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素養的意涵

一、建模過程

OECD 認爲數學素養是:在不同情境脈絡中,個體能夠具備形成、應用及解釋數學的 能力,以及藉由描述、建模、解釋與預測不同現象,來瞭解數學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之能 力。數學素養能協助個體來善用數學工具做出有根據的判斷,並成爲具有建設性、投入性及 反思能力的公民(OECD,2016)。2015 年,PISA 把數學素養分爲三個面向,分別是建模過程、

數學内容以及内容情境,而數學能力則支撐了整個建模過程。

OECD 認 爲 , 建 模 過 程 (modelling process) 是 學 生 成 爲 積 極 問 題 解 決 者 的 中 心

(OECD,2016)。建模過程中含有三個過程:形成、應用數學解決問題以及解釋與驗證。

「形成」是指個體有認識與辨別的機會來利用數學,並針對指定内容來提供數學式。在形成 中,個體決定該如何提取必要的數學來做分析、設定與解決問題。個體把現實世界轉化成數 學世界。個體推理以及理解問題中的約束與假設。而「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是指個體能透過 應用數學概念、事實、程序以及推理來解決數學問題以得到數學結果。在應用數學概念、事 實、程序以及推理中,個體將展現所需的數學程序來推導結果以及得到數學解決。他們處理 問題情境、建立規則、辨識數學元素之間的連結並創造數學論證。「解釋與驗證」則是注重 個體對於反思數學解決、結果或結論的能力,並在現實情境下進行解釋。這包括把數學解決 轉化至現實情境,再判斷或評估結果是否合情合理。

在建模過程中(圖 1),最開始的元素是現實情境(extra-mathematical world),也就是 該情境是否與現實生活中的元素有關。接著,含有現實情境的問題將形成數學式。數學式將 透過一連串的數學程序與數學事實來進行解決。最後的數學結果將進行解釋與驗證,以符合 當下的現實情境。在 Gatabi,Stacey,Gooya(2012)的建模架構(圖 2)展示了問題情境(problem context)、應用數學解決問題(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簡稱 MPS)、形成(Formulation)、

以及解釋與驗證(interpretation and/or checking)。首先是「問題情境」,即判斷問題是否包含

13

現實情境或只在數學世界内(即只有數學元素);「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維度包含了三個 子維度。第一個子維度是多步驟的數學問題解決,即判斷學生是否利用一部分(子目標)來 完成下一個階段;第二個子維度是連結,是指除了原來的數學内容之外,其他數學想法、數 學程序和數學事實也用來解決問題。第三個子維度是新的問題解決,用以判斷是否有不同類 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第三個維度則是「形成」,它分爲四個子維度,而此維度只用在現實情境中。第一個 子維度是新情境,即檢查情境是否在同章節内出現過;第二個子維度是形成的複雜性,當問 題呈現(1)含有太多或太少資料、(2)需要多步驟的形成、(3)涉及難以判斷相關數學時,將被認 爲是複雜的。而第三個子維度是形成有否由學生形成。第四個子維度是新形成,即檢驗問題 是否提供不同的機會讓學生尋找相關數學、從不相關資料找出相關資料並連結資料以形成一 數學式。最後的維度是「解釋與驗證」,意為是否含有解釋和驗證的過程。

資料來源: OECD. (2006). PISA 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Volume 1: analysis. Publisher as author.

圖 1 建模過程

14

資料來源:

Gatabi, A. R., Stacey, K., & Gooya, Z. (2012). Investigating grade nine textbook problems for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mathematical literacy.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4(4), 403-421

圖 2 數學素養之建模過程架構類目

二、數學能力

數學能力也是發展數學素養架構中不能忽視的一環。PISA 採用 Mogen Niss 與等人提 出的八大數學能力,經過探究之後再濃縮成七大數學能力。PISA 所探討的能力是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 、數學 化能力 (Mathematising)、 表徵能 力(Representation) 、 推理論 證能力 (Reasoning and argument)、選擇策略能力(Devising strategies for solving problems)、使用符號、

運算及正式語言能力(Using symbolic, formal and technical laguange and operations)、以及使用 數學工具能力(Using mathematical tools),其中原有的數學思考能力(mathematical thinking)

與推理論證能力合并為一項。而 Turner, Blum & Niss(2015)利用四種層次(level0,1,2,3)來代表 不同程度的溝通能力、數學化能力、表徵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選擇策略能力、使用符號、

運算及正式語言能力。因爲當時的PISA 任務以紙本爲主,若考量使用數學工具能力則會不恰 當,所以暫不考慮使用數學工具能力。然而,研究者認爲使用數學工具能力是適應現今社會 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本研究將使用數學工具能力納入考量。

