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台灣國 中數學教科書的數學素養 之内涵。本章共有三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數學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地關注的焦點。近年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針對國際學生進行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以 及閲讀素養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這項評比除了測量各國學生的數學、科學以及閲讀程度,也調查了各國教育之各種面 相,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與參考的價值。因此,各國開始使用PISA 的調查結果來衡量該國學 生的知識與技能,透過與其他國家比較,來確定該國的教育水平並理解該國在教育政策上的 優略勢 (OECD, 2016)。

在最近兩次的 PISA(2012、2015)中,新加坡、香港、台灣、中國的數學素養排名都 名列前茅。2015 年的 PISA 共有 72 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其中新加坡、香港、台灣、中國

(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分別取得第 1、第 2、第 4 以及第 6 名。可是,馬來西亞所提供 的資料覆蓋性太小,可比性低,故不列入正式排名,但若根據該樣本進行統計的話,馬來西 亞將排名第 45 名。而在 2012 年的 PISA 共有 65 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其中中國上海排名 第 1,緊接著的是第 2 的新加坡、第 3 的香港以及第 4 的台灣,而馬來西亞的排名落在第 52 名,可見馬來西亞的表現與另四個地區相差甚遠。

另外,PISA2012 也調查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投入、學習動機及學習信念與數學成就的 關係。在台灣PISA2012 精簡報告中,新加坡、中國、香港屬於高表現高毅力,台灣屬於高表 現低毅力;新加坡、中國屬於高表現高問題解決的開放性,香港、台灣屬於高表現地問題解 決的開放性;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屬於高表現低失敗的自我責任;新加坡、中國、香 港、台灣屬於高表現高内在動機;新加坡、中國屬於高表現高工具性動機,香港、台灣屬於 高表現低工具性動機;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屬於高表現高自我效能;新加坡屬於高表 現高自我概念,中國、香港、台灣屬於高表現低自我概念;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屬於 高表現高行爲;新加坡、中國屬於高規劃,台灣、香港屬於高表現低規劃;新加坡、中國、

香港屬於高表現高主觀規範,台灣屬於高表現低主觀規範。由於此報告的參照國家并無馬來

10

西亞,故無法説明馬來西亞的表現。在 OECD 的 PISA 報告中,雖無直接的圖表展示馬來西 亞的表現,但從數據來看,馬來西亞是在低表現低投入、低動機、低信念。(OECD,2013)

Park & Leung (2006)的研究發現,東亞國家(中國、日本、韓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並 注重群體價值,他們的教科書内容較少考慮個體差異,而西方國家(英國、美國)在重視個 人價值的文化影響下,他們的教科書偏向滿足個體差異。其實,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 坡、香港、台灣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且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是華人 覆蓋性高的地區。除了中國、香港、台灣之外,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2016)報道,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屬於前五個海外華人主要地區,兩地華人分別占了該國的 23.4%(Ho,2016)和 76.1%(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2016)。

影響學生的數學表現之因素有很多,其中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Rezat,2009;Zhu & Fan,2000)。世界各地的數學教師在他們的教學活動中,非常依賴教科書。

數 學 教 師 大 部 分 根 據 教 科 書 上 的 内 容 來 決 定 要 教 什 麽 、 如 何 教 以 及 指 派 什 麽 作 業 (Grouws,1992)。此外,教科書不僅是學習的主要工具,也引導了教學程序的進行、展示知識 内容以及蘊涵如何學習知識的方法(左台益,李健恆,2017)。對學生而言,教科書提供了 一個能增進他們解決問題能力的平台(Fan & Zhu,2000)。

各地的政經與人文背景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教科書的發展,不同地區的教科書也反映 了當地的文化以及社會價值。當教科書成爲學習者有效吸收知識以及價值感的同時,教科書 的差異也可能反過來加強潛在的文化差異。因此,比較不同地區的教科書將展現各自的優缺 點(Park & Leung,2006)。這不僅有助於提供制定教育政策者、編輯者與教師一些教學參考,

也可以檢視自己與理想課程的落差,讓學生有機會學習更有效的課程。

如今,全球的資訊交流越來越頻密。因此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教科書比較也逐漸被 關注。Li(2000)指出跨國數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經驗假設」的依據來反映學生實際的數學 表現,並瞭解到學生的數學經驗與他們的實際表現的關係。研究不同地區或不同國家的教科 書有助於了解世界各地的學生的學習機會之相同與相異點(Charalambous et al, 2010)。另外,

國際教育學習成就評量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IEA)的計劃 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以下簡 稱 TIMSS)表示,藉由分析國際間的教育評比,更能深入瞭解各國不同教育政策下的影響

(TIMSS,2015)。

11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分爲三個部分:華文小學、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以及華文 高等教育學府,其中衹有華文小學屬於政府學校。這表示後二者的辦校經費全由華社籌辦,

然而獨中和華文高等學府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培育不少人才,并在各個領域取得不俗 的成績(董總,2016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師資不乏是中、港、台的畢業生,

而獨中課程綱要也經常參考中、港、台、新等地區之課綱(林忠強,1994),所以馬來西亞 華文教育與中、港、台、新的教育密不可分。研究者爲馬來西亞人,除了接受中小學的華文 教育之外,也到台灣繼續深造,之後在獨中任教數年的國中、高中數學。研究者察覺到,在 馬、台兩個不同教育體系的相互對比下,兩地的學習成果存在很大的差異。當各種國際評比 結果出來後,更發現馬來西亞的學生無論在何種程度上,都遠低於台灣的學生。若再加上同 樣是華人居多的新加坡、以及中國和香港,馬來西亞的學生更是望塵莫及。因此,研究者希 望透過此研究結果,能夠作爲馬來西亞數學教科書的新課綱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是透過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國中數學教科書中,對於 畢氏定理、相似形的比較,探討各地區數學教科書的數學素養之内涵。以下為本研究的研究 問題:

1. 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國中數學教科書中,展示的數學素養内涵 爲何?

2. 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國中數學教科書中的數學素養之内涵有何 差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聚焦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的國中數學教科書為研究對象,

其中研究内容為畢氏定理以及相似形,所以研究結果不一定能推論至其他數學内容,或這五 地區的其他版本,甚至其他地區。

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