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概念形成」的分析與應用

二、 語義組織方面

T02 考量到成人學習者面對測試的緊張心態,會以「提問」為主,為了降 低學習者壓力,並且考量到實際情境,「直接教學」、「示範」與「練習」策略的 應用,會輔以「指引」、「提示」的策略,正如 Yelon(1999)所強調的:「在分 析、評估、調整和說明學習者的先備條件時,必須要對學習者的感覺很敏銳」

(p.50)。因此,「先備條件」檢視的過程中,彈性靈活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有其 必要性。

Dewey(1938)主張,成人學習者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其連續性與互動性

(p.27);Hogan 與 Pressley(1997)也認為,為了要使鷹架支持的教學能夠發揮 效果,教學者必須了解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知識和技能;Yelon(1999)更強調,

教學不評估學習者的先備條件,就好像是打開學生空空的腦袋,把知識灌輸進 去。因此,如果不進行先備條件的檢視,不但無法分析學習者目前的程度,更 無法幫助學習者進行新舊知識的連結,與理解同儕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

二、 語義組織方面

(一)「語義組織」的意義

教學者與學習者對「統計」文字的敘述或題目的意義所產生的困擾,幾乎 出現在每一次的課後輔助教學活動中,包括對定義文字敘述的冗長,無法掌握 脈絡的精髓,並以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或是對於教科書例題或習題的文字敘 述,無法分辨條件關係,甚或誤解題意,形成錯誤的解題過程。劉秋木(1996)

認為:「要建構初步的問題表徵,首先要了解文字的意義,應用相關的知識,分 析問題中的目標與條件,轉換不同的表徵」(p.542)。

學習者「普遍」對於「題意」,存有許多疑義,包括:不懂題目的意思(S13),…

會被誤導(S11),文字敘述不懂(S10),題型轉換不知如何下手(S04),這些 都反應了解題過程中,語義組織的重要性,Mayer(1987)認為,「語義組織」

就是「問題」表徵的主要內涵,這些「解碼」的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學習者解題 過程中設想的情境,與先備知識或經驗憶取的環節,教學者有責任進行語句的 整合,賦予新觀念,更要在語義推論上賦予正確的方向,以利階段的解題工作。

(二)增進「語義組織」的鷹架教學策略分析與討論

「了解文義」成為理解問題的首要關鍵,其中包括字、詞的意義外,對於 字詞與字詞間的關係所構成文句的意義,使之成為前後連貫的意念,語句整合 的過程中,個別字的再認會受到前後字詞或句子意義的影響,產生「脈絡效果」

(陳李綢,1992)。然而,《統計學》課輔教學活動中,有關問題轉譯的過程中,

對於學習者而言可能十分困難,特別是問題中包含的關係語句,學習者對於陳 述句間的連接詞會產生混淆的概念,陳李綢(1992)認為,這種關係語句的陳 述,不但學齡兒童有此困擾,就連成人也在關聯性句子的轉譯上也曾發生困擾

(p.513)。

再以忽略關係語句的問題上,解題過程中,教學者或學習者會忽略呈現數 量關係轉變的語句,以至於解題錯誤。Soloway, Lochhead 和 Clement(1982)的 研究中發現,大學生把敘述句視為靜態的描述,而不是把敘述句視為如何的把 一個變數轉變成另一個變數的指導語;又在 Mayer(1987)的研究中也顯示成 年人會犯三類回憶的錯誤:(1)遺漏的錯誤;(2)細目的錯誤(specification error);

(3)轉變的錯誤(convertion error)。本研究教學者恰好就犯了第三種錯誤,在 陳述句由關係句轉變為指定句時,將相關的數值錯置。

面對《統計學》課程計算題部分,T02 在第十次的課輔教學中提到理解題 意的方法時,有一句話描寫的十分貼切:「看到題目,先傻住、再沉澱」。學習 者一致的反應是:「十分的傳神」【Class-920528,p.22】。果真學習者能夠體悟到

這句話的意涵,理解「再沉澱」的意義,藉由用心體會,才能夠理解個中文字 的涵義、前後脈絡與理解出題者的動機,並正確解題。

Solso(1988)強調,語義推論的理解是記憶概念中的概念的組織和構成的 方法,我們可以經由對自由回憶形式的研究檢驗語義組織,集中於概念間的功 能關係;我們也可以將語義實驗的資料組織為記憶的綜合理論,注意心理結構,

以說明意義與記憶間的關係(p.199)。

語意的理解容易與一般人常識概念混淆,若未即時澄清,會影響教學活動 的進行;當學習者的舊經驗所構成的知識,跟系統化的知識連接不起來的時候,

應直接告訴他答案;教學者提供適切的類比或隱喻有助於學習者理解或釐清相 關的概念,以連結「先備條件」的方式進行理解,因此,練習問題的轉譯時,

學習者必須對於問題中的句子加以解義(paraphrase),此外也應學會某些基本 的事實(先備知識)(Mayer,1987,p.397)。

實際上理解題意還涉及邏輯思考的過程,解題的過程或思維有問題,會影 響到思考方向,以及定理或公式的應用,因此,這不是靠著「推敲」就可以應 付的,中文雖然人人都懂,但是要放在數理應用上,多做題目、揣摩題意,對 於數理公式的熟悉,都可能影響統計學習的效果。

