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

Copied!
3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范 春 源 教授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體育運動 之發展歷程(1945-2019 年)

研 究 生 :張 原 豪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九 年 九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體育運動 之發展歷程(1945-2019 年)

研 究 生 :張 原 豪 撰 指導教授:范 春 源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 九 年 九 月

(4)
(5)
(6)

I

謝誌

時光荏苒,碩士生活已來到尾聲。於謝誌之始,筆者想向母親與兄長致上最 深的感謝,無論是升學規劃的鼓勵,或留學、生活上無條件的經濟支持,均是筆 者在求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幕後功臣與歸屬。

在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的時間裡,當筆者對研究感到挫折、困惑與懊惱 時,我的指導教授——范春源老師總是能夠適時地聆聽,不厭其煩的釐清問題,

並給予最切實的建議,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困難。因為范老師的提拔與鼓勵,筆者 才能出國留學,獲得前往日本學習的成長機會;因為范老師的悉心指導,學生才 能在碩士生涯裡,磨練求學的態度,訓練自己的邏輯,雕琢自身的筆觸,窺探歷 史人文的精隨,繼而逐步完成中華體育季刊的投稿,與學位論文的撰寫;因為范 老師的關懷,在生涯規畫方面,經常為我考量職涯發展,明晰達成目標的需求和 條件,苦口婆心地給予多方面的建議,讓筆者在追求學術研究的同時,也逐漸正 視未來的人生課題。此外,學生亦感謝玉枝老師和秀惠老師在投稿期刊時的協助 與鼓勵,也感謝煌佳老師、鑫裕老師、卓謀老師、慧娟老師、正思老師與永彬老 師在課程上的指導,學習上的幫助,和撰寫論文時的鼓勵,以及維敏學姊在行政 業務上的協助。

此論文的完成,筆者由衷感謝建臺老師和湘斌老師,除於百忙之中撥冗前來 臺東擔任口試委員外,也感謝兩位老師針對計畫與論文予以歷史研究觀念的教導,

文章架構的指點,內容闕漏處的指正,以及撰寫論文時的邏輯、思考、建議等,

使本文的邏輯架構和內容編排更為嚴謹。另外,湘斌老師乃是筆者在體育運動歷 史學上的啟蒙恩師,若沒有當初的接納與指引,或許我至今的人生仍將平平無奇,

亦對於學術研究不會有所追求。同時,也感謝湘斌老師在雛鳥離巢後,仍不時關 心學生現況,落入低谷時,亦不吝伸出援手,為學生排憂解難。

在論文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筆者非常感謝臺北市青年會與臺灣青年會的祕書 尹遴小姐。感謝尹姊無藏私地提供青年會的相關史料,並在拜訪的過程中暢談青 年會的理念與精神,更居中聯繫與協調臺北市青年會,每當筆者對資料有所疑問 時,均能快速的獲得解答。另一方面,也因為尹姊的引薦,筆者才能有機會在留 學日本期間,前往東京青年會拜訪,且能與齊藤實老先生會面,能與這位活歷史 談論研究的話題,相信筆者一生都無法忘卻與齊藤實老先生追憶青年會之種種的 過程吧!

(7)

II

最後,感謝所有筆者在研修碩士學位期間的友人與同窗。其中,感謝杜崴,

我們總是彼此暢所欲言,一起討論研究,一起懷疑人生;感謝朝揚、呈祿、紀朋,

總是我夜半孤身時聊天話家常的好夥伴;感謝勇兆、雅晴,我們總是為了報告與 論文挑燈夜戰;感謝紋鋒、少豪,可惜我們相見恨晚;還有子翔學長、楊琪學長、

文威學長、芳華學姊、仕倫、昱燕、承頡、宜萱、雅証、育華、自豪、映婷等人 的幫助與鼓勵,在此,一併致上我的謝意。

張原豪 謹誌於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生研究室 2020 年 09 月 09 日.入秋

(8)

III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體育運動 之發展歷程(1945-2019 年)

摘要

本文採用歷史研究法,並輔以深度訪談,研究範圍以臺北市青年會成立之 1945 年至2019 年成立 75 年為止。

經考察得知,1945-1987 年間,臺北市青年會極力尋求組織的發展,透過宗 教、教育、音樂、體育事工等方式,強化組織並傳播基督福音。本時期的體育事 工推展羽球、籃球、游泳、幼兒體育等項目,不僅協助軍方推廣體育運動,亦部 分彌補學校體育課程的不足,給予身障者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更開創與奠基幼 兒體育的教學基礎,且藉著國際體育交流的互動,開啟臺灣人民的國際觀。

1987-2000 年間,臺灣社會逐漸民主化,並在總統直選與政黨輪替中臻至完 備。臺北市青年會除著眼於提升組織效能,與增進事工服務品質,亦活用國際交 流之優勢,建立實質的交流關係。對體育事工的影響在於,其對外可派遣訪問研 習團與交換幹事,對內能邀請他國友會來臺協助,汲取外國經驗,強化游泳、幼 兒體育、適應體育和有氧體適能等項目的教學品質,及會友的國際視野。

2000-2019 年間,全球化世代的來臨,致使臺灣社會的發展均與世界聯繫,

而臺北市青年會的事工活動已趨向常態化經營。體育事工上,除過往游泳、幼兒 體育等項目已深植於臺灣的社會體育外,各國青年會的體育交流也相當頻繁。此 外,運動中心的經營擴增了體育事工的受眾,卻也使宗教意涵較為減弱。然若從 整體來看,臺北市青年會始終未偏離追求全人健康與建立美滿社會之理想。

總體而言,臺北市青年會依循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在組織發展與事工活動 上也隨之調整,此乃其之「變」。而「不變」的是,始終秉持全人健康的理念,

及「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關懷,以「團結青年同道、發揚基督精神、培養健 全人格、建立美滿社會」的核心宗旨,通過事工活動服務社會,發揚基督精神。

從體育事工的發展可知,其雖是服務社會,傳播基督信仰的手段,但吸引民眾參 與體育運動,藉由國際體育交流打破外交困境、增廣國際視野、建立國民外交,

不僅凸顯其對於全民身心健康的關懷,也體現青年會的價值與社會功能。

關鍵詞:YMCA、社會體育、基督教、體育事工

(9)

IV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of Taipei YMCA (1945-2019)

Abstract

This study applies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 as supplement data. The time period is se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pei YMCA in 1945 to 2019, in total 75 years.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45-1987 Taipei YMCA invested great efforts in expanding its structure. Through hosting religious, educational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association tried to strengthen itself while preaching the gospel at the same tim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is period mainly focused on badminton, basketball, swimming, and childre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ssociation not only assisted the military i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 part helped to make up the insufficient swimming hours in school system, also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 participate into physical activities. It also introduced children P.E. teaching into Taiwan and help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ts curriculum. Meanwhile, through hos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ssociation helped broade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Taiwanese people.

During 1987-2000, Taiwan entered the era of full democracy with its first direct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later the peaceful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parties. Besides eyeing on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efficacy and quality of services, Taipei YMCA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its resour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to establish exchanges and links. The embodiments of such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are both inward and outward. For the outward aspect, the association can send delegations to and exchange officials; for the inward aspect it can invite fellow associati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Taiwan to provide assistances. Taipei YMCA can thus gain valuable experiences from these foreign countri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swimm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fitness courses, while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the local members.

In 2000-2019,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society in general has connected with the world, and the program managing of Taipei

(10)

V

YMCA has also normaliz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besides the already rooted swimming, childre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sports, the exchanges in sport with other countries are also frequent. Meanwhile, the operating of sport center indeed help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but its religious connotation is also weakened. Despite so, Taipei YMCA has never deviate in pursuing the ideals of wellness and an enjoyable society.

