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羅光達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Nat. n. al. er. io. sit. y. Climate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楊雅婷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辭 終於也到寫謝辭的時候了,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的來到政大財政所, 第一次體會到開心讀書的感覺,也是目前人生中最快樂的兩年。總覺得自 己很幸運,身邊常出現好多貴人相助,師長和同學都對我很好,在我徬徨 的時候給予我溫暖的鼓勵,在我無助的時候給予我最強大的幫助,在我不 知不覺又八字眉的時候逗我笑讓我開懷,謝謝大家讓我碩班兩年過得充實 又愉快。 最要感謝的是光達老師,謝謝老師讓我進了羅生門這個溫馨無比的大. 政 治 大 到困難或沮喪時,老師總是非常療育系的安慰我,並且給我鼓勵,而且還 立. 家庭,不管是學術或是待人處事上,光達老師讓我受益良多,每次在我遇. ‧ 國. 學. 陪我講冷笑話玩接龍遊戲,實在是太令我感動了,能當您的學生真是最幸 運的事。論文能完成當然也要謝謝兩位口委,Jack 老師在論文上給的寶貴. ‧. 意見,以及振雄老師,網友雖然有時候會嚇我,但總給我許多幫助與 FB. sit. y. Nat. 的樂趣。在處理時間序列的資料上,要感謝遠在美國的 William 師父不辭. er. io. 辛勞的跨國指導,和被我疲勞轟炸的揚仁學長,以及協助我蒐集大氣資料 並解決相關問題的 XiaoaFong 學長和姐姐與姐夫。. n. iv l C n hengchi U 參與了綠能計畫讓我的碩班生活充滿樂歡笑與淚水,十分多彩多姿。. 感謝香梅老師在計畫的協助與生活的照顧,老師認真的態度是學習的典 範,國際租稅課程也是這兩年我最愛的課程之一,也謝謝老師我表演秀的 門票,實在太貼心太可愛了。謝謝怡澄老師也對我好好,每次到您的辦公 室都能得到關愛的眼神,有好康的時候也都會想到我,太感人了。綠能計 畫最要感謝的是鎂鎂、嵩杰和怡萱,不知道我們一起度過了多少個哀嚎的 夜晚,你們總是不離不棄的陪伴我,一起算碳排放,一起寫工作記錄,當 下雖痛苦,但一定是未來美好的回憶。 碩班的日子要謝謝同門的紫魚和老鼠的照顧,跟你們在一起讓我非常.

(4) 的安心與歡樂,每次當我慌亂的時候,都是你們解救我,幫我調格式和弄 一堆大小事,有你們這麼棒的師兄師姐實在太幸運了,也謝謝小郁和我一 起吃大中小卷,讓改統計考卷這件事多了許多樂趣,在立法院也都麻煩你 們了。也謝謝羅生門的佳宜、英州與登登,處處幫我的忙。同時要感謝 Family 的 Amber、巧芬、筑華、澄澄、新舜、大熊一直很照顧我,帶我到 處玩耍,替我分擔心事,還常常餵食我,就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真的 很溫馨。和偉馨、珮瑜、婷婷一起上課、談天,和怡慧、宜蓁一起做報告, 也很開心,碩班生活謝謝妳們的陪伴。. 政 治 大 顧,在我開心的時候一起分享喜悅,在我沮喪的時候默默的為我加油打 立.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與姐姐,謝謝你們從小到大的無微不至的照. 氣,還包容我的一切,讓我有最強大的依靠與最溫暖的避風港,能生在這. ‧ 國. 學. 個家裡真是太幸福了,謝謝你們。一路走來,受到太多人的關懷,期望未. ‧. 來我能不忘那些曾對我伸出援手的人,與曾經同甘共苦的大家,並且幫助. n. al. er. io. sit. y. Nat. 更多的人,要一直堅持夢想,有正面的人生觀,才不枉大家對我的關愛。. Ch. engchi. i n U. v. 雅婷 謹誌 2012.7.30 政大.夏.

(5) 摘要 近來氣候異常與極端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不斷上升,為了解氣候變遷 對我國經濟成長是否有影響,本文採用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共 50 年的 氣溫、雨量等氣候資料,以及淨固定資產形成、儲蓄率和人口為解釋變數, 來探討同時期的全國和農業部門經濟成長是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臺灣近 50 年來的年平均氣溫有上升情形,且其變異 程度和全距皆減少,顯示氣溫往高溫集中,確實存在暖化現象。而年平均 降雨量、其變異程度以及全距,都有上升傾向,表現出臺灣降雨量有增加. 政 治 大 型檢測得知,氣候因子並不顯著影響全國的經濟成長和農業部門的經濟成 立. 趨勢,且降雨的變動幅度也上升,代表氣候波動幅度增大。依 ARMAX 模. ‧. ‧ 國. 學. 長,而是經濟解釋變數較顯著,故應以經濟因子來解釋經濟成長較為恰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關鍵字:氣候變遷、經濟成長、臺灣. I. i n U.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 ................................................................... 6 第二節 經濟成長之相關文獻 ................................................................. 11 第三章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歷程與現況 ............................................ 15 第一節 全球氣候變化 ............................................................................. 15. 政 治 大. 第二節 臺灣氣候變化 ............................................................................. 16. 立. 第三節 臺灣經濟發展現況 ..................................................................... 20. ‧ 國. 學. 第四章 研究設計.............................................................................................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22. ‧.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實證模型設定 ......................................................... 28. y. Nat. sit. 第三節 實證變數假設 ............................................................................. 30. a. er. io. 第五章 實證結果............................................................................................. 32. n. iv 第一節 敘述統計 ..................................................................................... 32 l 第二節. n U engchi 相關分析 ..................................................................................... 37. Ch. 第三節 單根檢定結果 ............................................................................. 39 第四節 實證結果 ..................................................................................... 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2 參考文獻 ........................................................................................................... 55. II.

(7) 圖次 圖 1-1 全球平均海平面相較於 1961 年至 1990 年之間平均高度的變化 ..... 2 圖 3-1 臺灣年平均氣溫之時間序列與變化趨勢 ........................................... 17 圖 3-2 臺灣年總降雨量日數(日雨量≧0.1mm)........................................... 18 圖 4-1 研究架構圖 ........................................................................................... 27 圖 5-1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氣溫趨勢 ........................................... 32 圖 5-2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趨勢 ........................... 33. 政 治 大. 圖 5-3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氣溫極大、極小值趨勢 ....... 33. 立. 圖 5-4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氣溫全距趨勢 ....................... 33. ‧ 國. 學. 圖 5-5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降雨量趨勢 ....................................... 34 圖 5-6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趨勢 ....................... 34. ‧. 圖 5-7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降雨量極大、極小值趨勢 ... 35. y. Nat. sit. 圖 5-8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月平均降雨量全距趨勢 ............................... 35. a. er. io. 圖 5-9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經濟成長率趨勢 ........................................... 36. n. i v ......................... 36 圖 5-10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l 年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趨勢. Ch. n U engchi. III.

(8) 表次 表 4-1 實證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 31 表 5-1 經濟成長率與氣候因子之相關分析 ................................................... 37 表 5-2 經濟成長率與經濟因子之相關分析 ................................................... 38 表 5-3 各變數單根檢定結果 ........................................................................... 39 表 5-4 各變數取一階差分後單根檢定結果 ................................................... 40 表 5-5 DGDPGR 針對 ARMA(p, q) 模式估計及檢定結果 .......................... 41. 政 治 大. 表 5-6 DGDPGR 針對 ARMA(1, 0) 模式估計結果 ...................................... 42. 立. 表 5-7 DGDPGR 針對 ARMA(0, 1) 模式估計結果 ...................................... 42. ‧ 國. 學. 表 5-8 DGDPGR 針對 ARMAX(1, 0) 模式估計結果 ................................... 43 表 5-9 DGDPGR 針對 ARMAX(0, 1) 模式估計結果 ................................... 45. ‧. 表 5-10 DARGDPGR 針對 ARMA(p, q) 模式估計及檢定結果 .................. 47. y. Nat. sit. 表 5-11 DARGDPGR 針對 ARMA(0, 1) 模式估計結果............................... 48. a. er. io. 表 5-12 DARGDPGR 針對 ARMAX(0, 1) 模式估計結果............................ 49. n. iv 表 5-13 實證變數之檢驗結果(是否顯著) ................................................. 51 l. Ch. n U engchi. IV.

