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部未統計影響教育的項目

第四章、 實證發現

4.2 教育項目

4.2.2 教育部未統計影響教育的項目

國科會科教處曾提出主張四個對教育影響的基礎要項,分別為「學習環境」、

「學習型式」、「教學內容」、與「師生互動」。就「學習環境」而言,指「電子教 室」功能。「學習型式」則強調主動與合作式學習。「教學內容」強調教材設計與 方法。「師生互動」以因材施教與高互動性為主。

就「電子教室」的軟、硬體設備環境而言,主要在於網路相關技術,例如網 路基礎建設、傳輸速率、與頻寬分配等。科技日新月異,各縣市國中電腦教室或 是班級教室裡的網路配備、軟硬體設施,師資等需充足,甚至家庭數位化程度的 高低,已關係著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若是無法跟上網路科技的腳步,在教育 成就上之不均差異將會更顯著地浮現。

郭為藩教授曾指出,台灣的城鄉差距已由「文化落差」演變成「數位落差」。 文化的落差,指的是文化兩極化,城市成「城市文化」,鄉下成「鄉下文化」。

數位資訊時代來臨,網路的出現,降低了「文化落差」,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 通變的更容易,可以利用網路和遠方的人溝通,彼此學習與接納對方的文化。但 是造成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城市擁有電腦數與使用資訊教學,均 比鄉下的條件來得優渥,城鄉之間的差距漸漸擴展到新的知識差距與人格成熟的 差距。沒有電腦的人,他們不懂電腦,不知道該如何學習電腦,落差因此產生;落 差大易使人喪失學習興趣或是跟不上,而這可能影響學生人格的成熟發展。

很多學生家裡沒有電腦,平常的學習只侷限於課本,學校雖然有電腦課程,

交通不便直接影響著城鄉的差距。而和住在山區的孩子相比,都會區在物質

但是校外不均仍然存在,那就是補習文化。這又有關到家庭收入與家庭期望 的部分,家庭經濟中等以上的,父母在忙於工作之際,得以付費讓孩子補習,加 強課業的吸收,若加上父母的家庭期望也相對高的,那孩子所獲得的關注便相對 高於是容易表現優異;相對地,若是家庭較弱勢,無論在經濟上弱勢或是父母期 望較低或顧不得者,甚或是隔代教養者,對自我的要求易不高,若無法能強烈且 長期自我管理的學生,便容易出現弱勢表現。這兩者現象也是一種有形無形的不 均差異。

校內、班內師長對學生的期望高低,會影響學生的表現。一般來說學生都喜 歡被師長喜愛,表現優秀被稱讚,若是師長能對學生得以長期又持續的正增強,

學生在學業上甚至學校生活整體表現上,會更有優良表現,教育成果更加展現。

相對的,學生本身若是表現普遍不佳,能力相對弱勢,因此而得不到家長或 師長的長期且持續的關愛,則容易自我放棄,影響學生的表現,於是多往行為偏 差或是放棄學業而去,因著這股長期累積的弱勢,學生易有不良表現,教育成果 便無法在學生身上展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