In general, following the rapid changes of Taiwan society, Taipei YMCA also adjusts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s accordingly. What remains unchanged is the ideal of wellness, the care of ‘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 and the core values of ‘ unite the youth, glorify the Christian faith, cultivate personal integrity, and an enjoyable societ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we can learn that, by serving the society as a means of preaching, YMCA successfully attracts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able to breakthrough diplomatic difficulties, broade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citizens diplomacy through inter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exchanges. These accomplishments not only reflect the its care towards the public’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but also show the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YMCA.

Keywords: YMC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Christianity

(11)

VI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 ---IV 目次---VI 圖次---X 表次---XII

序章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一項 研究背景---1

第二項 研究目的---7

第三項 研究課題---7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8

第一項 臺灣的政治社會、體育政策、基督教會發展之相關文獻---8

第二項 臺灣的青年會組織之相關文獻---11

第三項 臺灣的青年會體育運動之相關文獻---14

第四項 小結---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19

第一項 研究方法---19

第二項 研究架構---21

第三項 研究流程---22

第四項 研究步驟---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5

第一項 研究範圍---25

第二項 研究限制---27

第五節 研究的意義---28

第一項 學術意義---28

第二項 現代意義---28

第六節 名詞解釋與用語規定---29

第一項 名詞解釋---29

第二項 用語規定---30

(12)

VII

第一章

1945-1987 年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之發展

第一節 臺北市青年會發展之社會背景---31

第一項 臺灣政治社會之發展---31

第二項 臺灣基督教會之演變---34

第三項 臺灣體育政策之變遷---37

第二節 臺北市青年會之會務歷程---42

第一項 臺北市青年會的緣起---42

第二項 會務與人事培育---43

第三項 硬體設施---55

第四項 事工活動發展---63

第三節 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之內容---67

第一項 國際體育交流---68

第二項 球類運動---71

第三項 游泳運動與幼兒體育---75

第四項 其他體育事工活動---85

第四節 小結---89

第二章

1987-2000 年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之發展

第一節 臺北市青年會發展之社會背景---91

第一項 臺灣政治社會之發展---91

第二項 臺灣基督教會之演變---93

第三項 臺灣體育政策之變遷---94

第二節 臺北市青年會之會務歷程---97

第一項 會務與人事培育---97

第二項 硬體設施---105

第三項 事工活動發展---107

第三節 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之內容---114

第一項 國際體育交流---114

第二項 游泳運動與適應體育---119

第三項 幼兒體育---127

第四項 其他體育事工活動---129

第四節 小結---132

(13)

VIII

第三章

2000-2019 年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之發展

第一節 臺北市青年會發展之社會背景---134

第一項 臺灣政治社會之發展---134

第二項 臺灣基督教會之演變---138

第三項 臺灣體育政策之變遷---141

第二節 臺北市青年會之會務歷程---144

第一項 會務與人事培育---144

第二項 硬體設施---147

第三項 事工活動發展---152

第三節 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之內容---157

第一項 國際體育交流---157

第二項 游泳運動與適應體育---160

第三項 幼兒體育---167

第四項 其他體育事工活動---169

第四節 小結---173

結章 第一節 結論---175

第二節 今後研究課題---177

參考文獻---178

(14)

IX

附錄一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大事年表---192

附錄二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理、董事會名單---241

附錄三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幹事職員名單---262

附錄四 1945 年臺北市青年會會則---290

附錄五 1945 年臺北市青年會事業---292

附錄六 臺北市青年會章程---294

附錄七 臺北市青年會服務據點及服務項目---298

附錄八 臺灣民眾信仰分布比例調查---300

附錄九 臺北市青年會幹事出國進修紀錄---301

附錄十 他國青年會來訪體育交流紀錄---305

附錄十一 臺北市青年會身心障礙者游泳訓練班紀錄---309

附錄十二 臺北市青年會舉辦親子運動會紀錄---314

(15)

X

圖目次

圖序-1:喬治.威廉---2

圖序-2:基督教青年會全徽---3

圖序-3:日治時期臺灣青年會水浴場---4

圖序-4:臺灣最初的排球競賽---4

圖序-5:臺北市青年會服務據點分布圖---5

圖序-6:研究架構圖---21

圖序-7:研究流程圖---22

圖序-8:章節架構圖---26

圖1-1:臺北市青年會總幹事鍾啟安---44

圖1-2:臺北市青年會與日本大阪青年會結盟儀式---52

圖1-3:1985 年臺北市青年會總幹事交接典禮---53

圖1-4:臺北市青年會總幹事吳安全---53

圖1-5:臺北市青年會與漢城青年會兄弟會締結儀式---54

圖1-6:城中會所電腦中心---55

圖1-7:日治時期臺灣青年會第 3 任專任主事近森一貫---56

圖1-8:明石町禮拜堂---56

圖1-9:臺北市青年會萬華會所體育館---57

圖1-10:臺北市青年會城中會所---59

圖1-11:臺北市青年會古亭會所---60

圖1-12:臺北市青年會福隆營地---61

圖1-13:臺北市青年會福隆營地---61

圖1-14:臺北市青年會永吉會所---62

圖1-15:臺北市青年會的羽球運動---72

圖1-16:1952 年美國青年歸主隊在萬華會所作友誼賽---74

圖1-17:萬華會所游泳池---77

圖1-18:游泳講習會---78

圖1-19:小兒麻痺與腦性麻痺游泳訓練班---80

圖1-20:臺北市青年會幼兒體能課程---85

圖1-21:學校教師土風舞講習會---87

圖2-1:臺北市青年會與美國舊金山青年會兄弟會締結儀式---97

圖2-2:第 5 屆三首都青年會領袖會議---99

(16)

XI

圖2-3:李信福總幹事---102

圖2-4:臺北市青年會與新加坡京華青年會兄弟會締結儀式---103

圖2-5:臺北市青年會與美國檀香山青年會兄弟會締結儀式---104

圖2-6:唭里岸會館---106

圖2-7:文山會所---107

圖2-8:萬華會所幼兒園---108

圖2-9:關懷殘障者潛能開發運動活動---109

圖2-10:臺北市青年會彌賽亞演唱會---110

圖2-11:復活節聯合朝陽禮拜---111

圖2-12:反雛妓華西街慢跑活動---112

圖2-13:臺北市青年會震災兒童安親營---113

圖2-14:青少年赴日滑雪營---115

圖2-15:1999 年 1 月 10 日青少年浮潛體驗暨水中自救活動---120

圖2-16:身障者潛能開發及國際參與研討會---125

圖2-17:第 1 屆臺北區肢障游泳邀請賽---126

圖2-18:第 2 屆臺灣區肢障游泳邀請賽---126

圖2-19:臺北市青年會親子運動會---128

圖3-1:李信福總幹事榮退暨李輝雄總幹事交接典禮---145

圖3-2:馬英九總統與世界青年會協會訪問團合影---146

圖3-3:臺北市北投運動中心啟用典禮---149

圖3-4:臺北市士林運動中心---150

圖3-5:新北市新五泰運動中心---151

圖3-6:雙中非營利幼兒園---151

圖3-7:臺北市青年會游泳指導體系---164

圖3-8:身障者陸上健身班---167

圖3-9:青年會體適能認證課程修課步驟與課程項目---170

(17)

