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利潤稅與公司稅下廠商家數中立性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利潤稅與公司稅下廠商家數中立性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利潤稅與公司稅下廠商家數中立性之探討. Nat. io. sit. y. The Neutrality of the Number of Firms under the. 指導教授:翁堃嵐. 研究生:周俊穎. er. n. Profit Tax and Corporate Tax al v i n Ch engchi U. 博士.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六 年 六 月.

(2) 謝辭 人生中每件大事情的完成,不可能只靠自己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靠大家的幫 忙才能成就。我能在工作中完成碩士班的學業,首先感謝指導教授翁堃嵐老師對 我費心的指導與支持,沒有老師的關懷,我現在應該還是在書桌前躊躇不前,無 法下筆。謝謝口試委員胡均立老師、賴孚權老師、賴志達老師給了我許多寶貴的 建議,讓我得以修正許多錯誤,使得這份論文更加的完善。 感謝同事郭秀琴的體諒,以及長官楊倩宜及林坤鎮的成全,我才能完成精進. 政 治 大 。最後,衷心感謝關心我的每個人! 立. 財政學習的夢想。謝謝家人的支持,讓我能無憂無慮的在自己專注的夢想中前進.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要 文獻上探討廠商進入市場模型,大都忽略稅制對其造成的影響。有鑑於此, 本文應用 Bennett and Estrin(2013)的模型,引入利潤公司稅模型來探討廠商進 入獨占性競爭市場決策。文中探討利潤稅以及公司稅兩種情況。主要有三點發現 :首先,利潤稅制下,稅制的中立性成立。其次,在公司稅制下,稅制的中立性 不成立,且先進者與後進者家數較課稅前少。最後,稅率與先進者家數關係不確 定,即有可能出現稅率越高,先進者家數越高的情形。. 政 治 大 關鍵字:先進者、利潤稅、公司稅、租稅中立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Abstract Most of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discussing the models adopted by firms entering markets ignores the influence of tax system. Therefore, this paper applies Bennett and Estrin’s (2013) models and uses profit tax and corporation tax models to discuss strategies for firms entering 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arket.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discuss two situations, profit tax and corporation tax, and identifies three major points. Firstly, in the profit tax system, tax neutrality is established. Secondly, in the. 政 治 大 second-movers is lower than 立before tax.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rate and. corporation tax system, tax neutrality is not established and the number of first-and of. ‧ 國. 學. the number of first-movers is uncertain. It is possible that a higher tax rate creates a higher number of first-movers.. ‧. n. al. er. io. sit. y. Nat. Keyword: first-movers, profit tax, corporation tax, tax neutrality. Ch. engchi. i n U. v.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第三章 基本模型........................................................................................................ 7 第一節 利潤稅制模型........................................................................................ 8 第二節 公司稅制模型...................................................................................... 13 第三節 兩稅制比較.......................................................................................... 19 第四章 結論.............................................................................................................. 21 參考文獻......................................................................................................................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我國以往為鼓勵對經濟發展具重大效益、風險性高且亟需扶植之新興重要策 略性產業之創立,如生物技術農業、再生能源及節約能源設備產業等,通常以稅 式支出政策輔導業者。而對於欲管制廠商數量之國內新產業,如電信產業、菸酒 產業,則以許可執照政策進行管制。 上述產業對廠商均具有獲利不確定風險,然而,後者廠商無租稅優惠,在政. 政 治 大 進入市場決策。參考傳統數學模型文獻探討廠商進入產業議題如Lucas and 立. 府管制下繳交稅負經營,其進入市場決策如何,是本文探討之重點。為了解廠商. Prescott (1971),Jovanovic (1982),Hopenhayn (1992),以及Bennett and Estrin (2013). ‧ 國. 學. 等,均忽略了稅制對廠商的影響,然而,稅制對廠商是否進入市場之決策,亦占. ‧. 有一定影響。. y. Nat. 在市場結構外生的情況下,利潤稅的課徵具有租稅中立性(tax neutrality),. er. io. sit. 這個性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結論。換言之,利潤稅的課徵並不會影響到市場的均 衡。基於此一因素,利潤稅的課徵在政策上的討論並不多見。80年代晚期迄今則. al. n. v i n 有一系列文獻在逃漏稅的經濟體系下探討利潤稅對廠商產出的中立性。 所獲得 Ch engchi U 1. 的結論並不一致,有些支持,有些則不支持。理論上,當利潤稅的課徵不具有中. 立性時,利潤稅即可能作為一種政策工具來達成政府的政策目標。然而,這一系 列文獻下,廠商為風險趨避者,因此在政策的應用上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迴響。然 而,在市場結構內生化且廠商的成本異質的情況下,利潤稅的課徵會減少廠商家 數進而影響到市場的均衡,晚近許多文獻則利用此一特性,在內生的壟斷性競爭 的市場結構下探討利潤稅的課徵對經濟體系的影響。. 1. 2. 2. 依據. 參見 Wang and Conant (1988),Yaniv (1995,1996),Lee (1998),Goerke and Runkel (2006),翁 堃嵐與吳家恩 (2009) 等文。 Krautheim and Schmidt-Eisenlohr (2011) 一文探討存在租稅天堂下國際間的租稅競爭議題。 Dominika Langenmayr, Andreas Haufler, Christian J. Bauer (2015) 則重新檢視政府應該對成本相 1.

(7) PricewaterhouseCoopers ( PwC ) 的研究報告顯示大約有95%的經濟體 (包含中國 大陸等新興經濟體) 都有課徵公司所得稅,也就是說,在183個經濟體當中,僅 有10個經濟體沒有對公司所得課稅。另外,OECD 於2007年所發布之研究報告 「公司所得稅之基本改革」(Fundamental Reform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顯示, 基於租稅競爭的因素,大部分OECD的公司所得稅稅率都有調降的趨勢,3儘管如 此,公司所得稅仍然為OECD國家重要的稅收,其占總稅收以及GDP之比重,皆 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4如前所述,雖然對公司的利潤課稅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直 接稅制,然而一直以來卻受到相當程度的忽略,其可能的原因有二: 其一,利潤. 政 治 大 的結論。 其二,公司稅制本身相當複雜,各國的規定亦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 立 稅制具有中立性,因此在傳統的市場結構下,考慮利潤稅的課徵並不會影響最後 5. 是,在學理上較常見的直接稅制乃是對公司利潤課稅,然而實務上廠商所面對的. ‧ 國. 學. 公司稅制並非利潤稅制。依據美國聯邦稅制的規定,公司對股東提供資本的機會. ‧. 成本無法自應稅所得中扣抵,然而薪資給付卻可視為費用從應稅所得中扣除。因. y. Nat. 此雇用勞動的機會成本並不列入稅基之中,而資本的機會成本卻要列入稅基,所. er. io. sit. 以有些經濟學家將公司稅視為一種資本稅而非利潤稅。 6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法 中亦有類似的規定,依據所得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資本之利息為盈餘之分配,. al. n. v i n 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另外,第三十二條規定營利事業職工之薪資,合於左列規 Ch engchi U 定者,得以費用或損失列支。. 本文嘗試以Bennett and Estrin(2013)模型為基本模型,並分別引入利潤稅 與公司稅來探討廠商進入市場決策是否會受稅制影響,即是否維持中立性。值得 一提的是,傳統中立性的探討著重在廠商產出變化,而本文則是著重在廠商家數. 對高者或是成本相對低者課稅的問題。Michael Pfluger and Jens Suedekum (2013) 則在開放體系 下探討廠商的補貼問題。 3. 17個國家中有16個國家調降公司所得稅稅率,僅西班牙由33%調高為35%。. 4. 平均而言 OECD 國家公司所得稅佔 GDP 的比重大約在 3.4%左右。 Wang and Conant (1988),Yaniv (1995,1996) 證明了即使考慮廠商的租稅逃漏行為,利潤稅制仍 然具有產出的中立性,而且該性質相當穩固 (robust)。 如:Harberger (1962),Shoven and Whalley (1972)。 2. 5. 6.