(9)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一章 緒論 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為了發展經濟,不斷地使用化石燃料 以及含氯、氟的碳化物,排放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1 再 加上為了擴大生活空間,或做為燃料等工商業用途,因此大量砍伐雨林和 樹木,甚而燒荒耕作、過度放牧,造成熱帶雨林大量消失。熱帶雨林具有 吸收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排放氧氣(oxygen, O2)之功能, 地球上超過40%的氧氣皆為雨林製造,可見雨林在維持環境平衡的重要. 政 治 大. 性,現因遭過度砍伐無法足量吸收CO2並轉換成O2,使得溫室氣體濃度增. 立. 加,地球的地面以及海平面的溫度也因此上升,加速了全球暖化的危機,. ‧ 國. 學. 使得近年來氣候異常以及氣候災害出現的次數越加頻繁。 全球暖化著重於氣溫變化的部份,若將範圍擴張為整體氣候之變化,. ‧. 則稱為氣候變遷。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sit. y. Nat.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對氣候變遷的定義為,除在類似. er. io. 時期所觀測氣候的自然變遷之外,由於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改變了地球大. n. a 氣組成,所造成的氣候變化。氣候變遷,已成為當下人們需面對的嚴重問 v i l C n hengchi U 題之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07)指出,1970年至2004年為止,全球溫室氣 體已經成長了70%,若不採取改善措施,預估在2000年至2030年間,溫室 氣體將會成長25% ~ 90%,這將使全球溫度上升,對地球環境造成極大影 響。全球性的溫度增加會引發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和降雪量的變化,IPCC 指 出 , 全球平均 海平面於 1961 年 至 2003 年 間 , 平 均 每 年 上 升 1.7 公 釐 (millimeter, mm),在1993年至2003年間,平均每年上升3.3 ± 0.7mm,顯 示上升速度有加快的趨勢,見圖1-1。 1.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六氟化硫(SF6)、全 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 1.

(10)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政 治 大. 圖 1-1 全球平均海平面相較於 1961 年至 1990 年之間平均高度的變化 資料來源:IPCC 第四次評估報告. 立. ‧ 國. 學. 這些變化可能會使得洪水、旱災、熱浪以及豪大雨等極端氣候事件的. ‧. 發生更頻繁且更嚴重。2011 年美國在 7 月發生的旱災擴及美國 48 個州,. sit. y. Nat. 創下美國旱災有史已來的最大範圍;2012 年澳洲東部在 2 月連日暴雨成. io. er. 災,逾 2 萬人受困,梅希河(Mehi river)的水位達到 1976 年以來最高值; 2012 年歐洲遭受極端寒冬氣候襲擊,造成數百人死亡,多個地區氣溫跌破 a. n. iv l C n 15 年內首度下雪。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ngchi U. 歷史新低,羅馬也在.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也指出,全球暖化使洪水發生的可能性提高 1 倍以上, 自 1950 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 230 萬人死於洪水,生命財產損失嚴重。 臺灣也無法避免的出現氣候異象,依氣象局 25 個觀測站自 2011 年 12 月 至 2012 年 1 月的紀錄來看,大部分測站日照時數極端偏少值屢創新低; 而其中 13 個平地觀測站的總日照時數更是歷年最少,氣候明顯改變,也 由於日照時數極端偏少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力,進而對經濟造成傷害。 由上述資料可知,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範圍極為廣泛,並無國界之分, 人人皆可能受害。. 2.

(11)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除此之外,氣候變遷還有其他後果,包括農產量可能增加或減少、冰 河融化、夏天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犯罪率提高及疾病肆虐等。為解 決這日趨嚴重的問題,世界各國在過去幾年紛紛成立國際組織來討論和研 擬解決方案,1988 年國際間成立了 IPCC;1994 年成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政府間談判委員會,並議定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1997 年正式簽署京都議定書(Tokyo Protocol),期望各國落實減碳計畫,以降 低溫室效應的惡化程度;2009 年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各國承諾保持全球 平均溫度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不超過 2℃,並將長期目標設立在 1.5℃以. 政 治 大 實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負面的影響。 立. 內。這些都是希望能引起世人對環境的注意,以及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確. 氣候變遷和經濟成長是一體兩面的關係,經濟成長對於氣候環境具有. ‧ 國. 學. 影響,Grossman and Krueger(1995)提出了環境顧茲耐曲線(Environment. ‧. Kuznets Curve, EKC)之觀念,該曲線顯示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程度具有. y. Nat. 倒U型的關係,在工業發展階段人們為了所得增加,會願意增加汙染並犧. er. io. sit. 牲環境來發展經濟,以至於環境惡化程度上升;但達到高所得時,人們卻 又逐漸重視生活品質,此時才開始著手改善環境,希望降低惡化程度,促. al. n. v i n Ch 使環境惡化程度下降,此即環境顧茲奈曲線為倒U型之原因 (Stern, 1996)。 engchi U. 汙染物雖會透過空氣、水的流動,使得非製造汙染地區也蒙受其害,但若 考慮到貿易自由化及全球分工使得汙染地移轉,也就是富有國會將具汙染. 性質的產業移轉至較貧窮國家,就能更進一步的討論汙染地移動對經濟和 地區汙染量的影響。Copeland and Taylor(2001)實證發現當經濟規模增加 1%,污染量將增加0.25% ~ 0.5%;而當所得增加1%,污染量將減少1.25% ~ 1.5%,顯示了貿易自由化促使全球分工,會造成富有的國家會越來越乾 淨,而貧窮國家卻會越來越髒,若某些汙染造成的傷害具有區域性時,會 使得貧窮國家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化,越不利其經濟發展。. 3.

(12)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另一方面,環境變遷也會影響經濟成長,氣溫、雨量、溫室氣體等層 面的環境改變,改變了人們發展經濟的方式和歷程。Dell et al.(2009)觀 察世界的橫斷面資料後提出,氣溫每上升 1℃,會使每人平均收入下降 8.5%,因此認為氣候變動和經濟是相關的。經濟受到的影響又以農業最為 顯著,工業社會生產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得氣候異常,如氣溫上升、乾旱、 洪水、水資源分佈改變等異象,造成實體資產的損害,大幅減少低度開發 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以農業為生貧窮人民的收入 (Bowen and Fankhauser, 2011)。以水資源為例,水循環發生變化,會改. 政 治 大 但影響農業發展與生計,更使健康與生命備受威脅。依據 IPCC(2007) 立. 變降雨模式,使得全球三分之一人口面對著中度至高度的水短缺情況,不. 報告指出,環境變遷會影響到東南亞地區所有國家,至本世紀中,東南亞. ‧ 國. 學. 的農業產值將會下降至少 30%,快速的人口成長以及都市化程度也會使得. ‧. 此地區需承受因氣候變化所造成的飢荒風險。. y. Nat. 臺灣人口分布密集,位於東南亞且以農立國,現正處於工業化的過. er. io. sit. 程,對能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時也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了 影響。由於臺灣的地理區位和年輕地質的特性,本容易發生天然災害,極. al. n. v i n Ch 端氣候的出現又促進了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例如:2009 年莫拉克 engchi U 颱風重創南臺灣,位於高雄的小林村慘遭土石流滅村,事後日本學者發. 現,小林村被所謂「深層崩壞」的土石流掩埋,深層崩壞一旦發生,受害 區域將會比淺層土石流還要來得廣大,造成的災害會更加嚴重,而深層崩 壞除非有超大雨量否則一般不會發生,推測是因為全球暖化增加了超大雨 量的機率,才使得莫拉克颱風的豪大雨量導致深層崩壞,造成巨大災害。 氣候和經濟的關係眾說紛紜,許怡君(2011)以中國 1994 年至 2009 年的氣溫、雨量和氣溫、雨量變異程度與經濟的關係做探討,發現氣溫越 高對經濟成長確實有顯著的負面效果,且氣溫的穩定性會影響經濟成長。 而農業產值比重高的地區,其降雨量的穩定性會影響經濟成長,降雨越不 4.

(13)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穩定越不利於經濟成長;廖云瑄(2008)針對臺灣 1897 年至 2006 年氣溫 長期趨勢與經濟做分析,發現以經濟為解釋變數來解釋經濟成長確實較以 總平均氣溫為解釋變數來得恰當,若加入落差一期的實質 GDP 後,單以 總平均氣溫來解釋的解釋度會大幅提升,且得到當期經濟成長受到前一期 氣溫影響的結論,以農業為例,農民會參考前一年的氣候狀況來決定當期 農作物的種植數量。 但至目前為止,尚缺乏包括所有臺灣氣溫、雨量以及氣溫、雨量之變 動幅度等因子對經濟影響之討論,故本文針對臺灣氣候因子和經濟之間是. 政 治 大 率、實質農業 GDP 成長率為被解釋變數,而同時段的氣溫和雨量其每年 立 否存在相關性加以探討,採用了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的實質 GDP 成長. 平均值走向,及標準差的波動幅度為氣候因子解釋變數,並加入淨固定資. ‧ 國. 學. 產形成成長率、儲蓄率之成長率等經濟因子,和人口成長率為解釋變數,. ‧. 使迴歸式能更詳細反映實際情況,最後採用相關分析與 ARMAX 模型來判. n. al. er. io. sit. y. Nat. 斷臺灣目前氣候變遷程度是否足以影響臺灣的經濟成長。. Ch. engchi. 5. i n U. v.