XII

表目次

表序-1:訪談名單---20

表1-1:1952-1986 年臺北市青年會幹事出國進修紀錄---46

表1-2:臺灣各地青年會成立時間一覽表---49

表1-3:1976-1986 年他國青年會來訪體育交流紀錄---70

表1-4:1973-1986 年臺北市青年會身心障礙游泳事工紀錄---81

表1-5:水谷英三教授訪臺活動紀錄---82

表2-1:1994-1999 年臺灣民眾信仰分布比例表---94

表2-2:1988-1999 年臺北市青年會幹事出國進修紀錄---99

表2-3:臺北市青年會赴韓、日滑雪交流訪問團活動紀錄---115

表2-4:1987-1999 年他國青年會來訪體育交流紀錄---117

表2-5:1987-1999 年臺北市青年會身心障礙者游泳訓練班紀錄---122

表2-6:1988-1999 年臺北市青年會舉辦親子運動會紀錄---128

表3-1:2004-2018 年臺灣民眾信仰分布比例表---138

表3-2:2017 年臺灣基督教會(教派)統計資料---139

表3-3:2000-2008 年臺北市青年會幹事出國進修紀錄---144

表3-4:臺日聯合留日事工之日本交流學校一覽表---152

表3-5:1986-2015 年臺北市青年會會友數紀錄---154

表3-6:2007-2015 年臺北市青年會事工活動參與人數---155

表3-7:2001-2019 年他國青年會來訪體育交流紀錄---158

表3-8:臺北市青年會少年游泳檢定標準---162

表3-9:全國中、小學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基本指標(五級)---162

表3-10:2000-2018 年臺北市青年會身心障礙者訓練班紀錄---166

表3-11:2004-2019 年臺北市青年會舉辦親子運動紀錄---168

(18)

1

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體育運動之發展歷程

(1945-2019 年)

序章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第一項 研究背景

15、16 世紀起,文藝復興思潮對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社會產生了兩大衝擊。其 一,由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等人引領的「宗教改革」,使原先掌握在教會 組織的知識權與聖經詮釋權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民眾得以自行閱讀聖經,研究 聖經的風氣蔚為流行,加之 17、18 世紀英國福音派興起,與英國國教分裂及衰 弱,福音派教會也紛紛衍生如浸信會、長老會等分支,自此英國教會進入福音主 義抬頭及狂熱時期。然而,福音主義的倡行,雖掀起海內外宣教之熱潮,卻也受 到宣教地區傳統宗教的競爭與排斥,使各教派深感合作之必要性,於是基督教在 19 世紀的傳教事業上,產生許多跨教派之組織,由之影響到教會之合作和合一 運動。1

其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城市經濟發展飛速,不 僅提高了社會整體的生產力,也為日後造就「日不落」帝國提供最為厚實的經濟 資本。話雖如此,工業革命所衍生的成本也同時不斷地衝擊著英國社會,城市興 起的拉力吸引農鄉村人口大量湧向都市,進入工廠謀求生計,使城市治安低下。

資本主義與工廠制度亦產生婦工、童工被剝削,年輕人失業、道德低落、身無居 所四處遊蕩之現象。2故引得19 世紀初,英國社會及基督教會不得不重視和關切 工業社會衍生的社會成本,而後更產生基督教社會福音主義運動,致力於慈善、

社會改革與青年靈性發展等運動,基督教青年會(簡稱青年會)也正是在此社會 背景孕育而生。

青年會創設於 1844 年 6 月 6 日的英國倫敦,由英國人喬治威廉(George Williams)發起,加上 11 名志同道合的基督徒青年友人共同成立。由於這 12 名

1 黃德成,《YMCA 理念.使命.實踐》(臺南:臺南市基督教青年會,2005),16。

2 張磊,《英國工業革命 : 改變世界的工程》(臺北:莎士比亞文化,2009),35-36。

(19)

2

創會成員分屬於4 個不同教會,3以《約翰福音》第17 章 21 節作為精神主旨,4 願青年會不僅超越英國主教派,更是超越國家及人種差別的組織,並宣揚「非以 役人,乃役於人(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之理念,強調青年會的服務精 神,乃效法耶穌為世人之奴僕的精神,鼓勵更多的人以義工精神來服務社會,5進 而裨益青年會的蓬勃發展。其後,藉由 1851 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的萬國博覽會,

青年會會友紛紛向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外國遊客傳遞其理念價值,致使日後在 世界各國迅速擴展。現如今,青年會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世界五大洲皆有其承 認的分會,且在全球119 國開展服務事業,會友約達 5,800 萬人,6早已成為不容 忽視的宗教組織。

圖序-1:喬治.威廉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臺中市基督教青年會,〈關於我們〉,<https://www.tcymca.org.tw/ >,2020.08.01 檢索。

其次,青年會與體育運動的關聯,可謂是淵遠流長。1851 年,基督徒蘇利文

(Thomas Valentine Sullivan)因受到英國青年會設立之文章的啟發,對於青年會 的理念深感認同,遂與友人於波士頓成立美國青年會,開始在年輕人間進行傳道 工作。為呼應青年會會徽在「靈(Spirit)、智(Mind)、體(Body)」全人發展之

3 分別為英國聖公會、衛理公會、公理會、浸信會。黃德成編,《台南YMCA 五十年史》(臺南:

臺南市基督教青年會,2008),7。

4 新約聖經之約翰福音第 17 章 21 節記載:「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 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基 本用語簡介(摘譯自日本YMCA 基本用語小辭典)》(臺北:臺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未出 版),1。

5 黃德成,《YMCA 理念.使命.實踐》(臺南:臺南市基督教青年會,2005),18。

6 World Alliance of YMCAs: Home - YMCA International,〈Who We Are〉,<http://www.ymca.int/who- we-are/>,2019.12.15 檢索。

(20)

3

理念(如圖序-2),7美國青年會除在宗教上關心會友靈魂與精神層面,亦開放圖 書館,閱覽室及社團活動等,使會友在智識層面有擴展的機會。另外,身體層面 的均衡發展,美國青年會於1856 年設立體育事工(按:詳見名詞解釋),將青年 會的事業範圍延伸至體育運動領域,除研擬了游泳教學與水上救生的指導方針,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兩項球類運動——籃球及排球,即是由其所發明和推廣。8而 後,隨著美國在向世界拓展的進程,青年會也同時將其理念和體育運動廣布各地,

連遠在太平洋對岸的中國及日本也是其傳播對象,不僅深深地影響現代體育運動 的發展,也樹立其在近代世界體育運動史的指標性地位。

圖序-2:基督教青年會全徽

圖片來源:臺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 會徽意義〉,< https://www.ymca-taipei.org.tw/>,

2020.08.01 檢索。

接著,若將焦點匯聚於臺灣。1895 年,清廷在日清戰爭中戰敗,依據馬關條 約將臺灣和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成為日本帝國在完成明治維新後,第一個海外 殖民地。自此,無數的殖民者移居臺灣,原先在日本內地發展的宗教,也紛紛隨 其步伐,來到這片土地傳播信仰或福音,9青年會也稱此機會由日本進入臺灣。初 步查閱文獻後可得之,日治時期的臺灣青年會乃是由土屋龜太郎等人於 1898 年 發起成立,10其事工內容包含德、智、體、社交等各方面。從1915 年設置專任主 事(按:幹事)一職起,至1945 年為止,共歷經 3 任專任主事。其中,第 2 任

7 臺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 會徽意義〉,<https://w.tw.mawebcenters.com/ymcataipei/>,

2020.04.15 檢索。

8 黃德成編,《台南 YMCA 五十年史》(臺南:臺南市基督教青年會,2008),8。

9 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の宗教》(臺南:臺南市臺南州衛生課,1937),4。

10 牧尾哲,《臺灣基督教傳道史》(臺北:不詳,1932),123。

(21)

4

專任主事櫻井齊在任期間,興建了臺灣首座人工水泳場(按:游泳池),11及舉辦

「全島中等學校體育教師講習會」,12更是將籃球、排球等青年會發明之現代運動 帶入臺灣。13此間種種,足以顯示青年會相當重視體育運動的推展,無論是日治 時期的臺灣青年會,抑或是戰後旋即成立的臺北市青年會,均將體育事工視為是 重要的服務項目之一。