(8) 變化。一般而言,公司稅制並非利潤稅,在現行公司稅法結構中,依據所得稅法 第二十九條規定,資本利息支出為盈餘之分配,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另外, Rosen (2005) 指出把公司稅視為單純對經濟利潤課稅是大錯特錯,因為真正的利 潤應該是毛所得扣掉所有各種的投入成本,然而股東所提供的資本是無法扣除的 ,因此公司稅的稅基包含較經濟利潤更多的因素。Stiglitz (1973) 則提出只要公 司對債權人的利息支出能夠扣減的話,那麼公司稅恰好便是對經濟利潤課稅。為 了捕捉公司稅法中並非所有的生產成本都可視為「費用」扣除的規定,文中將生 產成本分為兩種,一種為可視為費用的項目 (例如工資項目),另一種則是無法. 政 治 大 在於前者的生產成本中存在無法視為費用扣除的項目,後者則無。結果有三點發 立 視為費用的項目 (例如沉沒成本項目)。換言之,本文中公司稅與利潤稅的差別. 現,第一,利潤稅制下,稅制的中立性成立。第二,在公司稅制下,稅制的中立. ‧ 國. 學. 性不成立,且先進者(first movers)與後進者(second movers)家數均較未課稅. ‧. 情形少。第三,公司稅制下,稅率與先進者家數成正比,即稅率越高,先進者家. y. Nat. 數越高。至於本文的編排除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為文獻回顧,第三章為基本. n. al. er. io. 制比較,最後為結論。. sit. 模型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利潤稅制模型,第二節為公司稅制模型,第三節為兩稅. Ch. engchi. 3. i n U. v.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傳統理論認為利潤稅制並不會對廠商利潤最大化下產出有任何影響,然而, 對獨占市場下利潤稅制的中立性,有學者提出質疑,Kreutzer and Lee(1986)用 簡單的逃漏稅模型,指出在沒有罰金下,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可以透過浮報固定比 率成本來減少稅金,進而發現利潤稅制會降低廠商的有效邊際成本並提高廠商的 產出,減少獨占市場的扭曲。其次,Wang(1990)指出查核率為逃漏稅模型內. 政 治 大 的逃漏稅模型,適用於獨占廠商低報收入、浮報成本、增加扣除額等任何的逃漏 立. 生變數時,則利潤稅對獨占廠商不具中立性。再者,Yaniv(1995)建立一般化. 稅方式,他發現當廠商以浮報成本的「金額」逃漏稅,即使逃漏稅決策非最適,. ‧ 國. 學. 課徵利潤稅仍不會對廠商的生產決策造成改變,利潤稅具中立性;但當廠商以「. ‧. 低報利潤比例」的方式逃漏稅,若逃漏稅決策非最適,則生產決策將隨之改變。. y. Nat. 利潤稅不具中立性。隨後,Lee(1998)認為獨占廠商的生產決策是否會受到逃. er. io. sit. 漏稅決策影響,視稽查率和處罰率設定而有所不同,當該兩率皆為外生給定常數 (即隨機查核機制),或皆為逃漏金額或利潤水準的增函數時,利潤稅具中立性. al. n. v i n ,然而,當該兩率與申報總額有關,利潤稅不具中立性。此外,翁堃嵐和吳家恩 Ch engchi U. (2009)發現在隨機查核機制下加入核定金額不確定因素,使廠商面對是否會被 稽查與稅捐機關稽查之核定利潤是否正確之雙重風險,利潤稅制不再中立性。 在寡佔市場下利潤稅制的中立性,亦有學者提出質疑,Goerke and Runkel (2006)指出若寡占市場在給定的外生市場結構下,逃漏稅與產出決策可分離性 成立;但市場結構為內生時,逃漏稅與產出決策不再可分離,進而導致利潤稅不 再具中立性,廠商家數及總產出上升,加劇Mankiw and Whinston(1986)所提 出寡占市場若沒有限制進入,會導致過多廠商及產出的無效率情形。另外翁堃嵐. 、林宛儀和郭虹瑩(2014)在公營廠商民營化基本模型中引入利潤稅後發現,對 4.

(10) 民營化廠商而言,利潤稅的課徵並不具租稅中立性,致使其生產決策受到扭曲, 進而影響到混合寡占市場的市場均衡以及政府的最適釋股政策。 相對上述利潤稅不具中立性的論點,利潤稅制具中立性相關文獻則有 Wang and Conant(1988)指出當逃漏稅模型查核率和罰金皆為外生給定正數,發現廠 商的最適產出水準不會被稅率與罰金影響,強調課徵利潤稅符合租稅中立性的觀 點。其次,Yaniv(1996)指出查核率和罰金皆為內生,在定額逃漏非最適或是 角解的情況下,獨占產商的最適產量決策並不受影響,利潤稅具中立性。 近年來,探討公司稅制不具中立性文獻如翁堃嵐和郭虹瑩(2007)在三國兩. 政 治 大 De Meza(1986)傳統低成本高補貼結論在成本差異的兩個國家租稅政策相同時 立 廠商的開放經濟體系探討公司租制,結果發現公司稅制影響有效邊際成本,使得. 或當租稅政策使得兩國的有效邊際成本差異甚大時,可能不成立。其次,翁堃嵐. ‧ 國. 學. 和吳家恩(2009)指出公司稅制在獨占市場與寡占市場下不具中立性,而當廠商. y. Nat. 稅決策仍然具有可分離性。 7. ‧. 仍可藉由浮報勞動成本來規避稅負時,與傳統文獻相同的是,廠商的產出與逃漏. er. io. sit. 對廠商進入產業之研究,過去較著重在廠商規模大小的變化,如 Hart and Prais(1956) ,Simon and Bonini(1958)and Adelman(1958)分別運用廠商發展. al. n. v i n 隨機模型來探討廠商規模大小的動態發展。而 Lucas and Prescott(1971)則將市 Ch engchi U. 場需求不確定性加入廠商調整成本的投資行為,他們利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需求 隨機改變的特質,透過「廠商預期產品價格改變供給,供給改變實際產品價格」 的數學式,觀察時間序列下市場均衡時廠商股本、投資、產出及產品價格,以瞭 解廠商不確定性下投資行為,結果發現市場長期均衡時,廠商股本將趨於穩定。 Brock(1972)率先將廠商進出市場的概念帶入模型預測市場規模大小。 Jovanovic(1982)則以「廠商學習既有經驗的效率」替代「固定成本」區分廠商 大小,在假設廠商成本異質前提下,他提出有效率的廠商易成長及生存,無效率. 7. 只要逃漏稅決策在最適化的情況下,產出決策不會受到課稅的影響,則稱產出與逃漏稅決策具 有可分離性。 5.

(11) 的廠商則衰退或退出市場,結果證明小廠商成長速度比大廠商快,但也更容易退 出市場。在 1992 年 Hopenhayn(1992)以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前提下,針對產 出與員工雇用等隨機變數探討廠商進入市場或退出市場的決策。 另外,晚近亦有學者在廠商進出市場決策上,探討廠商策略性考量成為先進 者或後進者的議題。Jovanovic and Lach(1989)強調廠商決定成為先進者或後進 者的動機。該文在完全競爭市場前提下針對同質性廠商進行分析,並以市場累積 總廠商家數代表市場創新能力,未進入市場的潛在廠商具有如 Arrow(1962)乙 文中所提學習能力(Learning by doing)之特徵,即進入市場廠商越多,將使潛. 政 治 大 Griliches(1957)實證模型相符。另鑑於政府在許可制度下對廠商是否進入市場 立. 在進入廠商成本越低,結果發現市場創新能力隨著時間會呈 S 型擴散,與. 之影響力,於 2013 年 Bennett and Estrin(2013)以執照與政府延遲發放執照等 2. ‧ 國. 學. 項管制措施探討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如何影響廠商進行市場決策, 8該文發現在上. ‧. 述 2 項管制下,市場存在投機者進入市場,造成領有執照者過多之情形。. y. Nat. 綜合以上文獻,我們可歸納稅制相關文獻大都以非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探討,. er. io. sit. 當利潤稅制考慮內生變數時,廠商產出將有可能不具中立性,而公司稅制一般來 說不具中立性。其次,廠商進入市場文獻,大都在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探討,近年. al. n. v i n 來,探討議題逐漸由廠商規模大小轉向廠商進入市場決策,並關注廠商選擇成為 Ch engchi U 先進者或是後進者面向。. 8. 執照管制措施為廠商進入市場時,須向政府繳納一筆執照費;政府延遲發照管制措施為廠商繳 納執照費後,政府當期不會核發執照讓進入市場廠商可以立即生產,而是延遲至下一期核發執 照讓廠商開始生產。 6.

