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改革與教科書開放

如第一章所述,本研究目的之ㄧ在探討我國公民科教科書在教育 改革後,所帶來的教科書市場開放下之各版本的國家認同內涵。教科 書開放後,原本各界皆期待可解決過去國立編譯館統編本教科書思想 僵化、國家認同內涵受到主政當局主導,以及教科書市場獨占的爭議。

可是,即使開放後,關於教科書政策的爭論並未因此解決,「一綱多本」

15政策,以及「教科書市場化」16、「教科書編寫、選用機制的多元化」

14研究顯示:陳水扁將國家認同化約為:認同民進黨的本土政權就是愛台灣,反之則是不愛台灣的 賣台集團,也是中共的同路人。此種論述雖然使他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機,包括 2007 年的反 貪腐政權「紅衫軍」運動,卻也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凝聚、族群的和諧、甚至台灣的民主都是傷害(林 偉民,2006:29)。

15 「一綱多本」政策:依照教育部頒布的課程綱要,由民間出版社編寫合乎課程綱要的教科書;

教育部推行此政策的本意在於教育鬆綁,只要熟讀單一本按照課程綱要編寫的教科書,就可以應付 升學考試,不需要每本教科書都研讀。「一綱多本」政策的主要用意無非是避免教科書成為意識形 態的禁臠,同時希望透過市場的競爭,逐步提高教科書的編寫水準。

16 「教科書市場化」:教科書開放「一綱多本」政策及「教科書市場化」政策,打破舊有傳統由國

17、「教科書思想多元化18」政策,反而帶來更多爭議及討論(扶志凌,

2003:7-8)。

我國現行高級中學教科用書,自 1999 年(八十八學年度)開始,

全面開放為審定制,針對高中學生公民教育類別教科用書部分,只要 符合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學校都可以選 用。本節筆者試圖從教育改革探討起,並了解教育改革所帶動的教科 書開放政策演進,以對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發展背景清楚認 識,進而對將實施的各版本國家認同內涵分析研究有所助益。

壹、教育改革

一、台灣教育改革的背景

自 1987 年政府宣佈解嚴之後,民主政治蓬勃發展,社會快速變遷,

人民要求自由、民主、開放的聲浪不斷。台灣在政治上邁向民主,經 濟上邁向富裕、社會上逐漸開放與多元的同時,教育上仍偏向中央集 權,籠罩在威權體制下的運作模式。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威權管制表 達高度不滿,尤以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成立及組織運動,最能展現當

市場化」,學者蘇峰山將之定義為:(1)教育可視為一種商品,既是商品,那麼由市場來決定商品 的供需,將能達到最大的效率。(2)國家介入乃是對人民的限制,因此只有在「市場失靈」時,國 家才可以適度介入。(3)在「教育市場化」的討論中,民間或社會幾乎等同於經濟體,因此民間運 作不良也就等同於「市場失靈」。

17 「教科書編寫、選用機制的多元化」:教科書編寫者,由國立編譯館的統編本一家獨占,轉變為 民間審定本出版業者的百家爭鳴,而各級學校在選用教科書時,也各自按照各校需求,由各學習領 域成立教科書遴選委員會,選用符合各校需求的教科書。

18 「教科書思想多元化」:教科書思想不再以優勢文化為尊,尊重多元文化與弱勢文化,例如教科

時民間渴求教育改革的呼聲。教改團體要求教育鬆綁、解除教育管制,

於是,強烈要求教育改革開放的聲浪,在台灣地區逐漸蔓延開來。1994 年 4 月 10 日,以人本基金會為首的「四一 0 教育改革聯盟」率先走上 街頭,提出教育改革的四大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 動教育現代化與制定教育基本法。同年 9 月 21 日行政院回應民間的需 求,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歷經兩年時間,於 1996 年 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報告書對當前教育提出五項建議(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鬆綁、解除對教育不當的管制、

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帶好每個學生、暢通升學管道,為我國的教改 規劃了藍圖。1998 年教育部部長林清江宣布「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於

1998 年至 2003 年投入一千五百多億預算執行此方案,將台灣的教育改 革推到執行層面。

二、台灣教育改革的進程

研究者常將解嚴後台灣教育改革運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熱絡 期及批判與反思期等四期,其進程及重要大事經整理如下表:

表 2-3-1 解嚴後台灣教育改革運動分期與大事記表

分 期 時間 大事記

(一)萌芽期 1987-1988 1、民間教育改革團體成立(1988 年 1 月 31 日 召開第一屆民間團體教育改革會議)

2、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1988 年 2 月 1-5 日召

開,為日後教育改革的基礎)

(二)成長期 1989-1993 1、民間教改團體陸續成立 2、民間「森林小學」的開辦

3、第二屆民間教育會議(民間教改團體於 1989 年 2、6、9 月舉辦三場民間教育會議)