圖序-3:日治時期臺灣青年會水浴場

圖片來源:〈左圖は明日から開場する府中街の水浴場〉,《臺灣日日新報》,1921.08.02,07 版。

圖序-4:臺灣最初的排球競賽

圖片來源: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471。

11 〈青年會水泳場開場式 本日午後二時より〉,《臺灣日日新報》,1921.08.03,07 版。

12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250。〈體育講習會 閉會式と 競 技演習會〉,《臺灣日日新報》,1922.11.20,05 版。

13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502。

(22)

5

現如今,臺北市青年會自1945 年成立起,業已延續了 75 年的光陰,在大臺 北地區共設置12 處發展據點(含運動中心),乃是臺灣推展社會教育與體育的重 要據點之一(詳見附錄七)。社會體育層面,臺北市青年會設有體育部,並從事 各項體育事工活動的推廣,尤其在1964 年起發展的游泳運動,與 1972 年起開創 的幼兒體育方面深具代表性,至今仍是臺北市青年會最為人所知體育項目。

圖序-5:臺北市青年會服務據點分布圖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臺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台北 YMCA 各會館事工服務項目〉,《台北青 年》,2019.4(臺北,2019):28-29。

可惜的是,初步查閱臺灣有關青年會體育運動史之研究,前人的成果多匯聚 在民國初年的大陸地區,考察基督教青年會對當時中國體育運動的影響,並從中 探討其發展原因、條件及所遭遇的困境等。 至筆者撰寫本文為止,對仍置於日 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青年會,或 1945 年政權轉移後在臺灣各地萌發的青年會組 織均未有涉及,略為觸及的研究則僅著墨在組織變遷或策略變革等議題。 然而,

臺北市青年會一方面作為戰後臺灣第1 個青年會組織,為現今臺灣各地青年會之 濫觴,一方面也是自戰後初期起,至今仍是大臺北地區發展社會體育的中心之一,

而缺乏相關研究探討臺北市青年會對臺灣體育運動之影響與重要性,對於瞭解臺 灣社會體育的發展將有所欠缺。

基於此,筆者認為,臺北市青年會在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上,佔有相當重要 的地位,在體育運動史的研究裡,亦應是深入著墨的一環。欲瞭解臺灣體育運動

(23)

6

的發展,對於臺北市青年會在臺灣的歷史,實有加以研究之必要。故本文即針對 臺北市青年會在臺灣的體育服務事業之發展情形作為探討重點,並就其創建背景、

發展脈絡與體育事工之內容進行論述與描寫。當然歷史事件的發展脫離不了政治、

社會、教育、經濟等時代背景的因素,且組織發展亦會左右從事事工活動的方針。

是以,本文在鋪陳臺灣政治社會、基督教會發展、體育政策等背景後,將側重於 探討戰後臺北市青年會的會務發展與推展體育事工之歷程,最後再進行歸納與統 整,進而瞭解臺北市青年會在臺灣體育運動史上的歷史定位與貢獻。

(24)

7

第二項 研究目的

臺北市青年會業已存在70 餘年,在此期間,臺灣社會歷經相當程度的鉅變,

而在時代洪流的影響下,臺北市青年會如何在臺灣發跡、其發展與脈絡是如何演 進?而在不同時期的社會概況下,在會務與體育事工層面表現出何種形式與樣貌?

均值得深入探討。為釐清上述問題,應先就臺灣的政治與體育等背景著手,接著 再從基督教會和臺北市青年會會務之發展進行探討,進而切入臺北市青年會在體 育事工活動的推展與變化,究明臺北市青年會的會務發展歷程,及體育事工之樣 貌。鑒於上述的背景及問題,本文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戰後臺北市青年會發展之時代背景。

二、探討戰後臺北市青年會之會務發展。

三、探討戰後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之推展內容。

第三項 研究課題

在三項研究目的的前提之下,若要再進一步考究其發展詳情,則需再予以細 分。是以,本文所探究之課題有:

一、時代背景方面:探討臺灣政治社會、體育政策及基督教會之演變為何?

二、會務發展方面:探討戰後臺北市青年會之宗旨、任務及會務發展情形為何?

三、體育事工方面:探討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推展內容為何?及其對臺灣體育 運動發展產生的影響?

(25)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迄今為止,臺北市青年會在臺灣已然發展相當長的時間,至1945-2019 年為 止,已有75 年的光陰,其在體育運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可惜的是,

查閱在臺灣的青年會相關文獻,著眼於青年會會務發展與體育運動之考察者,可 謂是寥寥可數,更遑論是聚焦於臺北市青年會。再者,在臺灣有關青年會體育運 動史學之著述上,時代背景惟以二戰前的中國為研究範圍,未關注於戰後臺灣的 青年會組織。由此可見,戰後臺北市青年會在發展的同時,雖也對臺灣的體育運 動有所建樹,但卻是較少著墨的部分,甚是可惜。因此,筆者認為,除回顧青年 會在體育運動史之相關文獻外,為呼應本文的研究目的,筆者認為也應將與臺北 市青年會發展相關的政治背景、體育政策、戰後臺灣基督教會,及考察臺灣青年 會會務等相關文獻,一併納入文獻探討範圍,藉以窺探臺北市青年會的發展全貌,

從而更為瞭解臺北市青年會在推展體育事工時的樣貌。

第一項 臺灣的政治社會、體育政策、基督教會發展之相關文獻

臺灣有關政治、體育政策、基督教會之變遷的書籍與研究繁多,故筆者將本 項拆分為:「臺灣政治社會」、「臺灣基督教會」、「臺灣體育政策」等 3 個層面進 行探討。

一、臺灣政治社會之相關文獻

首先,戴天昭在其著之《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乙書中,14將全書分為18 章,

前17 章整體敘述臺灣從「史前文化」至「蔡英文第 3 次政黨輪替」之間,臺灣 政治社會的發展。第18 章則附論〈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並認為釣魚臺列嶼 的主權歸屬,也是將來解決臺灣問題之重要的歷史焦點。全書的時間跨度之大,

篇幅涵蓋之廣,戴氏耗費 14 年的光陰,撰此鉅著,期望不僅能提供臺灣大眾重 新回顧臺灣諸多方面的史實,同時也能展現歷史的價值,探討臺灣未來的前景。

其次,李筱峰、薛化元在《戰後台灣史》乙書中,15將全書分為6 章,以第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地身分,國民政府接收統治為起點,描述 戰後臺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與戴氏相仿的是,該書同樣關注在臺灣的主體 發展,以及在國際化世界的歸屬與定位。

14 戴天昭,《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臺北:前衛,2019。

15 李筱峰、薛化元,《戰後台灣史》,臺北:玉山社,2019。

(26)

9

再者,黃枝興的碩士論文〈臺灣戰後社會變遷與休閒運動之發展(1945- 2003)〉,16採用歷史研究法,透過文獻分析,從臺灣戰後社會變遷之政治、經濟、

教育、文化等面向探討臺灣休閒運動之發展。作者藉由(一)探討臺灣戰後的社 會變遷;(二)透過對國際休閒運動、反共青年救國團(簡稱救國團)、基督教青 年會及休閒運動之考察,瞭解臺灣戰後在社會變遷下休閒運動的發展趨勢;(三)

提供政府及民間企業推展全民運動之參考,促進全民休閒運動之參與,提升國民 體適能、厚植國力等三方面論述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發展所帶來之影響。

最後,楊光庭的碩士論文〈臺灣光復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的影響之研究〉,

17旨在探討臺灣戰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之影響,針對臺灣經濟、教育、藝術文 化等轉變,考察時代背景及社會型態對休閒活動的影響。隨著整體社會的變遷與 成長,勞動與生產的概念已不似以往,科技取代人力並促使產業升級,自此勞動 者的自由時間增加,休閒的觀念也就日趨受到民眾的重視。作者亦得出結論認為,

