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資訊素養的探討

在文檔中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意義 (頁 30-63)

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融入教學的施行,除了國家及學校資訊 設備軟、硬體的配合外,全體國民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將是成敗的最大 關鍵,因此本節將從文獻中探討U 世代的教師們應有的資訊素養。

壹、美國 ISTE 的教師科技基本能力建議

美國師資教育認證協會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簡稱 NCATE)是一個師資教育認證機構,其主要功能為對教師 培育程序加以檢定,並對於符合標準者給予認證。目前美國各州雖都訂定 有自己的師資認證標準,然而NCATE 所認可的標準則為大部份的州所採 認。國際教育科技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簡 稱ISTE)是一個以教師科技教育為主的非營利組織,其主要目的是協助中 小學教師及行政人員應用科技,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陳美靜,1999),它所 提出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簡稱 NETST),即是提供師資培育計劃或機構培訓教師科技能力 的導引,因此已成為NCATE 認定教師科技能力的依據(賴錦緣,2001)。

ISTE 所提出教師教育科技標準,總共歷經三次的發展。第一次於 1993 年提出,內容含括了十三個能力指標;第二次於1997 年提出,內容擴充 為三大能力、十八個指標;至2000 年,如表 2-4-1 所述,

表 2-4-1 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六大能力 能力指標

一、科技的操作及概 念

1.具備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的瞭 解。

2.科技的認知與技能需持續成長、與時並進。

二、規劃學習環境與 經驗

1.運用科技支援之策略,設計合適的學習機會,

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

2.應用當前教學科技的研究,設計學習環境和經 驗。

3.確認、尋找科技資源,並評估其正確性和適當

表2-4-1 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續)

資料來源:“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賴錦緣,2001,

資訊與教育,85 期,45-54 頁。

ISTE 為使此標準具時效性,並與學生教育科技標準(NETS‧S)的內容 一致,乃將三大能力進一步發展為六大能力,並擴充為二十三個指標(賴錦 緣,2001) 。

貳、美國資訊大六(Big six)技能

資訊大六(big six)技能是一種資訊尋求模式,也是解決資訊問題的 處理途徑,教師、資訊專家與圖書館員認為利用big six技能可以幫助學習

者 獲 得 資 訊 素 養 , 能 將 資 訊 成 功 的 應用 於 批 判 性 思 考 與 解 決 問 題 。 Eisenberg & Berkowitz(1990)提出big six技能六大步驟,作為教師協助 學習者在運用資訊解決問題過程使用。Barbara(2004)也提出 big six 技 能的步驟指引可作為學生檢核其資訊尋求行為的依據,詳如表2-4-2。

表2-4-2 big six 技能階段與相對應的自我問答

階段 自我問答

(一)問題界定(task definition):

包括定義問題所在與確定

(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

包括確定資源的範圍與列

(location and access):

包括找到資訊資源與取 information):

包括閱讀資訊與摘要資

(evaluation):

包括評鑑作品與評鑑過 程。

z 我完成作業的需求嗎?

z 我是有條理的組織與仔細的校對嗎?

z 這是我最好的作品嗎?

資料來源:Eisenberg and Berkowitz(1990);Barbara(2004)

Eisenberg&Lee 在 1999 年指出 Big six 技能的特性包含:理想的資訊 網路與通訊科技(ICT)教材融入課程的教學法,且適合各領域學科與各 個年級或年齡層;有彈性與可調適的且適合任何資訊情況;利用並不是直 線式的或一個步驟跟著另一個步驟;對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課程 提供寬廣與從上至下循序漸進的結構;能影響批判性思考,其歷程乃為利

用資訊解決問題的歷程,每個歷程都是不可或缺的;電腦與資訊科技技能 是融入big six 技能的歷程所需。在這些特性之下,陳麗娟(2001)在其研 究中也強調利用大六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資訊素養,將資訊成功地應 用於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而賴苑玲(2001)實際運用 big six 技能在高 年級的藝術與人文領域和社會科學習領域進行教學研究,亦發現對於學生 的學習成效有明顯的增長。游婉琳(2002)也指出利用 big six 技能的教 學活動對於國小學生在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有明 顯進步,藉由資訊素養的培訓,在學習主題內涵活動中也訓練學生的解決 問題及批判思考的能力。黃郭鍾(2004)在其研究中更實際驗證學生藉由 big six 技能的教學法,確實能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與培養同儕合作。由此可 知big six 技能不僅能促使資訊素養技能提昇更能增進學習成效達到學習目 的,也是近來許多專家(林菁,2000;賴苑玲,2001)推薦可協助老師將 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教育課程有效融入各科教學的實踐架構之一。