(14)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 一、經濟成長影響氣候變遷之相關文獻 Grossman and Krueger(1995)採用城市的空氣汙染以及河川汙染程 度等環境因子,來分析與每人所得(per capita income)的關係,發現沒有 足夠的證據可證明環境品質惡化和經濟成長存在持續的相關性。然而,空 氣和水的品質因子顯示,對貧窮國家而言,經濟成長會造成環境惡化,但. 政 治 大. 當每人所得達到一個臨界值時,環境就會隨著經濟成長而改善,此臨界值. 立. 會因環境因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大都在每人所得8,000美元附近,此. ‧ 國. 學. 即環境顧茲耐曲線(EKC)之觀念。2 經濟也在不同層面造成了氣候變遷, 由於經濟發展會排放溫室氣體和懸浮微粒,使得大氣層組織成分有所不. ‧. 同,透過地球的輻射作用造成地表溫度改變,進而產生氣候變遷所帶來像. Nat. er. io. 對於環境造成影響(House of Lords, 2005)。3. sit. y. 是海平面上升、降雨量波動幅度增大、水資源分佈異常等各種現象,再度. n. al 若世界想要永續發展,就必須同時兼顧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World iv. n U engchi Development Report(1992)整理125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透過各. Ch. 國人口成長、工業產出、能源的使用和食物的需求,發現了經濟發展和環 境的關聯性。此關聯性可能為正面或是負面的,經濟發展對於環境而言有 許多好處,透過經濟使用效率的上升和所得成長,可以穩定地獲得乾淨水 源、發展農業、減少貧窮發生、降低自然資源使用的不效率,進一步更可 使財產權劃分得更加清楚。但經濟發展確實也對環境造成負面傷害,如汙 染濃度上升。發展是希望帶來更好的生活,若造成的汙染毀壞了與安全、 2. 8,000 美金是以 1985 年為基期計算而得。 輻射作用(Radiative Forcing)是指進入到大氣的輻射量與出去大氣,兩者之間輻射量的差距。 當進入大氣的輻射量大於出去的輻射量時,稱為正輻射作用,此時將會使地表溫度提高。 3. 6.

(15)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健康息息相關的環境,並對人類未來生存有負面影響,就不能算是好的發 展。. 二、氣候變遷影響經濟成長之相關文獻 經濟發展的型態會影響氣候,而氣候變遷同樣會牽引經濟發展。氣候 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Masters and McMillan(2000) 透過1960年至1990年代的資料發現,溫帶地區國家的經濟成長路徑呈收斂 至高所得的趨勢,這是由於溫帶地區的季節性凍霜氣候型態對於該地區長. 政 治 大 力能夠同幅的成長發展。 立然而,熱帶地區國家因為缺乏季節性凍霜,其經. 期影響,讓人力資本和儲蓄得以累積,進一步使得溫帶地區的國家,生產 4. ‧ 國. 學. 濟成長路徑取決於各國本身的市場經濟規模以及貿易程度,故不似溫帶地 區國家呈現同一趨勢之走向,顯示了氣候確實會影響經濟發長的模式。. ‧. Mensbrugghe and Rosen(2010)指出,海洋、風和平流層等相互作用. sit. y. Nat. 影響了全球氣候狀態,因此氣候變遷是全體系的,不管自然或人文體系皆. er. io. 會受到影響,故稱做地球系統。5 其波及的範圍極為廣泛,例如海平面、. n. 水資源、農業產出、人類的健康、能源需求以及經濟發展等,市場運作和 a v. i l C n hengchi U 貿易互動皆因此受到影響,並且導致全球社會經濟的變化。. 為探討氣候變遷對經濟成長的影響,Dell et al.(2008, 2009)分析50 個國家的年度氣溫、雨量跨國追蹤資料,發現貧窮國家多以農業為生,氣 溫越高對其經濟成長越有負面影響。平均氣溫每上升1℃,經濟成長會減 少1.1%,對工業國家則沒有影響。當氣溫上升幅度越大時,其影響的範圍 會更加廣泛,不但會降低農、工業的產出,甚至對投資、創新、政治穩定 度都會有所影響;但氣溫下降則不管對貧窮或富有國家的經濟成長都無顯. 4. 季節性凍霜(seasonal frost)可殺死部分害蟲、寄生蟲與傳染病原。 地球系統(Earth System)是由水圈、冰雪圈、大氣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所組成的整合系統, 且彼此互相影響,塑造了地球環境,同時也不斷改變地球環境。. 5. 7.

(16)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著影響。該文也提及了雨量對於農、工業國家的影響,年雨量每增加100mm 可使農業國家產出率提高0.24%,使工業國家產出率提高0.14%。由此可發 現,不管是氣溫或雨量,以農業為主的較貧窮國家受到氣候的影響都較富 有國家來得強烈與明顯。 許多研究都指出氣候變遷會對經濟成長和國家的發展有負面影響,其 中又以亞洲和非洲最為明顯;且環境狀況的惡化以及突然急遽的衝擊也都 會對經濟發展和成長造成負面影響(Stern, 2007;Biemans et al., 2006)。 Barrios et al.(2008)以非洲國家的降雨量為例,研究發現 1960 年代與 1990. 政 治 大 量較少的國家,每人國民生產毛額會比降雨較多的國家少 9% ~ 13%,佐 立. 年代時,降雨量下降確實造成當時農業產出減少,使經濟成長下跌,降雨. 證了降雨量和經濟成長有同向關係之理論。而 Brown and Lall(2006)透. ‧ 國. 學. 過跨國實證分析,指出貧窮國家的降雨變動率高於富有國家,使得氣候變. ‧. 遷對以農業為主的貧窮國家更加不利。Stern(2007)研究以原本糧食生產. y. Nat. 就相對匱乏之非洲、大洋洲等地為例,發現氣候變遷對於農漁業的生產,. er. io. sit. 和水資源的提供都有顯著影響,不但會使得經濟發展受阻,還會造成孩童 因為缺乏食物而營養不良,和受到疾病傳染的死亡率上升。. al. n. v i n Ch Mendelsohn et al.(2006)說明了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傷害高達 80%都 engchi U. 集中在低緯度國家,這些國家除了先天條件較為不利之外,後天的調適能 力也是相對不足,面對氣候變遷的處境相對艱困。像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 農民,會為了接近水源而沿河居住,許多貧民窟亦位於低地或沿河一帶, 當氣候變遷造成水位上升,將會使得低窪地區氾濫更加頻繁,威脅到弱勢 居民的生計與人身安全。在 2006 年全球發生的天災中,死亡和受災人數 最多的 3 個國家全都位於非洲,分別是馬拉維、布隆迪及肯尼亞,皆是全 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證實了上述理論。 IPCC(2007)統計報告發現,全球從 1988 年至 1997 年,因氣候變 遷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 2,900 億美元,其中又以農作物的損失最為嚴 8.

(17)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重。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指出,夜 晚氣溫每增加 1℃,稻米的產量會減少 10%。特別是開花期若出現高溫, 對水稻的產量更會有負面效果。6 另一方面,農作物的生長期也受到氣溫 影響,當氣溫增加 1.12℃ ~ 2.37℃時,會使得作物生長期往前移動,有違 正常生長機能,不利於農作物成長,而夏季高溫也會使得稻米的品質下 降,這些都有礙於農業經濟的成長。在 CO2 方面,大氣中 CO2 濃度升高有 利於作物行使光合作用,作物產量可增加約 30%。但若大氣 CO2 濃度倍增 且溫度上升,促進了作物發育的速率,會導致生育期縮短,此時若作物的. 政 治 大 蘇宗振(2009)指出,近年來由於氣候急遽變化,對全球主要穀物的 立. 品種和播種期、插秧期都不變,產量將會減少,而對農業有不利影響。. 產量和全球糧食的供應市場有很大的影響,未 來 熱 帶 和 亞 熱 帶 地 區 的. ‧ 國. 學. 農 作 物 產 量 將 因 溫 度 升 高 而 減 少;溫 帶 地 區 則 視 增 溫 幅 度 而 定 ,. ‧. 若 幅 度 不 大,農 作 物 產 量 將 會 增 加,但 若 幅 度 太 大,農 作 物 產 量. y. Nat. 則 仍 會 減 少。由 於 氣 候 變 遷 造 成 極 端 氣 候 出 現 的 頻 率 和 程 度 都 更. er. io. sit. 劇 烈 , 使 得 農 作 物 產 量 的 供 給 變 化 加 大 , 再加上人口快速成長,未 來糧食的供需勢必將面臨很大的問題。分析氣候暖化對臺灣地區糧食生產. al. n. v i n Ch 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五個面向。首先,由於臺灣的水稻品種九成以上為稉 engchi U 型稻,不適處於高溫多濕的環境,氣候暖化對臺灣地區糧食生產的影響將. 大於溫帶地區。其次,高溫導致農作物的生育期縮短,進而減少生產量, 且夜溫提高也會降低產物的品質。同時,暖冬常讓農民提前在初春就插 秧,使得秧苗受到嚴重寒害需要重新種植,造成資源的浪費。並且,會造 成全臺病蟲害發生期間、頻率及分布地區趨於一致,若未採取共同防治, 將造成資源浪費,降低農民收益。最後,氣候暖化會造成極端氣候事件增 多,以及農作物總產量下降,都會增加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與調控上的困 難度。 6. 此處高溫指 36.5℃以上。 9.

