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相關背景變項之探討

教師的教學是支持學生學習的重要系統,而有許多文獻指出教師 效能在學生學習成就方面影響很大(彭玉珍,2001)。影響教師教學效 能的因素為性別、任教科目、任教年資、專業訓練等四種先在變項以 及學校地區此情境變項,會影響教師教學效能(馮莉雅,2002)。而陳 慧敏(2003)研究指出影響教師效能的因素主要包含:

1. 教師的個人因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教育程度等。

2. 學校情境因素:學校地區、學校規模、學校成立時間等。

3. 學生特質因素:家長的社經地位、學生學習動機與表現等。

4. 社會情境因素:家長對子女學業關注程度、家長對學校事務 的參與及社區特性等。

就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教師年資、性別、婚姻狀態),以下分述 之:

一、 教學年資

在一些研究中指出教學年資對於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效能有顯 著的影響。在國外研究發現,教學年資與教師的教學效能有關,且教 師的教學效能越高,則學生的學習成就相對也越高(Denham &

Michel,1981)。Tuntufye 與Bernadette(2002)的研究也指出教學 年資較多的教師,班級學生的學習成就高於教學年資較少的教師所任

教的班級。初任教師在教學上對學科內容的熟悉度較不足且教學生 疏,故初任教師較常限制學生在課堂上的口語參與,對學生的學習造 成負向的影響(Carlsen,1988)。但 Gibson和 Dembo (1984)就社會 化的觀點,探討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自我效能之不同處,結果發現初 任教師與職前教師自我效能偏低,然而,教學年資在五至十年之教師 教學的自我效能較高,但教學超過十年之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卻有遞減 傾向。

而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劉榮裕(1994)指出班級教師年資較高,

其班級「國語」、「數學」成績會顯著高於教學年資在五年以內教師 任教之班級。而蘇怡珍(2007)在調查高雄市國小中年級教師實施綜 合活動領域之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時,發現教學年資較高的教師確實 在教學行為上有較佳的表現。但亦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任教年資 與教學效能無顯著關係(彭玉珍,2001;張碧娟,1997)。因研究結果 並不一致,故探討教學年資與學生生物學習成就的關聯實在有必要 性。

二、 教師性別

Elmore and La Pointe (1975)的研究顯示男、女教師所得評值的差 異並未達顯著差異。Daniel Madrid(2010)則認為學生喜歡同性別的 教師,因為他們激發更多的信任,但不論是在男學生或是女學生當

中,皆認為從女老師身上學到的比男老師多,女老師對於學生情緒感 受較為敏感,更能給學生比學習成績上更大意義的支持。Kaschak (1978)和 Basow and Silberg(1987),發現學生對男教師的滿意度明顯高 過對女教師的滿意度。 Freeman 的研究(1994)則發現,男教師在男性 教師特質:有效率、有權威等得分較高,女教師在所謂女性教師特質:

和藹可親、關心學生等得分較高,但不論教師性別為何,學生希望教 師同時具備以上特質。 Wigington, Tollesfosn, and Rodriguez(1989)的 研究曾顯示,不同性別的教師所得到的教學評值會受到學生年級的影 響,亦即高年級授課教師中男老師比女老師得分高,低年級授課教師 中女老師則比男老師得分高,因此 Wigington 等人乃結論,高年級學 生較重視教學的效率與權威,而低年級學生較重視教師的關心與溫 暖。而在國內的文獻中,郭蘭(2003)調查台灣中部四縣市 62 所公 立國民中學 1000 位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發現 不同性別教師展現出的教學效能存在顯著差異,且不同性別教師在教 學效能分層面之得分互有高低。部分文獻認為性別與教師效能有顯著 性關聯(王受榮,1995;陳木金,1997),但亦有相關研究指出沒有顯 著性關聯(孫志麟,1994;簡佳珍,2003),故教師性別對與教師教學 效能之相關有待進一步探討,而教師性別與學生學習生物成就的影響 更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

三、 婚姻狀態

婚姻狀態會影響到教師的許多面向,包括情緒管理(李慧芬, 2008)等等,但是否會影響到其教學效能目前尚未有定論,各學者 所做的研究結果有不同的結果。部分研究發現婚姻狀況不同會使教師 在教學效能上有所差異:賴雪芬(2008)研究發現,不同婚姻狀況 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差異,已婚教師比未婚教師的教學 內容表現為高。呂立琪(2007)、張秉凱(2009)研究分別顯示,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上有顯著差異,已婚國 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效能高於未婚國民小學教師。侯辰宜(2007)、

林鎮賢(2010)發現,已婚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高於未婚教師。陳 佳雯(2011)研究發現在「教學方法與技巧」、「班級經營與管理」