溝通能力分爲兩個面向,即接受面向和建設面向。接受面向是指如何詮釋問題、連結 多元訊息並能夠往前或往後推論訊息,而建設面向是則聚焦在解決過程的‘性質和複雜性中,

15

如何傳達結果的解釋或理由。數學化能力是指在建模過程中把現實情境與數學領域鏈接起來。

數學能力是雙向的,即從數學情境轉化至數學式以及把數學結果對應到相關情境中。表徵能 力是指轉譯、分析、操弄各數學表徵,連結不同類型的表徵來取得結果。當表徵的形態變得 複雜時,表徵能力的所需程度也隨著提高。另外,推理論證能力是指根據數學訊息來繪製有 效的推論,並匯集這些推論來證明理由或更嚴格地證明結果。選擇策略能力則是指選擇或分 析數學策略來解決問題,並監督與控制策略的執行。這裡的策略意為一組共同的階段來構成 解決問題的整體計劃,每個階段涵蓋子目標和相關步驟。最後,使用符號、運算及正式語言 能力是指理解與實施數學程序及數學語言(包括符號、算術和代數式),利用及管理數學規 則、激活及使用定義、結果、規則和正規系統。

三、數學素養的内涵

此外,李國偉(2013)在台灣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素養研究計畫結案 報告中提到「提升數學素養的願景是:從學習數學的程中,學習到數學思維方式,以便靈活 運用數學知識、技能與工具,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成為具備理性反思能力的國民」。數 學素養是長期教育,從幼兒開始,直到大專、甚至到老都需要不斷地累積經驗和數學思維,

靈活運用數學來解決生活問題。左台益、李建恆(2018)認爲,培養數學素養的能力必須以 數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知識來進行推理、邏輯思考及擬定策略以解決數學内或外的問題,説 明個人觀感及批判思考事情,並擁有積極正向的態度及價值觀,從而培養終身學習的認知和 技能,以面對現今急速變遷的社會問題和挑戰。爲了發展適合的數學素養教材,左台益與李 建恆(2018)從數學「知」識、應「用」 、應「用」數學的相關技能、以數學「觀」感表達 看法,以及培養「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出發。以下為知、用、觀、學的意涵:

(一)知(Knowledge)

PISA 把數學内容分爲四大領域,即變化與關係(Change & relationships)、空間與幾何 (Space & shape)、數與量(Quantity)、以及機率與統計(Uncertainty & data)。馬來西亞教育部把 數學内容分成數、形狀與空間、關係三大領域;新加坡教育部則把數學内容劃爲六個領域,

即數、代數、幾何、統計、機率,以及分析;而中國的數學課綱安排成四個部分: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以及綜合與實踐;在香港,把學習範疇綜合為三個,即數與代數、

度量、圖形與空間,以及數據處理;台灣把數學主題分成七類,分別是數與量、空間與形狀、

坐標幾何、關係、代數、函數,以及資料與不確定性。不論在什麽地區,數學知識是數學素

16

養的核心及必要前提。知識不是唯一的重點,但卻是不變的基礎。個體爲了能夠理解、溝通、

應用更多數學概念,數學知識必然是發展數學素養的核心(左台益、李建恆,2018)。

(二)用(Application)

PISA 以建模過程的形成、應用數學解決問題、解釋與驗證作爲評量的核心内容

(OECD, 2016)。在不同層次的數學能力下,PISA 的評量問題用來檢驗學生對數學的應用

(Turner, Blum & Niss, 2015)。此外,隨著科技進步,學生必須學習如何利用各種工具,包 括數學工具、數位工具等,來面對將來各種挑戰。透過科技的有效應用,學習者將學得更深,

並加深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直覺(NCTM,2000)。因此,如何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

數學工具將是培養數學素養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觀(Disposition)

Kilpatrick 等人(2001)提出數學素養由五個維度組成,即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程序性流暢(procedural fluency)、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適應 性推理(adaptive reasoning)以及建設性數學素養的内涵(productive disposition)。前四者與 PISA 中的數學能力雷同,而其建設性數學素養的内涵,意為在學習數學時學生所感覺的傾向,

認爲數學有價值且期待學習數學會有所回報,以成爲有效的學習者和數學家。林福來、單維 彰、李源順與鄭章華(2013)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中,以

「知」、「行」、「識」來詮釋 12 年國教數課程。當中的「識」為對數學的内在認知與情意 涵養,包括概念理解、推理、連結、後設認知、以及欣賞數學的美。在教學上,能夠培養溝 通能力、自我反思、掌握不同學習方法等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終身學習以適應社會變遷,是 發展數學素養的内涵(左台益、李建恆,2018)。因此,以數學知識為基礎,去建立正向積 極的學習態度,並能夠欣賞數學的本質,也是數學素養重要的一環。

四、學(Learning)

爲了未來中解決不同類型的新問題,具有理解力的學習是重要的。學生學習更好時,

就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學習目標並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面臨挑戰時,學生將有自信去應付困 難,積極設法解決問題,靈活探索數學想法,甚至嘗試更多元的解決路徑(NCTM,2000)。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Crick(2007)認爲懂得「學習如何學習」來適應現代的複雜系統是重要的。

其核心概念是學習者自己認爲想要學習的想法,意識到自己是學習者並能夠接受自己在校内

17

外的學習軌跡。由上述研究可見,除了普遍認知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構成數學素養的元素 之外,對於數學的觀感、信心、態度,以及對於學習的意識及其重要性,都不可忽視。

外的學習軌跡。由上述研究可見,除了普遍認知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構成數學素養的元素 之外,對於數學的觀感、信心、態度,以及對於學習的意識及其重要性,都不可忽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