休閒活動的型態與方式,會受到經濟、教育與藝術文化教育的影響,因此在未來 規劃休閒活動的教育等各項設施,應著重文化結合創造出更有意義的休閒活動與 生活。作者廣泛地探討社會型態的轉變偽休閒活動帶來的革新,著眼於大方向的 趨勢,實為值得詳參之論述。然而,該著作亟欲描繪的面向甚廣,因此對於休閒 活動產業的發展仍有許多意猶未盡之處。

於本文而言,戴天昭與李筱峰、薛化元的著作均詳盡地闡述臺灣各時期政治 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黃氏和楊氏則以社會變遷為背景探討臺灣休閒運動的發展,

皆為筆者建構臺灣政治發展之大體框架,提供極大的助益。

二、臺灣基督教會之相關文獻

臺灣關於通論「臺灣基督教史」性質之書籍或文獻較為稀少,最早的應為牧 尾哲著之《臺灣基督教傳道史》,18全書共分為:荷蘭時代的傳教,日治以前天主 教及加拿大與英國長老會的佈道,日本傳入各教派的發展,基督教會的社會事業 等4 個部分。書中普遍介紹各時期基督教會的發展,討論議題相當廣泛,亦有述 及日治時期臺灣青年會的成立與部分會務內容。

接著,戰後臺灣較為全面探討此議題之著述,李政隆著之《臺灣基督教史》,

19全書分為6 章,自「宣教前的臺灣」為起點,縱貫性地敘述基督教來臺前,臺

16 黃枝興,〈臺灣戰後社會變遷與休閒運動之發展(1945-2003)〉,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17 楊光庭,〈臺灣光復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的影響之研究〉,臺中: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2007。

18 牧尾哲,《臺灣基督教傳道史》,臺北:不詳,1932。

19 李政隆,《臺灣基督教史》,臺北:天恩,2001。

(27)

10

灣早期居民的宗教信仰,荷西時期基督教在臺灣的初傳,明清時期和殖民統治時 期基督教的宣教歷程,乃至戰後近代基督教發展。作者以身為臺灣基督教長老會 教徒的視野,闡述臺灣基督教會的發展時,多以基督教長老會在臺灣的事蹟為主 體,再輔以其他教派進行補充。是以,該書的撰寫以臺灣基督教長老會之內容為 最多,較未深入闡述其他教派的發展,筆者認為是該書的可惜之處。

其次,林金水編之《台灣基督教史》,20全書分為:荷據、清統治、日據、戰 後等4 個在臺灣長期統治的政治實權,再切割為 14 章以整體敘述基督教會在臺 灣的發展。與李氏相仿的是,其逐一說明基督教會在臺灣的經過與變遷,並探討 各時期基督教會的傳播與教化。該書為1998 年中國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之一,

各部編者均為中國人,故能以非臺灣人的視野,探討基督教會在臺灣的發展與影 響。然而,該書雖在整體上勾勒出基督教會在臺灣發展的整體面貌,但該書以中 國人講述臺灣事的情形,也導致其受身分認同與文化隔閡等限制的影響,未能跳 脫基督教會為外來侵略者的刻板印象與政治意識形態的教條,使其在部分史實的 闡釋上,與李氏以臺灣人出發的是也產生衝突與脫離感。

整體而言,日本人牧尾哲的著作以日治時期為基準,為筆者建構在此時間斷 限之前,臺灣基督教會的發展與內容,且亦提供青年會的相關資料。戰後,李政 隆與林金水之書籍均全面性地探討基督教會在臺發展之歷程,雖然其所關注的視 野與聚焦的議題有所不同,但仍為筆者在建構戰後臺灣基督教會的變遷予以不小 的幫助。

三、臺灣體育政策之相關文獻

臺灣有關體育政策之研究中,首要推崇曾瑞成之博士論文〈我國學校體育政 策之研究:1949-1997〉,21其採用歷史研究法與內容分析研究法,目的旨在探討 1949-1997 年間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形成背景、影響因素與政策內容,並分析學 校體育政策之特質,從而針對臺灣的體育政策進行評述與提出興革建議。就其研 究結果可得知,我國體育政策具備軍事化導向、競技化導向與教育化導向3 項特 質,國民政府遷臺初期,以軍事化導向之特質為主軸,學校體育課程中提倡武術、

實施國訪體育及辦理國防體育競賽,培養國民尚武精神,鍛鍊強健體魄,以因應 自衛衛國、復國建國之目標,。1970 年代以後則以競技化與教育化導向為兩大主 軸,前者為政府將學校體育做為培養優秀運動選手,參加國際競賽活動,拓展國 際外交空間之手段,以滿足突破外交政治困境需求之政策取向;後者則將體育定

20 林金水,《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2003。

21 曾瑞成,〈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 文,2000。

(28)

11

位為教育之一環,實施具備教育性質之身體活動,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 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之政策導向。

接著林安迪、周宏室在共撰之〈臺灣學校體育政策觀點:一個歷史社會學的 詮釋(1970-2010)〉之中,22採用歷史社會學的視角,探究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期 間,歷屆召開全國教育會議的原因,及其所顯現出與國民教育相關的體育政策觀 點。其研究結果指出,1970-1988 年間,由於兩岸的敵對狀態與外交困境,及戒 嚴的思想控制,學校體育政策瀰漫民族主義與菁英主義,體育與軍事訓練相互雜 揉,界線不清;1988-1994 年間,解嚴後獲得思想解放,加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簡稱中共)解除敵對關係,教育團體紛紛對教育內容與制度提出改革的訴求,

於學校體育政策而言,軍事化訓練之需求已不復存在,開始重視體育樂趣化的本 質;1994-2010 年間,臺灣民主日臻成熟,總統直選與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執政 黨與在野黨間雖存在意識形態的差異和衝突,但對學校體育而言,社會多元主義 的思潮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重視關懷多元族群的運動權。

綜上所述,曾瑞成之博士論文為本文建構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體育政策的 整體發展。而林安迪、周宏室所著之期刊論文則延續曾氏之研究,繼續探討臺灣 體育政策的後續發展。對筆者瞭解臺灣體育政策的變遷,乃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文 獻。

第二項 臺灣的青年會組織之相關文獻

臺灣聚焦於探討臺北市青年會組織發展之文獻較為稀缺,因此,筆者將本項 分為2 部分進行探討,其一為著眼於「臺北市青年會組織」;其二為「其他地方 青年會組織」。

一、臺北市青年會組織之相關文獻

在臺灣探討臺北市青年會組織之相關文獻書籍中,最為完整且全面的著述,

乃是鍾啟安編之《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四十年史》。23全書分為:「基督教青 年會之起源」、「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發展史(1885-1950 年)」、「臺北市基督教青年 會四十年史(1945-1985 年)」等 3 篇共 10 章的內容,闡述基督教青年會的源起,

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在臺北市的變遷。其中,作者將臺北市青年會的發展分為:

「草創時期(1945-1947 年)」、「組織確立時期(1947-1959 年)」、「會務開展與紮 根時期(1959-1969 年)」,及「會所建設與會務成長時期(1969-1985 年)」。鍾氏

22 林安迪、周宏室,〈臺灣學校體育政策觀點:一個歷史社會學的詮釋(1970-2010)〉,《臺灣運 動教育學報》。12.1(桃園,2017.05):73-92。

23 鍾啟安編,《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四十年史》,臺北: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1985。

(29)

12

身為臺北市青年會的首任總幹事與顧問,在第一手史料的取得與理解乃是最為便 捷且容易的,因此,該書內文充分地敘述臺北市青年會自成立乃至會務穩定發展 的變遷與歷程,對於會務、人事、事工活動等內容均有詳細的紀錄,為瞭解戰後 初期臺北市青年會發展的重要著作。