與「教學成果與評鑑」三個層面及教學效能整體層面上,已婚之台南 市國民中學教師表現高於未婚教師.。而吳郁萱(2008)的研究則發 現則在補習班老師當中已婚的補習班老師其教學效能具有顯著性的 差異。

此外,另有研究指出不同的婚姻狀況不會使教師的教學效能有 所不同:林美惠(2005)發現,不同婚姻狀況之高職家事類科教師 在整體教學效能並未逹顯著差異。孫郁荃(2006)發現,不同婚姻 狀況之國中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與整體教學效能上皆無顯著差

異。陳玫良(2009)研究指出,不同婚姻狀況之國中教師在教學效 能上無顯著差異。楊淑娟(2007)則認為在幼稚園老師的教學效能 不會受到婚姻狀況而有所影響。對於上述各學者對不同的背景變項以 及研究對象對於教學效能影響的差異,無法獲得一致性的結論,因此 可再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教師婚姻狀況對於教學效能的影響。

第三節、教師特質相關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教師教學相關變項定義為教師特質。而在前一節文獻

探討的論述中以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為教師的教學效 能,而大致上,教學效能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探討:第一,

教師的教學信念對學生的影響,即教師所預期的教師自我效能

(teacher efficacy),屬於教學上主觀信念的教師自我效能(徐吉盛,

2006);第二,教師所知覺到的有效教學行為(teacher effective teaching),以學生的學業成就衡量教師的教學效能,是屬於教師教 學技術知能層面(郭小蘋,吳勁甫,2011 );第三,教師實際的教 學行為,同時涵蓋知覺、信念與行為,包含教師對個人信念與實際教 學行為之綜合性觀點(邱曉音,2008)。

教師教學背景因素其中一項包含了教師對教學的信念(余民寧,

2006),也就是前述所說的第一個層面。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是指 個人對於進行某項行動以達到目標的能力信念,是個人對於自我能力 的判斷。將自我效能感的概念運用在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判斷 時,就稱為教師自我效能感。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主張,個人的行為不僅受 到行為後果以及環境事件控制,也受到個人認知歷程的影響,其中自 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被認為是影響行為最主要的心理機制之一

(Bandura, 1986)。

由國內研究學者所研究的教師自我效能定義如下:

1. 教師教學自我效能是一種認知機制,是影響行為改變的要 素,也是控制意識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個人對自我教學能力 的判斷,是屬於個人內在主觀的知覺(孫志麟,1991)。

2. 教師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上,認為自己能影響學生 的程度及對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之信念。其強調一種感覺或 信念,均涉及教師對「教」與「學」的判斷而為教師所擁有,

且會影響其實際教學。(梁茂森,1992)

3. 教學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認知,此教學能 力包含積極上的正面教導學生,和消極上的抗衡外界社會環 境因素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劉威德,1994)

4. 教學自我效能是指教師主觀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成敗 的一種知覺、判斷或信念,並預期學生可達到一些特並教育 目標或有進步表現的結果。(江展塏,1995)

由以上的觀點來看,若教師對自己的教學信念和教學行為有較高 期望,也就是教學自我效能越高的教師,則學生的學習成就可能會有 較高的表現。

綜觀來說,現今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於

本身教學能力以及在教學情境時,能夠對學生影響的評估及信念(朱 陳翰思,2001;何郁玲,1998;吳璧如,2001,2004a,2004b,2005;

李式薇,2005;周惠民,1999;周新富,1990;林秋榮,2007;邱和 仁,2005;柯安南,2005;紀慧穎,2008;孫志麟,1991,1995,1999;

張俊紳,1996;許芳懿,1997;劉月娥,2000;鄭文實,2007;魏方 亭,2001 等)。教師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進 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已獲得許多研究(Armor et al., 1976;Ashton

& Webb, 1986;Dembo & Gibson, 1985)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將更 深入探討教師的自我效能與學生學習生物成就的關聯。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為「桃園縣 99 年度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與 學生生物測驗成績及教師問卷」,擷取問卷中有關教師特質及教師背 景變項的資料後,與桃園縣八年級學生在本測驗中的生物成績進行相 關分析研究,以探討教師特質與教師背景變項和桃園縣八年級學生生 物學習成就之關聯。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流程與架構,

第二節則說明研究對象,第三節選定研究工具,第四節說明資料蒐 集,第五節進行資料分析的說明。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以圖 3-1-1 呈現,先經由文獻探討了解教師特 質和教師背景變項與學生學習成就關聯之相關文獻,擬定研究方向。

再取得「桃園縣 99 年度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的全縣八年級學生 參與初賽的生物測驗成績後,擬定研究主題,並針對教師特質與教師

再取得「桃園縣 99 年度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的全縣八年級學生 參與初賽的生物測驗成績後,擬定研究主題,並針對教師特質與教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