(18)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吳原禎(2008)探討氣候變遷對全球稻米貿易市場所造成之經濟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由於各產區具有不同的氣候情境,故世界主要稻米產區之 產量各有增減,以總數來看,全世界稻米總產量確實呈現減少狀態,對於 主要稻米產國,例如:中國、泰國、印度等國影響更深,且世界稻米貿易 量、價格等也皆會受到氣候的影響。黃煥彰(2006)指出,氣溫上升除了 會導致稻米、玉米等農作物的產量減少,就連畜牧產業也會受到衝擊,研 究顯示,每當氣溫上升 1℃,豬隻的食量會降低 5%;而雞、鴨等家禽,在 氣溫上升時則會有肉雞重量減輕、蛋雞不下蛋的情況發生,導致臺灣年損. 政 治 大 個省市地方政府氣候的追蹤資料,並搭配雙因子固定效果模型,發現氣溫 立 失可能超過臺幣 400 億元。許怡君(2011)採用 1994 年至 2009 年中國 30. 越高對經濟成長確實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且氣溫的穩定性會影響經濟成. ‧ 國. 學. 長。考慮氣候變遷與農業之關係時,結果顯示農業產值比重高的地區,其. ‧. 降雨量的穩定性會影響經濟成長,降雨越不穩定越不利於經濟成長;若將. y. Nat. 中國各省市分為沿海和非沿海地區時,大致也可得上述結果。. er. io. sit. 而在選擇經濟分析的被解釋變數上,由於氣溫上升或雨量下降時會讓 產出或實質 GDP 的下降,造成經濟層面的影響,也許可以透過政策手段. al. n. v i n Ch 回到原來水準,但是氣候變遷對於經濟成長率的影響卻無法用此 engchi U. 使 GDP. 法來加以消除。Koubi et al.(2010)認為就算實質 GDP 回到原本水準,但 由於過去低實質 GDP 時的消費和投資都下降,且該國會將資源利用在適 應氣候變遷而非用於研究發展和增加資產,此皆會對經濟成長造成不利影 響。從短期時間序列資料可發現,即使產出只有輕微的變動,也會影響到 該成長率的平均值,故使用實質 GDP 成長率會比僅用實質 GDP 來得恰當。. 10.

(19)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二節 經濟成長之相關文獻 一、影響經濟成長之相關因素 顧茲耐(Kuznets)認為一國經濟成長須具備三要素,分別為持續成 長、技術進步以及創新的技術,這些都必須配合社會制度、態度及意識型 態的調整。經濟成長理論和其影響因素的觀點依經濟學派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古典學派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李嘉圖(Ricardo)等學者,皆 主張資產累積和技術進步是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且認為儲蓄、投資及國 際間的自由貿易對經濟成長都有所貢獻。而凱因斯學派的凱因斯(Keynes). 政 治 大. 認為個人的可支配所得決定了個人消費,由於短期內個人消費不會有太大. 立. 幅度的變動,投資對達到充分就業也就相對重要,故凱因斯主張政府應多. ‧ 國. 學. 利用擴大公共投資,使經濟體系能達充分就業之狀態。另外,哈勒德 (Harrod)和多瑪(Domar)所提出的 Harrod-Domar 成長模型,則探討勞. ‧. 動成長、資產累積與經濟成長之關係,認為經濟在成長中若要保持長期均. y. Nat. a. er. io. 達成。. sit. 衡,則勞動和資產必須同時保持充分就業,但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 n. iv 新古典學派的梭羅(Solow)和拉姆齊(Ramsey)所提出的新古典經 l. n U engchi 濟成長理論,主張不論經濟起始狀況的人均資本處於何處,最後均會收斂. Ch. 至長期穩定的狀態,此時各國的人均資本和每人產出,都會和經濟成長率 相同,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主要著重於勞動、資產、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 的增加和技術水準的進步。以盧卡斯(Lucas)和羅瑪(Romer)為主的內 生成長理論則將技術視為內生函數,技術創新、研究發展不但可以提高邊 際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更可以連帶培養人力資本,而研發創新和人力 資本正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貝羅(Barro)認為政府支出具外部效果會 外溢至私人部門,進而影響長期的經濟發展。政府預算規模大小會影響到 公私部門間資源的配置,對經濟成長亦會產生影響,稅收同樣是將有限資 11.

(20)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源從私部門移轉到公部門,造成排擠效果並扭曲經濟選擇的行為,對經濟 成長會有負面的效果。 許多學者也針對影響臺灣經濟成長的變數作分析。翁翠霞(2001)將 臺灣社經結構指標分為四個主要構面,為工業化程度、投資與消費、就業 狀況,及貿易與儲蓄,探討其與經濟發展構面間的關係。發現臺灣的經濟 成長率主要是受到貿易與儲蓄的影響;而平均每人 GDP 則是受到工業化 程度的影響,該文並指出人口年增率越低的年度,其平均每人 GNP 會越 高。馮惠珊、余惠芳(2010)針對臺灣 1971 年至 2008 年之私人投資支出. 政 治 大 致,顯示當私人投資支出增加,所得 GDP 會上升、利率會下降,而物價 立. 與所得、利率和物價作分析,實證結果和凱因斯 IS-LM、AD-AS 的理論一. 會上漲,其中,又以私人投資支出對 GDP 的解釋力較大。許松根、謝麗. ‧ 國. 學. 真(2006)採用 Lin and Roe(2002)的實證模型探討臺灣 1970 年至 2000. ‧. 年之經濟成長來源,發現在臺灣經濟成長的歷程中,人力資本扮演重要角. io. n. al. er. 是知識存量,可解釋該期間一半以上的成長來源。. sit. y. Nat. 色,可解釋該期間 16.25%的成長來源,而所有變數中,對成長貢獻最大的. Ch 二、臺灣經濟成長背景之相關文獻 e. ngchi. i n U. v. 林進生與初國華(2010)指出臺灣為海島型國家,屬於依賴出口導向 的經濟體系,五十多年來透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產業結構調整、經濟 自由化等發展軌跡,使經濟規模得以發展成功並且迅速成長(李煥仁, 2006)。高希均與李誠(1993)將臺灣這十幾年來經濟能夠成功發展歸功 於政府經濟政策制定良善,歸納如下:(一)經濟成長與穩定並重;(二) 以市場機能為導向,但政府佐以適當干預;(三)穩定農業為先,再以農 業發展工業;(四)工業循序發展,先以進口替代,而後為出口擴張;(五) 鼓勵儲蓄培養資金;(六)重視基本建設,例如:十項建設、臺灣省基層. 12.

(21)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建設計畫、六年國建計畫等等。 許多學者都曾將臺灣的經濟發展依不同理論來劃分成數個階段,劉進 慶(1983)綜合多項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要素來分析臺灣的經濟發展,認 為 1945 年至 1952 年處於國民政府遷臺前後,政經動盪不安,屬於經濟混 亂時期。1953 年至 1963 年為經濟摸索和調整時期,並以進口替代的國民 經濟再生產對內循環為主導發展時期。1964 年至今,則以出口擴張的國民 經濟再生產對外循環為主導發展時期,其中又依成長速度將這個時期分成 三階段,即 1964 年至 1973 年的高速增長時期、1974 年至 1979 年的不穩. 政 治 大 而吳永猛等人(2002)則採用List(1856)以農、工、商之發展狀態 立. 定增長時期、和 1980 年至今的低增長時期。. 為依據,將戰後臺灣經濟發展分成四個階段。7 在1945年至1952年的農業. ‧ 國. 學. 復興期間,政府著重於戰後重建及土地改革,以恢復生產,成功的穩定經. ‧. 濟並解決了通貨膨脹的問題。1953年至1962年的農工業發展期間,化學肥. y. Nat. 料以及品種改良促進了農業技術,使得農業的產出因此提高,政府同時採. er. io. sit. 用擴大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並在工業方面採取了發展 勞力密集輕工業來替代進口商品之策略,創下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先. al. n. v i n Ch 例。1963年至1973工商拓展期間,轉為採吸引外資、自由開放、出口導向 engchi U. 的策略,且設立了加工出口區,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促使輕工業產品大量 外銷。1974年至2000年的工商轉型期間,則是發展重化工業,並以資產和 技術密集產業為發展重點,但因1979年遇上全球能源危機,故轉而著重於 能源密集度低、耗能少、低汙染及高附加價值產業和策略性產業,並且一 直發展至今。8 吳聰敏(2003)指出,臺灣在1960年至1999年之間,利用西方已開發 7. List(1856)按職業的分布狀況,將經濟發展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採集、游牧、農 業、農工業、農工商業。 8. 策略性產業是指產業間關聯效果大、市場潛力大、技術密度高、附加價值高、能源係數低和污 染程度低之產業,例如:資訊電子業、機械工業。 13.