(12) 第三章. 基本模型. 遵循 Bennett and Estrin (2013) 的設定,考量一個新興產業,並令市場 為獨占性競爭市場,令𝑡𝑡為時間,𝑦𝑦為廠商的收入。當𝑡𝑡 = 0時,沒有任何廠商存 在於產業中,當𝑡𝑡 = 1時,廠商收入 y 為一隨機變數,其值尚無法確定,然而, 開始有廠商選擇進入投資,當𝑡𝑡 = 2時,廠商收入 𝑦𝑦已為市場公開資訊。此時,原 本在𝑡𝑡 = 1時選擇觀望的潛在廠商若確認產業屬於有利可圖的產業,亦會投入市. 政 治 大 將上述𝑡𝑡 = 1時進入投資的廠商稱為先進者,並以𝑖𝑖表之;相反地,等到𝑡𝑡 = 2 立. 場。. ‧ 國. 學. 時,才選擇是否進入市場的廠商稱為後進者,其代號為𝑗𝑗。文後將𝑡𝑡 = 1時廠商的 實際產出令為𝜃𝜃,其屬於在 0 與最大產出2𝜃𝜃̅間均勻分布的隨機變數,最大產出2𝜃𝜃̅. ‧. 指能使產業所有進入廠商均能經營的產出。為簡化計算,令廠商產品價格為 1,. y. sit. io. 𝑦𝑦1𝑖𝑖 = 𝜃𝜃. (1). er. Nat. 則先進者於𝑡𝑡 = 1時之收入可表示為:. 模型中,關於廠商成本的設定包含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其中固定成本係指. al. n. v i n Ch 廠商進入產業時必須付出之沉沒成本𝐾𝐾,屬一次性支出,值得注意的是,若該成 engchi U 本為資本與執照費,即為 Bennett and Estrin (2013) 的設定;而變動成本則 指稅金與工資。每一個工人在𝑡𝑡時之工資𝑤𝑤𝑡𝑡 可表示為: 𝑤𝑤𝑡𝑡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 ,. 𝛿𝛿, 𝛼𝛼 > 0,. 𝑡𝑡=1,2, …. (2). 上式中,𝛿𝛿代表基本工資,𝑛𝑛𝑡𝑡 則代表在時點𝑡𝑡時產業所有廠商的家數。係數𝛼𝛼 >. 0,表示市場的廠商家數增加意味著勞動需求上升,將帶動工資的提高。. 7.

(13) 第一節 利潤稅制模型. 與 Bennett and Estrin(2013)乙文不同的是,在本文中廠商必須繳交利潤稅 。令利潤稅稅率為𝜏𝜏,當稅率為 0 時,則退化為 Bennett and Estrin(2013)的模 𝑗𝑗. 型,同時,以𝜋𝜋𝑡𝑡𝑖𝑖 及𝜋𝜋𝑡𝑡 各自表達先進者與後進者在𝑡𝑡時的淨獲利情形,先進者廠商 在 t=1 時,課徵利潤稅後的淨獲利情形如下:. 𝜋𝜋1𝑖𝑖 =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 − 𝐾𝐾). (3). 政 治 大 後,先進者的收入或家數、市場工資均與𝑡𝑡 = 2時相同,此時先進者廠商獲利情 立. 值得注意的是,當𝑡𝑡 = 2時,由於廠商產出𝜃𝜃為市場公開訊息,因此在𝑡𝑡 = 3之. 𝜋𝜋𝑡𝑡𝑖𝑖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 ),. 學. ‧ 國. 形如下:. 𝑡𝑡=2,3 …. (4). 𝑗𝑗. io. al. y. 𝑡𝑡=3,4 …. sit. 𝑗𝑗. 𝜋𝜋𝑡𝑡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 ),. (5) (6). er. Nat. 𝜋𝜋2 =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 − 𝐾𝐾). ‧. 另外,後進者在 t=2 時以及 t=3 之後的淨獲利情形分別如下:. v. n. 令𝜎𝜎為 0 至 1 之間貼現因數,則在𝑡𝑡 = 2時,先進者與後進者各自的獲利現值. 分別為:. 𝑗𝑗. 𝑉𝑉2 =. 𝑉𝑉2𝑖𝑖 =. Ch. engchi. i n U. 1 − 𝜏𝜏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2 ) 1 − 𝜎𝜎. 1 − 𝜏𝜏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2 ) − (1 − 𝜏𝜏)𝐾𝐾 1 − 𝜎𝜎. (7) (8). 接下來我們將在利潤稅制下,於 𝑡𝑡 = 1及𝑡𝑡 = 2時點,分別求出市場均衡下產. 業所有廠商家數,即求解𝑛𝑛�1 及𝑛𝑛�2 ,再進而求得先進者與後進者的最適家數。. 由於𝑡𝑡 = 1時,產業廠商產出𝜃𝜃尚無法確定,只有先進者進入,因此,𝑛𝑛1 的家. 數即為先進者家數。而在𝑡𝑡 = 2後,產業廠商產出𝜃𝜃已為市場公開資訊。此時,後. 進者將會評估淨獲利情形決定是否進入該市場。當有利可圖時,將會選擇進入該 8.

(14) 市場,而市況不佳時,則選擇不要進入該市場。換言之,𝑛𝑛2 的組成家數除了先進. 者外,亦有後進者加入之可能。. 從任何一家廠商均會極大化其獲利現值的行為中,我們可求出𝑛𝑛�2;而求解𝑛𝑛�1,. 由於在𝑡𝑡 = 1時,廠商產出𝜃𝜃尚無法確定,因此,我們利用逆推法(backward. induction)的方式,先給定先進者在𝑡𝑡 = 2時各種可能產出情況,再從其會極大化 預期獲利現值的行為中,進而求出𝑛𝑛�1 。. 以下我們將𝑡𝑡 = 2時廠商產出𝜃𝜃的四種可能情況,分為情況(a)到(d)四種:. 情況(a):. 立. 政 治 大. 此為代表廠商產出𝜃𝜃使得所有的先進者都會發生虧損而選擇離開市場的情況。. ‧ 國. 學. 而由於後進者若選擇進入市場,相對先進者而言,後進者必須額外支付固定成本,. n. 情況(b):. Ch. engchi. sit. io. al. (9). er. Nat.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 ≡ 𝜃𝜃a. y. 𝑗𝑗. 隱含 𝑉𝑉2 < 0。當 𝑉𝑉2𝑖𝑖 < 0時,此時先進者𝜃𝜃值的範圍如下:. ‧. 因此在先進者已經虧損的前提下,後進者不會選擇進入市場,也就是說 𝑉𝑉2𝑖𝑖 < 0. i n U. v. 此一情況表示廠商產出𝜃𝜃只能讓部分先進者留在產業,其餘選擇退出市場。 同時,由於後進者較先進者有支付固定成本之劣勢,因而在此一情況下也不會有 後進者的廠商會選擇加入該一市場。此時先進者𝜃𝜃值的範圍如下: 𝜃𝜃a ≤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1 ≡ 𝜃𝜃𝑏𝑏 (𝑛𝑛1 ). 由於𝑉𝑉2𝑖𝑖 = 0,根據(7)式可以求出此時市場均衡下先進者的家數: 𝑛𝑛2 =. 𝜃𝜃 − 𝛿𝛿 > 0, 𝛼𝛼. 𝜃𝜃𝜃𝜃[𝜃𝜃𝑎𝑎 , 𝜃𝜃𝑏𝑏 ).. 9. (10). (11).

(15) 情況(c):. 此一情況表示廠商產出𝜃𝜃可讓所有先進者留在產業,但不足以誘使後進者加 j. j. 入。由(8)式可知∂V2 / ∂n2 < 0,因此只要 V2 ≤ 0且𝑉𝑉2𝑖𝑖 > 0,則n2 = n1 ,此時 不會有後進者進入該市場,先進者𝜃𝜃值的範圍如下: θ ≤ δ + α𝑛𝑛1 + (1 − 𝜎𝜎)𝐾𝐾 ≡ 𝜃𝜃𝑐𝑐 (𝑛𝑛1 ) 情況(d):. (12).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此一情況代表廠商產出𝜃𝜃在𝜃𝜃𝑐𝑐 與2𝜃𝜃̅ 之間,即𝜃𝜃𝜃𝜃(𝜃𝜃𝑐𝑐 , 2𝜃𝜃̅],此時所有先進者均可 𝑗𝑗. 留在產業,並誘使後進者加入直到廠商獲利現值等於 0 為止,即𝑉𝑉2 = 0。由(8) 1 [𝜃𝜃 − 𝛿𝛿 − (1 − 𝜎𝜎)𝐾𝐾] ≡ 𝑛𝑛�2 𝛼𝛼. (13). y. Nat. 𝑛𝑛2 =. ‧. 式可推得𝑡𝑡 = 2時廠商最適家數:. 𝑛𝑛. sit. io. 為了簡化分析,在𝑡𝑡 = 1的先進者,我們以先進者邊際廠商𝑛𝑛1 代表先進者。. n. al. er. 考慮𝑡𝑡 = 2時四種𝜃𝜃值,同時以𝜋𝜋𝑡𝑡 1 代表 𝑡𝑡 = 1 時進入市場的邊際廠商在時點𝑡𝑡的淨. Ch. 獲利,則先進者的預期獲利現值如下: 𝑛𝑛 𝑉𝑉1 1 (𝑛𝑛1 ). engchi. i n U. �. v. �. 2𝜃𝜃 𝜃𝜃𝑐𝑐 2𝜃𝜃 1 𝜎𝜎 𝑛𝑛 𝑛𝑛 𝑛𝑛 = �� 𝜋𝜋1 1 (𝑛𝑛1 ) 𝑑𝑑𝑑𝑑 + �� 𝜋𝜋2 1 (𝑛𝑛1 ) 𝑑𝑑𝑑𝑑 + � 𝜋𝜋2 1 (𝑛𝑛�2 ) 𝑑𝑑𝑑𝑑�� 1 − 𝜎𝜎 𝜃𝜃 2𝜃𝜃̅ 0 𝜃𝜃 𝑛𝑛. 𝑐𝑐. 𝑏𝑏. 𝑛𝑛. (14). 上式中,𝜋𝜋2 1 (𝑛𝑛1 )、𝜋𝜋2 1 (𝑛𝑛�2 )分別代表廠商家數含𝑛𝑛1 或𝑛𝑛�2 在𝑡𝑡時點時的淨獲利. 水準。大括號的第一個項目代表𝑡𝑡 = 1時先進者的預期獲利現值。第二與第三個. 項目分別代表𝑡𝑡 = 2時,廠商在情況(c)及(d)之下的預期獲利現值情形。值 得注意的是,在情況(a)及(b)之下,邊際廠商𝑛𝑛1 在𝑡𝑡 = 2時並不會待在產業. ,因此不納入在預期獲利現值內。此外,為了確保(14)式能成立,θc < 2θ�。最後 𝑛𝑛. 1. 𝑛𝑛. ,再將(14)式的𝜋𝜋1 1 (. )和𝜋𝜋2 1 (. )代入第(3) 、 (4)兩式,其中𝑛𝑛�2 = 𝛼𝛼 [𝜃𝜃 − 𝛿𝛿 − (1 − 10.

