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迄今為止,臺北市青年會在臺灣已然發展相當長的時間,至1945-2019 年為 止,已有75 年的光陰,其在體育運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可惜的是,

查閱在臺灣的青年會相關文獻,著眼於青年會會務發展與體育運動之考察者,可 謂是寥寥可數,更遑論是聚焦於臺北市青年會。再者,在臺灣有關青年會體育運 動史學之著述上,時代背景惟以二戰前的中國為研究範圍,未關注於戰後臺灣的 青年會組織。由此可見,戰後臺北市青年會在發展的同時,雖也對臺灣的體育運 動有所建樹,但卻是較少著墨的部分,甚是可惜。因此,筆者認為,除回顧青年 會在體育運動史之相關文獻外,為呼應本文的研究目的,筆者認為也應將與臺北 市青年會發展相關的政治背景、體育政策、戰後臺灣基督教會,及考察臺灣青年 會會務等相關文獻,一併納入文獻探討範圍,藉以窺探臺北市青年會的發展全貌,

從而更為瞭解臺北市青年會在推展體育事工時的樣貌。

第一項 臺灣的政治社會、體育政策、基督教會發展之相關文獻

臺灣有關政治、體育政策、基督教會之變遷的書籍與研究繁多,故筆者將本 項拆分為:「臺灣政治社會」、「臺灣基督教會」、「臺灣體育政策」等 3 個層面進 行探討。

一、臺灣政治社會之相關文獻

首先,戴天昭在其著之《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乙書中,14將全書分為18 章,

前17 章整體敘述臺灣從「史前文化」至「蔡英文第 3 次政黨輪替」之間,臺灣 政治社會的發展。第18 章則附論〈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並認為釣魚臺列嶼 的主權歸屬,也是將來解決臺灣問題之重要的歷史焦點。全書的時間跨度之大,

篇幅涵蓋之廣,戴氏耗費 14 年的光陰,撰此鉅著,期望不僅能提供臺灣大眾重 新回顧臺灣諸多方面的史實,同時也能展現歷史的價值,探討臺灣未來的前景。

其次,李筱峰、薛化元在《戰後台灣史》乙書中,15將全書分為6 章,以第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地身分,國民政府接收統治為起點,描述 戰後臺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與戴氏相仿的是,該書同樣關注在臺灣的主體 發展,以及在國際化世界的歸屬與定位。

14 戴天昭,《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臺北:前衛,2019。

15 李筱峰、薛化元,《戰後台灣史》,臺北:玉山社,2019。

9

再者,黃枝興的碩士論文〈臺灣戰後社會變遷與休閒運動之發展(1945-2003)〉,16採用歷史研究法,透過文獻分析,從臺灣戰後社會變遷之政治、經濟、

教育、文化等面向探討臺灣休閒運動之發展。作者藉由(一)探討臺灣戰後的社 會變遷;(二)透過對國際休閒運動、反共青年救國團(簡稱救國團)、基督教青 年會及休閒運動之考察,瞭解臺灣戰後在社會變遷下休閒運動的發展趨勢;(三)

提供政府及民間企業推展全民運動之參考,促進全民休閒運動之參與,提升國民 體適能、厚植國力等三方面論述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發展所帶來之影響。

最後,楊光庭的碩士論文〈臺灣光復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的影響之研究〉,

17旨在探討臺灣戰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之影響,針對臺灣經濟、教育、藝術文 化等轉變,考察時代背景及社會型態對休閒活動的影響。隨著整體社會的變遷與 成長,勞動與生產的概念已不似以往,科技取代人力並促使產業升級,自此勞動 者的自由時間增加,休閒的觀念也就日趨受到民眾的重視。作者亦得出結論認為,

休閒活動的型態與方式,會受到經濟、教育與藝術文化教育的影響,因此在未來 規劃休閒活動的教育等各項設施,應著重文化結合創造出更有意義的休閒活動與 生活。作者廣泛地探討社會型態的轉變偽休閒活動帶來的革新,著眼於大方向的 趨勢,實為值得詳參之論述。然而,該著作亟欲描繪的面向甚廣,因此對於休閒 活動產業的發展仍有許多意猶未盡之處。

於本文而言,戴天昭與李筱峰、薛化元的著作均詳盡地闡述臺灣各時期政治 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黃氏和楊氏則以社會變遷為背景探討臺灣休閒運動的發展,

皆為筆者建構臺灣政治發展之大體框架,提供極大的助益。

二、臺灣基督教會之相關文獻

臺灣關於通論「臺灣基督教史」性質之書籍或文獻較為稀少,最早的應為牧 尾哲著之《臺灣基督教傳道史》,18全書共分為:荷蘭時代的傳教,日治以前天主 教及加拿大與英國長老會的佈道,日本傳入各教派的發展,基督教會的社會事業 等4 個部分。書中普遍介紹各時期基督教會的發展,討論議題相當廣泛,亦有述 及日治時期臺灣青年會的成立與部分會務內容。