(22)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轉的機會,吸引大量的外國資金和技術,並透過 臺灣優良且低價的勞動力優勢來配合經濟發展策略,成就了經濟迅速發展 的盛況。每人GDP成長率平均值為6.19%,遠高能取得GDP時間序列資料 的53個國家之成長率平均值2.04%,排名第2,和南韓、香港、新加坡同時 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視為國際間經濟發展成功的奇蹟。 經濟快速成長也改變臺灣的產業結構,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總體經濟資 料庫及人力資源調查可發現,GDP 組成結構中農業產值所占的比例逐漸下 降;工業產值所占的比例呈現了先升後降的現象;而服務業的產值則是逐. 政 治 大 為 1.8%;工業生產值在 1952 年為 19.7%,1981 年上升至 45.5%,但 2005 立 漸上升。農業產值占 GDP 的比率在 1952 年為 32.2%,到了 2005 年已下降. ‧ 國. 學. 年又下降 24.6%。服務業產值在 1952 年為 48.1%,2005 年則增加至 73.3%。 在就業人口結構方面,1952 年臺灣的就業人口中,從事農業的就業人口高. ‧. 達 56.1%;工業活動的大約在 16.9%;而服務業則占 27.0%。到了 2005 年. sit. y. Nat. 時,就業結構則分別為農業 5.9%、工業 35.8%及服務業 58.3%,可發現就. io. n. al. er. 業人口結構和各業占 GDP 比例走向相同。9. 9. Ch. engchi. i n U. v. http://www.twcsi.org.tw/columnpage/service/situation.aspx.(2012/03/25 取得) 14.

(23)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三章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歷程與現況 第一節 全球氣候變化 當氣候表現出大幅的波動和強烈的變化,像是氣溫和雨量在受汙染地 區嚴重變動,皆會使人們蒙受生命和財產上的危險。證據顯示,人類活動 受到氣候極大的影響,其中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和 一氧化氮(N2O)等溫室氣體從1750年至2005年便不斷上升。IPCC指出, 1970年至2004年間,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共上升了70%,且1990年後上升幅 度越加迅速,其中以CO2最為嚴重。自工業革命至2005年來,大氣中的CO2. 政 治 大. 已由280百萬分率(parts per million, ppm)增至379ppm,上升幅度遠大於. 立. 工業革命前的變動幅度,可推測人為活動是造成溫室氣體急遽上升的重要. ‧ 國. 學. 原因。.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指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使得近百. ‧. 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約上升了0.74℃,且從1970年至今,全球地表平均氣. Nat. sit. y. 溫已上升了1℃,可發現確實有全球暖化的情形發生。同時,氣溫上升幅. er. io. 度越來越大,並以線性關係持續成長,IPCC也預計未來一百年內還可能持. n. 續上升1.1℃ ~ 6.4℃;而Brohan et al.(2006)也估計到2100年時全球地表 a v. i l C n 平均溫度會上升3℃。自然環境具有本身的調節能力,若氣溫變化在2℃ ~ hengchi U 3℃之間,仍在自然系統能承受的範圍之內,但若超過此範圍,將會對環 境以及人類造成嚴重的後果。. 由於降雨會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影響,各地各有增加或減少的 現象,估計全球平均降雨變化的趨勢相較於氣溫的預測更具難度,IPCC第 四次評估報告對於全球平均降雨量仍無是否增加或減少的判定,全球陸地 平均降雨並非呈現同一方向的變動,例如:北美東半部、南美洲、北歐、 北亞、中亞等地區的區域降雨的長期變化有明顯增加的現象;而在撒哈拉 沙漠、地中海地區、南非、和部分南亞地區則有減少的傾向,顯示了各地 區降雨變動趨勢不一,增加了預測全球整體降雨變化趨勢的難度。 15.

(24)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二節 臺灣氣候變化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1)公佈 2009 年全球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臺灣排名全球第 23 名;而人均排放量為 10.89 公噸 CO2/人,比 1990 年增加了 93.1%,但較 2008 年下降 5.55%,與 OECD 國家的 9.83 公噸 CO2/人相近,維持全球第 17 名,亞洲第 9 名。至於排放 密集度則為 40%,跟 1990 年的 44%比起來下降了 9.30%,也比起 2008 年 的 41%下降了 2.44%,由前文和此數據可發現,臺灣經濟成長幅度大於 CO2 排放量的成長幅度,顯示了 GDP 經濟成長與 CO2 排放逐步呈脫鉤趨勢。10. 政 治 大. 在氣溫方面,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也指出,臺灣所在的東. 立. 亞沿岸是全球增溫最快速的地區之一,臺灣年平均氣溫在 1911 年至 2009. ‧ 國. 學. 年這期間上升了 1.4℃,相當於每 10 年上升 0.14℃,比全球平均值每 10 年上升 0.074℃還要來得高。11 且臺灣自 1980 年至 2009 年的近 30 年氣溫. ‧. 增加的速度明顯增快,每 10 年的上升幅度約為 0.29℃,幾乎是百年趨勢. sit. y. Nat. 值 0.14℃的 2 倍。由圖 3-1 可知,根據近 30 年的氣溫迴歸線斜率得到的變. er. io. 化趨勢 0.29℃,較近 50 年的 0.19℃和近 100 年的 0.14℃都來得大,顯示. n. 氣溫上升的速度與幅度是越來越急遽。該報告採用多種氣候模式,結果顯 a v. i l C n 示,未來臺灣在全球暖化下將持續增溫,到 h e n g c h i 21U世紀末時相對於 20 世紀末 的溫度,臺灣地區的溫度將增加 2℃ ~ 3℃,但可能增溫幅度略小於全球 平均值可能增溫 1.1℃ ~ 6.4℃,其中,北臺灣的增溫幅度會較南臺灣來得 高。除了平均氣溫上升以外,每日最高溫與每日最低溫也有上升的現象, 且夜間溫度增溫的趨勢較白天來得快,區域也較廣。另一方面,極端高溫 的情況同樣越來越嚴重,夏季發生熱浪的頻率增加,極端低溫事件發生的 頻率卻逐漸減少,強度也有漸緩的趨勢。不管是實際數據或是氣候模擬預. 10. 排 放 密 集 度 為 每 單 位 GDP 排 放 的 CO 2 排 放 量 , 即 kilogrammes CO 2 / US dollar using 2000 prices。 11 東亞沿岸指自日本、韓國至南海一帶。 16.

(25)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測,都顯示了臺灣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氣溫逐漸上升,且預測會延續下 去。 而中央氣象局(2009)根據臺灣 1897 年至 2008 年各地 21 個觀測站 的氣溫資料來統計臺灣氣溫特性,發現氣溫的長期變化不像降雨有區域性 的差異,1897 年至 2008 年百年來的氣溫變化普遍呈現上升狀態,全臺年 平均氣溫上升 0.8℃,其中夏季氣溫的線性變化趨勢比冬季來得明顯,氣 溫年溫差呈現上升趨勢(Hsu and Chen, 2002)。12 由於夜間氣溫上升幅度 大於白天,且每日最低溫持續升高,每日最高溫幾乎維持不動,使得日溫 差有下降的趨勢,從 1930 年至 1970 年,日溫差緩慢下降約 0.4℃(Liu et al.,. 政 治 大. 2002;Shiu et al., 2009;Lai and Chen, 2010)。13.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3-1 臺灣年平均氣溫之時間序列與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 而在臺灣的降雨部分,該報告指出全臺總雨量無明顯長期變化趨勢,. 12. 全臺年平均溫度上升 0.8℃,其中又分為:都會區 1.4℃、西部市鎮 0.9℃、東部市鎮 1.3℃、 山區 0.6℃、平地 1.2℃、離島 1.1℃,而氣溫年溫差為年最高溫與最低溫之溫差。 13 日溫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TR)為日最高溫與日最低溫的差距溫度。 17.

(26)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但年平均總降雨日數有明顯下降的走向,由圖 3-2 不同年間的迴歸線斜率 得到的趨勢可知,近 100 年的趨勢為每 10 年減少 4 天,近 50 年為每 10 年減少 5 天,近 30 年則增至每 10 年減少 6 天。雖然降雨日數變少,但統 計資料同時顯示大豪雨日數在近 50 年和近 30 年有明顯增多的趨勢。14 顯 示了存在著大約 50 年至 60 年週期的年代季變化現象,這些都代表臺灣有 降雨日數減少,但強度增加的現象。15 該報告並在未來暖化的情形下,推 估出未來降雨日數將減少,但降雨強度會有增加的現象;就季節來分,臺 灣未來冬季平均降雨量大多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減少幅度介 於-3% ~ -22%之間,而未來夏季平均雨量的變化,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夏. 政 治 大 越趨明顯,且降雨量的變異程度會變大。 立. 季降雨量增加幅度介於+2% ~ +26%之間,亦即乾濕季則與全球趨勢類似會.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3-2 臺灣年總降雨量日數(日雨量≧0.1mm) 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 中央氣象局(2009)也指出,由於臺灣的降雨受到季風以及颱風的影. 14 15. 大豪雨日指日雨量大於 200mm。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1561(2012/03/28 取得) 18.