(16) 𝜎𝜎)𝐾𝐾],可得: 𝑛𝑛 𝑉𝑉1 1 (𝑛𝑛1 ). = (1 − 𝜏𝜏)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1 − 𝐾𝐾) −. (δ + α𝑛𝑛1 ) 𝜎𝜎(1 − 𝜎𝜎)𝐾𝐾 2 + 𝜎𝜎𝜎𝜎 �1 − �� 4𝜃𝜃̅ 2𝜃𝜃̅. (15). 𝑛𝑛 𝑛𝑛 從(15)式,當市場均衡時,𝑑𝑑𝑉𝑉1 1 (𝑛𝑛1 )/𝑑𝑑𝑛𝑛1 < 0,令𝑉𝑉1 1 (𝑛𝑛1 ) = 0,我們可. 求得課利潤稅之後先進者的最適家數𝑛𝑛�1 : 𝑛𝑛�1 (𝜏𝜏) =. 2𝜃𝜃̅ − 𝛿𝛿 4𝜃𝜃̅(𝜃𝜃̅ + 𝐾𝐾) + 𝜎𝜎(1 − 𝜎𝜎)𝐾𝐾 2 2𝜃𝜃̅ − 𝛿𝛿 − = − 𝑧𝑧 𝛼𝛼 𝛼𝛼 2𝛼𝛼(2𝜃𝜃̅ + 𝜎𝜎𝜎𝜎). (16). 當𝑛𝑛�1 (𝜏𝜏) > 0,結合我們的假設2𝜃𝜃̅ > 𝜃𝜃𝑐𝑐,利用(12)與(16)式,則可得到: 2θ − δ > αz > (1 − σ)K. (17). 政 治 大. 利用(13)與(16)等二式,將𝑡𝑡 = 2與𝑡𝑡 = 1時的廠商最適家數相減,可求. 立. ‧ 國. 4𝜃𝜃̅(𝜃𝜃 − 𝜃𝜃̅) + 𝜎𝜎𝜎𝜎[2𝜃𝜃 − (1 − 𝜎𝜎)𝐾𝐾] 2𝛼𝛼(2𝜃𝜃̅ + 𝜎𝜎𝜎𝜎) 𝑚𝑚 � 2 (𝜏𝜏) = 0 𝜃𝜃 ≤ 𝜃𝜃𝐶𝐶. 𝜃𝜃 ∈ (𝜃𝜃𝑐𝑐 ,2𝜃𝜃̅]. ‧. 𝑚𝑚 � 2 (𝜏𝜏) =. 學. 得𝑡𝑡 = 2時進入產業的後進者家數𝑚𝑚 � 2:. (18). y. sit. Nat. 讓𝑛𝑛∗𝑚𝑚 (𝜏𝜏)代表在課利潤稅後,市場均衡時的廠商家數,在𝑡𝑡 = 2時,市場資. er. io. 訊已明朗化,因此, 𝑛𝑛∗𝑚𝑚 (𝜏𝜏) = 𝑛𝑛2 ,而其值依情況(a)至(d)而有所不同。另. al. v i n Ch 稅制下,市場在𝑡𝑡 = 2時均衡家數、先進者與後進者的最適家數則均與 Bennett and engchi U n. 外,由(13) 、 (16) 、 (18)等三式可知,若沉沒成本𝐾𝐾為資本與證照費,在利潤. Estrin(2013)乙文結果相同,利潤稅的課徵並不會影響到廠商進入市場與否的 決策,市場的均衡廠商家數獨立於利潤稅率,我們可推得命題一。. 命題 1:利潤稅的課徵對廠商進入市場與否的決策具有中立性,因此不會影響到 市場的均衡。. 獲致命題一的可能原因,廠商決定是否進入市場,取決於獲利情形是否為 正數,而在利潤稅制下,廠商獲利情形為正數課一定比例的稅,仍為正數,對 11.

(17) 廠商進入市場決定未造成影響。. � 𝟏𝟏 與 命 題 2 : 利 潤 稅 制 下 , 在 𝒕𝒕 = 𝟏𝟏 時 點 , 先 進 者 最 適 家 數 𝒏𝒏 𝜶𝜶、基本工資𝜹𝜹、沉沒成本𝑲𝑲成反比,與貼現因數𝝈𝝈成正比,與𝝉𝝉獨立無關。在𝒕𝒕 = 𝟐𝟐. 時點,情況(a),𝒏𝒏∗𝒎𝒎 = 𝟎𝟎,情況(b),𝒏𝒏∗𝒎𝒎 與𝜶𝜶和𝜹𝜹成反比,而與𝝈𝝈、𝑲𝑲和𝝉𝝉獨立. � 𝟏𝟏 ,情況(d),𝒏𝒏∗𝒎𝒎 與𝜶𝜶、𝜹𝜹和𝑲𝑲成反比,與𝝈𝝈成正比, 無關。情況(c),𝒏𝒏∗𝒎𝒎 = 𝒏𝒏 與𝝉𝝉獨立無關。. 政 治 大 如同 Bennett and Estrin(2013)的比較靜態分析結果,先進者𝑛𝑛� 與所有成本參數 立. 將(11) 、 (13)與(16)等三式分別對成本參數𝛼𝛼、𝛿𝛿、𝐾𝐾、𝜎𝜎及稅率𝜏𝜏微分, 1. ‧ 國. 學. 成反比。其中,因成本參數𝐾𝐾僅有出現在𝑡𝑡 = 1,折現率σ越高,越會降低𝐾𝐾對預 期獲利現值的影響,因此σ與先進者家數成正比。另外,因稅率𝜏𝜏無法影響預期獲. ‧. 利現值的正負,因此無法影響先進者家數。. y. Nat. 因稅率𝜏𝜏無法影響獲利現值的正負,市場廠商均衡家數𝑛𝑛∗𝑚𝑚 與稅率𝜏𝜏無關,且. sit. er. io. 在情況(a)至(d)均不會隨著成本參數𝛼𝛼、𝛿𝛿及𝐾𝐾增加。在情況(a) ,市場均衡. 狀態沒有廠商留在產業。在情況(b) ,廠商獲利情形可使部分的先進者留在產業. al. n. v i n C h = 2之後已不須再支付固定成本𝐾𝐾,此時 。其家數與𝛼𝛼, 𝛿𝛿成反比,又因先進者在𝑡𝑡 engchi U. ,𝐾𝐾並不會影響先進者在𝑡𝑡 = 1的決定,因此,先進者的家數與𝐾𝐾獨立。同時, 𝜎𝜎亦 無法透過影響𝐾𝐾使先進者的家數產生變化。在情況(c), 𝑛𝑛∗𝑚𝑚 與先進者𝑛𝑛�1 相同, 於前段已經討論過,在情況(d),𝑛𝑛∗𝑚𝑚 包含先進者與後進者,𝑛𝑛∗𝑚𝑚 與所有成本參. 數成反比,另外,因後進者進入產業須支付𝐾𝐾,此時,𝐾𝐾對後進者來說是必須支 出成本,因而影響市場均衡廠商家數,而𝜎𝜎會降低𝐾𝐾對獲利現值的影響,因此與 廠商家數成正比。 利潤稅制主要是學理上的一個重要的比較基礎,實務上,廠商所面對的公司 稅制並非利潤稅制。此二稅制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在利潤稅制下所有的成本項目 12.