4、救救下一代行動聯盟(由婦女兒童安全保護 協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共同籌組,為一連串 學生自殺及體罰事件請願)

5、推動各類教育法案審查(民間團體經常派員 進駐立法院,以遊說或抗爭方式影響法案審 查)

6、民間教改的暖身(黃武雄「笑罷童年」錄影 帶,首次動用媒體探討當前台灣教育問題)

(三)熱絡期 1994-1998 1、四一 O 教改遊行(1994 年 4 月 10 日提出四 項基本訴求:落實小班小校、普設高中大學、

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為台灣 教育改革奠下基礎)

2、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1994 年 6 月召開,會 議主題:推動多元教育、提昇教育品質、開 創美好教育遠景)

3、地方政府實施開放教育(如:北市 1991 年開 辦田園教學、北縣 1994 年辦理開放教育)

4、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1994 年 9 月 21 日成立,由李遠哲擔任召集人,

1994-1996 年運作期間提出五份教育教育改

革諮議報告書,為教育改革史上的一項重大 依據)

5、學校教師會的成立

6、教育部公布各類教育報告書

7、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成立(1997 年由各地 方性及議題性的教改團體組成,象徵民間教 育改革團體已逐漸走向整合化與組織化的道 路)

8、搶救教科文連線活動(源於 1997 年 7 月 16 日國民大會三讀通過凍結憲法 164 條對教科 文預算的下限保障,全國嘩然;此連線行動 是繼四一 0 較改之後最具規模的民間教改行 動)

9、確定「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行政院於 1998 年 5 月 14 日依教改會建議決定 1998-2003 五 年挹注 1570 億推動十二項健全國民教育等 方案,是我國史上最大的教改方案)

(四)批判與 反思期

1999-至今 1、民間的訴求

(1)理念方面:推動教育現代化、自由化

(2)法規制度方面:制定教育基本法、修訂重 要教育法規、建立彈性學制、鼓勵私人興 學

(3)國民教育方面:要求小班小校、消除管理 主義、全面開放教科書

(4)中等教育方面:廣設高中平衡城鄉差距、

調整高中職比例

(5)高等教育方面:廣設大學以暢通升學管道、

以學術自由及教授治校來落實大學的教育 改革

(6)師資培育方面:打破師資的壟斷朝多元化 發展

(7)資源分配方面:合理分配各級教育經費,

放鬆教育資源管制 2、政府的回應

(1)回應教育改革訴求,編印教育報告書

(2)參酌民間教改聲音 3、問題的產生

(1)校園亂象橫生(如校長遴選、教師會和家 長會不當介入校務運作)

(2)政治干預教育(如教育政策下放地方實施、

民間參與教育機會大增,導致政治干擾教 育情形)

(3)教育單位主管變動頻繁(如教育部長換人,

教育政策不連貫)

資料來源:引自詹美華(2004:24-26)

由表 2-3-1 觀之,無論是教育改革的興起階段,如「萌芽期」、「成 長期」,或是發展階段的「熱絡期」、「批判反思期」,大部分的台灣教 育改革運動,深受民間教改運動的影響,特別是由民間自主發動的四 一 0 教改遊行運動,是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的重大指標,從此時起,教

育部不僅在態度上有發動教育改革思考的回應,在行動上也於同年 9 月 21 日正式由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由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擔任召集人。1994-1996 年教改會運作期間,激 起許多教育改革的討論,並提出五份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被視為我 國教育改革史上的官方施政依據及研究文獻(詹美華,2004:27)。

然而,從四一 0 教改運動至今十餘年的教育改革,在決策上「教 改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在規劃上「匆促上路,急躁、粗糙」, 在宣導上「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談到評估「邊做邊改」談到結 果「災難一場」。值此時,有論者不諱言指出:台灣教改運動背後隱含 強大的民粹主義的動機(周祝瑛,2003:36)。林新發(2001:75-108)

認為教育改革應有以下幾點理念:

(一)教育改革是判斷的結果,應以民意為依歸,並以專業決定 為原則。

(二)教育改革在因應社會變遷,應考慮系統性問題並進行組織 再造。

(三)教育改革是價值重塑的過程,應建立規範機制以符應社會 正義。

(四)教育改革是一種不斷進行的動態活動,旨在加速社會進步 及促進學生適性發展。

(五)教育改革旨在提升國民素質,應兼顧量的增加及質的提高。

(六)教育改革在改進學生學習內容,應提升課程設計品質並改 進教師教學方法。

(七)教育改革在促進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應把握前瞻、可行、

有效、效率及卓越的原則。

(八)教育改革應符應時代需要,尊重人的主體性以促進教育現 代化。

學者此番教改理念,陳義過高與否可供討論,但是,若以此標準 來評定當前教改成效,看來,台灣距離教育改革成功之路,仍有很長 一段艱辛路要走。

貳、教科書開放

一、教科書開放的意義

一、教科書開放的意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