(27)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響,故在分析長期降雨資料時,常發現全島年平均降雨量的變化趨勢中, 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觀測站其平均變化趨勢有所不同。雖然全年總降雨量 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不小(汪中和,2006),但是 100 年線性變化趨勢並 沒有顯著的上升或下降(盧孟明與麥如俊,2003;汪中和,2006;柳中明 等,2008;陳雲蘭,2008;Hsu and Chen, 2002)。從資料也發現,小雨的 降雨頻率有下降的情形發生,且越近期下降的趨勢越明顯;但是大雨的降 雨頻率卻上升(Liu et al., 2009;Shiu et al., 2009) ,兩者相抵,使得總雨量 變化趨勢雖並不明顯,但降雨強度卻有增強趨勢,也代表了臺灣降雨的變 動幅度增大。. 政 治 大 採用時間序列迴歸模型分析臺灣所選取的 8 個觀測站,分別是彭佳嶼、臺 立. 臺灣近年來氣溫變化與經濟發展關係的部分,賴栗葦與姜善鑫(2005). ‧ 國. 學. 北、臺中、澎湖、臺南、恆春、花蓮、臺東從 1961 年至 2000 年的年平均 氣溫、年平均最高溫度、年平均最低溫度以及年平均日溫差,探討氣溫與. ‧. 潛在影響氣溫的自然、人文因子之關係。結果顯示,臺灣地區氣候變化和. y. Nat. 自然因素不明顯相關,而是偏重於人為因素,例如:人口數、國民所得、. n. a. er. io. 現出經濟發展可能會影響氣溫的變化。. sit. 燃料消耗、火力發電等,且各大都市氣溫變化和產業類別具有相關性,顯. v. l C 同樣也是分析臺灣氣溫變化與經濟活動,廖云瑄(2008)針對臺灣 ni. hengchi U. 1897 年至 2006 年百年氣溫變化與經濟活動做探討,使用的資料為臺灣各 觀測站所測得之氣溫資料,並剔除資料不齊全者以及依觀測站高度區分之 主極端值和次極端值,最後使用 19 個氣候觀測站之氣溫資料。由於該文 探討年度長遠,遇到經濟資料漏缺之情形時,使用內插法加以解決,得到 結果顯示,以經濟變數來解釋經濟成長確實較氣溫來得恰當,但發現加入 落差一期的實質 GDP 後,單以總平均氣溫來解釋的解釋度大幅提升,且 得到當期經濟成長受到前一期氣溫影響的結論。. 19.

(28)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三節 臺灣經濟發展現況 臺灣經濟來源可分為農業和非農業。農業方面,吳同權(2005)將臺 灣二次大戰後的農業政策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1946 年至 1968 年農業培 養工業階段、1969 年至 1991 年加速農村建設階段、1992 年至今的因應經 貿自由化階段。在 1946 年至 1968 年農業培養工業階段,農業占國民生產 毛額的比重高,且因為技術和制度的革新,使得農產量大幅上升,促進了 經濟成長、穩定物資和工資,並將農產品外銷賺取外匯,作為工業發展之 基礎。而在 1969 年至 1991 年加速農村建設階段間,社會經濟結構急速改 變,農業占經濟的比重持續下降,工商服務業成為主流,農業的發展有賴. 政 治 大. 於其他部門的支持。由於農業衰退、利潤薄弱,以及農場規模不易擴增的. 立. 情況下,導致農民所得相對偏低,1970 年前後農家每人所得僅為非農家所. ‧ 國. 學. 得之 60%左右,於是政府採行了價格支持、生產資材補貼和減免賦稅等措 施加以挽救。最後,在 1992 年至今的因應經貿自由化階段,由於經濟國. ‧. 際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衝擊、考量到生產環境的永續發展,並顧及到農村、. 農業科技並促進農業資源保育與利用。. er. io. sit. y. Nat. 農民的福利,政府主張改變農業支持方式、調整農業生產政策結構、創新. 由於臺灣已在 2002a 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 iv l C n WTO),使得臺灣農村地區的用地取得及人力資源的機會成本變得比以往 hengchi U. 便宜,同時,進口量增加也衝擊了本土農產品生產政策,政府提高了休耕 給付來降低稻作面積及產量,到 2010 年時稻穀產量為 145.1 萬公噸,稻作 面積只剩 25.5 萬公頃,而休耕面積高達 20.9 萬公頃,逼近稻作面積(楊 明憲,2011) 。由於農業對外環境的改變,以及國家本身政策之影響,促使 臺灣農業邁向轉型之路,有別於以往傳統耕種農業,逐漸改為有機種植、 技術精緻、加工休閒觀光等多元化農業。 非農業大致可分為工業和服務業兩大部份,工業部份,臺灣從1951年 代開始發展勞力密集工業,採取進口替代政策來擴張經濟;到了1960年 代,政府持續著重於培養勞力密集工業,並以出口擴張方式成就了我國第 20.

(29)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一次經濟奇蹟。1970年代則是重化工業與進口替代時期,不斷發展工業; 1980年代則因技術進步,選擇技術密集、高科技工業為發展主軸,並在1986 年時達到鼎盛高峰。但1986年以後由於生產、銷售的全球化,以及專業分 工比較利益的考量之下,造成臺灣許多傳統工業外移,不再於臺灣生產, 使得工業部門生產總額占全體工商業生產總額的比重逐漸下滑,主計處工 商及服務業普查數據顯示,比重呈現下降趨勢,1991年為69.49%、1996年 為63.55%,到了2001年降為59.46%,顯示工業的產值和其重要性不如以 往。直到近年來,由於效率提升和投入增加,製造業得以展現產業升級績 效,促使2006年工業部門生產總額比重上升為64.77%,比1996年還要來得 高。. 政 治 大 在服務業方面,臺灣服務業聯網(Taiwan Coali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立. ‧ 國. 學. TWCSI)指出,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 1990 年代以後所得增加,在內 需拉動因素下,連帶使得消費性服務業的需求也提高,再加上專業分工促. ‧. 使分配性及技術支援性服務業的發展、政府放寬對服務業的管制,使得服. y. Nat. 務業生產總額比重自 1986 年起明顯上揚,且不管在產值或是就業比例上. io. sit. 都有大幅度的成長。16 在產值部分,臺灣服務業之毛額比重,從 1970 年. er. 代以來,一直維持 50%以上之比重,之後由於服務業快速發展,到 2005. n. a. v. l C 年時,服務業所占毛額比重已高達 73.3%。而就業人口部份,1970 年代初 ni. hengchi U. 期時,服務業的就業人口約占 37%,到 2005 年已上升至 58%,目前占最 大比重;由上列數據可知,服務業的國內生產毛額占整體產業的比重,高 於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體產業就業的比重。. 16. 臺灣服務業聯網:http://www.twcsi.org.tw/ (2012/04/01 取得) 服務業如:住宿、餐飲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醫療保健及 社會福利服務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及保險業、教育服務業。 21.

(30)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文為探討臺灣近50年來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首先,針對全 國經濟成長率和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分別與不同經濟因子的成長率和氣 候因子做相關分析,以分析各變數的走向關係。但由於相關分析不具有解 釋因果關係的能力,故本文更進一步用單根檢定法來檢定數列的穩定性 質,再以ARMAX模型來探討經濟成長是否受到本身過去數列的影響,以 及判斷所選取的解釋變數在統計上是否具有顯著影響之因果關係,本文研 究架構見圖4-1。.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一、相關係數. 在傳統的實數樣本分析中,若想表達兩變數間線性相關的程度,可使. ‧.  X ,Y Cov( X , Y )   XY  XY. io. sit. Nat. 相關係數  . y. 用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CC),其定義為:. er. 當   0 時,稱X與Y之間為正相關;當   0 時,稱X與Y為負相關;當   0. al. n. v i n 時,稱X與Y之間沒有線性關係存在,或說統計無關。但在實務應用上,母 Ch engchi U 體的變異數  、  和兩者間之共變異數Cov(X, Y)並不易得到,故用樣 2 X. 2 Y. 本相關係數  來估計  ,即: n.  . (x i 1. n. (x i 1. i. i.  x )( yi  y ).  x )2. n. ( y i 1. i.  y)2. 其中: ( xi , yi ) 為第i對樣本值, i  1, 2,..., n. x 與 y 分別為其樣本平均數. 而  的值必界於±1之間,且  的大小表示線性關係之強度,正負號代表 22.

(31)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相關的方向,即:   0 ,表示 ( x, y ) 的圖形為一帶狀,且由左下方至右上方。   0 ,表示 ( x, y ) 的圖形為一帶狀,且由左上方至右下方。.   1,表示所有 ( x, y ) 的值皆剛好落在同一正斜率之直線上,即為完. 全線性正相關。   1,表示所有 ( x, y ) 的值皆剛好落在同一負斜率之直線上,即為完. 全線性負相關。  越接近1,則表示線性關係之強度越大;  越接近0,則表示線性關. 係之強度越弱。. 政 治 大. 一般而言,當相關係數為0.00 ~ 0.25表示沒有或輕微相關;0.25 ~ 0.5表. 立. 示輕度相關(fair degree);0.5 ~ 0.75表示中度相關(moderate to good. ‧ 國. 學. relationship);0.75以上表示有高度相關(good to excellent relationship) (Portney and Watkins, 2000) 。但即使得到相關係數數值很高且達顯著統計. ‧. 意義,也不代表這兩個連續變數項具有因果關係,即不能根據統計數據就. sit er. io. a. n. 二、單根檢定. y. Nat. 去推論出一個因果關係。. iv. l C 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時,首先要檢定該時間序列是否為具穩定性質的定 n. hengchi U. 態(stationary) 。非定態的時間序列會累積外來的衝擊,並產生長期性的影 響,資料可能隨著期數的拉長,而出現其變異數和自我共變數不收斂至一 常數值的現象。若直接將非定態的數列進行分析,可能會出現Granger and Newbold(1974)指出的虛假迴歸(spurious regression),則此估計和實證 的結果便不具解釋意義。而穩定性值一般可以兩個層面加以判斷,即趨勢 穩定(trend stationary)和隨機穩定(stochastic stationary)。趨勢穩定認為 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可用時間變數來捕捉,任何的隨機衝擊只具暫時的效 果,而變數的移動是沿著確定的趨勢上下波動的穩定過程,並不受到隨機 衝擊的影響。隨機穩定是指由於時間序列變數本身具有單根,任何隨機衝. 23.