(18) 皆可視為費用扣除,然而,在公司稅制下有些成本項目無法視為費用扣除。在接 下來一節,我們將探討公司稅制對先進者與後進者的影響。. 第二節 公司稅制模型. 沿用上一節利潤稅制模型,本節公司稅制模型將沉沒成本𝐾𝐾視為稅基中不可 扣除之成本費用,又為了與利潤稅制區分,以上標c代表公司稅制,值得注意的 是,當稅率為 0 時,則退化為 Bennett and Estrin(2013)的模型,在公司稅制下. 政 治 大 =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 − 𝐾𝐾) − 𝜏𝜏𝜏𝜏; 立. ,𝑡𝑡時先進者與後進者之獲利情形,為: 𝜋𝜋1𝑖𝑖𝑖𝑖. 𝑐𝑐 𝑡𝑡. (19) (20). 𝑗𝑗𝑗𝑗. t=3,4 …. (22). 𝑗𝑗𝑗𝑗. 𝜋𝜋2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𝑐𝑐 − 𝐾𝐾) − 𝜏𝜏𝜏𝜏;. 𝜋𝜋𝑡𝑡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𝑐𝑐 ),. ‧. ‧ 國. t=2,3 … ;. 學. 𝜋𝜋𝑡𝑡𝑖𝑖𝑖𝑖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𝑡𝑡𝑐𝑐 ),. (21). y. sit. Nat. 在公司稅制之下,沉沒成本𝐾𝐾無法如同利潤稅制可視為費用在稅基中扣除;. io. er. 又沉沒成本𝐾𝐾在模型設定中為廠商進入產業時須支付之成本,因此,比較兩種稅 制,廠商獲利情形在進入產業階段有不同數學式設定,即(3)與(19)式、(5. al. n. v i n Ch )與(21)式不同;而在非進入產業階段有相同數學式設定,即(4)與(20) engchi U 式、(6)與(22)式相同。. 在𝑡𝑡 = 2時,先進者與後進者各自的獲利現值在公司稅制下分別為: 𝑉𝑉2𝑖𝑖𝑖𝑖 =. 𝑗𝑗𝑗𝑗. 𝑉𝑉2 =. 1 − 𝜏𝜏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2𝑐𝑐 ) 1 − 𝜎𝜎. 1 − 𝜏𝜏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2𝑐𝑐 ) − 𝐾𝐾 1 − 𝜎𝜎. (23) (24). 經比較(7)與(23)式, (8)與(24)式,在𝑡𝑡 = 2時點,對兩種稅制先進. 者來說已不屬於進入產業階段,無須支付沉沒成本𝐾𝐾,因此,先進者獲利現值數 學式相同;而對後進者來說,𝑡𝑡 = 2時屬進入產業階段,須支付沉沒成本𝐾𝐾,因此 獲利現值數學式不同。. 13.

(19) 為了求得公司稅制下先進者與後進者的最適家數,我們重新檢視在𝑡𝑡 = 2時. 廠商產出𝜃𝜃的四種可能情況:. 情況(Ca):. 此為代表廠商產出𝜃𝜃使得所有的先進者都會發生虧損而選擇離開市場的情況 。另𝑡𝑡 = 2時點對後進者來說屬選擇進入產業階段,若其選擇進入產業,相對先. 進者而言,必須支付固定成本,因而在先進者已經虧損的前提下,不會有後進者 𝑗𝑗𝑗𝑗. 會選擇進入市場,也就是說, 𝑉𝑉2𝑖𝑖𝑖𝑖 < 0 隱含 𝑉𝑉2 < 0。當 𝑉𝑉2𝑖𝑖𝑖𝑖 < 0時,先進者𝜃𝜃值. 範圍如下:. (25). ‧. ‧ 國.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 ≡ 𝜃𝜃𝑎𝑎𝑐𝑐. 學. 情況(Cb):.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io. er. 此一情況表示廠商產出𝜃𝜃只能讓部分先進者留在產業,其餘選擇退出市場。 另外,由於後進者𝑡𝑡 = 2時較先進者有支付固定成本之劣勢,因而在此一情況下. al. n. v i n Ch 仍不會有後進者的廠商會選擇進入產業。此時先進者𝜃𝜃值範圍: engchi U 𝑐𝑐 𝑐𝑐 𝑐𝑐 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1 ≡ 𝜃𝜃𝑏𝑏 (𝑛𝑛1 ). 由於𝑉𝑉2𝑖𝑖𝑖𝑖 = 0,利用 (23) 式可以求出此時市場均衡下先進者的家數: 𝑛𝑛2𝑐𝑐 =. 𝜃𝜃 − 𝛿𝛿 > 0, 𝛼𝛼. 𝜃𝜃𝜃𝜃[𝜃𝜃𝑎𝑎𝑐𝑐 , 𝜃𝜃𝑏𝑏𝑐𝑐 ).. (26). (27). 上述情況(Ca)與(Cb) ,均僅考慮先進者在𝑡𝑡 = 2時獲利現值,此時廠商. 無須支付固定成本𝐾𝐾,因此兩種稅制先進者𝜃𝜃值範圍設定相同。. 情況(Cc):. 14.

(20) 此一情況表示廠商產出𝜃𝜃可讓所有先進者在𝑡𝑡 = 2時繼續留在產業,但不足 𝑗𝑗𝑗𝑗. 𝑗𝑗𝑗𝑗. 以誘使後進者加入。由 (24) 式可知𝜕𝜕𝜕𝜕2 /𝜕𝜕𝑛𝑛2𝑐𝑐 < 0,因此只要 𝑉𝑉2 ≤ 0,則𝑛𝑛2𝑐𝑐 = 𝑛𝑛1𝑐𝑐 ,. 換句話說,不會有後進者進入市場,此時𝜃𝜃的範圍如下: θ ≤ δ + α𝑛𝑛1𝑐𝑐 +. (1 − 𝜎𝜎)𝐾𝐾 ≡ 𝜃𝜃𝑐𝑐𝑐𝑐 (𝑛𝑛1𝑐𝑐 ) (1 − 𝜏𝜏). (28). 情況(Cd):. 當廠商產出𝜃𝜃在𝜃𝜃𝑐𝑐𝑐𝑐 與2𝜃𝜃̅之間,即𝜃𝜃𝜃𝜃(𝜃𝜃𝑐𝑐𝑐𝑐 , 2𝜃𝜃̅ ],在𝑡𝑡 = 2時,所有先進者均留在. 政 治 大. 𝑗𝑗𝑗𝑗. 產業,並有後進者加入直到廠商獲利現值等於 0 為止,即𝑉𝑉2 = 0。由(24)式. 立. 可推得此時產業廠商的家數:. ‧ 國. (1 − 𝜎𝜎)𝐾𝐾 1 �𝜃𝜃 − 𝛿𝛿 − � ≡ 𝑛𝑛�2𝑐𝑐 (1 − 𝜏𝜏) 𝛼𝛼. 學. 𝑛𝑛2𝑐𝑐 =. (29). ‧. 上述情況(Cc)與(Cd) ,因考慮先進者及後進者在𝑡𝑡 = 2時獲利現值,此時. 後進者須支付沉沒成本𝐾𝐾,因此兩種稅制數學式不同。. y. Nat. 𝑛𝑛𝑐𝑐. sit. er. io. 令𝑛𝑛1𝑐𝑐 為在𝑡𝑡 = 1時,該產業中進入市場的邊際廠商,同時以𝜋𝜋𝑡𝑡 1 代表該廠商在. 時點𝑡𝑡的淨獲利,在考慮𝑡𝑡 = 2時的四種𝜃𝜃值下,先進者的預期獲利現值如下:. al. n. 𝑛𝑛𝑐𝑐 𝑉𝑉1 1 (𝑛𝑛1𝑐𝑐 ). � 2𝜃𝜃. Ch. θ𝑐𝑐𝑐𝑐. i n 𝑛𝑛 U. v. �. 2𝜃𝜃 𝑐𝑐 1 𝜎𝜎 𝑛𝑛𝑐𝑐 𝑛𝑛𝑐𝑐 = �� 𝜋𝜋1 1 (𝑛𝑛1𝑐𝑐 ) 𝑑𝑑𝑑𝑑 + �� 𝜋𝜋2 1 (𝑛𝑛1𝑐𝑐 ) 𝑑𝑑𝑑𝑑 + � 𝜋𝜋2 1 (n� 𝑐𝑐2 ) 𝑑𝑑𝑑𝑑�� 1 − 𝜎𝜎 θ𝑐𝑐 2𝜃𝜃̅ 0 θ𝑐𝑐. engchi 𝑏𝑏. 𝑐𝑐. (30). 𝑛𝑛𝑐𝑐. 𝑛𝑛𝑐𝑐. 上式中,𝜋𝜋𝑡𝑡 1 (𝑛𝑛1𝑐𝑐 ),𝜋𝜋𝑡𝑡 1 (𝑛𝑛�2𝑐𝑐 ) 分別代表𝑡𝑡時點廠商家數分別為𝑛𝑛1𝑐𝑐 與𝑛𝑛�2𝑐𝑐 時的淨獲. 利水準。大括號的第一個項目代表𝑡𝑡 = 1時先進者的預期獲利現值。第二與第三. 個項目分別代表𝑡𝑡 = 2時,廠商在情況(Cc)及(Cd)之下的預期獲利現值情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況(Ca)及(Cb)之下,如同利潤稅制,邊際廠 商𝑛𝑛1𝑐𝑐 在𝑡𝑡 = 2時並不會續留在產業,因此不納入在預期獲利現值內。此外,為了 𝑐𝑐. 𝑐𝑐. 𝑛𝑛 𝑛𝑛 確保(30)式能成立, 令𝜃𝜃𝑐𝑐𝑐𝑐 < 2𝜃𝜃̅。最後,再將(30)式的𝜋𝜋1 1 (. )和𝜋𝜋2 1 (. )代入. 15.