接著,戰後臺灣較為全面探討此議題之著述,李政隆著之《臺灣基督教史》,

19全書分為6 章,自「宣教前的臺灣」為起點,縱貫性地敘述基督教來臺前,臺

16 黃枝興,〈臺灣戰後社會變遷與休閒運動之發展(1945-2003)〉,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17 楊光庭,〈臺灣光復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的影響之研究〉,臺中: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2007。

18 牧尾哲,《臺灣基督教傳道史》,臺北:不詳,1932。

19 李政隆,《臺灣基督教史》,臺北:天恩,2001。

10

灣早期居民的宗教信仰,荷西時期基督教在臺灣的初傳,明清時期和殖民統治時 期基督教的宣教歷程,乃至戰後近代基督教發展。作者以身為臺灣基督教長老會 教徒的視野,闡述臺灣基督教會的發展時,多以基督教長老會在臺灣的事蹟為主 體,再輔以其他教派進行補充。是以,該書的撰寫以臺灣基督教長老會之內容為 最多,較未深入闡述其他教派的發展,筆者認為是該書的可惜之處。

其次,林金水編之《台灣基督教史》,20全書分為:荷據、清統治、日據、戰 後等4 個在臺灣長期統治的政治實權,再切割為 14 章以整體敘述基督教會在臺 灣的發展。與李氏相仿的是,其逐一說明基督教會在臺灣的經過與變遷,並探討 各時期基督教會的傳播與教化。該書為1998 年中國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之一,

各部編者均為中國人,故能以非臺灣人的視野,探討基督教會在臺灣的發展與影 響。然而,該書雖在整體上勾勒出基督教會在臺灣發展的整體面貌,但該書以中 國人講述臺灣事的情形,也導致其受身分認同與文化隔閡等限制的影響,未能跳 脫基督教會為外來侵略者的刻板印象與政治意識形態的教條,使其在部分史實的 闡釋上,與李氏以臺灣人出發的是也產生衝突與脫離感。

整體而言,日本人牧尾哲的著作以日治時期為基準,為筆者建構在此時間斷 限之前,臺灣基督教會的發展與內容,且亦提供青年會的相關資料。戰後,李政 隆與林金水之書籍均全面性地探討基督教會在臺發展之歷程,雖然其所關注的視 野與聚焦的議題有所不同,但仍為筆者在建構戰後臺灣基督教會的變遷予以不小 的幫助。

三、臺灣體育政策之相關文獻

臺灣有關體育政策之研究中,首要推崇曾瑞成之博士論文〈我國學校體育政 策之研究:1949-1997〉,21其採用歷史研究法與內容分析研究法,目的旨在探討 1949-1997 年間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形成背景、影響因素與政策內容,並分析學 校體育政策之特質,從而針對臺灣的體育政策進行評述與提出興革建議。就其研 究結果可得知,我國體育政策具備軍事化導向、競技化導向與教育化導向3 項特 質,國民政府遷臺初期,以軍事化導向之特質為主軸,學校體育課程中提倡武術、

實施國訪體育及辦理國防體育競賽,培養國民尚武精神,鍛鍊強健體魄,以因應 自衛衛國、復國建國之目標,。1970 年代以後則以競技化與教育化導向為兩大主 軸,前者為政府將學校體育做為培養優秀運動選手,參加國際競賽活動,拓展國 際外交空間之手段,以滿足突破外交政治困境需求之政策取向;後者則將體育定

20 林金水,《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2003。

21 曾瑞成,〈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 文,2000。

11

位為教育之一環,實施具備教育性質之身體活動,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 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之政策導向。

接著林安迪、周宏室在共撰之〈臺灣學校體育政策觀點:一個歷史社會學的 詮釋(1970-2010)〉之中,22採用歷史社會學的視角,探究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期 間,歷屆召開全國教育會議的原因,及其所顯現出與國民教育相關的體育政策觀 點。其研究結果指出,1970-1988 年間,由於兩岸的敵對狀態與外交困境,及戒 嚴的思想控制,學校體育政策瀰漫民族主義與菁英主義,體育與軍事訓練相互雜 揉,界線不清;1988-1994 年間,解嚴後獲得思想解放,加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簡稱中共)解除敵對關係,教育團體紛紛對教育內容與制度提出改革的訴求,

於學校體育政策而言,軍事化訓練之需求已不復存在,開始重視體育樂趣化的本 質;1994-2010 年間,臺灣民主日臻成熟,總統直選與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執政 黨與在野黨間雖存在意識形態的差異和衝突,但對學校體育而言,社會多元主義 的思潮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重視關懷多元族群的運動權。

綜上所述,曾瑞成之博士論文為本文建構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體育政策的

綜上所述,曾瑞成之博士論文為本文建構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體育政策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