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動機

教育,乃是國家之根本,國欲強盛,從教育做起。教育工作,「十年樹木」,

非一蹴可及;教育工作,「百人樹人」,可長可久。

「教育機會均等」,甚或「教育資源均等」,除是教育單位需努力之外,也是 所有從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資源均等」,是教育界 的共同目標。國家的教育制度,必以使其人民在平等、均等之下接受教育為其理 想,能充分保障基本受教權,積極善用教育人力資源,有效運用教育經費等。

孔子《論語‧季氏篇》有云「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然不均情形,

即使再怎樣的追求均衡,仍充斥於各種現象之中。就教育而言,不均差異確實存 在,只在深淺差別而已。而教育機會或教育資源的不均等,既抽象也實際;既簡 單卻也複雜,是涵蓋面頗為廣泛的狀況與事實。

台灣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已使得教育機會漸漸普及,如 今更實施了十二年國民教育,但紛至沓來的問題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因 教育機會的普及,使得教育不斷擴張,進而引發了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國民教 育資源無論量的分布或質的要求,雖喊著「教育均等」,但不論有形的、無形的,

均確實存在著某些程度的差異現象。

面對各縣市國中教育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惟有探討並分析了解教育資 源之差異和狀況,才更能改善並善用教育資源。

1.2 研究目的

教育是國家強盛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同於保護國家安全之武器的有形功能,

教育擁有有形的教育經費、師生人力資源等外,更包含無形的教育結果之象徵價 值(symbolic value),如學歷文憑;或直用價值,如專長技能(楊振昇,1998)或教育 發展,如國家強盛等軟實力的部分。

教育界所謂的「教育機會均等」,多是指人人可受國民教育之「入學」 (access

to school)的機會平等,但並非如此而已,更希望顧及的是入學之後的教育「過程」

(process),以及「內容」(content)的均等。同時也重視著教育資源「投入」(input) 和「產出」(output)間的關係(楊瑩,1999)。

台灣教育資源分布,存在著「重北輕南,重西輕東」,「重本島輕離島」的現 象,「城鄉差距」產生的不均差異非常明顯,「區域性失衡」多年來現象亦多所存 在。本研究將以台灣地區各縣市為單位、各教育資源為項目,收集過去 96 學年至 100 學年共五學年度的教育資源分布狀況,分析教育資源分布在台灣地區而言,仍 免不了呈現相當不均等,有所差異的現象。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是由很多原因所造成的,可能是地域區性,可能是人口 結構的分布,也可能是地方政府財政分配使用的問題等。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之研究,分析比較各類教育項目 差異現象,以了解現階段各縣市國中教育的基礎資源分布情況。同時提供教育相 關主管單位、各地方政府教育局或教育從事人員於教育策略擬定的參考與研究。

研究目的列舉如下:

一、 檢視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分布的狀況。

二、 比較各縣市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在教育相關類項中的差異,並解析國民中 學教育資源分布差異之所在,以了解是否需要再重新檢視,以符合並滿 足各縣市政府教育決策的趨勢與需求。

三、 提供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研究結論,以作為未來教育主管單 位發展教育趨勢或策略擬定時的參考。

1.3 研究範圍

教育,並非只有本研究所探討與分析之國民中學教育而已,其深度與廣度也 不是本文所可涵蓋。台灣實施國民義務教育以來,國中教育一直扮演著承上啟下 的功能,是關鍵階段,本研究只針對國中教育階段,進行國中教育資源差異之比 較分析。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教育歷程與成效源遠流長,本研究僅以 96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近五學年度,及五都升格前後,由 25 縣市轉換至 22 縣市之各類教育資 源做分析比較,無疑只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但相較過去多年的教育資源不均 差異狀況而言,近五年來因台灣出生人口的急遽變化,影響所及教育資源部分,

正是具有代表性的年份,必有其研究價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