公噸 CO2/人,比 1990 年增加了 93.1%,但較 2008 年下降 5.55%,與 OECD 國家的 9.83 公噸 CO2/人相近,維持全球第 17 名,亞洲第 9 名。至於排放 密集度則為 40%,跟 1990 年的 44%比起來下降了 9.30%,也比起 2008 年 的 41%下降了 2.44%,由前文和此數據可發現,臺灣經濟成長幅度大於 CO2 排放量的成長幅度,顯示了 GDP 經濟成長與 CO2排放逐步呈脫鉤趨勢。10 在氣溫方面,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也指出,臺灣所在的東 亞沿岸是全球增溫最快速的地區之一,臺灣年平均氣溫在 1911 年至 2009 年這期間上升了 1.4℃,相當於每 10 年上升 0.14℃,比全球平均值每 10 年上升 0.074℃還要來得高。11 且臺灣自 1980 年至 2009 年的近 30 年氣溫 增加的速度明顯增快,每 10 年的上升幅度約為 0.29℃,幾乎是百年趨勢 值 0.14℃的 2 倍。由圖 3-1 可知,根據近 30 年的氣溫迴歸線斜率得到的變 化趨勢 0.29℃,較近 50 年的 0.19℃和近 100 年的 0.14℃都來得大,顯示 氣溫上升的速度與幅度是越來越急遽。該報告採用多種氣候模式,結果顯 示,未來臺灣在全球暖化下將持續增溫,到 21 世紀末時相對於 20 世紀末 的溫度,臺灣地區的溫度將增加 2℃ ~ 3℃,但可能增溫幅度略小於全球 平均值可能增溫 1.1℃ ~ 6.4℃,其中,北臺灣的增溫幅度會較南臺灣來得 高。除了平均氣溫上升以外,每日最高溫與每日最低溫也有上升的現象,

且夜間溫度增溫的趨勢較白天來得快,區域也較廣。另一方面,極端高溫 的情況同樣越來越嚴重,夏季發生熱浪的頻率增加,極端低溫事件發生的 頻率卻逐漸減少,強度也有漸緩的趨勢。不管是實際數據或是氣候模擬預

10 排 放 密 集 度 為 每 單 位 GDP 排 放 的 CO2排 放 量 , 即 kilogrammes CO 2 / US dollar using 2000 prices。

11 東亞沿岸指自日本、韓國至南海一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測,都顯示了臺灣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氣溫逐漸上升,且預測會延續下 去。

而中央氣象局(2009)根據臺灣 1897 年至 2008 年各地 21 個觀測站 的氣溫資料來統計臺灣氣溫特性,發現氣溫的長期變化不像降雨有區域性 的差異,1897 年至 2008 年百年來的氣溫變化普遍呈現上升狀態,全臺年 平均氣溫上升 0.8℃,其中夏季氣溫的線性變化趨勢比冬季來得明顯,氣 溫年溫差呈現上升趨勢(Hsu and Chen, 2002)。12 由於夜間氣溫上升幅度 大於白天,且每日最低溫持續升高,每日最高溫幾乎維持不動,使得日溫 差有下降的趨勢,從 1930 年至 1970 年,日溫差緩慢下降約 0.4℃(Liu et al., 2002;Shiu et al., 2009;Lai and Chen, 2010)13

圖 3-1 臺灣年平均氣溫之時間序列與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

而在臺灣的降雨部分,該報告指出全臺總雨量無明顯長期變化趨勢,

12 全臺年平均溫度上升 0.8℃,其中又分為:都會區 1.4℃、西部市鎮 0.9℃、東部市鎮 1.3℃、

山區 0.6℃、平地 1.2℃、離島 1.1℃,而氣溫年溫差為年最高溫與最低溫之溫差。

13 日溫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TR)為日最高溫與日最低溫的差距溫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年平均總降雨日數有明顯下降的走向,由圖 3-2 不同年間的迴歸線斜率 得到的趨勢可知,近 100 年的趨勢為每 10 年減少 4 天,近 50 年為每 10 年減少 5 天,近 30 年則增至每 10 年減少 6 天。雖然降雨日數變少,但統 計資料同時顯示大豪雨日數在近 50 年和近 30 年有明顯增多的趨勢。14 顯 示了存在著大約 50 年至 60 年週期的年代季變化現象,這些都代表臺灣有 降雨日數減少,但強度增加的現象。15 該報告並在未來暖化的情形下,推 估出未來降雨日數將減少,但降雨強度會有增加的現象;就季節來分,臺 灣未來冬季平均降雨量大多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減少幅度介 於-3% ~ -22%之間,而未來夏季平均雨量的變化,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夏 季降雨量增加幅度介於+2% ~ +26%之間,亦即乾濕季則與全球趨勢類似會 越趨明顯,且降雨量的變異程度會變大。

圖 3-2 臺灣年總降雨量日數(日雨量≧0.1mm)

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

中央氣象局(2009)也指出,由於臺灣的降雨受到季風以及颱風的影

14 大豪雨日指日雨量大於 200mm。

15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1561(2012/03/28 取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響,故在分析長期降雨資料時,常發現全島年平均降雨量的變化趨勢中,

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觀測站其平均變化趨勢有所不同。雖然全年總降雨量 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不小(汪中和,2006),但是 100 年線性變化趨勢並 沒有顯著的上升或下降(盧孟明與麥如俊,2003;汪中和,2006;柳中明 等,2008;陳雲蘭,2008;Hsu and Chen, 2002)。從資料也發現,小雨的 降雨頻率有下降的情形發生,且越近期下降的趨勢越明顯;但是大雨的降 雨頻率卻上升(Liu et al., 2009;Shiu et al., 2009),兩者相抵,使得總雨量 變化趨勢雖並不明顯,但降雨強度卻有增強趨勢,也代表了臺灣降雨的變 動幅度增大。

臺灣近年來氣溫變化與經濟發展關係的部分,賴栗葦與姜善鑫(2005)

採用時間序列迴歸模型分析臺灣所選取的 8 個觀測站,分別是彭佳嶼、臺 北、臺中、澎湖、臺南、恆春、花蓮、臺東從 1961 年至 2000 年的年平均 氣溫、年平均最高溫度、年平均最低溫度以及年平均日溫差,探討氣溫與 潛在影響氣溫的自然、人文因子之關係。結果顯示,臺灣地區氣候變化和 自然因素不明顯相關,而是偏重於人為因素,例如:人口數、國民所得、

燃料消耗、火力發電等,且各大都市氣溫變化和產業類別具有相關性,顯 現出經濟發展可能會影響氣溫的變化。

同樣也是分析臺灣氣溫變化與經濟活動,廖云瑄(2008)針對臺灣 1897 年至 2006 年百年氣溫變化與經濟活動做探討,使用的資料為臺灣各 觀測站所測得之氣溫資料,並剔除資料不齊全者以及依觀測站高度區分之 主極端值和次極端值,最後使用 19 個氣候觀測站之氣溫資料。由於該文 探討年度長遠,遇到經濟資料漏缺之情形時,使用內插法加以解決,得到 結果顯示,以經濟變數來解釋經濟成長確實較氣溫來得恰當,但發現加入 落差一期的實質 GDP 後,單以總平均氣溫來解釋的解釋度大幅提升,且 得到當期經濟成長受到前一期氣溫影響的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