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四、名詞界定 對外文化政策

一般來說,談論到有關國家在制定或是實行文化相關之外交政策的時 候,普遍使用「文化外交」來說明。但是,根據俄羅斯聯邦外交部或是俄 羅斯聯邦政府單位對於文化外交一詞的用法,都以「對外文化政策」

(внешняя культурная политика)取代文化外交。因此,筆者以俄羅斯對 外文化政策之用法論述俄羅斯在海外的文化交流和文化關係。

第三節 文獻回顧

本文的討論架構以柔性權力、文化外交兩個面向為主。在文獻蒐集的 過程當中,筆者發現關於柔性權力的文章多以英美國家發表為主,且大多 是奈伊於九十年代所提出的柔性權力為理論基礎。而俄羅斯目前對於柔性 權力和文化外交的研究缺乏一個有系統性的統整討論,故筆者先以西方學 者的觀點作為基礎,再輔以俄國學者的觀點探討俄羅斯的文化外交。

一、柔性權力

我們常常常聽到權力,那什麼是權力?簡單地說,權力就是一種可以 影響你想要結果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常將權力定義為擁有大量人口、土地、

自然資源、經濟能量、軍事實力或政治穩定等要素 14

傳統上,強權的指標常在於它是否擁有所謂的「戰爭能力」

。也就是說,權力可 以說是手中握有的籌碼,如何運用自己的籌碼去和競爭者對抗甚至使其歸 順的力量。

15

14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縣:左岸文化,2002 年),頁 47。

。一國 若在軍事武力上握有強大勢力,便可以使其他國家臣服甚至影響其他國家

15 A.J Taylor,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948-191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xxix.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的決策。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對於強權的指標不再只是衡量一國的戰 爭能力,而是不用武力威脅便可以吸引他國的能力— 柔性權力。

最早提出「柔性權力」一詞是美國學者、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的 院長,約瑟夫.奈伊於 1990 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期刊上發 表柔性權力的概念。奈伊表示,在國際社會上有兩種權力,一種是剛性權 力,另一種是柔性同化式權力。前者意指命令或是收買其他國家按照其意 志行動的能力,而後者表示國家建構一種情勢的能力,借助於這種情勢,

這個國家使其他國家以其意圖和利益一致的方式來發展本國的意圖和界 定本國的利益 16。1999 年奈伊發表《柔性權力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一文中,他定義柔性權力為:

柔性權力是一國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吸引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制的方式達

到期望結果的能力。它藉由讓他人信服或讓他人滿足某種我方所期望的行為;柔 性權力在很大的部份是依賴於資訊的說服力,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其立場在他人 眼中更有說服力或是一個國家加強鼓勵其他國家以尋求共同的利益,那麼一國就

無須擴展那些傳統的經濟或是軍事實力17

這種同化他人使其與自己目標一致的能力就是所謂的柔性權力,它是 屬於威脅(棍子)和誘因(胡蘿蔔)以外的第三條路。用懷柔招安的能力 和其他國家分享價值觀,此種價值觀不但表現於我們的文化當中、隱含在 國內的政策裡面,同時也指引著我們的國際行為。這些價值觀蘊含民主、

公民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和大眾文化等。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文 化接受度,以及它能否建立一個管理國際行為的有利規範或制度,都是相 當重要的權力來源 18

16 Joseph Nye ,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pp.153~171.

。然而,對於國家來說,開始著重於柔性權力的發展 並不意味著剛性權力削減的開始;相反地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之間權力運

17 Joseph Nye,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 Time, February 22,(1999), p.21.

18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頁 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用的巧妙就是在於拿捏結合兩者之間的分寸 19。國家在國際社會競爭的時 候,不僅必須要維持其剛性權力,也必須對自己的柔性權力有所瞭解,同 時更應該在追求國家利益的時候,適時地把這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 20 奈伊在 2004 年出版了《柔性權力》(Soft Power)一書,其把過去對於 柔性權力的概念加以統整。奈伊認為,勸誘總是比威逼有效。也就是說,

利用自己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其他國家認同、服從於本國的價值觀遠遠勝 過於軍事恫嚇,逼迫他人順從本國的意志來得好。因此,柔性權力是一種 相對於武力的一種力量,它蘊含了價值、生活方式和文化學術領域。但是,

所謂的「柔性」表達的不是柔弱、無為而治的概念;相反地,它所要表達 的是一種手段和方法,一種吸引競爭者前來取經、交流和學習的一種力量。

奈伊提出柔性權力這個概念的時空背景是美國在波灣戰爭當中採取單邊 主義,當時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堅持攻打伊拉克,結果使得國際社會 對於美國的印象和支持度大大打了折扣。以上說明了若一昧地使用剛性權 力,往往會賠上相當的柔性權力,柔性權力的建造需要時間慢慢累積才有 成果,而其成果可能一下子就被剛性權力所摧毀。因此,兩者之間的拿捏 相當重要。柔性權力講求的是好感,建立在共通的價值之上以及在面對與 這些價值一致的政策時,各自所負相稱的責任