而後,臺北市青年會第3 任總幹事李信服的碩士論文〈基督教組織治理機制 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為例〉,24以臺北市青年會為例,探 討臺北市青年會組織治理機制的相關議題,並指出組織治理是基督教組織的重要 課題、現有財團法人的設計不適用於基督教組織、以及基督教組織應強調自律重 於他律等多個組織治理機制的問題與建議。

接著,王緹珮以近年來臺灣經營環境的開放,非營利組織為延續其存在價值,

紛紛藉由組織變革提高組織的適應力與績效表現為背景,在其碩士論文〈非營利 組織策略變革與績效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為例〉中,25採用個 案研究法,探討臺北市青年會在 2004 年面臨經營環境的衝擊,繼而開始推動策 略變革後,其績效如何? 就其研究結果可知,臺北市青年會實施策略變革後,

自身營業收入呈現小幅度的正向影響,且課程參與人數呈現顯著性的成長,而對 自身會員人數則無顯著性的影響。作者在研究結論中指出,臺北市青年會在會員 人數不增反減的原因,可能在於過去的各項收費性課程為其創造豐碩的營業收入,

但也造成期在課程規劃上日漸忽略青少年及青年階層的服務事工,使當初青年會 成立的本意有逐漸被忽略的現象。

綜上所述,鍾啟安之著述完整地揭示臺北市青年會在戰後 40 年裡的會務與 事工活動之歷程,乃是提供筆者知曉戰後初期臺北市青年會發展的重要文獻;李 信福之學位論文使筆者瞭解臺北市青年會之組織治理機制;王緹珮的碩士論文則 予以筆者思考臺北市青年會在面臨社會環境的衝擊下,其策略變革與社會互動之 關係。

二、其他青年會組織相關文獻

除上述聚焦於臺北市青年會組織之相關文獻外,其他針對青年會組織之著作 以臺南青年會者眾。首先臺南青年會前總幹事黃德成著之《YMCA 理念.使命.

實踐》,與其編之《台南YMCA 五十年史》尤為代表。26前書蒐集黃總幹事30 年

24 李信福,〈基督教組織治理機制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為例〉,北縣:真 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25 王緹珮,〈非營利組織策略變革與績效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為例〉,桃園:

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6 黃德成,《YMCA 理念.使命.實踐》,臺南:臺南市基督教青年會,2005;黃德成編,《台南 YMCA 五十年史》,臺南:臺南市基督教青年會,2008。

(30)

13

來在各地青年會之演講稿,乃其在青年會工作之理念及實際工作之結晶,並期望 透過該書能與各青年會同工和義務領袖分享青年會工作之理念及經驗,共同為青 年會打造美好的未來。後者與鍾啟安的著作相似,在簡介基督教青年會的緣起與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之過往後,以臺南青年會為敘述主體,縱貫地闡述臺南青年會 之成立、發展及事工內容,乃是瞭解臺南青年會發展歷程之重要著作。

其次,楊琇評在其碩士論文〈從社會福音到福利服務:以台南基督教青年會

(YMCA)的組織變遷為例〉中,27以歷史分析的方式,陳述青年會在臺灣自1945 年以來的歷史發展,並檢視臺灣青年會各階段的變化,再將臺南基督教青年會作 為研究個案,以組織變遷理論為主要的分析觀點,探討臺南青年會的組織變遷及 內部與外部環境之變化。從楊氏的研究中發現,以歷史脈絡的角度觀察臺灣青年 會整體變遷,發現其事工服務逐漸偏向與政府合作並執行社會福利等方案業務。

其中,在組織運作及事工服務的發展上採取去中心化之運作,使青年會在廣義之 宗旨之下,事工服務較具多元性,而臺南青年會的組織變遷是組織與環境交互作 用下的結果。

此外,陳金興撰之〈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變」與「不變」〉中,28敘 述基督教青年會的緣起與傳播,日治時期臺灣的青年會組織之發展,乃至戰後臺 北市青年會及臺灣青年會協會的成立與歷程,並以臺灣青年會協會為主要視角,

回顧臺灣青年會協會的會務運作與事工推展等變化,並從中闡述在臺灣社會快速 發展的環境影響下,臺灣的青年會組織如何以核心宗旨「不變」的前提,「變」

化其組織策略與發展方針。作者亦在文末重申,「基督教青年會」雖然不是一般 認知的教會,但是,既然冠以「基督教」作為組織名稱的一部份,則傳播福音信 仰的元素必然不可或缺,故青年會仍將秉持「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

跨越教會派別的藩籬,深入社會,服務人群,並堅持「終極關懷」之普世價值,

以打造美滿的公民社會。

總的言之,黃德成之著作陳述青年會的理念與使命,及臺南青年會 50 年的 發展歷程,乃是瞭解青年會在臺灣發展的重要文獻;楊琇評則以歷史分析法探討 臺南青年會組織的變遷,與組織及環境互動之過程;而陳金興則以臺灣青年會的 變與不變為題,闡述青年會在與臺灣社會互動的歷程裡,保持自身核心價值的同 時,如何因應時代的挑戰。上述文獻之內容,雖與本文探討臺北市青年會之連結 較為疏遠,但仍不失是理解青年會何以在臺灣長年存續的背景資料。

27 楊琇評,〈從社會福音到福利服務:以台南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組織變遷為例〉,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2008。

28 陳金興,〈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變」與「不變」〉,《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蕭新煌 編,高雄:巨流,2014,215-257。

(31)

14

第三項 臺灣的青年會體育運動之相關文獻

由於臺灣針對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之文獻缺乏,筆者遂也將本項分為2 個 細項進行探討,分別是「青年會的體育運動史」,及「其他觸及臺北市青年會體 育運動」。

一、青年會的體育運動史之相關文獻

臺灣有關青年會體育運動史之研究,蔡政杰之碩士論文〈基督教青年會與中 國近代體育之發展(1895~1928)〉中,29以歷史研究法蒐集史料與文獻,試圖解 答基督教青年會此一外來的組織及文化,何以能在傳統種族、文化優越意識根深 蒂固的中國發展,並曾經主導中國近代的體育運動。蔡氏的研究結果指出,青年 會之體育事業因具備緊密的組織系統、優秀的人才資源與良好的朝野關係而得以 順利發展,帶動政府當局對體育運動的相對重視,協助中國近代學校體育、運動 競賽與學術研究等體制的建立,培植往後主導中國近代體育發展之領導人才,青 年會的貢獻與影響在中國近代體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後,蔡政杰就其學位 論文為基礎,陸續發表〈基督教青年會體育事業發展的原因分析〉與〈非基督教 運動(1922-1927)對基督教青年體育事業發展之影響〉兩篇期刊論文,30前者闡 述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救亡圖存與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時代背景下,造就青年會 體育事業的傳入與發展條件,最後如其碩士論文歸因出青年會得以在中國傳播的 因素;後者則以 1922 年開始之「非基督教運動」此一排外的社會運動為起點,

說明基督教青年會在反帝國主義與收回教育權等社會思潮下,失去原先推動體育 的優勢條件,並在青年會及教會學校的體育活動受到抵制、運動組織及競賽轉為 中國人經辦(按: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以及外籍體育幹事相繼回國等因素的 多重衝擊下,使青年會在中國的體育事業黯然謝幕。

蔡氏之後,李鎮華在其碩士論文〈基督教青年會在華傳播競技運動(Sport)

的本土化歷程(1885-1928)〉中,31將研究範圍縮小,單就競技運動層面切入,

以基督教青年會或間接或直接地將近代體育引入中國,讓近代體育成為學校體育 與社會體育之主流為背景,使用歷史研究法,探究競技運動的傳播對中國體育事 業本土化之影響。就其研究結果得知,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推展體育事業,主要

29 蔡政杰,〈基督教青年會與中國近代體育之發展(1895~192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30 蔡政杰,〈基督教青年會體育事業發展的原因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臺北,

