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緒論

1.2 文獻回顧

廠商間的技術授權是近年來產業經濟領域最熱門的議題之一,然而,文獻皆 在寡占市場結構下探討廠商間的技術授權行為,而非在混合寡占市場結構下探討 技術授權相關議題。近年來探討廠商間技術授權的文獻,亦鮮少在混合寡占的市 場結構下進行分析。雖有 Lu et al. (2009)及 Mukherjee and Sinha (2011)等文在混 合寡占的市場結構下考量至廠商間的技術授權行為,但 Lu et al. (2009)一文係以 廠商間的產業外授權行為為探討主軸,而 Mukherjee and Sinha (2011)雖得到公營 廠商考量技術授權後,將不傾向民營化,但該文卻未細究廠商間的產業內授權行 為,即並未將焦點放在探討技術專利廠商的最適授權模式。由此可知,雖混合寡 占是一個普遍的市場結構,但甚少文獻在此一市場結構下探討廠商間的產業內授 權行為,故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混合寡占的市場結構下探討廠商之間的技術授權 行為,尤有甚者,並進一步地檢視其對政府民營化政策的影響。

自 1970 年代後期以來,全球經濟快速朝自由化發展,凸顯了公營事業在政 策保護之下缺乏競爭與生產效率不彰等缺點,使世界各地興起一股公營廠商民營 化的浪潮,民營化顯然為現今經濟政策的一大重要課題。在混合寡占文獻上,公 營廠商民營化的議題近年來也已受到諸多經濟學者的重視,最重要的有 De Fraja and Delbono (1989)、Cremer et al. (1989)、George and La Manna (1996)、Matsumura (1998)及 Matsumura and Shimizu (2010) 等文,這類文獻皆討論在不同經濟環境 下,公營廠商民營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

De Fraja and Delbono (1989) 一文首次提出當一公營廠商以利潤極大而非以 社會福利3極大為目的時,即使公營廠商的生產效率並未因民營化而獲得改善,

社會福利水準可能更高。Cremer et al. (1989)則是探討政府應該如何將公營廠商 作為一促進不完全競爭市場中資源有效分配的政策工具。George and La Manna (1996)則假設公、民營廠商生產成本不對稱,以探討生產效率對社會福利及民營 化政策的影響。而上述文獻皆只著重於公營廠商完全民營化前後福利的變化,

3 Merrill and Schneider (1966)一文首次提倡公營廠商應以社會福利為目標。

Matsumura (1998)則以持股比例來控制公營廠商的目標函數,以探討最適民營化 的議題,並獲得政府應將公營企業部份民營化的結果;Matsumura and Shimizu (2010)則進一步考量公營廠商不只一家的情況。

其中由 George and La Manna (1996)一文可知,廠商的生產效率將可能影響 社會福利,進而影響政府的民營化計畫。在混合寡占市場結構下尚有 Willner (1994)及 Matsumura and Matsushima (2004)等文,以內生的成本結構探討其對社 會福利或政府的民營化政策等影響者。Willner (1994)藉廠商們選擇產能可能影響 到生產成本的角度來予以探討其對社會福利的影響。Matsumura and Matsushima (2004)則藉引進降低成本活動內生化廠商的生產成本,且以 Hotelling 空間模型表 示產品差異程度,該文得出民營廠商的成本通常低於公營廠商的,乃因民營廠商 從事較多的降低成本活動,並得出將公營廠商民營化可能改變社會福利的結果。

而探討技術研發或其他可降低生產成本活動對公、民營廠商行為、社會福利 或政府的民營化政策等影響者,則有 Poyago-Theotoky (1998)、Lin and Ogawa (2005)、Ishibashi and Matsumura (2006)、Heywood and Ye (2009)及 Cato (2011)等 文。其中 Poyago-Theotoky (1998)該文發現若市場上存在公營廠商,則可避免 R&D 的外溢效果所引起投資不足的現象,而社會福利亦可能獲得提升。Lin and Ogawa (2005)則探討在混合寡占市場中公、民營廠商從事降低生產成本活動的誘因。

Ishibashi and Matsumura (2006)則藉專利競賽模型來探討公、民營廠商間的 R&D 競爭,並探討民營化等相關福利涵義。Heywood and Ye (2009)則探討技術研發對 民營化政策的影響,該文指出在混合寡占下經常從事較多的 R&D,將會降低公 營廠商部分民營化的意願。Cato (2011)則探討民營化如何影響民營廠商對降低成 本活動的投資。