21

柔性權力的資源有三項:第一、文化,文化是一套替社會創造意義的

價值與風俗習慣、語言、歷史、藝術、價值觀等都是吸引他人前來學習的 拉力,特別是一國的文化包含了普世價值,而且其政策所提倡的價值和利 益也是與他國共有的,那麼它得到所想要的東西的機會就相對提高。第二、

政治價值觀,一國向外宣揚的價值觀和政策必須和其對外政策一致。若國 家把人權、民主和環境保護議題視為國家的核心價值,那麼在國內外所制

19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頁 72。

20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頁 9-12。

21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頁 1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定的政策必須遵守其價值,否則就會顯得偽善。第三、外交政策,外交政 策必須要師出有名、有道德說服力。對外政策顯示的是一國在國際社會上 的作為,一意孤行的政策反而會把自己陷入困境,對於自身的國家形象也 會大打折扣 22。因此,柔性權力是國家對外的形象包裝,藉由塑造國際形 象、宣傳自己的價值吸引他人認同並且在處理國際議題上面可以按照其意 願進行,柔性權力講求的是散發出來的吸引力,而不是迫使他人行動的能 力。

二、文化外交

什麼是文化?對於文化的定義,許多學者有不同的解釋。英國人類學 家泰爾(Edward Tyler)認為文化是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 俗習慣和任何其他人類社會的能力與傳承。美國人類學家克羅孔(Clyde Kluckhohn)則表示,文化是歷史創造體制的生活方式(history-created system of survival types.),在特定時間由全體或某一群體所共同享有的價值

(Tendencies shared by the whole group or by some particular par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23。因此,文化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累積與共同 溝通的語言。而文化不是一個獨立可變的因素,其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 響,例如地理與氣候、政治和歷史。文化也會影響一國的對外政策的制定,

艾通嘉.曼谷利(Etounga-Manguelle)指出:「文化是母親、制度是小孩 24

22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頁 41。

。」

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作風和實行的政策深受其國內的制度和文化所影響,

一國的文化觀念會影響決策者的行為。也就是說,決策者在無形當中會在 其決策上顯示以本國文化為基礎的決策行為。文化就是一種外交力量,是 國家推行外交政策的一種強而有力的動力。對於國家內部,它不僅通過文

23 Gan Chunsong, Modernization and Cultural Choice, Jiang 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 pp.2-4

24 哈瑞森(L.E. Harrison)、杭廷頓(S.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慈淑 譯,文化為什麼很 重要(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頁 8。

會更強大。塔克(Hans N. Tuch)在《與世界溝通:美國在海外的公眾外 交》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一文 中將文化外交定義為官方政府為了形塑海外的溝通環境,以利後來美國外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該書定義文化外交為透過國家之間的 協議,運用本國文化輸出,進而對國家政治外交和經濟外交的直接支持

27 William Preston, Hope and Folly: The United State and UNESCO 1945-198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 p.31.

28 J.M Mitchel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1986), p.81.

29 Kevin V. Mulcahy ,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Exchange Programs: 1938-1978,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 Laws and Society, Vol.29, No.1(Spring 1999), pp.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經濟關係或是加強海外僑胞對於本國的向心度以及認同度 30。以文化外交 的本質上切入,文化外交的初衷是藉由兩國官方或是非官方的接觸,讓彼 此更加瞭解;就官方面向而言,主要是依賴文化談判、交涉、簽訂各項國 際文化交流項目的官方協定、締結文化條約、召集與參與各項國際文化會 議、組建和加入國際文化組織、保障文化人員的互訪和文化成果的對外展 覽等 31。運用政府層級的力量,訂立相關的文化協議,讓人民可以在政府 指導的大框架之下,接收他國所傳遞的訊息;其傳播的範圍較為廣大,上 至國家層級單位,下至學校單位,都是發送文化訊息的傳遞點。兩國互設

「語言年」就是一個例子,2008 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丁 簽署於兩國互設語言年的協議,其加強推動兩國之間的文化、語言、藝術 合作 32

在俄羅斯外交部所發佈的《俄羅斯聯邦外交部與外國文化關係發展之 基本方向》(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МИД России по развитию культурных связей России с зарубежными странами)一文中提到:俄羅

。這種以國家為主體、以文化為主題的交流形式,促進了國家與國

。這種以國家為主體、以文化為主題的交流形式,促進了國家與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