理解題意還涉及邏輯思維的過程,解題過程的思維有問題,會影響到定理 與公式的應用和理解的方向,因此,T01 認為這不是前面所說多「推敲」幾次 就可以應付的【interview-921230】,除了多做題目、揣摩題意,對於數理公式的 熟悉,都可能影響數理或統計學習的效果。研究者彙總課輔教學活動中,學習 者對於「語意推論」的理解方式包括:以「常識觀念」進行理解,以「先備條 件」方式進行理解,或以「直觀方式」進行理解,分別舉例說明如下。

「統計」的觀念有其特殊性,學習者在以「直觀」的方式進行理解時,產 生頗多困擾。「直觀」係「語義組織」理解的方法之一,T03 認為,學理部分經 過長時間的累積,當你看到題目的時候,其實就是直覺

【interview-930116-T03,pp.8-9】。

「語義組織」的理解會出現問題,T03 認為是題目做的少,加上觀念不清

楚,所以做題目就會有困擾【interview-930116-T03,p.5】,她建議在學習者方面:

(1)不能光看解答,要多做題目,做完題目還要思考一遍,因為沒有經過實際 演練的過程還是會有落差;(2)題目做的夠多,可以累積功力,培養他(她)

的自信心;在教學者方面,她認為應用問題只是觀念的釐清,測驗的目的在於 了解學習者理解的程度,並能夠應用到下一個章節做準備,因此,她建議不要 給他(她)太多的陷阱題,特別是那種語意會讓人誤解的,或是太艱難的問題,

對成年人來講都是有困擾的,在學習中遇到挫折,他(她)可能會比較不願意 去面對,也因此造成「中輟」【interview-930116-T03,pp.5-6】。T01 也建議學習者 參考有解答的教科書,多看、多做,了解它解題的來龍去脈,千萬不可以只是 做題目,最後還是「從不會到不會」。

「只有多看、多做,多做並不是說找那個沒有答案的來做,讓學習者 能夠 follow,千萬不要從不會到不會,參考書有很多例題,且有詳 解,他才知道怎麼弄」【interview-920528-T01,p.3】。

「鷹架」教學的核心在於建立、催化「思考」的氣氛,以便實施各種有利 於學生自行建構思想的教學策略(單文經,1998)。在「語義組織」解析的解題 過程中,教學者(T02)在「示範」的教學策略中,引發教室的「討論」,學生 會在彼此的對話發展更多的瞭解,與更有意義的解釋(張世忠,2000);解題過 程中,學習者會在教學者遇到瓶頸,或是討論的「回饋」的過程中,以「常識 性」的觀念主動提供支援,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常識性經驗,提出對於解題過程 的意見,或是測試自己的理解程度,形成教室中由教學者「示範」到「討論」

的教學情境。T02 強調成人教室課堂的討論是很正常的,「統計」本來就是一種 思維的程序,張世忠(2000)認為,教室的「討論」,有助於促進學習者思考與 價值判斷能力的發展;S11 也主張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多看 兩次,再思考以口語的方式表達,必要時寫下來再核對一下,在課堂上,一定 要勇於表達意見或看法,你才有機會接受教學者的指導,糾正自己的錯誤,否 則可能一錯再錯而不自知【Interview-920528,pp.5-6】,由此印證「討論」策略的 應用在「語義組織」理解的重要性;也符應張世忠(2000)所強調的概念:「『討 論』能使學生的科學概念藉著口頭的形式更主觀化,並使他們的想法更清楚、

實際」(p.44)。

「語義組織」係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統計學》的方法,強調理解 的關鍵在於「有感覺」,而敘述的理解會影響感覺,有感覺就會自己整理。因此,

在關鍵概念的解釋比較上,或是複雜而多元的概念學習上,以「直接教學」的 方式並無法使學習者很快進入理解的狀態,若能輔以「工具的使用」,更有助於 成人學習者掌握重要概念的本質。沈翠蓮(2001)主張,採用「直接教學」應 關心講課中學習者的思緒,並以「提問」方式督導並確定學習者的理解程度,

並盡可能以「示範」代替「直接教學」(pp.62-63)。

三、 思維路徑方面

(一)「思維路徑」的意義

統計思維其實就是思考的一種方法,黃淑華(2002)認為,「思維」放在《統 計學》的領域,是解決統計問題的心智活動,它的對象可以是事物的數量關係、

空間關係和形式、結構關係,或更具有獨特形式化的符號語言與高度的抽象性。

教學者有責任為學習者整理和釐清統計思維的程序,十二次的《統計學》課輔 教學活動,也就是一個學習統計思維的活動。

蘇國樑(1996)以多年教授成年人學習《統計學》的經驗,語重心長的表 示:「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學生思考,甚至有點打壓,教育只重結果,不問過程 的結果,造成(學生)不敢思考、不會思考」(p.108)。反應在課堂上,學習能 力較低的同儕(如 S01、S04 等)就有這種現象,害怕思考的結果,就不可能發 現問題,隨著問題的不斷展開,思維的不斷深入,進而解決問題。因此,T02

蘇國樑(1996)以多年教授成年人學習《統計學》的經驗,語重心長的表 示:「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學生思考,甚至有點打壓,教育只重結果,不問過程 的結果,造成(學生)不敢思考、不會思考」(p.108)。反應在課堂上,學習能 力較低的同儕(如 S01、S04 等)就有這種現象,害怕思考的結果,就不可能發 現問題,隨著問題的不斷展開,思維的不斷深入,進而解決問題。因此,T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