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傳統理論認為利潤稅制並不會對廠商利潤最大化下產出有任何影響,然而,

對獨占市場下利潤稅制的中立性,有學者提出質疑,Kreutzer and Lee(1986)用 簡單的逃漏稅模型,指出在沒有罰金下,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可以透過浮報固定比 率成本來減少稅金,進而發現利潤稅制會降低廠商的有效邊際成本並提高廠商的 產出,減少獨占市場的扭曲。其次,Wang(1990)指出查核率為逃漏稅模型內 生變數時,則利潤稅對獨占廠商不具中立性。再者,Yaniv(1995)建立一般化 的逃漏稅模型,適用於獨占廠商低報收入、浮報成本、增加扣除額等任何的逃漏 稅方式,他發現當廠商以浮報成本的「金額」逃漏稅,即使逃漏稅決策非最適,

課徵利潤稅仍不會對廠商的生產決策造成改變,利潤稅具中立性;但當廠商以「

低報利潤比例」的方式逃漏稅,若逃漏稅決策非最適,則生產決策將隨之改變。

利潤稅不具中立性。隨後,Lee(1998)認為獨占廠商的生產決策是否會受到逃 漏稅決策影響,視稽查率和處罰率設定而有所不同,當該兩率皆為外生給定常數

(即隨機查核機制),或皆為逃漏金額或利潤水準的增函數時,利潤稅具中立性

,然而,當該兩率與申報總額有關,利潤稅不具中立性。此外,翁堃嵐和吳家恩

(2009)發現在隨機查核機制下加入核定金額不確定因素,使廠商面對是否會被 稽查與稅捐機關稽查之核定利潤是否正確之雙重風險,利潤稅制不再中立性。

在寡佔市場下利潤稅制的中立性,亦有學者提出質疑,Goerke and Runkel

(2006)指出若寡占市場在給定的外生市場結構下,逃漏稅與產出決策可分離性 成立;但市場結構為內生時,逃漏稅與產出決策不再可分離,進而導致利潤稅不 再具中立性,廠商家數及總產出上升,加劇Mankiw and Whinston(1986)所提 出寡占市場若沒有限制進入,會導致過多廠商及產出的無效率情形。另外翁堃嵐

、林宛儀和郭虹瑩(2014)在公營廠商民營化基本模型中引入利潤稅後發現,對

4

Prais(1956),Simon and Bonini(1958)and Adelman(1958)分別運用廠商發展 隨機模型來探討廠商規模大小的動態發展。而 Lucas and Prescott(1971)則將市 場需求不確定性加入廠商調整成本的投資行為,他們利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廠商則衰退或退出市場,結果證明小廠商成長速度比大廠商快,但也更容易退 出市場。在 1992 年 Hopenhayn(1992)以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前提下,針對產 出與員工雇用等隨機變數探討廠商進入市場或退出市場的決策。

另外,晚近亦有學者在廠商進出市場決策上,探討廠商策略性考量成為先進 者或後進者的議題。Jovanovic and Lach(1989)強調廠商決定成為先進者或後進 者的動機。該文在完全競爭市場前提下針對同質性廠商進行分析,並以市場累積 總廠商家數代表市場創新能力,未進入市場的潛在廠商具有如 Arrow(1962)乙 文中所提學習能力(Learning by doing)之特徵,即進入市場廠商越多,將使潛 在進入廠商成本越低,結果發現市場創新能力隨著時間會呈 S 型擴散,與 Griliches(1957)實證模型相符。另鑑於政府在許可制度下對廠商是否進入市場 之影響力,於 2013 年 Bennett and Estrin(2013)以執照與政府延遲發放執照等 2 項管制措施探討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如何影響廠商進行市場決策,8該文發現在上 述 2 項管制下,市場存在投機者進入市場,造成領有執照者過多之情形。

綜合以上文獻,我們可歸納稅制相關文獻大都以非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探討,

當利潤稅制考慮內生變數時,廠商產出將有可能不具中立性,而公司稅制一般來 說不具中立性。其次,廠商進入市場文獻,大都在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探討,近年 來,探討議題逐漸由廠商規模大小轉向廠商進入市場決策,並關注廠商選擇成為 先進者或是後進者面向。

8 執照管制措施為廠商進入市場時,須向政府繳納一筆執照費;政府延遲發照管制措施為廠商繳 納執照費後,政府當期不會核發執照讓進入市場廠商可以立即生產,而是延遲至下一期核發執 照讓廠商開始生產。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