2002.09):585-606;蔡政杰,〈非基督教運動(1922-1927)對基督教青年體育事業發展之影響〉,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臺北,2003.09):281-306。

31 李鎮華,〈基督教青年會在華傳播競技運動(Sport)的本土化歷程(1885-1928)〉,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32)

15

以標榜提升國民健康為目的,藉以達到全人教育之宗旨,並效法青年會「德、智、

體」三育均衡發展之理念,但實際上是以體育運動為手段深入民間,與中國廣大 民眾接觸,尤其以青年族群為主體,藉機傳播宗教理念,達到宣教之目的,且因 青年會「走向由中國人『自主』與『自立』」之方針,對中國日後體育事業的本 土化歷程有著深切的影響。最後,李氏同樣將青年會在中國的發展收束於非基督 教運動與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接手,再次說明非基督教運動與中華全國體育協 進會的成立對基督教青年會的衝擊。

另外,徐元民、郭金芳共撰之〈基督教青年會來華推展體育的動機與策略

(1885-1928)〉乙文亦說明,32中國近代體育自西方引進後,於1908 年開始有系 統性、組織性的規劃發展,其中功臣首推基督教青年會。然若深入探討青年會採 以體育為宣教策略之背後動機,可發現其為達成「建立基督耶穌天國於中國」、

「培養青年健全之人格」和「落實三項自我政策」之目標,青年會分別在推展體 育之不同時期,借體育之名行傳教之實,透過無意識形態且具傳教功能的體育活 動,提升青年會之名,以此增進中國社會對青年會之接受程度,消弭彼此間的藩 籬。同時,藉由體育可以符合當時國情之改善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進而傳播基 督福音於整個中國。因此,青年會明定體育發展策略,派送外國體育幹事、培植 體育菁英人才、運用外交手腕強化組織優勢,以及促進本土體育幹事自立等,在 青年會全心全力推展體育事業於中國之下,為青年會及中國營造雙贏之局面。

另一方面,探討戰後臺灣的青年會在體育運動發展之文獻,則有黃永福撰之

〈台北YMCA 游泳發展、方法與制度〉,與黃枝興、呂德慶共撰之〈中華基督教 青年會對臺灣休閒運動發展之影響〉。33前者以鍾啟安之《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 會四十年史》一書作為主要的背景文獻,探討臺北青年會在日本友會的協助下,

引進游泳教學方法,並舉辦游泳訓練班,從草創時向外租借場地到現今的企業化 經營的發展過程,以及制度化的游泳教學系統,並在最後針對青年會游泳教育的 發展方向上,提出了面對高齡化,發展銀髮族的水中健康活動,以及憑藉兒童游 泳教學的經驗,扎根發展幼兒游泳等兩項建議;後者則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臺 灣基督教青年會之文獻資料,在整理與分析後,探討其歷史背景,進而瞭解青年 會對臺灣休閒運動之影響。黃氏在結論中指出,青年會朝著培養青少年均衡發展、

激發青少年之潛力的既定目標努力,但近年來各種休閒運動場所或俱樂部等營利

32 郭金芳、徐元民,〈基督教青年會來華推展體育的動機與策略(1885-1928)〉,《國立體育學院 論叢》,16.1(桃園,2005.06):265-276。

33 黃永福,〈台北 YMCA 游泳發展、方法與制度〉,《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新北:2002.09):

163-178。;黃枝興、呂德慶,〈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對臺灣休閒運動發展之影響〉,《高應科大體 育》,4(高雄,2005.09):109-117。

(33)

16

性單位相繼成立,對於非營利性質的青年會而言,皆是嚴峻的衝擊,思索轉變以 求發展是青年會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綜合言之,蔡政杰、李鎮華、徐元民與郭金芳之研究,均以戰前青年會在中 國的發展為時間、空間範圍,探討青年會發展體育事業之背景、過程、內容與退 場。然而,若將以上研究之內容,結合前文提及的牧尾哲之著作來看,可以發現 青年會在中國與臺灣的傳播途徑和背景似乎大相逕庭。但是,上述文獻仍為筆者 建構青年會之大體框架,瞭解其對西方體育運動的傳播與近代中國體育發展之影 響,以及其在面對政治情勢變化時的應對進退,相當具參考價值。此外,黃永福、

黃枝興與呂德慶之文獻,雖偏向介紹性的敘述,但均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在時代的 衝擊下,對青年會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使筆者得以認知到青年會所面臨的困境,

亦提醒筆者應加深研究的深度,瞭解在大環境的衝擊下,青年會是如何轉變並突 破困境。

二、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之相關文獻

除上段探討青年會之體育運動史之文獻外,尚有其他領域考察青年會體育運 動之研究。首先。林保源的碩士論文〈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游泳訓練班教練工作倦 怠與上級領導行為關係之研究〉,34採用問卷調查法,其目的在於瞭解當時中華基 督教青年會游泳訓練班教練工作倦怠之情形、影響因素,及與不同上級領導行為 所產生教練工作倦怠之差異。林氏的研究結果指出,造成青年會泳訓班教練工作 倦怠的最大原因,乃以薪資問題最為嚴重,而青年會泳訓班的上級領導行為以「低 關懷高倡導」行為最多,但卻也是較容易造成教練工作倦怠的領導行為,顯示青 年會對於泳訓班教練的管理與待遇仍有需多改善的空間。

其次,吳郁銘在其碩士論文〈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35採用問卷調查法,以2004 年參與 臺北市青年會萬華會所春季班之 55 歲以上高齡者為中心,探討活動型高齡者的 休閒運動參與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就其結果可獲悉,活動型高齡者的休閒活動 參與以民間組織居多,種類則以健身類為主。然而,在參與及未參與臺北市青年 會萬華會所之外其他組織或團體所舉辦休閒運動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沒 有顯著的差異,說明活動型高領者參與休閒活動的原因,與舉辦單位並無直接關 係。

34 林保源,〈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游泳訓練班教練工作倦怠與上級領導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

35 吳郁銘,〈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 為例〉,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34)

17

再者,劉明仁的碩士論文〈臺北市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之研 究-以 YMCA 經營場館為例〉,36採用問卷調查法,旨在考察臺北市青年會經營 之臺北市北投、士林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從研究結果可得知,

臺北市北投、士林運動中心在體驗行銷構面,以「情感體驗」的重視程度最高;

品牌形象構面則以「功能性」為最高。

此外,文獻內容觸及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者,則有王健次撰之〈臺灣省的 幼兒體育運動〉,與黃嘉源之碩士論文〈台灣羽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0)〉,

37前者以自身作為臺灣推動體育運動教學之先驅者之一,不僅陳述臺灣幼兒體育 之發展,亦揭示臺灣的幼兒體育教乃是源於日本神戶青年會的水谷英三教授,其 在臺北市青年會鍾啟安總幹事的邀請下,來臺開辦「幼兒體育教師講習會」,正 式引進日本幼兒體育的觀念,是為「臺灣幼兒體育的開端」;而黃嘉源則採用歷 史研究法,輔以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探討1945-2000 年,羽球運動在臺灣社會、

學校、國際交流的發展情形,藉以釐清羽球運動在臺灣的整體發展面貌。其中,

黃氏揭櫫了臺北市青年會乃是早期臺灣發展羽球運動的最初且重要的據點之一,

且在李立柏將軍的倡導下,於臺北市青年會萬華會所體育館成立臺灣第1 個羽球 協會,由李立柏將軍擔任主任委員,會友謝重仁執掌總幹事,其後更舉辦和協辦 多項全國性的羽球賽事,為羽球運動在臺灣社會體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林保源、吳郁銘、劉明仁之著作,均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考察臺 北市青年會發展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不同面向的研究議題;而王健次與黃嘉源之 研究雖非是以臺北市青年會為研究主體,但其內容皆指出臺北市青年會對臺灣體 育運動發展之重要性。以上提及之文獻,不僅讓筆者對臺北市青年會的體育運動 有不同面向的瞭解,且亦提醒筆者,臺北市青年會開展體育事工活動並非是閉門 造車,而是與當代的社會體育環境交互聯結,對臺灣的體育運動具有實質的影響 力。