(21) 1. 第(19)、(20)等兩式,其中 𝑛𝑛�2𝑐𝑐 = 𝛼𝛼 �𝜃𝜃 − 𝛿𝛿 −. (1−𝜎𝜎)𝐾𝐾. 𝑐𝑐. (1−𝜏𝜏). 𝑛𝑛 𝑉𝑉1 1 (𝑛𝑛1𝑐𝑐 ) = (1 − 𝜏𝜏)(𝜃𝜃̅ − 𝛿𝛿 − 𝛼𝛼𝑛𝑛1𝑐𝑐 ) − 𝐾𝐾 �(1 − 𝜎𝜎) +. �,可得:. (1 − 𝜎𝜎)𝐾𝐾 𝜎𝜎 �(δ + α𝑛𝑛1𝑐𝑐 ) + �� 2(1 − 𝜏𝜏) 2𝜃𝜃̅. (31). 𝑐𝑐. 𝑐𝑐. 𝑛𝑛 𝑛𝑛 從(31)式,當市場均衡時,𝑑𝑑𝑉𝑉1 1 (𝑛𝑛1𝑐𝑐 )/𝑑𝑑𝑛𝑛1𝑐𝑐 < 0,令𝑉𝑉1 1 (𝑛𝑛1𝑐𝑐 ) = 0,我們可. 求得在公司稅制下,先進者最適家數𝑛𝑛�1𝑐𝑐 :. 𝐾𝐾 𝐾𝐾 2 ̅ ̅ 4𝜃𝜃 �𝜃𝜃 + � + 𝜎𝜎(1 − 𝜎𝜎) � ̅ (2𝜃𝜃 − 𝛿𝛿) 1 − 𝜏𝜏 1 − 𝜏𝜏 � = (2𝜃𝜃̅ − 𝛿𝛿) − ℎ − n� 1𝑐𝑐 (𝜏𝜏) = 𝜎𝜎𝜎𝜎 𝛼𝛼 𝛼𝛼 2𝛼𝛼 �2𝜃𝜃̅ + 1 − 𝜏𝜏 �. (32) 政 治 大 當𝑛𝑛� (𝜏𝜏) > 0,結合我們的假設2𝜃𝜃̅ > 𝜃𝜃 ,利用(28)與(32)式,則可得到: 立 2θ� − 𝛿𝛿 > 𝛼𝛼ℎ >. 𝑐𝑐 𝑐𝑐. (1 − 𝜎𝜎)𝐾𝐾 (1 − 𝜏𝜏). 學. ‧ 國. 𝑐𝑐 1. (33). ‧. 利用(29)與(32)等二式,𝑡𝑡 = 2與𝑡𝑡 = 1時的廠商最適家數相減,進而求. 得公司稅制下,𝑡𝑡 = 2時後進者家數𝑚𝑚 � 2𝑐𝑐 :. n. al. 𝑚𝑚 � 2𝑐𝑐 (𝜏𝜏) = 0, 𝜃𝜃 ≤ 𝜃𝜃𝑐𝑐𝑐𝑐.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1 − 𝜎𝜎)𝐾𝐾 𝜎𝜎𝜎𝜎 4𝜃𝜃̅ (𝜃𝜃 − 𝜃𝜃̅ ) − �2𝜃𝜃 − 1 − 𝜏𝜏 � 1 − 𝜏𝜏 , 𝜃𝜃 ∈ (𝜃𝜃𝑐𝑐𝑐𝑐 ,2𝜃𝜃̅] 𝑚𝑚 � 2𝑐𝑐 = 𝜎𝜎𝜎𝜎 2𝛼𝛼 �2𝜃𝜃̅ + 1 − 𝜏𝜏�. i n U. v. (34). 讓𝑛𝑛𝑐𝑐∗𝑚𝑚 (𝜏𝜏)代表在課公司稅後,市場均衡時的廠商家數,由於在𝑡𝑡 = 2時,市. 場資訊已明朗化,因此, 𝑛𝑛𝑐𝑐∗𝑚𝑚 (𝜏𝜏) = 𝑛𝑛2𝑐𝑐 ,而其值依情況(Ca)至(Cd)而有所 不同。由(29) 、 (32)、 (34)三式可知,即使沉沒成本𝐾𝐾為資本與證照費,在公 司稅制下,市場在𝑡𝑡 = 2時均衡家數、先進者與後進者的最適家數均與 Bennett and. Estrin(2013)乙文結果不同,公司稅的課徵已影響到廠商進入市場與否的決策 ,市場的均衡廠商家數與公司稅率有關,我們進而推得命題三。. 命題 3:公司稅的課徵對廠商進入市場與否的決策不具有中立性,因此會影響到 市場的均衡。 16.

(22) 獲致此一結果的原因在於,廠商決定是否進入市場,取決於獲利情形是否 為正數,然而,在公司稅制下,沉沒成本 K 無法如同利潤稅制可視為費用在稅 基中扣除,比較(8)與(24)兩式,若廠商產出𝜃𝜃低,原本在利潤稅制獲利為 正數情形,在公司稅制中可能因減除𝜏𝜏𝜏𝜏而變成負數,進而對廠商進入市場決策 造成影響。因此,公司稅的課徵會導致廠商的進入決策受到扭曲,不具有租稅 中立性。. � 𝒄𝒄𝟏𝟏 與 命 題 4 : 公 司 稅 制 下 , 在 𝒕𝒕 = 𝟏𝟏 時 點 , 先 進 者 最 適 家 數 𝒏𝒏. 政 治 大 𝜶𝜶、基本工資𝜹𝜹和沉沒成本𝑲𝑲成反比,與貼現因數𝝈𝝈和稅率𝝉𝝉成正比。𝒕𝒕 = 𝟐𝟐時點, 立. ‧ 國. 學. 情況(Ca),𝒏𝒏𝒄𝒄∗𝒎𝒎 = 𝟎𝟎,情況(Cb),𝒏𝒏𝒄𝒄∗𝒎𝒎 與𝜶𝜶和𝜹𝜹成反比,而與𝝈𝝈、𝝉𝝉和𝑲𝑲獨立無 比。. ‧. �𝐜𝐜𝟏𝟏,情況(Cd) 關。情況(Cc) ,𝐧𝐧𝐜𝐜∗𝐦𝐦 = 𝐧𝐧 ,𝒏𝒏𝒄𝒄∗𝒎𝒎 與𝜶𝜶、𝜹𝜹、𝑲𝑲和𝝉𝝉成反比,與𝝈𝝈成正. y. Nat. sit. er. io. 將(27) 、 (29)與(32)等三式分別對成本參數𝛼𝛼、𝛿𝛿和𝐾𝐾、折現率𝜎𝜎及稅率τ微. 分,由於公司稅制下沉沒成本𝐾𝐾視為稅基中不可扣除之成本費用,因此,我們針. n. al. Ch. 對𝐾𝐾、𝜏𝜏與廠商家數關係分述如下。首先,將𝑛𝑛�1𝑐𝑐 對. engchi. v i n K 微分如下(35)式,公司稅 U. 制 K 與先進者最適家數關係負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若沉沒成本𝐾𝐾為資本與證照 費,與資本與證照費兩者在 Bennett and Estrin (2013)與先進者最適家數為負向 關係相同。 𝜕𝜕n� 1𝑐𝑐 (𝜏𝜏) 𝜕𝜕𝜕𝜕. 𝜎𝜎(1 − 𝜎𝜎)𝐾𝐾 2 � −(1 − 𝜎𝜎) (1 − 𝜏𝜏)2 = − <0 𝛼𝛼(1 − 𝜏𝜏) 𝜎𝜎𝜎𝜎 2 ̅ 2𝛼𝛼(1 − 𝜏𝜏) �2𝜃𝜃 − 1 − 𝜏𝜏� 𝜎𝜎 �4𝜃𝜃̅ 2 −. (35). 由上式觀知,第一項分數為負數,而依(33)式中2θ� > (1 − 𝜎𝜎)𝐾𝐾/(1 − 𝜏𝜏),. 可推得4𝜃𝜃̅ 2 > (1 − 𝜎𝜎)2 𝐾𝐾 2 /(1 − 𝜏𝜏)2 ≥ 𝜎𝜎(1 − 𝜎𝜎)𝐾𝐾 2 /(1 − 𝜏𝜏)2,進而求出第二項分數. 為正數,利用負數減正數可得𝜕𝜕𝑛𝑛�1𝑐𝑐 (𝜏𝜏)/𝜕𝜕𝜕𝜕 < 0。因此,我們可以得到𝐾𝐾與𝑛𝑛�1𝑐𝑐 的關 17.

