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 96-100 學年教育部公告國民中學公務定期報表相關統計之次級資料 進行研究;並根據五都改制前後分別計算各縣市國中學之校生比、班生數、生師 比及教育經費資源等項較具代表性指標進行區域性之差異分析。研究流程如圖 3.1 所示。

台灣地區各縣市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

圖 3.1 研究流程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即以教育部統計處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既有的教育資源概況統計之次級資料做教育資源差異之比較分析。

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是運用既存的政府統計資料(如人

96-100 學年度台灣地區各縣市國中教育概況統計指標

改制前二十五縣(市)、改制後五都十七縣(市)

校生比 班生比 生師比 學校數、班級數、學生數、教師數

96-100 學年台灣地區各縣市國中教育資源差異變化分析

口普查)或大型學術資料庫(如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來對研究主題進行 實證探究的社會研究方法。使用次級資料的主要特點在於:

一、研究者不需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就能針對大型樣本所提供的既有資料 進行蒐集並做所需的分析。

二、資料庫的蒐集通常是奠基於隨機抽樣原則,因此具有將研究成果推論至 整體社會的功能。

三、不論橫斷性或縱貫性,資料庫通常包含多期調查,因此能對研究主題的 跨時變化進行探討與檢驗。

隨者統計軟體的進步與網路界面的發達,對於公開次級資料庫的運用更是日 益方便。次級資料分析便成為當前最常見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之一(王維邦,2009)。

3.3 研究資料 一、次級資料

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是相對於一級資料或初級資料而言的。一級資料亦 可稱為第一手資料,次級資料也相對地被稱為第二手資料。次級資料或第二手資 料的名稱特徵即是它是一級資料的二次以上利用所形成的資料形式。原始訊息與 對於原始訊息的第一次處理和闡釋仍為一級資料,而對於已闡釋資料的引用與再 闡釋則為次級資料。在此基礎上的多重引用與闡釋均可歸為此級資料。例如:政 府或半官方機構之刊物、戶口調查、統計資料、人口動態統計調查、勞動力調查、

經濟預測、人口統計資訊等。

二、次級資料研究(次層次分析)

次級資料研究,即次層次分析(secondary analysis)。此分析法,在前後不同研 究者之間,有不同的研究假設、實驗設計、或統計分析方法。受試者可以是相同 的、資料也是一樣的,只是前後研究者所選用的分析方法會不一樣,所得的研究 目的或結果也會各異。

三、次級資料來源

本研究收集來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統計處及行政院戶政司的公開資 料,以現有的資訊、資料作統計、整理、比較與分析。

四、次級資料優點

初級資料(primary data)的研究者必須親自負責問卷設計、發問卷、收問卷等 做資料的蒐集,次級資料 (secondary data)的使用者只需要針對符合研究目的已存

使用次級資料存在的缺點如下(Stewart, 2000):(一)效度問題:兩個思考效度 的角度,過去資料是否是現在仍然要用、仍然有用?目前所蒐集到的次級資料是否 真能得到真實反應? (二)信度問題:測量的一致性問題。次級資料的使用原本是為 了特定的研究目的,但如特定的測量方法、變項類別的定義或研究處理的效應,

這些問題都可能使次級資料無法真正運用到研究目的上。(三)誤差:隨便記錄、對 於矛盾資料無法馬上查證、受社會價值觀影響產生誤差、定義改變等問題加上次 級資料的數據或內容都是在過去的時間所完成,所以,這些資料往往容易失去時 效性。(四)遺漏的資料:次級資料分析比原始資料分析更難克服遺漏資料 (missing data)的問題。

3.1 次級資料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1.成本低 2.具方便性

3.相對於初級資料的獲得較不費時 4.有些資料只能從次級資料去取得

5.有可能比研究者自行蒐集來的初級資料還來得 正確

1.資料可能過時

2.不能控制資料的蒐集過程 3.有些次級資料無從去判斷正確性

4.次級資料並非針對研究者所需而提供時可能 有不適用性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