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體教學活動的評價上,隨著「教學者鷹架」過渡到「同儕鷹架」策 略的實施,學習責任的遷移情況明確而有意義

四、「概念形成」的分析與應用

5. 整體教學活動的評價上,隨著「教學者鷹架」過渡到「同儕鷹架」策 略的實施,學習責任的遷移情況明確而有意義

第二次課輔教學活動起,T02 都會在課後接受研究者的訪問,回顧前一天 課堂教學的種種情況,對於學習者的評價,學習者「有意願」去算題目,這是 接觸《統計學》的第一步【interview-920402】,如果剛開始,學習者無法適應教 學者採用的教材或教法,她或她們可能就會依賴,或是選擇放棄,因此,「適度 的壓力」是有必要的;其次,第四次教學活動開始,教學者已經觀察出學習者 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的狀況,有幾位是很認真的學習者(還叫不出姓名),有幾 位就只是按時上課、聽課,既沒預習也未複習,T02 原本希望給她們一些壓力,

請她們上台練習,但又擔心她們承受不起壓力,在第一階段教學者鷹架教學策 學 習 成 就

低 中 高 多 寡

習 次 數

S04 S11、S13 S10

S01 S12

略下,學習者的表現尚屬平平【interview-920416】。

期中考試結束後,第二階段課輔活動開始,藉由學習者前面六章的課業複 習 , 教 學 者 感 受 到 她 們 在 統 計 觀 念 上 , 相 較 於 考 前 有 明 顯 的 成 長

【interview-920423】【interview-920507】,至少自編成就測驗的壓力「迫使」她們 必須努力,在第二階段,教學者已經能夠靈活應用教學者鷹架,並「逐步」將

「同儕鷹架」的基本觀念,做預先的設計與安排,三次課輔教學活動中,師生 之間的互動頻繁了,熟悉度增加了,學習者投入的情況也更加明顯了,由於「同 儕鷹架」的互惠式教學活動,使原本就沒有預習習慣的學習者(如 S03、S08、

S14 等)相繼退出課輔教學活動,但是留下來的學習者,已經明顯感受到上台 演練的功能性與重要性。

第三階段開始,實施「同儕鷹架」的互惠式教學,對教學者而言,能夠更 清楚她到底懂哪個部分【interview-920514】,對學習者而言,練習與互動的次數 增加了,也促使概念更加容易理解【interview-920521】【interview-920528】。第十 一次課輔教學活動,T02 有感而發的表示:「『同儕鷹架』之後,學習責任遷移 會很明顯,因為之前的話,…你沒有事先預習,並不會差很多,可是你現在要 上台的話,你就一定要做預習的動作」【interview-920605】。因此,「同儕鷹架」

教學策略的實施,對學習責任的遷移有相當大的影響【T02 對於課輔教學活動

「概念形成」與學習者「概念形成」整體評價參閱附錄十二,表 12-4-6;表 12-4-7】。

貳.概念理解歷程的討論

一、 先備條件方面

(一)「先備條件」的意義

Yelon(1999)認為,先備知識係指在教學之前,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而先 備條件是指學生必須具備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知識(p.49)。

Merriam 與 Caffarella(1999)首先強調,學習在本質上是累積的,任何事物 的 意 義 和 學 習 都 不 會 脫 離 先 前 的 經 驗 而 單 獨 存 在 。 許 多 成 人 教 育 學 者

(Caffarella,1994; Delay,1998; Knowles,1980; MacKeracher, 1996)都承認成人的先 備知識和經驗,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學者應以此為依據設計教學 活動(引自 Merriam & Caffarella, 1999,p.236)。過去或許認為沒有學過《統計學》

就不具備統計的概念,這種說法在現在資訊普及、知識爆炸的時代,似乎已經 不合實際了。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與統計相關的概念,不論是股價指數、經濟成 長率、失業率、投票率、候選人民調等等,因此,沒有學過統計並不表示不具 有 統 計 的 概 念 , T01 就 曾 經 提 到 :「 來 修 ( 課 ) 的 人 都 非 等 閒 之 輩 」

【interview-920528-T01,p.15】。成人學習者在決定修課之前,或許自認為或 多或少已經具備有一些與新學的知識相關的概念,譬如,幾乎任何一個正常人 都會利用自身過去的知識或經驗(prio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來猜測、描述 或理解某個社會現象或對象,這就說明幾乎每一個正常人或多或少是屬於統計 思想的貝式學派(Bayesian)(蘇國樑,2003a,序)。

(二)了解「先備條件」的鷹架教學策略分析與討論

Good 與 Brophy(2003)主張,新知識從一開始就透過現有知識為其理解的 基礎,如果這種為新知識提供有意義理解的背景知識不正確,它的激發會阻礙 知識掌握。然而,《統計學》課程要以一般的「常識性」概念解釋或理解「統計」