(32)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擊都會累積而造成永久性的影響,透過差分的方法可以將此變數調整成穩 定的狀況。 一般常用單根檢定來判斷一時間序列是否為定態,本文使用的是一般 檢定單根時常用的ADF(Augmented Dicky-Fuller)檢定法(Said and Dickey, 1984) ,ADF檢定法改善了DF單根檢定法(Dickey and Fuller, 1979)中殘差 項存在顯著序列相關的缺點,保持原先假設檢定,並在DF模型中加入了落 後項,修正了殘差項自我相關的問題,ADF有三種檢定形式,分別如下: 無截距項、無時間趨勢項之模型:. i.. k. X t   X t 1    i X t i   t. 治 政 僅有截距項之模型: 大 立 i 1. ii.. k. ‧ 國. 學. X t     X t 1    i X t i   t i 1. 有截距項、有時間趨勢項之模型:. iii.. k. i 1. sit. y. Nat. 其中:. ‧. X t    t   X t 1    i X t i   t. n. al.  為係數,  t 為殘差項且符合白噪音過程。. C. er. io. Δ為差分運算, X t  X t  X t 1, 為截距項, t 為時間趨勢項,  、 、. i n U. v. hengchi 而ADF檢定的虛無假設為時間序列具有單根,對立假設則是時間序列. 是不具單根的定態狀況。 H 0: = 0. H1:  0. 另外,除了ADF檢定法外,本文也試著使用PP(Phillips-Perron Test) 檢定法(Phillips and Perron, 1988),由於PP法採用無母數統計函數來修正 殘差項序列相關的問題,且同時考慮到序列相關與異質性部分,可解決 ADF檢定法中假設各期變異數相等,只考慮到殘差項序列相關造成檢定力 較低的問題,故透過兩種檢定法來更加確定是否有單根的存在。當檢定出 有單根時,便透過差分(differencing)的方法來加以解決,並且重複進行 24.

(33)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單根檢定,直到時間序列不具有單根,此數列長期將收斂,呈現定態為止。. 三、ARMAX ARMAX 模 型 為 自 我 迴 歸 整 合 移 動 平 均 模 式 ( Autoregressive Moving-Average, ARMA)的擴展,ARMA模式由Box and Jenkins(1970) 提出,為一種單變數時間序列的資料產生過程,是由資料的過去實際值和 隨機震動來組成時間序列,期望自時間序列中找出所有可能的資訊,使得 殘差項的分配為白噪音干擾。若觀測值 Yt 可表示為現在與過去干擾的線性 組合,則ARMA(p, q)模式可表示如下: Yt  a0 .  ( B) e  ( B) t. 立. 學. ‧ 國. 其中:. 政 治 大. et 為白噪音,且 et ~ NID(0,  2 ). Shift. Operator ) , Bb Yt  Yt b. ‧. B 為 後 移 因 子 ( Backward.  (B)  1-1B  2 B2  ...   p B p , 為 p 階 自 我 迴 歸 函 數 ( Auto-Regression. y. Nat. sit. Function, AR). n. al. er. io.  ( B)  1  1 B   2 B 2  ...   q B q ,為q階移動平均函數(Moving Average. Function, MA). Ch. i. e. i n U. v. ngch 建構ARMA模式前,首先要先確認時間序列變數符合定態,再使用自 我相關係數(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CF)和偏自我相關函數(Partial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PACF)來判斷ARMA的落後期數p、q(Hannan, 1980)。接著,以最小平方法或最大概似法找出一組自我迴歸參數和一組 . 移動平均參數,使得  et2 值為最小。最後檢驗ARMA(p, q)估計之殘差 eˆt 是否符合白噪音之統計特性,採用Q統計量(Ljung and Box, 1978)檢定估 計殘差是否仍存在自我相關,Q統計量為服從自由度 s 的卡方分配,其定義 為: s. Q  T (T  2) ek2 / (T  K ) ~  2 ( s) k 1. 25.

(34)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其中, T 為樣本數, ek 為模式估計出之殘差的第 K 階自我相關係數,且其 檢定之虛無假設為: H0:殘差從1到 s 階都無自我相關 H1:殘差從1到 s 階部份有自我相關 判斷時,Q值越小越好,也就是Q值越不顯著,則模式可被接受。在對 被解釋變數建立單變數ARMA(p, q)之後,再加入其他相關解釋變數到 ARMA(p, q)模式中,就成為帶有迴歸解釋變數的ARMA模式,即ARMAX 模式。ARMAX(p, q)可表示如下: Yt  a0 . m  ( B) et   i X i  ( B) i 1. 或是:. 立. 政 治 大. Yt  a0  1Yt 1  ...   pYt  p  et  1et 1  ...   q et q  1 X 1  ...  m X m. ‧ 國. 學. 其中:. ‧. m 為放入之不同解釋變數,  為待估計係數。. ARMAX(p, q)同樣使用Q值判斷隨機殘差項 eˆt 是否為白噪音之過程,. y. Nat. n. er. io. al. sit. 若Q值不顯著,則模式判斷的結果可接受。. Ch. engchi. 26. i n U. v.

(35)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圖 4-1 研究架構圖. 27. v.

(36)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實證模型設定 一、資料來源 為探討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本文使用臺灣從1961年至 2010年共50年的氣候和經濟的時間序列資料,被解釋變數為國內生產毛額 成長率(GDP growth rate, GDPGR)和農業部門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 (agriculture GDP growth rate, ARGDPGR),由於影響經濟成長的原因眾 多,不僅是氣候變遷而已,在參考翁翠霞(2001)針對臺灣各項變數來探 討社經結構與經濟發展一文後,本文將幾個經濟因子也放入討論之中,分 別 為 固 定 資 產 形 成 成 長 率 ( 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growth rate,. 政 治 大. GFCFGR)和儲蓄率之成長率(saving growth rate, SGR) 。其中,所有經濟. 立. 被解釋變數和解釋變數皆依行政院主計處所提供以2006年為基期之各項. ‧ 國. 學. 數據計算而成,同時也將人口成長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 POPGR)等 統計數據列入考量。. ‧. 在氣候資料部份,著重於每年的年平均氣溫(TEMP) 、年平均降雨量. sit. y. Nat. (PP)、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STDTEMP)、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 er. io. (STDPP)之觀察,資料來源為國家科學委員會所設立《DBAR大氣資料. n. 庫》中,各觀測站的各月資料數據,再加以計算完成。由於各觀測站之位 a v. i l C n 置和觀測的起始年間各有不同,為使計算出之數據更能代表臺灣真實現 hengchi U 象,故針對DBAR大氣資料庫所提供之全臺33處觀測站加以篩選;篩選方. 式除了剔除極端值之外,也排除資料涵蓋時間範圍過短或資料漏缺過多 者。為避免極端值影響全臺平均值,也因常發生極端值的觀測站,其歷史 地理背景通常在臺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中並不具有重要影響,故將位於海拔 2,500公尺以上之玉山、阿里山觀測站加以剔除。且由於各觀測站觀測之起 始年間不同,各觀測站之觀測狀況也有所差異,導致並非每個觀測站在 1961年至2010年都有詳盡的觀測資料,本文遂將資料漏缺過多之觀測站, 如:彭佳嶼、大屯山、新南、東沙島、七股、板橋、金門、馬祖,加以排 除,依上述原則選擇後,最後使用全臺共23個觀測站之觀測資料。 28.

(37)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二、實證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的資料為臺灣1961年至2010年的氣候和經濟之時間序列資 料,由上述所知,是以GDPGR和ARGDPGR作為經濟成長之代表,並且設 定為被解釋變數。由於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眾多,本實證模型特針對氣候 和經濟兩部份來加以討論,故解釋變數可分為氣候因子和經濟因子,氣候 解釋變數為TEMP、PP、STDTEMP、STDPP等四項;經濟解釋變數則為 GFCFGR、SGR,另外亦加入POPGR解釋因素。針對上述幾項變數,可設 出下列的關係式: (1) 政 治 大 ARGDPGR  f (TEMP 立, PP, STDTEMP, STDPP, GFCFGR, SGR, POPGR)(2). GDPGR  f (TEMP, PP, STDTEMP, STDPP, GFCFGR, SGR, POPGR). ‧ 國. 學. 式(1)探討影響GDPGR的因素主要為何,可進一步表示為:. ‧. GDPGRt  α  β1TEMPt  β2 PPt  β3 STDTEMPt  β4 STDPPt. (3). io. sit. y. Nat.  β5G F C F Gt Rβ6 S G R  εt t  β7 P O P Gt R. n. al. er. 式(2)探討影響ARGDPGR的因素主要為何,亦可進一步表示為:. i n U. v. ARGDPGRt  α  β1TEMPt  β2 PPt  β3 STDTEMPt  β4 STDPPt. Ch. engchi.  β5GFCFGRt  β6 SGRt  β7 POPGRt  εt. (4). 式(3)和式(4)中, 為截距項,  為係數, t 代表年份, 則為殘差項。. 29.