(23) 係為負關係。 其次,將𝑛𝑛�1𝑐𝑐 對𝜏𝜏微分如下(36)式,𝜏𝜏與先進者最適家數關係在公司稅制為. 不確定關係,與兩者在利潤稅制為獨立關係不同。. ̅ ̅ 2 − 𝜎𝜎(1 − 𝜎𝜎)𝐾𝐾 − 4(1 − 𝜎𝜎)𝜃𝜃𝐾𝐾 � 𝜎𝜎𝜎𝜎 �4𝜃𝜃 −(1 − 𝜎𝜎)𝐾𝐾 (1 − 𝜏𝜏) (1 − 𝜏𝜏) = − 2 𝜕𝜕𝜕𝜕 𝛼𝛼(1 − 𝜏𝜏) 𝜎𝜎𝜎𝜎 2 2𝛼𝛼(1 − 𝜏𝜏)2 �2𝜃𝜃̅ + 1 − 𝜏𝜏 �. 𝜕𝜕𝑛𝑛�1𝑐𝑐. (36). 從上式可知,第一項分數為負數,然第二項分數因無法確定分子之正負值, 因此稅率𝜏𝜏不再與先進者𝑛𝑛�1𝑐𝑐 獨立無關,兩者為不確定關係,此一結果與一般經濟. 政 治 大 市場廠商均衡家數𝑛𝑛 在情況(Ca)至(Cd) ,除(Cc)外,均不會隨著成 立. 直覺兩者為負關係不同;相反的,有可能出現稅率越高,先進者家數越多情形。 𝑐𝑐∗𝑚𝑚. 本參數增加。在情況(Ca)市場均衡狀態沒有廠商留在產業。在情況(Cb) ,廠. ‧ 國. 學. 商獲利情形可使部分的先進者留在產業。其家數與𝛼𝛼, 𝛿𝛿反比,又因先進者在𝑡𝑡 = 2. ‧. 之後已不須再支付固定成本𝐾𝐾,此時, 𝐾𝐾並不會影響先進者在𝑡𝑡 = 1的決定,因. y. Nat. 此,先進者的家數與𝐾𝐾獨立。同時,折現率𝜎𝜎亦無法透過影響𝐾𝐾使先進者的家數產. sit. io. 生變化。在情況(Cc) , 𝑛𝑛𝑐𝑐∗𝑚𝑚 與先進者𝑛𝑛�1 相同,於前段已經討論過。在情況(Cd),. er. 𝑛𝑛𝑐𝑐∗𝑚𝑚 包含先進者與後進者,𝑛𝑛𝑐𝑐∗𝑚𝑚 與所有成本參數𝛼𝛼、𝛿𝛿、𝐾𝐾及稅率𝜏𝜏成反比。由於. al. v i n Ch 為𝑡𝑡 = 2市場最適均衡家數,為與𝑡𝑡 = 1市場最適均衡家數比較, engchi U n. 情況(Cd)之𝑛𝑛. 𝑐𝑐∗𝑚𝑚. 我們將(29)式分別對𝜏𝜏與𝐾𝐾微分:. 𝜕𝜕n𝑐𝑐2 1 (1 − 𝜎𝜎) =− � �<0 𝜕𝜕𝜕𝜕 𝛼𝛼 (1 − 𝜏𝜏). 𝜕𝜕n𝑐𝑐2 1 (1 − 𝜎𝜎)𝐾𝐾 =− � �<0 𝜕𝜕𝜕𝜕 𝛼𝛼 (1 − 𝜏𝜏)2. (37) (38). 此時,因後進者進入產業須支付𝐾𝐾,𝐾𝐾對後進者來說是外生成本,因而影響 市場均衡廠商家數,而𝜎𝜎會降低𝐾𝐾對獲利現值的影響,因此與廠商家數成正比。 又𝜏𝜏會提升𝐾𝐾對獲利現值的影響,因此與廠商家數成反比。 為了瞭解利潤稅制與公司稅制對市場影響差異,接下來一節,我們將比較兩 種稅制。 18.

(24) 第三節 兩稅制比較. 本文設定廠商成本包含固定成本之沉沒成本𝐾𝐾,及屬變動成本之工資𝑤𝑤𝑡𝑡 與稅. 金,其中工資𝑤𝑤𝑡𝑡 受𝑛𝑛𝑡𝑡 數值變動,稅金依廠商獲利情形而不同。以下我們就兩稅制 租稅中立性、市場均衡家數、比較靜態分析三面向進行探討。. 租稅中立性面向,利潤稅制課徵,相較 Bennett and Estrin(2013)乙文設定 ,廠商會多支付稅金,一般經濟直覺認為廠商成本因稅金而提高,會影響其進入 決策,然而,透過本文第 3 章,我們可發現,市場均衡廠商家數 𝑛𝑛�1 與𝑛𝑛�2 均未發. 政 治 大 生變化,說明了利潤稅制並未影響廠商進入決策。主要原因是對廠商來說,課稅 立. ‧ 國. 學. 後成本價格如沉沒成本為(1 − 𝜏𝜏)𝐾𝐾,工資為(1 − 𝜏𝜏)𝑤𝑤𝑡𝑡,此時,利潤稅制的課徵, 並未改變廠商各成本的相對價格,具有中立性,對廠商進入時點及市場均衡家數. ‧. 均未造成影響。. y. Nat. 公司稅制乃指生產成本中有一些項目無法視為費用扣除,換言之,若所有的. er. io. sit. 生產成本項目皆可是為費用項目扣除,公司稅制將退化為利潤稅制。本文由於沉 沒成本𝐾𝐾無法於稅基中扣除,透過上一節,我們可發現,在 𝑛𝑛�1 與𝑛𝑛�2 廠商家數均發. al. n. v i n 生變化,說明了公司稅制影響廠商進入決策。進一步探討,由於對廠商來說,課 Ch engchi U 𝑐𝑐. 稅後成本價格,沉沒成本為𝐾𝐾,工資為(1 − 𝜏𝜏)𝑤𝑤𝑡𝑡 ,成本的相對價格已經改變,造. 成𝑛𝑛�1 與𝑛𝑛�2 家數改變,又工資受𝑛𝑛�1 與𝑛𝑛�2 家數改變的影響,其價格亦也變化,此時,. 公司稅制的課徵,改變了廠商各成本的相對價格,不具有中立性,對廠商進入時 點及市場均衡家數造成影響。. 就市場均衡家數面向,在本文,公司稅制相較利潤稅制,在稅基中無法扣除 沉沒成本𝐾𝐾,在經比較(13)與(29)等二式,我們可發現𝑡𝑡 = 2市場最適均衡家 數,公司稅制𝑛𝑛�2𝑐𝑐 必定低於利潤稅制𝑛𝑛�2,然而,在兩稅制下𝑡𝑡 = 2產出𝜃𝜃相等情形及. 公司稅制廠商工資𝑤𝑤𝑡𝑡𝑐𝑐 必定比利潤稅制𝑤𝑤𝑡𝑡𝑐𝑐 為低情形下,從(8)與(24)等二式觀 19.