另外,McClure(1994, 引自莊道明,1998)也將資訊素養的概念應用 於圖書館的利用教育課程,主要分為傳統的聽說讀寫能力、電腦應用能 力、網路資源利用以及多媒體資源使用能力的培養,學生若具備基本的傳 統素養,則圖書館的利用教育將以電腦素養、媒體素養以及網路素養為課 程重點。此範圍內容,正可運用 big six 技能的教學法進行指導學生,又 如同曾娉妍、蘇桂美、陳麗娟及黃志龍(2004)所提出將 big six 技能的教 案教學使用在一般課程後,學生不僅對於圖書館的利用技能增進,能從 OAPC 系統查詢所需圖書,也能對於所取得的資訊進行篩選、摘記、評估,

更能實際運用於課業中並有助於學生反省自我。

總之,The Big 6 網站(http://www.big6.com)中對於如何應用 big 6 於課程的教案,即針對不同的年齡層(K-12),提供各種課程設計的教案 範本;另有各學者專家應用big 6 於課堂上的經驗及他們施行 big 6 教學的 一些研究文獻,若能在資訊時代中運用big six技能結合各領域的課程或是

圖書館利用教育將能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當從傳統聽說讀寫 能力、電腦能力、媒體操作能力以及網路運用能力提升資訊素養後,也將 有助於學生在各科的學習,促使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以達終身學習 之效益。

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師資訊能力標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Asia and the Pacific,簡稱 UNESCO AP)於 2003 年 9 月以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整合的教師培訓與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

(ICT)能力標準的策略開發為主題之 UNESCO- JEIT 研討會召開。祝智 庭教授在會上提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亞太地區教師的技術整合教學 之間相互作用。如圖2-4-1 所示。

技術

教師

學生 內容

變化的世界

教育變革 專業與

個人發展

學習科學

圖 2-4-1 技術整合教學的環境圖(祝智庭,2003)

技術整合教學的環境包括了教育變革、專業與個人發展、變化的世 界、學習的科學等四個方面,具體內容如表2-4-3 所示。

表 2-4-3 技術整合教學的環境要素表 技術整合教學

的環境要素 具體內容

教育目標不斷變化:從重知識的教育轉向重能力的教 育

師生角色不斷變換 教育變革

教與學的方式不斷變化

持續提高學習經驗的設計和學習環境的創造能力 持續增強對教育因素的理解和對教育理論的掌握 專業與個人發

展 從事專業實踐,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協作的、反思的 和多產的參與者。

真實的使用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

內部聯繫的世界 文化多樣性

資訊爆炸或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泛濫 知識社會

變化的世界

全球化 學習風格 建構主義 學習科學

學習科學的新發現(學習者自主、基於過程的學習、

基於任務的學習、真實性)

資料來源:祝智庭(20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UNESCO AP)的教師資訊能力標準是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UNESCO AP)的教師資訊能力標準從教 學的三因素(即教師、內容、學生)出發,將技術引入,構成一個四維架 構。該架構將課程和資源納入,並把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實踐考慮在內,由

此可見其推理的嚴密性和視點的開拓性。但它的重點在於從技術整合教學 的環境入手勾勒了資訊能力的輪廓,對於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能 力涉及的具體知識技能缺少描述,且未能呈現資訊學科教師與普通學科教 師在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能力方面的差異性。。

肆、教育部推展資訊教育之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中小學課程不斷地修正,從民國六十四年舊課程、民國八十 二年新課程到目前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都可以明顯發現資訊教育相關議 題,融入教學的比例越來越高,也相對受到重視。中學部分在民國八十七 年時,教育部將資訊課程(電腦)列入正式課程(何榮桂,1996),小學部份 則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列為六大議題之一,資訊課程也以「實習」方式 從事教學(何榮桂,2001)。由此可見,資訊教育在中小學課程結構中,

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所包含範圍也涵蓋各個領域,不只是單純電腦課程。

所以我國中小學的資訊教育不但會是現在進行式,在未來的日子也將更為 成長茁壯。

民國八十三年行政院組成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推動小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 NII)推動「NII 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計劃,

教育部為配合計劃進行,也積極規劃一系列資訊融入教育或提昇學校資訊 硬體設備的相關計劃。例如「改善各級學校教學計劃」、「電腦輔助教學軟 體發展與推廣計劃」、「e-mail 至中小學」、「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民國 八十七年更以六十四億七千萬的經費推動擴大內需方案,全面補助全國中 小學設置電腦教室,並使所有學校均能連上台灣學術網路。接著又陸續推 動「班班有電腦」計劃,民國九十年並發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何

教育部為配合計劃進行,也積極規劃一系列資訊融入教育或提昇學校資訊 硬體設備的相關計劃。例如「改善各級學校教學計劃」、「電腦輔助教學軟 體發展與推廣計劃」、「e-mail 至中小學」、「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民國 八十七年更以六十四億七千萬的經費推動擴大內需方案,全面補助全國中 小學設置電腦教室,並使所有學校均能連上台灣學術網路。接著又陸續推 動「班班有電腦」計劃,民國九十年並發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何

在文檔中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意義 (頁 30-6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