(38)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三節 實證變數假設 在探討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時,大多以平均氣溫和降雨量來衡 量。Dell et al.(2008, 2009)指出,對於經濟成長而言,氣溫具有負面的 影響,氣溫每上升1℃,會使經濟成長率下降1.1%,且因農業是較貧窮國 家的經濟來源,故氣溫穩定與否影響了該國農業產值的高低;Barrios et al. (2008)亦指出,所得水準差不多但降雨量較少的國家,其每人國民生產 毛額比降雨量正常的國家還要少9% ~ 13%;Rosenzweig and Binswanger (1993)研究結果顯示,降雨量極端變化會使農民成為風險趨避者,減少 投資和儲蓄,導致經濟發展受阻;Brown and Lall(2006)認為降雨變動率. 政 治 大. 高也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根據上述文獻,本文假設氣溫上升對經濟成. 立. 長有負面影響,降雨量上升有正面影響;而氣溫和雨量的變動幅度越大,. ‧ 國. 學. 表示氣候波動幅度大,對經濟成長會越不利;且不管是氣溫或雨量,農業 較貧窮國家受到氣候的影響都較富有國家來得強烈與明顯,且氣候變遷對. ‧. 於農業部門和全國的經濟成長會有相同的影響效果,但農業部門受影響的. sit. y. Nat. 程度亦較全國來得大且顯著。. 由於經濟成長的原因眾多,本文亦將固定資產形成、儲蓄放入解釋經. er. io. 濟成長的變數裡。李國鼎和陳木在(1987)指出,投資和儲蓄是促使經濟 a. n. iv l C n 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故政府應鼓勵民眾多儲蓄並獎勵投資,來增加人民 hengchi U. 之收入,藉此可營造良性循環的優良經濟環境。且翁翠霞(2001)針對臺 灣各項變數來探討社經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發現儲蓄對經濟會有正面 影響,故假設淨固定資產形成和儲蓄率對經濟成長都有正面影響。本文亦 將人口放入探討經濟成長的解釋變數裡,徐玉珠(1997)認為,由生產面 來看,人口的增加會使得生產要素之一的勞動供給增加,進一步促進國家 經濟之發展,因此假設人口對經濟成長有正面影響。各項實證變數的說明 與預期方向均彙整列於表4-1之中。. 30.

(39)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表 4-1 實證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變數 GDPGR. 平均值. 全臺年平均實質GDP成長率(單位:%). 立. 標準差. 極大值. 極小值. 0.04. 13.49. -1.81. 1.44. 0.05. 13.98. -12.31. 政 治 7.42 大 22.48. 0.37. 學. 23.50. 21.69. -. PP. 年平均降雨量(單位:毫米mm). 191.41. 32.64. 272.05. 122.12. +. 4.27. 0.34. 5.12. 3.24. -. 129.10. 37.81. y. 262.85. 57.38. -. 8.86. 9.22. 24.57. -17.91. +. 8.82. 31.37. -16.75. +. 1.02. 5.00. 0.18. +. STDTEMP. POPGR. 儲蓄率之成長率(單位:%) 人口之成長率(單位:%). 註:本文使用資料為1961年至2010年,共50年。. al. 1.95. n. SGR. 淨固定資產形成之成長率(單位:%). io. GFCFGR. 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 Nat. STDPP. 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 ‧ 國. 年平均氣溫(單位:攝氏度℃). Ch. e n g c1.51 hi U.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31. ‧. TEMP. sit. 農業部門年平均實質GDP成長率(單位:%). 預期影響方向. er. ARGDPGR. 變數說明. v ni.

(40)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第五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敘述統計 本文探討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之關係。首先,針對臺灣自1961 年至2010年的氣溫趨勢做分析。由圖5-1和圖5-2可發現,臺灣每年的年平 均氣溫有越來越高溫的傾向,但上升的幅度並不急遽,這50年之年平均氣 溫為22.48℃,最高年平均氣溫出現在1998年,最低則是在1968年;年平均 氣溫之標準差則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可見一年之內氣溫變化程度有變小的 趨勢,推測是由於冬季氣溫上升幅度較夏季氣溫上升幅度來得大所致。圖. 政 治 大. 5-3描述了每年當中的月平均氣溫之極大值和極小值的走勢圖,從此圖可發. 立. 現,不管是極大值或是極小值,都有上升的現象,但極大值變動的幅度較. ‧ 國. 學. 極小值的變動幅度來得小。圖5-4則呈現了全臺月平均氣溫的全距狀況,所 謂全距即為月平均氣溫的最大值減最小值,而月平均氣溫全距有越來越小. ‧. 的趨勢,和前述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有下降的傾向相符合,兩者皆顯示了. Nat. n. al. er. io. sit. y. 臺灣一年當中氣溫的變動幅度有下降的趨勢。. Ch. engchi. i n U. v. 圖 5-1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氣溫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32.

(41)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圖 5-2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氣溫之標準差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圖 5-3 臺灣 1961 年至 a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氣溫極大、極小值趨勢. iv l C n hengchi U.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圖 5-4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氣溫全距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33.

(42)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接著,針對臺灣自1961年至2010年的降雨量趨勢做分析。由圖5-5可 發現,臺灣年平均降雨量有上升的傾向;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也有越來 越大的趨勢,但由圖5-6可知,每年的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並未呈現收斂 的狀況,其波動幅度亦未呈現規律的現象,但有上升的趨勢。從圖5-7描述 了每年當中的月平均降雨量之極大值和極小值的走勢圖可發現,極大值明 顯上升,且變動的幅度明顯較極小值的變動幅度來得大,上升程度也較為 明顯,同樣的,極大降雨量的升高也造成圖5-8月平均降雨量的全距有上升 的現象,故推測臺灣年平均降雨量的變異程度上升主要是由於極大降雨量 的升高。.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圖 5-5 臺灣a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降雨量趨勢 v. i l C n hengchi U.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圖 5-6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年平均降雨量之標準差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34.

(43)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圖 5-7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每年的月平均降雨量極大、極小值趨勢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圖 5-8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月平均降雨量全距趨勢. n. al. 資料來源:DBAR 大氣資料庫。. Ch. engchi. i n U. v. 至於經濟成長率的部分,圖5-9描述了臺灣1961年至2010年經濟成長 率的趨勢,由圖可發現臺灣經濟長率有下降的趨勢,近年的負成長極端值 分別是2001年政黨輪替所造成的短期景氣衰退的-1.65%,以及2009年由於 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臺灣無法倖免經濟損失慘重的-1.81%,而經 濟成長率逐漸下降也顯現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呈現逐漸緩慢的現象。. 35.

(44) 臺灣氣候變遷與經濟成長之關係. 圖 5-9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經濟成長率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政 治 大 在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部份,由於1969年至1991年社會經濟結構急速 立. 改變,工商服務業成為主流,農業不斷衰退,占經濟的比重也持續下降。. ‧ 國. 學. 1992年至今由於經濟國際化和貿易自由化、並顧及到環境永續發展和農民. ‧. 的福利,政府調整農業生產政策結構、創新農業科技並促進農業資源保育 與利用,促使農業部門的經濟成長率開始有較大的數值出現。由圖5-10可. y. Nat. n. al. er. io. 大。. sit. 發現,歷年來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呈現逐漸衰退的走向,但近年波動幅度. Ch. engchi. i n U. v. 圖 5-10 臺灣 1961 年至 2010 年農業部門經濟成長率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36.

數據

圖 3-1 臺灣年平均氣溫之時間序列與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  而在臺灣的降雨部分,該報告指出全臺總雨量無明顯長期變化趨勢,                                                          12   全臺年平均溫度上升 0.8℃,其中又分為:都會區 1.4℃、西部市鎮 0.9℃、東部市鎮 1.3℃、 山區 0.6℃、平地 1.2℃、離島 1.1℃,而氣溫年溫差為年最高溫與最低溫之溫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局長 江文若 2021年3月12日..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加拿大屬於已開發國家,是全球第 16 大經濟體,2018 年國 內生產毛額(GDP)達 2 兆 634 億加元。加拿大是經濟合作

根據ADB於2019年12月公布的亞洲經濟展望補充報告,將2019年東南亞經濟成長率調降為

之整合及阿里山觀光軸線延伸發展計畫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4 雲林縣 臺灣宗教旅遊及宗教文化園區之規劃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5 臺南縣 雲嘉南農業經濟發展計畫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