Plane (1999)及 Chirwa (2001)的實證研究亦論及生產效率與民營化政策間的 關聯性,且得到民營化對於技術效率上有明顯的改善之結果。然而,卻少見有相 關的混合寡占文獻探討廠商間的技術授權行為,若以生產效率可獲得改善的觀 點,接受其它廠商的技術授權亦應與技術研發同為可投資降低成本的活動之一,

尤其是產業分工漸趨精細的今日。同樣地,在提升公營廠商生產效率的作法中,

除了民營化、技術研發之外,技術授權也應是可行之道。

此外,公、民營廠商間將如何簽訂授權契約亦是有趣的問題之一。由既有技 術授權的理論文獻可知,其探討重心多半關注於授權契約的制訂,透過權利金的 收取方式來了解廠商間的授權行為。在實務上,當擁有專利技術之廠商將該依技 術授權給其他廠商使用時,其收取權利金的方式包括:只收單位權利金(royalty)、

固定權利金(fixed-fee)、兼收單位權利金及固定權利金(即所謂的混合權利金授權) 等。在技術授權文獻中,重要的相關研究有 Kamien and Tauman (1986)、Katz and Shapiro (1986)、Kamien et al. (1992)、Sen (2005)及 Sen and Tauman (2007)等文,

在此類與產業外授權攸關的文獻大多得到產業外授權廠商以固定權利金的方式 授權的利潤最大之結果;另一類則是產業內授權,此即本文欲探討的重心。

廠商間的產業內授權是近年來產業經濟領域最熱門的議題之ㄧ,最重要的有 Yi (1998)、Wang (1998)、Wang and Yang (1999)、Kamien and Tauman (2002)、Wang (2002)、Fosfuri and Roca (2004)、Chang (2010)及 Poddar and Sinha (2010)等文。

相對於產業外授權,此類大多得到產業內授權廠商以單位權利金的方式授權的利 潤最大之結果。然而,較特別的是,Fosfuri and Roca (2004)在三家廠商生產同質 產品並從事 Cournot 競爭的結構下,探討技術專利廠商的最適授權模式,卻得到 若技術專利廠商只授權給一家,則其最適授權模式為固定權利金授權。Chang (2010)則亦在三家廠商生產同質產品並從事 Cournot 競爭的結構下,探討技術專 利廠商的最適授權模式,僅是成本設定及賽局結構略有不同,即得到與 Fosfuri and Roca (2004)有異的結果,指出若授權給少部分的廠商,其最適授權模式仍為 單位權利金授權。Poddar and Sinha (2010)則首次放寬從事 Cournot 競爭之雙占廠 商之生產成本為對稱的假設,並將技術授權內生化,以便統一探討當授權廠商與 被授權廠商為成本不對稱時,授權廠商的最適授權模式,該文指出,若兩廠商的 成本差距較小,則最適授權策略為單位授權金授權;若兩廠商的成本差距居中,

則最適授權策略為混合權利金授權;若兩廠商的成本差距較大,則最適授權策略

為收取固定權利金。Poddar and Sinha (2010)顯示被授權廠商的家數或廠商間的成 本差異將可能改變既定的授權模式。相對地,Yi (1998)一文則關注於授權對象的 選擇,在三家廠商生產同質產品並從事 Cournot 競爭的結構下,結果發現技術專 利廠商的最適授權策略為僅授權給產能吸收較具效率的廠商而非同時授權給兩 家廠商。最後,根據上述技術授權相關文獻尚可得知,其皆在寡占市場結構下探 討純民營廠商間的產業內授權行為。

因此,綜合上述文獻分析可知,雖然混合寡占是一個普遍的市場結構,且廠 商間的技術授權行為亦為一普遍的現象,但是卻甚少有文獻在此一市場結構下探 討廠商之間的技術授權行為,故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在混合寡占的市場結構下 探討廠商之間的技術授權行為。此外,將技術授權納入考慮以探討政府民營化政 策的文獻仍然相當有限,故本文亦將廠商之間的技術授權納入考慮政府的公營廠 商民營化政策,建立一個公、民營廠商共存的混合寡占模型,除探討公、民營廠 商間之最適授權模式外,並進一步探討技術授權對公營廠商民營化政策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