36 劉明仁,〈臺北市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之研究-以 YMCA 經營場館為例〉,臺 北: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37 王健次,〈臺灣省的幼兒體育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0.1(臺北,1991):69-80;黃嘉源,

〈台灣羽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0)〉,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論 文,2004。

(35)

18

第四項 小結

本節以「臺灣的政治社會、基督教會、體育政策」、「臺灣的青年會組織」、

「臺灣的青年會體育運動」等3 項構面以回顧臺北市青年會之相關文獻。

首先,在「臺灣的政治社會、體育政策、基督教會發展」的構面中,政治社 會層面,為筆者建構臺灣各時期的政治與社會變遷之基礎框架;基督教會層面,

幫助筆者瞭解基督教會在臺灣發展與變遷的歷程;體育政策層面,協助筆者瞭解 臺灣體育政策在各階段的變化與影響。

其次,在「臺灣的青年會組織」的構面中,臺北市青年會組織層面,為筆者 建構臺北市青年會的會務與組織的發展、治理機制,及策略變革;其他青年會組 織層面,雖與本文探討臺北市青年會的關聯較為疏遠,但仍然是筆者理解青年會 組織發展的重要資料。

再者,在「臺灣的青年會體育運動」的構面中,青年會的體育運動史層面,

除使筆者瞭解基督教青年會在戰前中國的發展歷程,及西方體育的傳播對近代中 國之影響外,亦知曉臺灣青年會對臺灣休閒運動的影響,與臺北市青年會推展游 泳運動的過程;臺北市青年會體育運動層面,則協助筆者瞭解推展體育事工的目 的,與不同面向的議題,及在臺灣部分單項運動的推展中,臺北市青年會在之中 的協力和起到的作用。

藉由上述3 大構面共 7 個層面的相關文獻回顧,將能使筆者更為深入地窺探 臺北市青年會在政治社會、基督教會、體育政策等背景環境的變遷下,其組織與 會務發展的歷程,及開展體育事工之進程和內容,從而瞭解臺北市青年會對臺灣 體育運動的貢獻。

(36)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一項 研究方法

為秉持探究事實真相的精神,呈現史實的基本態度,筆者從網路蒐集各大圖 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華藝線上圖書館 等,所列之官方及民間刊載臺北市青年會之文章、書籍或訊息,電子資料不足的 部分,則實際走訪相關單位(如臺北市青年會、臺灣青年會協會)及圖書館查閱 資料,並利用聯合知識庫的報紙全文檢視系統,蒐集歷年來有關臺北市青年會的 報導作為佐證。本文以歷史研究法為主,若有資料不足或史料闕漏的情形,則輔 以深度訪談加以補足。

一、歷史研究法

本文主要以歷史研究法為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法係針對相關文獻、書籍、期 刊、報紙及網路搜尋等資料,進行系統性地蒐集,並客觀評鑑與過去發生事件相 關之內容,以檢視事件的前因、後果或趨勢,並提出準確的描述與解釋,進而有 助於解釋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的一種歷程。資料分析可分為文件、數量紀錄、口頭 紀錄、和遺物等形式,也可蒐集相關報紙、雜誌、照片、影片、海報、活動手冊、

成果報告書、企畫書等,作為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依據本文的研究主題,筆者蒐 集臺北市青年會在會務發展與體育事工之相關史料與文獻資料。當然,為避免不 實的史料影響研究的結果,需進行史料的鑑定。接著解釋和分析史料,同時注意 不可存有偏見和超出原義的解釋。而後,綜合所有史料的解釋和分析來探討歷史 事件的因果關係,最後闡述完整的論文內容。

二、深度訪談

早期對於資料保存並不重視,相關史料如滄海之一粟。因此,必須配合訪談 法以獲得口述資料,形成口述歷史,以期透過訪談者的講述,使筆者能更進一步 地瞭解臺北市青年會的發展。是故,本文以深度訪談作為輔助,彌補在史料或文 獻資料方面的闕漏。深度訪談又為「開放式訪談」,筆者在訪談前,雖會依據研 究的目的與問題,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針,但整體仍較為偏向「聊 天」互動形式。深度訪談可以採取相當開放的態度,進行資料的蒐集工作,也因 為形式上較為自由,所以當受訪者在訪談過程時,受到的限制亦較少,往往會採 取較開放的態度來反思自己的經驗。筆者按本文之研究目的與問題,訪談名單如 下:

(37)

20

表序-1:訪談名單

姓 名 職 稱 主 題 方 法 地 點 時 間 尹遴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秘書 臺灣各青年會的概況 面訪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辦公室

2018 年 09 月04 日 齊藤 實 日本基督教青年會史

學會理事長

日本青年會的發展情

形 面訪 東京基督教青年會本 部事務局辦公室

2019 年 04 月26 日 齊藤 實 日本基督教青年會史

學會理事長

日本青年會與臺灣青

年會間的聯結與發展 面訪 東京基督教青年會本 部事務局辦公室

2019 年 07 月14 日 尹遴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秘書

臺北市青年會的發展

概況、獲取會務資料 面訪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辦公室

2019 年 10 月14 日 尹遴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秘書

瞭解臺北市青年會在

體育運動的發展重點 面訪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辦公室

2019 年 10 月17 日 尹遴 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

會秘書

研究中較為細節的單

一問題 電訪 2019 年 12

月24 日~

另,筆者在撰寫本文時,若引用訪談內容,則將該次訪談之對象、方式、時 間與訪問人資料置於頁末註腳處呈現。但由於筆者訪談尹遴秘書時,多是以電話 或通訊軟體進行聯繫,當有疑問時旋即詢問,受限於訊息獲得時間並不固定,故 註腳上的時間將以獲得訊息之日期為呈現基準。

此外,有關訪談上述2 位受訪者的的背景與原因,尹遴小姐為臺灣基督教青 年會協會的秘書,須經手各青年會上報之年度資料與協助全國性青年會事務的舉 行,而臺灣青年會協會和臺北市青年會的共識乃是以尹遴小姐作為統一窗口,若 有任何問題即可向其詢問,再轉由臺北市青年會經尹遴小姐回覆;齊藤實先生為 日本基督教青年會史學會理事長,對於日本的青年會史具有長年的研究經歷,其 撰寫之書籍包含《日本YMCA 人物事典》、《東京キリスト教青年会百年史》、《東 京YMCA の步み》等著作,對於日本青年會與臺灣青年會間的交流與合作歷程 亦有所瞭解。以上,乃是本文所選之受訪者的背景與原因。

(38)

21

第二項 研究架構

依據本文之主題,為瞭解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在臺灣的推展情形,勢必應 先充分認識臺北市青年會的社會基礎與會務歷程,以戰後臺灣乃至現今為時代背 景,臺灣的政治、體育政策及基督教會之變遷為外環,臺北市青年會的會務概況 為中軸,臺北市青年會體育事工之推展內容為內廓,來做為考察準則,較為理想,

且有脈絡可循。本文之研究架構,如圖序-6 所示。

圖序-6:研究架構圖

數據

圖 1-8:明石町禮拜堂
圖 2-16:身障者潛能開發及國際參與研討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Machine language ( = instruction set) can be viewed as a programmer- oriented abstraction of the hardware platform.  The hardware platform can be viewed as a physical means

 Machine language ( = instruction set) can be viewed as a programmer- oriented abstraction of the hardware platform.  The hardware platform can be viewed as a physical means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fi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However, Humanistic Buddhism’s progress in modern times has occurred in the means of reforms, thu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can borrow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tical