的概念,並不容易。在【Class-920423,pp.6-7】案例中,S06 顯然對於「樣本不 偏與最小變異」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並以「常識性」的觀念回應,事後的訪談 他也表明了:「四、五、六章我幾乎都沒看,…有一點點印象,覺得比較學術,

整 個 我 是 在 模 糊 當 中 , 我 怕 我 講 的 不 好 , … 就 是 內 心 怕 講 出 來 錯 」

【Interview-920423-S06】。根據蘇國樑(1996)的說法,成人學習者學習「統 計」最大的問題來自心理障礙與語言障礙,對於符號的意義、文字的敘述,早 期正規教育的數理基礎,由於事隔久遠,早已不復記憶或辨識(pp.106-107)。「提 問」會造成成人學習者的恐懼,若施以紙筆測驗,壓力可能更大;由於學習者

「回饋」,在沒有預期與準備的情況下,係憑自己的空想或猜測,而不願去了解

事實的真相,劉秋木(1996)建議,利用學習者認為熟悉或重要的生活問題為 教學題材,才能引起學習者情感的投入,進而形成態度的改變。這些教學內容 應該以生活中的事件為問題情境,學習者才能體會教學的價值(p.431)。

S11 事前有備課,而且前六章的學習情況還算不錯,能夠使用自己的語言 進行表達,雖然答案不是十分正確,但也切中題意,這是一個由新手到專家的 例證(Merriam & Caffarella, 1999, p.208),教學者對於她的勇氣還是給予鼓勵。

Yelon(1999)主張:「評估學習者先備條件旨在找出正確的知識並建立新知識,

一般教學者傾向於找出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對於學習者對的知識反而忽略,其 實 先 備 條 件 最 大 的 功 能 在 於 已 知 的 知 識 基 礎 上 做 必 要 、 適 切 的 修 正

(pp.67-69)」。因此,「先備條件」檢視過程中,教學者若能在學習者的已知概 念上做必要、適切的修正,有助於學習者在已知的基礎上改變錯誤的想法。

在「先備條件」檢視的時機上,Yelon(1999)也認為應在新概念正式陳述 之前實施,以了解學習者對於相關概念理解的情況,其中包括新概念與舊概念 之間的連結,教學者希望藉由「提問」的方法,蒐集學習者對舊概念的回憶與 新觀念的理解程度,學習者會因為投入程度(事前預習與課後複習)不同而有 明顯的差異,教學者因為大部分學習者的過度依賴,在前測的進行上,採取較 多「由上而下」的方式(pp.69-72),將新概念週遭有關的一系列概念提出來,

過濾學習者的疑問,以調整教學重點。

本研究教學者針對抽樣分配、估計檢定的相關概念,由於概念與概念間環 環相扣,為了讓學習者能夠前後連貫,教學者會「適時」地以舊概念的公式或 定理應用到新知識的基礎上,引用 Ausubel 前導組體(引自 Mayer,1987)的觀念:

「在學習之前呈現訊息,可以使學習者用來組織並解釋新來的訊息,以提供一 個觀念架構,使學習者對於即將學習的較細節性和較分化性的教材,能夠更穩 固的加以結合和保持(p.137)。」Merriam 與 Caffarella(1999)也強調,提供學 習經驗,從來不是單一事件,學習者會將他們當下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和過去 的經驗連結在一起,同時看到未來可能的意義(p.256)。

由於學習者之間(S06 與 S11)存在個別差異,教學者選擇由基礎的概念進

行講述,以奠定課輔教學的基礎。Bruner 主張,可以把大部分的知識,以簡單 的方式教給準備度較低的學習者,在往後較複雜學習的時候,可以重複這些知 識,具有先備條件的學習者學習較多(引自 Yelon,1999,p.64)。

Yelon(1999)認為:「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關係可能很遠,如果學習者 沒有經過複習,還是有可能學習到所教的東西,這個想法就太天真了」(p.49)。

學習的責任在學習者本身,如果學習者沒有意願進行課後複習,縱使再多的講 解,蒐集再多學習者理解程度的相關資訊,也無助於提升學習者認知發展的程 度。

T02 考量到成人學習者面對測試的緊張心態,會以「提問」為主,為了降 低學習者壓力,並且考量到實際情境,「直接教學」、「示範」與「練習」策略的 應用,會輔以「指引」、「提示」的策略,正如 Yelon(1999)所強調的:「在分 析、評估、調整和說明學習者的先備條件時,必須要對學習者的感覺很敏銳」

(p.50)。因此,「先備條件」檢視的過程中,彈性靈活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有其 必要性。

Dewey(1938)主張,成人學習者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其連續性與互動性

(p.27);Hogan 與 Pressley(1997)也認為,為了要使鷹架支持的教學能夠發揮 效果,教學者必須了解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知識和技能;Yelon(1999)更強調,

教學不評估學習者的先備條件,就好像是打開學生空空的腦袋,把知識灌輸進 去。因此,如果不進行先備條件的檢視,不但無法分析學習者目前的程度,更 無法幫助學習者進行新舊知識的連結,與理解同儕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