(25) 之,公司稅制廠商淨獲利情形不一定低於利潤稅制。 兩稅制𝑡𝑡 = 1市場最適均衡家數,經比較(16) 、 (32)等二式,公司稅制𝑛𝑛�1𝑐𝑐 將. 較利潤稅制𝑛𝑛�1 為低,然而,在兩稅制廠商產出𝜃𝜃相等及公司稅制廠商工資𝑤𝑤𝑡𝑡𝑐𝑐 必定 比利潤稅制𝑤𝑤𝑡𝑡𝑐𝑐 為低情形下,公司稅後利潤不一定比利潤稅制低。. 在比較靜態分析結果方面,兩種稅制相同處為成本參數如. 𝛼𝛼、𝛿𝛿和𝐾𝐾與廠商家數的關係均呈負關係,及𝜎𝜎與廠商家數的關係呈正關係。而差 異處則為稅率𝜏𝜏與廠商家數的關係不同,在利潤稅制下,稅率𝜏𝜏無法影響廠商家數 ;而在公司稅制下,稅率𝜏𝜏可影響市場均衡最適家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26) 第四章. 結論. 由於傳統文獻在探討廠商是否進入產業的決策,忽略了租稅環境對廠商的影 響,因此,本文以 Bennett and Estrin(2013)設定模型為基本模型,在利潤稅制 與公司稅制等兩種稅制下,分別探討廠商進入產業的決策。文中的主要發現:首 先,利潤稅制下,稅制的中立性成立,此時,稅率大小亦無法影響廠商進入市場 決策,課稅前後廠商家數相同。其次,在公司稅制下,稅制的中立性不成立,且. 政 治 大 一般經濟直覺會認為降低稅率可以吸引廠商投入新市場,然在公司稅制下,本文 立. 先進者家數一定與後進者家數則較課稅前少,結果與一般經濟直覺一致。再者,. 的結果卻得出稅率與先進者家數不確定關係,即可能出現稅率越高,先進者家數. ‧ 國. 學. 越高。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發現,一般經濟直覺會認為先進者在公司稅制下,繳越. ‧. 多稅金,先進者家數應該會較課稅前少;然而,本文得出的結果卻可能與一般直. y. Nat. 覺不同,可能的理由為公司稅制先進者進入市場時,其進入市場時點屬收入與工. er. io. sit. 資成本不確定的情形,稅率越高雖然增加稅金成本,然亦代表稅基可扣除的費用 金額提高,在廠商無法確定淨獲利情形下,吸引原為後進者之廠商成為先進者投. al. n. v i n 入市場。而市場均衡家數在廠商收入及工資成本可確定後,此時,公司稅制廠商 Ch engchi U 會因增加稅金成本及租稅不中立情形,造成其家數較課稅前低. 由於本文是在假設廠商付出相同沉沒成本及工資,並未考量廠商的異質性, 建議未來後者的研究方向可朝向設計市場上有大小廠商之分,再探討利潤稅制及 公司稅制對先進者與後進者最適家數之影響。. 21.

(27) 參考文獻 翁堃嵐和吳家恩(2009),「查核不確定下廠商之生產與逃漏決策」,《經濟研究》 。45 卷,1 期,1-9。 翁堃嵐和王伊君(2012) , 「公司稅的中立性與逃漏稅行為」 , 《社會科學論叢》 。6 卷,1 期,1-14。 翁堃嵐、林宛儀和郭虹瑩(2014) , 「混合寡占市場下利潤稅的中立性與最適釋股 比例」,《應 用 經 濟 論 叢 》, 96 期 ,105-126。. 政 治 大 叢刊》,35,3 期,321 立– 335。. 郭虹瑩和翁堃嵐(2007) , 「低成本高補貼嗎?考慮公司稅制的情況」 , 《經濟論文. ‧ 國. 學. Adelman, I. G. (1958), “A Stochastic Analysi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Firms,”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53: 893-900.. ‧. Arrow, Kenneth J.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sit. y. Na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3): 155-174.. al. n. Competitive. er. io. Bennett, J. and S. Estrin (2013), “Regulatory Barriers and Entry into a New. i n U. v. Industry,”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7(4): 685–698.. Ch. engchi. Brock, W. A. (1972), “On Models of Expectations that Arise from Maximizing Behaviour of Economic Agents over Tim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5: 348-376. Djankov, S., Rafael La Porta, Florenz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2002), “The Regulation of Ent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 1–35. De Meza, D. (1986), “Export subsidies and high productivity: Cause or effect?,”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 347-350. Goerke, Laszlo and Marco Runkel (2006), “Profit Tax Evasion under Oligopoly with Endogenous Market Structure,” National Tax Journal, Dec, 59(4): 851-857. 22.

(28) Griliches, Zvi (1957), “Hybrid Corn: An Exploration in Technological Change” Econometrica, 25(4): 501-522. Harberger, A. C. (1962), “The Incident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3): 215-240. Hart, P. E. and S. J. Prais (1956), “The Analysis of Business Concentration:A Statis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19(2): 150-191. Hopenhayn, Hugo A. (1992), “Entrt, Exit, and Firm Dynamics in Long Run Equilibrium,” Econometrica, 60(5): 1127–1150.. 政 治 大. Jovanovic, Boyan (1982), “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y,” Econometrica, 50(3): 649–670.. 立. Jovanovic, Boyan and Saul Lach (1989), “Entry, Exit, and Diffusion with Learning by. ‧ 國. 學. Do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4):690–699.. ‧. Krautheim, Sebastian, Tim Schmidt-Eisenloh (2011), “Heterogeneous firms,‘profit. sit. y. Nat. shifting’ FDI and international tax competition,”The Journal of Public. io. er. Economics, 95(1): 122-133.. Kreutzer, D. and D. R. Lee (1986), “On Taxation and Understated Monopoly Profits,”. n. al. Ch. National Tax Journal, 39(2): 241-243.. engchi. i n U. v. Langenmayr, Dominika, Andreas Haufler , and Christian J. Bauer (2015), “Should tax policy favor high- or low-productivity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73: 18-34. Lee, K. (1998), “Tax Evasion, Monopoly, and Non-neutral Profit Taxes,” National Tax Journal, 51(2): 333-338. Lucas, R. E., Jr. and Edward C. Prescott (1971),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Econometric, 39(5): 659-81. Mankiw, N. Gregory, and Michael D. Whinston (1986), “Free Entry and Social Inefficienc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7(1): 48–58. 23.

(29) Mcchesney, Fred S. (1987), “Rent Extraction and Rent Creation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6: 101-118.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 Fundamental Reform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fluger, Michael and Jens Suedekum (2013), “Subsidizing firm entry in open econom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7: 258-271. Pigou, Arthur C. (1938),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4th ed.. London: Macmillan and. 政 治 大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12), corporate income tax-a global analysis. London: 立 Co... PricewaterhouseCoopers.. ‧ 國. 學. Rosen, H. S. (2005),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7th edition.. ‧. Shoven, J. B. and J. Whalley (1972), “A General Equilibrium Calculation of the. sit. y. Nat. Effects of Different Taxation of Income from Capital in the U.S.,” Journal of. io. er. Public Economics, 1(3): 281-321.. Simon, H. A. and C. P. Bonini (1958),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Business Firms,”. n. al. 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4): 607-617.. engchi. i n U. v. Stigler, George J.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 3-21. Stiglitz, J. E. (1973), “Taxation,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1), 1–34. Tullock, Gordon (1967), “The Welfare Cost of Tariffs, Monopoly, and Theft,”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 5, 224-232. Wang, L. F. S. and J. L. Conant (1988), “Corporate Tax and Output Decisions of Uncertain Monopolist,” National Tax Journal, 41(4): 579-581. Wang, L. F. S. (1990), “Tax Evasion and Monopoly Output Decisions with 24.

(30) Endogenous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 18(4): 480-487. Yaniv, G. (1995), “A note on the Tax-Evading Firm,” National Tax Journal, 48(1): 113~120. Yaniv, G. (1996), “Tax Evasion and Output Decisions: Note,”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 24(4): 501-50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5. i n U. v.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smos’ for graph sketching and ‘Video Physics’ for motion analysis were introduced. Students worked in groups to design experiments, build models, perform experiments

Promote Hong Kong economic growth 促進香港經濟增長 Earn foreign exchange to pay for imports賺取外匯支付進口貨品 Government can have more profit tax 政府利得稅收入增加

Myers effect condensation of mean field D(-1) Chern Simons term is induced. Fuzzy sphere is

7.廠商納稅之證明:第二至第六類廠商應檢附(影本),如營業稅或所得稅。

7.廠商納稅之證明:第二至第八類廠商應檢附(影本),如營業稅或所得稅。

 Opposed the merger in the ground that it was likely to harm competition and lead to higher prices in “the market for the sale of consumable office supplies sold through

per-user incomplete discrete ratings predicted continuous ratings as individual: RMSE 24 :7433, worse than MF

A., and Revang, O.,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naly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